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界的大多数物质都可能成为过敏原,无论是尘埃、花粉还是食物,只要进入人体都有可能引发变态反应(俗称过敏反应),因此对于过敏体质者来说,一年四季都有可能过敏。不过,过敏反应发生的时节以春夏秋三个季节为甚。季节性的过敏很常见,但想确定过敏原并不简单。在追踪过敏原并进行循因防治时,科学证据与逻辑推理的准确性极为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杨柳飞絮谈起。
杨柳飞絮的时间大概在每年的4月底到5月中旬。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是杨柳絮引发人们过敏,如诗歌中的“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其中的杨花便是指杨柳絮。从古自今,人们都普遍讨厌杨柳絮,认为它会导致鼻痒、打喷嚏、流涕、鼻塞,甚至全身不舒服。
不过,科学研究表明,杨柳絮有可能是“替罪羊”。杨柳是杨柳科植物的统称,它们是雌雄异株。杨柳絮实际就是杨树、柳树雌株蒴果成熟后附着在种子上的种毛。导致人们过敏的“元凶”可能不是杨柳絮,而是与杨柳絮同时产生的其他花粉。把过敏原归咎为杨柳絮是千古奇冤,因为杨柳絮尽管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它体积较大,有几厘米长,表面光滑、干燥、无分泌物,一般不会进入人体内引起过敏。
经过调查研究,人们发现,杨柳絮产生的时候,也正是悬铃木(法国梧桐)、桑树、构树开花的时节。这三个树种的花都是风媒花,花粉量非常大,且花粉细小,可以随风飘移,进入人们的眼睛和鼻孔,花粉颗粒附着在眼睛、鼻子的黏膜上,刺激黏膜,引发过敏。其中悬铃木的花粉更容易致敏。
那么,为何从古至今人们会把杨柳絮当成过敏的“元凶”呢?原因在于杨柳絮也有一定刺激性,造成人们发痒、咳嗽和不适。而且,杨柳絮与上述花粉同时出现,表面上人们只看得到杨柳絮的飞舞,看不到更为细小的花粉在空气中飘扬并被人们吸入鼻孔,也就想当然地把过敏的原因归咎于杨柳絮。在逻辑上,这便成为了现实生活中的又一个“后此谬误”。“后此谬误”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如果出现A、B两件事,且A发生于B之前,人们就会习惯性地认为A是B的原因,B是A的结果。
“后此谬误”在生活中大量存在。一台原本可以正常使用的电脑在装了一个软件后不能正常运行了,会让人联想到是软件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但事实上也许与软件无关。广西巴马是“长寿之乡”,人们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巴马当地的环境肯定有利于长寿,水和空气都特别好。但事实是,人们并未找到“长寿之乡”背后的真正原因。
因果关系之间需要有必然和确切的逻辑关系,包括要排除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原因和一种原因可能引起多种结果,还要明确因果关系的关联强度、可重复性、一致性和特异性等。
在杨柳絮引发过敏的关系推论上,当然是杨柳絮出现后,人们才产生其他各种不适症状,而且过敏人群和过敏发生频率也在随着杨柳絮增多而增加。由于杨柳絮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花粉却看不见摸不着,杨柳絮当仁不让地成为导致过敏的“元凶”。
进一步看,杨柳絮是导致过敏的“替罪羊”也是一种假说,其间还需要用排除法来确认到底是花粉还是杨柳絮导致了过敏。对此,也只能用科学试验来鉴别。首先,可采用特异性试验,最常用的方式是皮肤试验,把上述3种花粉(还可能有多种花粉)和杨柳絮都作为过敏原。如果无论是某种花粉还是杨柳絮均显示阳性,而且与人们过敏的发病季节相符合,就基本上可确定某种花粉和杨柳絮都是过敏原。但是,皮肤试验的结果也往往与预期判断不一样,因此需要做激发试验。激发试验是用定量喷雾器喷入这些物质的浸液,或用滤纸片蘸取这些物质的原液置于鼻子一侧的下鼻甲前端。如果人们对某一物质过敏,一般在一两分钟内就会出现鼻痒、打喷嚏、流涕、鼻塞等症状。
当然,还有更进一步的科学试验,即查验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E(IgE)。IgE是介导Ⅰ型变态反应的抗体,过敏者的血清中存在具有过敏原特异性的IgE,如对牛奶过敏者有针对牛奶的IgE;对蒿草花粉过敏者,有针对该花粉的IgE。因此,特异性的IgE才能确认人们是对哪些花粉过敏,抑或是对杨柳絮过敏。
如果进行了这一系列试验,证明杨柳絮并不引发过敏,才能确认它们是悬铃木、桑树、构树花粉和其他花粉的“替罪羊”。事实上,目前研究者已經通过试验证明,春夏之交有大量的悬铃木、桑树、构树花粉引发人们过敏,与杨柳絮无关。
既然悬铃木、桑树、构树会产生花粉,杨柳、柏树、桦树、白蜡树、臭椿树等也会产生花粉,这些树的花粉会不会导致人们过敏呢?植物开花后要借助昆虫和风来让雌雄种子交配。平常可见的有花瓣的花,如樱花,属于“虫媒花”,它们的花粉数量少、颗粒重,需要昆虫帮助传播。杨柳、柏树、桦树的花是“风媒花”,产生的花粉数量多、浓度高,容易被风吹到很高很远的地方。所以,即便杨柳絮不是过敏原,杨柳雄株的花粉也可能是过敏原,同样,柏树、桦树、白蜡树、臭椿树、梧桐树等也会有花粉,也可能是过敏原,需要通过临床过敏原试验来证实。不幸的是,临床试验证明,这些花粉对不同人群都可引发过敏。
科学证据追踪到这里,结论便清晰了:杨柳絮不是过敏“元凶”,但杨柳的花粉是过敏“元凶”之一。
在还了杨柳絮的清白后,研究者又将目光转向了秋季过敏原“嫌疑人”—沙蒿。每年6—9月,在种植沙蒿抗风沙的一些地方,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包头和陕西榆林等城市,群体过敏性疾病较为常见,如过敏性鼻炎。这些地方约有 100万人深受这种季节性疾病的困扰。
2015年的一项研究调查了陕西榆林地区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最主要的5项过敏原,分别为沙蒿(59.8%)、粉尘螨(39.1%)、屋尘螨(24.9%)、交链孢菌属(19.8%)和蟑螂(17.9%)。沙蒿是头号过敏原。
对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回应是,截至目前,尚未有权威机构证明,沙蒿就是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患者的真正过敏原。下一步,将与卫生部门开展相关研究。
人们期待着有更多、更确切的科学证据证明沙蒿是过敏原。这个问题显然比证伪杨柳絮是过敏原更具挑战性。种植沙蒿的目的是防止沙化,保护生态,让人们生活得更好。但沙蒿可能让人陷于过敏疾病的折磨,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如果确证沙蒿是过敏原,就应当有所取舍,如停种沙蒿,改种其他治沙效果同样好的植物,如梭梭、羊柴等。这应当是两全其美的结局,既能治沙,又不会引发人们患上过敏性疾病。
追踪过敏“元凶”需要证据、逻辑以及步步深入问题核心,生活和工作中任何问题的追踪寻源,何尝不需要如此。
杨柳飞絮的时间大概在每年的4月底到5月中旬。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是杨柳絮引发人们过敏,如诗歌中的“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其中的杨花便是指杨柳絮。从古自今,人们都普遍讨厌杨柳絮,认为它会导致鼻痒、打喷嚏、流涕、鼻塞,甚至全身不舒服。
不过,科学研究表明,杨柳絮有可能是“替罪羊”。杨柳是杨柳科植物的统称,它们是雌雄异株。杨柳絮实际就是杨树、柳树雌株蒴果成熟后附着在种子上的种毛。导致人们过敏的“元凶”可能不是杨柳絮,而是与杨柳絮同时产生的其他花粉。把过敏原归咎为杨柳絮是千古奇冤,因为杨柳絮尽管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它体积较大,有几厘米长,表面光滑、干燥、无分泌物,一般不会进入人体内引起过敏。
经过调查研究,人们发现,杨柳絮产生的时候,也正是悬铃木(法国梧桐)、桑树、构树开花的时节。这三个树种的花都是风媒花,花粉量非常大,且花粉细小,可以随风飘移,进入人们的眼睛和鼻孔,花粉颗粒附着在眼睛、鼻子的黏膜上,刺激黏膜,引发过敏。其中悬铃木的花粉更容易致敏。
那么,为何从古至今人们会把杨柳絮当成过敏的“元凶”呢?原因在于杨柳絮也有一定刺激性,造成人们发痒、咳嗽和不适。而且,杨柳絮与上述花粉同时出现,表面上人们只看得到杨柳絮的飞舞,看不到更为细小的花粉在空气中飘扬并被人们吸入鼻孔,也就想当然地把过敏的原因归咎于杨柳絮。在逻辑上,这便成为了现实生活中的又一个“后此谬误”。“后此谬误”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如果出现A、B两件事,且A发生于B之前,人们就会习惯性地认为A是B的原因,B是A的结果。
“后此谬误”在生活中大量存在。一台原本可以正常使用的电脑在装了一个软件后不能正常运行了,会让人联想到是软件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但事实上也许与软件无关。广西巴马是“长寿之乡”,人们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巴马当地的环境肯定有利于长寿,水和空气都特别好。但事实是,人们并未找到“长寿之乡”背后的真正原因。
因果关系之间需要有必然和确切的逻辑关系,包括要排除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原因和一种原因可能引起多种结果,还要明确因果关系的关联强度、可重复性、一致性和特异性等。
在杨柳絮引发过敏的关系推论上,当然是杨柳絮出现后,人们才产生其他各种不适症状,而且过敏人群和过敏发生频率也在随着杨柳絮增多而增加。由于杨柳絮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花粉却看不见摸不着,杨柳絮当仁不让地成为导致过敏的“元凶”。
进一步看,杨柳絮是导致过敏的“替罪羊”也是一种假说,其间还需要用排除法来确认到底是花粉还是杨柳絮导致了过敏。对此,也只能用科学试验来鉴别。首先,可采用特异性试验,最常用的方式是皮肤试验,把上述3种花粉(还可能有多种花粉)和杨柳絮都作为过敏原。如果无论是某种花粉还是杨柳絮均显示阳性,而且与人们过敏的发病季节相符合,就基本上可确定某种花粉和杨柳絮都是过敏原。但是,皮肤试验的结果也往往与预期判断不一样,因此需要做激发试验。激发试验是用定量喷雾器喷入这些物质的浸液,或用滤纸片蘸取这些物质的原液置于鼻子一侧的下鼻甲前端。如果人们对某一物质过敏,一般在一两分钟内就会出现鼻痒、打喷嚏、流涕、鼻塞等症状。
当然,还有更进一步的科学试验,即查验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E(IgE)。IgE是介导Ⅰ型变态反应的抗体,过敏者的血清中存在具有过敏原特异性的IgE,如对牛奶过敏者有针对牛奶的IgE;对蒿草花粉过敏者,有针对该花粉的IgE。因此,特异性的IgE才能确认人们是对哪些花粉过敏,抑或是对杨柳絮过敏。
如果进行了这一系列试验,证明杨柳絮并不引发过敏,才能确认它们是悬铃木、桑树、构树花粉和其他花粉的“替罪羊”。事实上,目前研究者已經通过试验证明,春夏之交有大量的悬铃木、桑树、构树花粉引发人们过敏,与杨柳絮无关。
既然悬铃木、桑树、构树会产生花粉,杨柳、柏树、桦树、白蜡树、臭椿树等也会产生花粉,这些树的花粉会不会导致人们过敏呢?植物开花后要借助昆虫和风来让雌雄种子交配。平常可见的有花瓣的花,如樱花,属于“虫媒花”,它们的花粉数量少、颗粒重,需要昆虫帮助传播。杨柳、柏树、桦树的花是“风媒花”,产生的花粉数量多、浓度高,容易被风吹到很高很远的地方。所以,即便杨柳絮不是过敏原,杨柳雄株的花粉也可能是过敏原,同样,柏树、桦树、白蜡树、臭椿树、梧桐树等也会有花粉,也可能是过敏原,需要通过临床过敏原试验来证实。不幸的是,临床试验证明,这些花粉对不同人群都可引发过敏。
科学证据追踪到这里,结论便清晰了:杨柳絮不是过敏“元凶”,但杨柳的花粉是过敏“元凶”之一。
在还了杨柳絮的清白后,研究者又将目光转向了秋季过敏原“嫌疑人”—沙蒿。每年6—9月,在种植沙蒿抗风沙的一些地方,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包头和陕西榆林等城市,群体过敏性疾病较为常见,如过敏性鼻炎。这些地方约有 100万人深受这种季节性疾病的困扰。
2015年的一项研究调查了陕西榆林地区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最主要的5项过敏原,分别为沙蒿(59.8%)、粉尘螨(39.1%)、屋尘螨(24.9%)、交链孢菌属(19.8%)和蟑螂(17.9%)。沙蒿是头号过敏原。
对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回应是,截至目前,尚未有权威机构证明,沙蒿就是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患者的真正过敏原。下一步,将与卫生部门开展相关研究。
人们期待着有更多、更确切的科学证据证明沙蒿是过敏原。这个问题显然比证伪杨柳絮是过敏原更具挑战性。种植沙蒿的目的是防止沙化,保护生态,让人们生活得更好。但沙蒿可能让人陷于过敏疾病的折磨,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如果确证沙蒿是过敏原,就应当有所取舍,如停种沙蒿,改种其他治沙效果同样好的植物,如梭梭、羊柴等。这应当是两全其美的结局,既能治沙,又不会引发人们患上过敏性疾病。
追踪过敏“元凶”需要证据、逻辑以及步步深入问题核心,生活和工作中任何问题的追踪寻源,何尝不需要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