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国情况来看,我们有必要和有条件采纳宏观审慎框架,这已经写入了“十二五”规划。
金融学科的建设和金融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是与金融事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从1978年开始的金融体制改革,中国逐渐突破过去那种高度集中型的金融机构体系,朝多元化体系方向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国金融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以黄达教授为代表的中国金融教育界,一方面辛苦耕耘,全心奉献,培养出了大批金融人才,解决了中国金融教育事业的和金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矛盾;另一方面,潜心研究,勇于实践,为中国金融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政策和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当前,随着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业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学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经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现有的金融运行模式、金融监管体制暴露出了其内在的不足,也引发了理论界、金融业界对金融改革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从理论上说,经过这次危机人们发现,微观审慎性的整合并不等于宏观上的审慎性,或者说个体的健康性不等于总体的健康性。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相关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比如危机的传染性与资本的要求、流动性、杠杆率、拨备要求、会计准则、评级制度相关的微观审慎性标准,以及羊群效应、动物精神、信息理论和计算的复杂性,还有激励机制的安排等相关的市场有效性的问题。在原有的理论分析框架、模型、基础上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
在金融运行和管理方面,宏观审慎框架已经成为金融危机后改革的主要方向,各个政府以及金融界普通共识是要建立逆周期的市场运行和调节机制。在宏观方面,除了要用好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具有密周期调节效用的传统货币功用,还引用了逆周期的创新手段,如建立逆周期的资本缓冲制度和动态损失拨备制度。在微观方面,主要侧重于加强金融监管改革,改进原有的资本协议、杠杆率等监管政策和工具,提高金融机构资本质量和资本充实率,建立与经济周期调节相适应的前瞻性拨备管理,推进会计制度评级机构、延伸产品交易等改革,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其主要思路是将这些微观层面的监管机制纳入宏观管理的框架中,减缓顺周期影响,减少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当前,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为核心的金融管理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其典型的内容是G20所推行和认可的巴塞尔协议III,从中国情况来看,我们有必要和有条件采纳宏观审慎框架,这已经写入了“十二五”规划。但我国总体上还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运用宏观审慎框架有一些紧迫的课题,会对经济周期的判断、高储蓄率等问题,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选择、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划分标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等尽快加以深入的研究。
总之,新的金融运行和监管理念及其政策框架对金融学科建设、金融教育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我希望中国金融教育工作者以黄达教授等老一辈金融教育家为楷模,教书育人,刻苦耕耘,为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也希望专家学者们能够进一步潜心研究,勇于实践,为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为中国的金融稳定、安全、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本文摘编自作者于首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演讲,未经作者本人审阅
金融学科的建设和金融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是与金融事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从1978年开始的金融体制改革,中国逐渐突破过去那种高度集中型的金融机构体系,朝多元化体系方向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国金融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以黄达教授为代表的中国金融教育界,一方面辛苦耕耘,全心奉献,培养出了大批金融人才,解决了中国金融教育事业的和金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矛盾;另一方面,潜心研究,勇于实践,为中国金融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政策和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当前,随着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业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学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经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现有的金融运行模式、金融监管体制暴露出了其内在的不足,也引发了理论界、金融业界对金融改革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从理论上说,经过这次危机人们发现,微观审慎性的整合并不等于宏观上的审慎性,或者说个体的健康性不等于总体的健康性。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相关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比如危机的传染性与资本的要求、流动性、杠杆率、拨备要求、会计准则、评级制度相关的微观审慎性标准,以及羊群效应、动物精神、信息理论和计算的复杂性,还有激励机制的安排等相关的市场有效性的问题。在原有的理论分析框架、模型、基础上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
在金融运行和管理方面,宏观审慎框架已经成为金融危机后改革的主要方向,各个政府以及金融界普通共识是要建立逆周期的市场运行和调节机制。在宏观方面,除了要用好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具有密周期调节效用的传统货币功用,还引用了逆周期的创新手段,如建立逆周期的资本缓冲制度和动态损失拨备制度。在微观方面,主要侧重于加强金融监管改革,改进原有的资本协议、杠杆率等监管政策和工具,提高金融机构资本质量和资本充实率,建立与经济周期调节相适应的前瞻性拨备管理,推进会计制度评级机构、延伸产品交易等改革,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其主要思路是将这些微观层面的监管机制纳入宏观管理的框架中,减缓顺周期影响,减少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当前,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为核心的金融管理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其典型的内容是G20所推行和认可的巴塞尔协议III,从中国情况来看,我们有必要和有条件采纳宏观审慎框架,这已经写入了“十二五”规划。但我国总体上还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运用宏观审慎框架有一些紧迫的课题,会对经济周期的判断、高储蓄率等问题,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选择、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划分标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等尽快加以深入的研究。
总之,新的金融运行和监管理念及其政策框架对金融学科建设、金融教育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我希望中国金融教育工作者以黄达教授等老一辈金融教育家为楷模,教书育人,刻苦耕耘,为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也希望专家学者们能够进一步潜心研究,勇于实践,为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为中国的金融稳定、安全、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本文摘编自作者于首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演讲,未经作者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