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的中国正在由一个农业大国逐步向工业化、城镇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了城市,走进了不同的企业,迈开了自己城镇化进程的步伐,社会上诞生了“农民工”一词,企业里增加了“劳务工”的称谓。劳务工不可避免的成为企业的重要角色,与企业职工一起承担起企业发展壮大的重担。怎样做好这些员工的管理工作,笔者浅谈多年来基础工作的感想。
关键词:做好;劳务用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一、做好劳务工的入厂培训工作
入厂培训又称职前教育,是一个企业所录用的员工从局外人转变成为企业人的过程。新入厂的劳务工文化程度不一,知识层次不齐,虽然有工作的激情和热情,但缺乏专业知识系统培训,如果企业在把劳务工这一特殊群体转变成为企业人的过程中,想追求双赢的话,就必须重视劳务工的入厂培训,系统规划并精心组织劳务工培训。使他们获得生活、工作所必需的有关信息;了解企业的有关规章制度和国家在劳务用工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熟悉工作流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一定的态度改变和行为整合,促使劳务工转变角色,从一个自由人转变成为企业人。融合到企业中来并投身到工作中去,创造出优良绩效。
1.严格把好安全关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对于新入厂的劳务用工来说,陌生的环境对他们本身就是一种安全隐患。因此一定要由专人带领他们熟悉厂内环境,讲解各区域的安全注意事项、厂内安全规定,并尽可能配以幻灯片演示以往的安全生产经验教训,以及各种工作条件下的自我保护措施和急救方法,并组织他们进行讨论活动,最后设计考题考核劳务工是否熟知在厂内工作应具备的安全知识。现代安全经济学“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为两条斜边,安全是一条底边,没有底边的支撑,这个三角形是不成功的。经济发展再快,没有安全就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可见不过安全关的劳务工是不可能为企业发展作贡献的,因此必须认真把好这第一关,才能为以后双方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企业文化熏陶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如果一个企业效益可观,环境优美,社会形象有口皆碑,在这种企业环境中工作的员工会因自己是该企业的一员感到自豪。对于新入厂的劳务用工可以发放小册子或观看录像的方式,使其了解企业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以及未来发展的宏图,看到企业的社会地位,学习企业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熟知企业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尽快对企业的美好环境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企业的未来充满希望,憧憬着自己在该企业的美好生活。劳务工一旦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到自豪感自然不会轻易离开企业,当然就会从思想到行动上最大限度的为企业发展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使企业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
3.岗位知识培训
招聘劳务用工的最根本目的是让他们充实到生产岗位上,和企业职工一起担负起企业发展的重担。此阶段必须根据劳务工的个人特点分配合适的岗位,对劳务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分别进行针对性强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程序的培训,以便劳务工很快进入角色。此阶段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劳务工在岗位上所创造的效益,因此必须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劳务工的岗位知识培训。
二、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平衡劳资关系
根据周围环境制定符合企业劳务用工特点的薪酬体系,既能使劳务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又能降低劳务工的流动性,激发劳务工的劳动积极性。劳务工非常关心他们的薪酬,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但好多劳务工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愿意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怕签订合同后需要交纳“三险一金”,使每月的直接经济收入减少。因此必须大力向劳务工普及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讲解国家对劳务工的保护方针和措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只有签订了劳动合同,他们的利益才会得到有力的保障。
三、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企业里必须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以利于劳务工把他们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及时传达给最高领导。因为在企业里劳务工一般处于最底层,如果没有畅通的沟通渠道,他们的反映到达最高层往往就会需要经过重重关卡,变得错综复杂,势必会引起劳务工强烈的不满,甚至引发更为恶劣的后果。
四、培养劳务工的成长意识,是企业发展与劳务工发展同步
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不断地加强劳务工的业务学习能力和个人能力的培养,让劳务工树立起危机意识和成长意识: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企业,我会、我能干什么?在各行各业发展越来越快的21世纪,劳务工的个人能力增强了,他为企业所创造的效益也会增加,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劳务工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与成败,因此只有科学合理地管理劳务工,才能获得劳务工和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洪,赵曙明.企业发展演化与人力资源.南开管理评论,2002.
[2]陈文安,穆庆贵,胡焕绩.新编企业管理(第六版).
关键词:做好;劳务用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一、做好劳务工的入厂培训工作
入厂培训又称职前教育,是一个企业所录用的员工从局外人转变成为企业人的过程。新入厂的劳务工文化程度不一,知识层次不齐,虽然有工作的激情和热情,但缺乏专业知识系统培训,如果企业在把劳务工这一特殊群体转变成为企业人的过程中,想追求双赢的话,就必须重视劳务工的入厂培训,系统规划并精心组织劳务工培训。使他们获得生活、工作所必需的有关信息;了解企业的有关规章制度和国家在劳务用工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熟悉工作流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一定的态度改变和行为整合,促使劳务工转变角色,从一个自由人转变成为企业人。融合到企业中来并投身到工作中去,创造出优良绩效。
1.严格把好安全关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对于新入厂的劳务用工来说,陌生的环境对他们本身就是一种安全隐患。因此一定要由专人带领他们熟悉厂内环境,讲解各区域的安全注意事项、厂内安全规定,并尽可能配以幻灯片演示以往的安全生产经验教训,以及各种工作条件下的自我保护措施和急救方法,并组织他们进行讨论活动,最后设计考题考核劳务工是否熟知在厂内工作应具备的安全知识。现代安全经济学“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为两条斜边,安全是一条底边,没有底边的支撑,这个三角形是不成功的。经济发展再快,没有安全就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可见不过安全关的劳务工是不可能为企业发展作贡献的,因此必须认真把好这第一关,才能为以后双方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企业文化熏陶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如果一个企业效益可观,环境优美,社会形象有口皆碑,在这种企业环境中工作的员工会因自己是该企业的一员感到自豪。对于新入厂的劳务用工可以发放小册子或观看录像的方式,使其了解企业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以及未来发展的宏图,看到企业的社会地位,学习企业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熟知企业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尽快对企业的美好环境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企业的未来充满希望,憧憬着自己在该企业的美好生活。劳务工一旦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到自豪感自然不会轻易离开企业,当然就会从思想到行动上最大限度的为企业发展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使企业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
3.岗位知识培训
招聘劳务用工的最根本目的是让他们充实到生产岗位上,和企业职工一起担负起企业发展的重担。此阶段必须根据劳务工的个人特点分配合适的岗位,对劳务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分别进行针对性强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程序的培训,以便劳务工很快进入角色。此阶段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劳务工在岗位上所创造的效益,因此必须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劳务工的岗位知识培训。
二、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平衡劳资关系
根据周围环境制定符合企业劳务用工特点的薪酬体系,既能使劳务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又能降低劳务工的流动性,激发劳务工的劳动积极性。劳务工非常关心他们的薪酬,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但好多劳务工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愿意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怕签订合同后需要交纳“三险一金”,使每月的直接经济收入减少。因此必须大力向劳务工普及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讲解国家对劳务工的保护方针和措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只有签订了劳动合同,他们的利益才会得到有力的保障。
三、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企业里必须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以利于劳务工把他们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及时传达给最高领导。因为在企业里劳务工一般处于最底层,如果没有畅通的沟通渠道,他们的反映到达最高层往往就会需要经过重重关卡,变得错综复杂,势必会引起劳务工强烈的不满,甚至引发更为恶劣的后果。
四、培养劳务工的成长意识,是企业发展与劳务工发展同步
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不断地加强劳务工的业务学习能力和个人能力的培养,让劳务工树立起危机意识和成长意识: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企业,我会、我能干什么?在各行各业发展越来越快的21世纪,劳务工的个人能力增强了,他为企业所创造的效益也会增加,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劳务工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与成败,因此只有科学合理地管理劳务工,才能获得劳务工和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洪,赵曙明.企业发展演化与人力资源.南开管理评论,2002.
[2]陈文安,穆庆贵,胡焕绩.新编企业管理(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