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担当是作为党的干部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要更好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需要正视干部担当作为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干部担当作为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关键词]干部;担当作为;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9)06-0026-06
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中坚力量,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带头人。干部能否担当作为,直接影响着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是党的干部的政治本色和光荣传统。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问题、新任务,干部担当作为既有可喜的变化,也有令人担忧的问题。如何更好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是当前党的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干部担当作为的现状
为更加真实地了解干部担当作为的状况,本课题组在2017年、2018年两年时间里,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L省共650名省直机关干部担当作为情况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干部担当作为既有积极的表现,也有不可忽视的问题。
从积极层面看,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开展,干部乱作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党内政治生态日益好转,党内政治生活面貌一新。广大干部强烈感受到加强党的建设给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带来的积极影响及重大变化,对加强党的建设有了更高的思想自觉,特别是在“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上,在理论学习教育和纪律规矩守护上有了更强的行动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广大干部增强了改革创新、干事创业、担当奉献的意识和力量。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在广大干部中产生强烈共鸣,对于推动干部秉承光荣传统、继续担当作为具有积极意义。广大干部普遍对党和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对干事创业充满信心,对应该承担的责任虽然感到压力增大,但也认为理应承担,义不容辞。“促担当”“要作为”成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目标要求。
目标是前行的动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当前干部担当作为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不担当不作为
一些干部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自降工作标准,对自我要求降低,缺乏干事创业、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工作得过且过。问卷显示,有83.08%的同志认为当前机关干部队伍存在不担当不作为的现象,存在人浮于事的问题。
(二)选择性担当作为
对于有些干部而言,并非所有的工作都不干,而是有所选择。有领导明确指示的干,有经验遵循的干,但有难度的事不愿干,有风险的事不敢干,没先例的事不肯干。问卷显示,有66.15%的干部对上级有明确要求和指导的工作愿意担当,33.08%的干部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愿意担当,而对一些非确定性的、需要创新的和一些打基础的、远期见成效的工作,愿意担当的只有20%左右。
(三)虚假式担当作为
突出表现为工作为了留痕而留痕,只留痕不重质。材料来材料去,以材料应付材料,用文件落实文件,用会议落实会议,满足于领导批示了、会议开了,责任也就没了,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59.46%的干部认为“文山会海”反弹盛行,这个调查数据2018年比2017年上升10个百分点。
(四)拖延型担当作为
有35.38%的同志反映,单位里有些干部是“慢性子”,工作干是干,但是不积极不主动,推着干、拖着办,拨一拨转一转,行动迟缓,左顾右盼,年纪不大暮气沉沉,效率不高业绩平平。比如,要求15个工作日完成的工作,能快也不快,也不想快,一直拖到第15天完成,挑不出错,也不能说过。有的对一些已经明确要求推进的重点工作,还要等文件、等会议、等批示,等先行试点经验。
二、干部担当作为存在问题的原因
干部担当作为出现的诸多问题,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对干部本身而言,既有对全面从严治党所产生的政治压力的不适应,也有思想陈旧、观念不新、境界不高的消极影响,包括能力不足、本领不强造成的实践疲软。对党组织而言,既有对干部的教育引导不力、关怀指导不足所带来的心理挫败与情绪消沉,也有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制度体系不健全所带来的刚性保证缺失。
(一)不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新要求,担当作为的意识和能力较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反腐败、反“四风”上持续抓,反复抓,革故鼎新,党风和社会风气日渐好转。然而,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由高压转向常态,面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一些干部精神准备不足,情绪比较消沉,存在思想上求“稳”,观念上求“守”,心理上求“躲”的现象。
1.面对风险不敢承担。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行业刮起“问责风暴”,让一些干部“安全”意识越来越重,可做可不做的宁可不做,該干没先例的宁可不干。对上级重大决策部署缺乏深入地有针对性地研究思考,只提要求,层层摊派,不调研、不检查、不督导,不抓落实,听之任之,思想懒惰,看不到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停留在过去的惯常思维上。面对重点工作任务,怕有风险,不敢创新突破,缺乏攻坚克难的志气、敢闯敢试的锐气、大胆负责的勇气,不敢越“雷池”半步,缺少大刀阔斧、奋力开拓的精神,导致工作久拖不决,从小事酿成大事,从小矛盾拖成大矛盾。
2.面对困难不愿承担。一些干部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的“关键少数”,思想保守、僵化,抱残守缺,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等政策、等指示、等批示、等经验,一味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不是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而是习惯把问题和矛盾上交。[1]即使属于正常承办的事项,也因怕出问题而不敢办,凡事必层层请示,必让上级领导签字,甚至一直要到主要负责同志那里才能定。关键岗位和实权部门的一些“老人”,工作激情减退,对工作推三阻四、敷衍塞责、拈轻怕重,选择性地执行,挑选没有难度系数或困难较小易出成果的干,自己不想干、不愿干的就寻找各种理由推诿,造成办事效率不高,导致“中梗阻”现象。 3.面对责任不能承担。一些干部因为怕出事而不干事,不在工作中学习,不在经验里总结,久而久之,思维越来越窄,导致科学决策和抓落实的能力越发不足,把握大局大势、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越发匮乏,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的越发浅显,知识储备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发展。如同脖子上挂大饼,亦步亦趋,对新常态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主动研究不够,措施办法不多,全然一副等“现成”的姿态,啥事不着急,等着中央出项目、等着上级出政策、等着领导出主意。有时把工作推进慢、任务不落实,归咎于领导不重视、同事不积极等外部因素,不能从自身找原因。对相关的新知识、新业务学习缺乏积极性,指导工作时就出现了“本领恐慌”“能力危机”,导致履职能力日渐低下,出现了即使想建树也没有能力担当的现象。
(二)缺乏科学缜密的考核评价体系,担当作为的价值难以公正体现
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将真担当、有作为的干部考出来,让有为者有位置,成为上下一种共识。[2]这是考核的初衷,也是考核的目的。但現在的工作考核体系量化细化不够,一把尺子量到底,难以考出工作的实际质量。一些考核指标忽视基础性、长远性、可量化的工作考量,影响干部担当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一些考核结果没有作为奖先评优、提职晋级、追责问责的重要依据。考核问责流于表面,存在形式主义,让担当者有为有位体现不明显。特别是年度考核方式过于笼统,没有定性、定量的评价,无法起到激励、奖惩的作用。尤其是年终先进的评选,仍然是轮流坐庄,实行平均主义,缺少公平公正的评价激励。过去管人、管钱、管事的地方大家都盯着,事情也多,工作也累;现在焦点部门大家都不争了,觉得“风险太大”。而考核不分冷热,不分工作量,仍然按部就班,多担当也不增值,使得冷门部门不再冷,热门部门不再热。
(三)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担当作为的动力受到抑制
动力不足“不想为”是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的原因之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干部晋升通道不畅。不少干部在座谈中反映,有的地方单位领导更换过于频繁,工作稳定性不足,对干部的考核和使用缺少连续性,干部提拔使用常常因领导的变动而搁置,干部的正常晋升迟滞。二是在选人用人、提职晋级中暗箱操作仍然有市场,论资排辈、因人设岗,选拔过程不透明,选拔过程完善但执行操作中有偏差等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敢于干事、敢于说话的人往往票数不多,干得好不如说得好,出力多不如嘴巴巧[3]。三是物质激励不足。现在的干部工作压力大,家庭压力大,更关注生活质量。在期盼国家好、社会好的同时,大家越发看重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希望有更好的福利待遇。在东北、西北一些省份,机关干部工资相对而言总体不高,待遇阳光化后,各种福利收入减少,整体收入相对增加值有所下降。有的省份一刀切,将各种合理、不合理的福利都砍掉了。随着机构改革,单位整合重组、处室撤销精简,人少了,但工作量却成倍增加,工资的涨幅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
(四)现代管理方式不完善,担当作为的氛围不够浓厚
作为管理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和管理必不可少、密不可分,领导重在推动变革,管理重在维持秩序。单位好不好,关键看领导;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勇于担当、示范担当、管理担当的作用不可忽视。而实际工作中,在担当环境塑造上、在担当工作引导上,有些领导做的还有差距[4]。有的“一把手”或为软着陆或想再高飞,特别爱惜“羽毛”,以不出问题作为工作的根本原则,以守住底线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凡事习惯于看上面有没有政策,有没有要求,有没有规定,不考虑工作急需,不考虑发展实际,不考虑民生急盼,不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去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环境,而是求平不求赢,把“一刀切”当成屡试不爽的“一招鲜”。部属摸透领导脾气,上行下效,对工作也自然不再积极、创新、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管理出效益,靠领导更靠制度和机制。当前,我们身处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立体多元、思维发散多端的大变革时代,管理制度不科学,管理理念不更新,跟不上时代,管理工作就会成为形式主义的温床,成为前进发展的桎梏。在现实工作中,不少地方单位领导还没有从过去现成的管理依赖中走出来,从习惯的老一套管理方式中跳出来。提到重视就是层层大会,提到整顿就是停产停工,提到维稳就是防守盯人等。另外,现代管理中的共享共建理念尚未转入到现实的管理体系中,各部门分割单用数据资源,各搞各用,各吹各调,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难有充裕时间去担当作为。再就是干部调整机制的不科学与非恰当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担当作为的效果。比如,进出机制不完善、执行不到位一直备受诟病,干部使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还客观存在。特别是改革力度加大后,机构调整,有的部门改革后集中了二三十个处长,但位置不过四五个,有的老处长入不了围,看不到未来,提不了也下不来,工作积极性受挫。过去争着干、抢着干,现在不爱干,混着干,更别提担当了。虽然表面上看是改革的暂时问题,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用人机制问题,调动积极性招法不够的问题。
三、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对策
激励广大干部担当干事,破解不作为、假作为、懒作为、慢作为问题,必须立足干部队伍建设实际情况,立足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实际情况,立足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工作问题相结合的思路,聚焦消除制约不担当不作为的痛点、难点,从干部的教育、使用、培养、关心、关怀多维发力,有针对性地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让干部既想干,还能干,更敢干,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为广大干部营造心情舒畅、积极作为、建功立业的良好氛围,让大家干的开心,拼得安心。
(一)抓思想教育,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思想自觉
1.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武装干部头脑,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归正干部的初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以精神的源动力增强凝聚力、激发创造力、催生战斗力。[5] 2.加强思想引导。围绕改革发展,聚焦提振经济,认真做好宣传和思想引领工作。要让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艰巨性,把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景目标上来。要不断发挥思想教育引导功能,在用好重大典型引路、弘扬正能量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挖掘身边好人、好事,用“邻家”的真实感亲切感自然的带入,帮助干部牢固树立公仆情怀,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发展理念,思千方想万法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3.加强观念更新。思路决定出路,观念一变天地宽。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是持续用力推进工作的基础,要紧紧扭住解放思想这个关键点,转变思想认识,以思想解放推动作风转变。
(二)抓用人导向,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为政之要,莫先用人”。选人用人问题历来是干部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也是重点和难点,是个“技术活”,更是个“政治活”。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用错一个人,打击一大片,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干部,关乎干部队伍战斗力,关乎事业兴衰成败。一方面是把好用人导向的方向盘。[6]首先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是各项工作的先行者、推动者和落实者,是干事创业、推动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履行领导责任的同时无形中也在落實示范责任,抓住领导干部这面旗帜,就抓住了一个单位担当作为的核心要义。必须把领导干部选优配强,特别是在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中,更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让“关键少数”起到关键作用、担负关键责任、影响大多数,充分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其次要将敢于担当干部安排在关键岗位,“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要用之所长,对他们的过失宽容而不纵容,让他们有职有权,有为有位,为他们创新发展、敢作敢为提供舞台,给予他们足够的保护、支持和褒奖。再次要重视人岗相适,把握干部的特点,把优秀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发挥其优长,让车行大道,马踏八方,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人尽其用。另一方面要用好评价标准这个“指挥棒”,确立以作风素质优先、不论资排辈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要发挥各类评先表彰结果的功能作用,将其作为选人用人的风向标;要提高人才使用效率,根据干部的成长背景、工作阅历、专业特长,在恰当的工作领域中进行适度的轮岗、交流,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加大对能力不够、精神不振、担当不足、服务不好等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调整力度,让那些不敢担当、不负责任、精神懈怠的人离岗让位;要强化选人用人问责制,真正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道德品行好、执政本领强、工作作风实的干部队伍。
(三)抓环境塑造,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环境影响人,环境改变人。这几年,随着反腐工作的持续深入,纠弊整治工作的强力推进,政治生态环境正在持续向上向好,必须保持趋势,不能松劲,要将好制度固化下来,形成良性循环。要把抓落实作为干部作风转变的重要内容,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把落实能力作为衡量干部能力、水平、担当的重要标准,以作风转变推动机制的创新;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业绩考核体系,完善考核督查和正向激励机制,完善“督考合一”的评价机制,让绩效评估体系更完整、更科学、更准确,充分考虑到指标评估的综合性、基础性、长期性。要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挖掘和宣传在真抓实干转作风中的先进典型,宣传好先进人物、先进典型,挖掘老典型,延续老传统,树立新典型,辉映新时代,传播正能量,提振干部的自信心。[7]要强化人文关怀,关注干部心理健康,关心干部家庭生活,特别是其家庭成员遭遇重大疾病、重大变故的干部,及时给予关爱帮扶。措施要具体,操作性要强,从小事做起。暖心的工作做好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抓组织培养,给干事创业者提供能力条件
担当有为的好干部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的能力素质和工作作风,既靠自身养成,更靠组织培养锻炼。组织的每一步安排,路径的设计,都要有针对性,符合干部的需求实际和特点,切实为担当干事的干部提供能力支持。从省直机关干部队伍担当现状以及形势需要看,培养干部要始终紧紧围绕推动经济发展来排兵布阵、调兵遣将,坚持“好干部”标准和“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要求,要用“有血性、有境界、有本事、有韧劲”衡量干部,鲜明敢于担当、善于担当、鼓励担当的干事创业导向,用好用足用活激励政策,特别是人文精神激励。要尽可能地丰富培养方式,加大一些激励政策的力度和范围,比如,给予轮岗、项目锻炼、挂职等机会。要抓好干部教育培训,不是泛泛地搞,而是全方位的抓,通过开展大规模、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培训,促进干部在理想信念、事业追求、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履职能力方面的全面提升。要抓好干部队伍梯次培养,锻炼干部过硬本领。[8]着力构建组织遴选、集中培训、实践锻炼、跟踪管理、择优使用、动态调整“六位一体”培养链条,为事业发展需要,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要抓好实践历练,增强干部“操刀动手”能力,坚持在实际中培养锻炼干部,加强机关和基层的双向交流,通过挂职锻炼、派驻压担、轮岗交流等形式,选派经历单一的机关干部到基层一线“补课”锻炼,选派基层工作中优秀干部到机关任职,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关键岗位压担培养,努力让广大干部学有“标杆”,干有“榜样”,心有“方向”。
(五)抓“兜底”激励,不断完善容错纠错机制
“干部生态有如洗碗,不洗碗的干部永远不会打破碗”。建立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创新者开绿灯,为实干者兜住底,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让担当者更担当,不再“一手持剑冲锋”“一手举盾自卫”,这是改革的要求,更是干部担当干事的护身符。改革创新干事创业是有风险的,要允许干部在改革创新中小范围内犯错,划出边界,推动和保证工作依法依规进行[5]。目前已有多个省份相继出台了容错机制,目的在于解除干部干事创业的顾虑,明确在改革创新中哪些具体情况可以免责或者减责,比如: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符合上级党委、政府总体宏观决策部署的;有利于改革大局、创新发展、安全稳定的;没有为自己为他人谋私利、或者变相为个人或单位谋取私利的;紧急刹车、主动应对采取补救措施,尽力挽回的;因不可抗力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的;等等,有类似这样的条款和免责的情形,最大限度保护和调动广大干部勤勉干事、努力创业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步建立健全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系列配套制度,如纠错整改机制、信访举报甄别机制、澄清事实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和谈心谈话、干部召回、激励保障制度等。同时,要注意将减少决策失误制度与容错纠错机制结合使用,建立合法性审查制、风险评估制、专家论证制、小范围试点制等系列制度,健全决策追责机制和决策程序机制,努力营造鼓励改革创新、宽容失败失误的干事创业环境,切实让干部在工作中彻底放开手脚,树立有作为、能干事、有担当、无忧虑的干事新风气。[9]
参考文献:
[1]蒲章.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强化履职担当能力[J].理论与当代,2017,(8).
[2]刘子平.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生成机理与治理机制[J].中州学刊,2017,(1).
[3]高玉飞.着力解决干部能力不足问题[J].党政视野,2015,(7).
[4]刘昕.敢于担当型干部评价体系有何设计重点[J].人民论坛,2018,(8).
[5]张蔚.党群关系:党建研究框架的再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8.
[6]沈光继.“敢于担当”是干部选拔任用的“风向标”[J].领导科学,2014,(16).
[7]白海燕.女性领导干部要突出担当修养[J].领导科学,2017,(1).
[8]黄雅丽.完善制度激励干部担当作为[J].党建研究,2017,(4).
[9]白静慧.切实推进机关干部作风转变[J].共产党员,2018,(6).
责任编辑 攻 克
[关键词]干部;担当作为;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9)06-0026-06
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中坚力量,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带头人。干部能否担当作为,直接影响着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是党的干部的政治本色和光荣传统。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问题、新任务,干部担当作为既有可喜的变化,也有令人担忧的问题。如何更好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是当前党的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干部担当作为的现状
为更加真实地了解干部担当作为的状况,本课题组在2017年、2018年两年时间里,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L省共650名省直机关干部担当作为情况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干部担当作为既有积极的表现,也有不可忽视的问题。
从积极层面看,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开展,干部乱作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党内政治生态日益好转,党内政治生活面貌一新。广大干部强烈感受到加强党的建设给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带来的积极影响及重大变化,对加强党的建设有了更高的思想自觉,特别是在“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上,在理论学习教育和纪律规矩守护上有了更强的行动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广大干部增强了改革创新、干事创业、担当奉献的意识和力量。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在广大干部中产生强烈共鸣,对于推动干部秉承光荣传统、继续担当作为具有积极意义。广大干部普遍对党和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对干事创业充满信心,对应该承担的责任虽然感到压力增大,但也认为理应承担,义不容辞。“促担当”“要作为”成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目标要求。
目标是前行的动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当前干部担当作为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不担当不作为
一些干部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自降工作标准,对自我要求降低,缺乏干事创业、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工作得过且过。问卷显示,有83.08%的同志认为当前机关干部队伍存在不担当不作为的现象,存在人浮于事的问题。
(二)选择性担当作为
对于有些干部而言,并非所有的工作都不干,而是有所选择。有领导明确指示的干,有经验遵循的干,但有难度的事不愿干,有风险的事不敢干,没先例的事不肯干。问卷显示,有66.15%的干部对上级有明确要求和指导的工作愿意担当,33.08%的干部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愿意担当,而对一些非确定性的、需要创新的和一些打基础的、远期见成效的工作,愿意担当的只有20%左右。
(三)虚假式担当作为
突出表现为工作为了留痕而留痕,只留痕不重质。材料来材料去,以材料应付材料,用文件落实文件,用会议落实会议,满足于领导批示了、会议开了,责任也就没了,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59.46%的干部认为“文山会海”反弹盛行,这个调查数据2018年比2017年上升10个百分点。
(四)拖延型担当作为
有35.38%的同志反映,单位里有些干部是“慢性子”,工作干是干,但是不积极不主动,推着干、拖着办,拨一拨转一转,行动迟缓,左顾右盼,年纪不大暮气沉沉,效率不高业绩平平。比如,要求15个工作日完成的工作,能快也不快,也不想快,一直拖到第15天完成,挑不出错,也不能说过。有的对一些已经明确要求推进的重点工作,还要等文件、等会议、等批示,等先行试点经验。
二、干部担当作为存在问题的原因
干部担当作为出现的诸多问题,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对干部本身而言,既有对全面从严治党所产生的政治压力的不适应,也有思想陈旧、观念不新、境界不高的消极影响,包括能力不足、本领不强造成的实践疲软。对党组织而言,既有对干部的教育引导不力、关怀指导不足所带来的心理挫败与情绪消沉,也有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制度体系不健全所带来的刚性保证缺失。
(一)不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新要求,担当作为的意识和能力较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反腐败、反“四风”上持续抓,反复抓,革故鼎新,党风和社会风气日渐好转。然而,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由高压转向常态,面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一些干部精神准备不足,情绪比较消沉,存在思想上求“稳”,观念上求“守”,心理上求“躲”的现象。
1.面对风险不敢承担。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行业刮起“问责风暴”,让一些干部“安全”意识越来越重,可做可不做的宁可不做,該干没先例的宁可不干。对上级重大决策部署缺乏深入地有针对性地研究思考,只提要求,层层摊派,不调研、不检查、不督导,不抓落实,听之任之,思想懒惰,看不到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停留在过去的惯常思维上。面对重点工作任务,怕有风险,不敢创新突破,缺乏攻坚克难的志气、敢闯敢试的锐气、大胆负责的勇气,不敢越“雷池”半步,缺少大刀阔斧、奋力开拓的精神,导致工作久拖不决,从小事酿成大事,从小矛盾拖成大矛盾。
2.面对困难不愿承担。一些干部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的“关键少数”,思想保守、僵化,抱残守缺,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等政策、等指示、等批示、等经验,一味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不是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而是习惯把问题和矛盾上交。[1]即使属于正常承办的事项,也因怕出问题而不敢办,凡事必层层请示,必让上级领导签字,甚至一直要到主要负责同志那里才能定。关键岗位和实权部门的一些“老人”,工作激情减退,对工作推三阻四、敷衍塞责、拈轻怕重,选择性地执行,挑选没有难度系数或困难较小易出成果的干,自己不想干、不愿干的就寻找各种理由推诿,造成办事效率不高,导致“中梗阻”现象。 3.面对责任不能承担。一些干部因为怕出事而不干事,不在工作中学习,不在经验里总结,久而久之,思维越来越窄,导致科学决策和抓落实的能力越发不足,把握大局大势、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越发匮乏,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的越发浅显,知识储备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发展。如同脖子上挂大饼,亦步亦趋,对新常态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主动研究不够,措施办法不多,全然一副等“现成”的姿态,啥事不着急,等着中央出项目、等着上级出政策、等着领导出主意。有时把工作推进慢、任务不落实,归咎于领导不重视、同事不积极等外部因素,不能从自身找原因。对相关的新知识、新业务学习缺乏积极性,指导工作时就出现了“本领恐慌”“能力危机”,导致履职能力日渐低下,出现了即使想建树也没有能力担当的现象。
(二)缺乏科学缜密的考核评价体系,担当作为的价值难以公正体现
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将真担当、有作为的干部考出来,让有为者有位置,成为上下一种共识。[2]这是考核的初衷,也是考核的目的。但現在的工作考核体系量化细化不够,一把尺子量到底,难以考出工作的实际质量。一些考核指标忽视基础性、长远性、可量化的工作考量,影响干部担当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一些考核结果没有作为奖先评优、提职晋级、追责问责的重要依据。考核问责流于表面,存在形式主义,让担当者有为有位体现不明显。特别是年度考核方式过于笼统,没有定性、定量的评价,无法起到激励、奖惩的作用。尤其是年终先进的评选,仍然是轮流坐庄,实行平均主义,缺少公平公正的评价激励。过去管人、管钱、管事的地方大家都盯着,事情也多,工作也累;现在焦点部门大家都不争了,觉得“风险太大”。而考核不分冷热,不分工作量,仍然按部就班,多担当也不增值,使得冷门部门不再冷,热门部门不再热。
(三)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担当作为的动力受到抑制
动力不足“不想为”是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的原因之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干部晋升通道不畅。不少干部在座谈中反映,有的地方单位领导更换过于频繁,工作稳定性不足,对干部的考核和使用缺少连续性,干部提拔使用常常因领导的变动而搁置,干部的正常晋升迟滞。二是在选人用人、提职晋级中暗箱操作仍然有市场,论资排辈、因人设岗,选拔过程不透明,选拔过程完善但执行操作中有偏差等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敢于干事、敢于说话的人往往票数不多,干得好不如说得好,出力多不如嘴巴巧[3]。三是物质激励不足。现在的干部工作压力大,家庭压力大,更关注生活质量。在期盼国家好、社会好的同时,大家越发看重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希望有更好的福利待遇。在东北、西北一些省份,机关干部工资相对而言总体不高,待遇阳光化后,各种福利收入减少,整体收入相对增加值有所下降。有的省份一刀切,将各种合理、不合理的福利都砍掉了。随着机构改革,单位整合重组、处室撤销精简,人少了,但工作量却成倍增加,工资的涨幅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
(四)现代管理方式不完善,担当作为的氛围不够浓厚
作为管理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和管理必不可少、密不可分,领导重在推动变革,管理重在维持秩序。单位好不好,关键看领导;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勇于担当、示范担当、管理担当的作用不可忽视。而实际工作中,在担当环境塑造上、在担当工作引导上,有些领导做的还有差距[4]。有的“一把手”或为软着陆或想再高飞,特别爱惜“羽毛”,以不出问题作为工作的根本原则,以守住底线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凡事习惯于看上面有没有政策,有没有要求,有没有规定,不考虑工作急需,不考虑发展实际,不考虑民生急盼,不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去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环境,而是求平不求赢,把“一刀切”当成屡试不爽的“一招鲜”。部属摸透领导脾气,上行下效,对工作也自然不再积极、创新、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管理出效益,靠领导更靠制度和机制。当前,我们身处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立体多元、思维发散多端的大变革时代,管理制度不科学,管理理念不更新,跟不上时代,管理工作就会成为形式主义的温床,成为前进发展的桎梏。在现实工作中,不少地方单位领导还没有从过去现成的管理依赖中走出来,从习惯的老一套管理方式中跳出来。提到重视就是层层大会,提到整顿就是停产停工,提到维稳就是防守盯人等。另外,现代管理中的共享共建理念尚未转入到现实的管理体系中,各部门分割单用数据资源,各搞各用,各吹各调,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难有充裕时间去担当作为。再就是干部调整机制的不科学与非恰当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担当作为的效果。比如,进出机制不完善、执行不到位一直备受诟病,干部使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还客观存在。特别是改革力度加大后,机构调整,有的部门改革后集中了二三十个处长,但位置不过四五个,有的老处长入不了围,看不到未来,提不了也下不来,工作积极性受挫。过去争着干、抢着干,现在不爱干,混着干,更别提担当了。虽然表面上看是改革的暂时问题,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用人机制问题,调动积极性招法不够的问题。
三、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对策
激励广大干部担当干事,破解不作为、假作为、懒作为、慢作为问题,必须立足干部队伍建设实际情况,立足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实际情况,立足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工作问题相结合的思路,聚焦消除制约不担当不作为的痛点、难点,从干部的教育、使用、培养、关心、关怀多维发力,有针对性地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让干部既想干,还能干,更敢干,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为广大干部营造心情舒畅、积极作为、建功立业的良好氛围,让大家干的开心,拼得安心。
(一)抓思想教育,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思想自觉
1.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武装干部头脑,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归正干部的初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以精神的源动力增强凝聚力、激发创造力、催生战斗力。[5] 2.加强思想引导。围绕改革发展,聚焦提振经济,认真做好宣传和思想引领工作。要让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艰巨性,把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景目标上来。要不断发挥思想教育引导功能,在用好重大典型引路、弘扬正能量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挖掘身边好人、好事,用“邻家”的真实感亲切感自然的带入,帮助干部牢固树立公仆情怀,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发展理念,思千方想万法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3.加强观念更新。思路决定出路,观念一变天地宽。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是持续用力推进工作的基础,要紧紧扭住解放思想这个关键点,转变思想认识,以思想解放推动作风转变。
(二)抓用人导向,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为政之要,莫先用人”。选人用人问题历来是干部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也是重点和难点,是个“技术活”,更是个“政治活”。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用错一个人,打击一大片,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干部,关乎干部队伍战斗力,关乎事业兴衰成败。一方面是把好用人导向的方向盘。[6]首先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是各项工作的先行者、推动者和落实者,是干事创业、推动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履行领导责任的同时无形中也在落實示范责任,抓住领导干部这面旗帜,就抓住了一个单位担当作为的核心要义。必须把领导干部选优配强,特别是在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中,更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让“关键少数”起到关键作用、担负关键责任、影响大多数,充分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其次要将敢于担当干部安排在关键岗位,“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要用之所长,对他们的过失宽容而不纵容,让他们有职有权,有为有位,为他们创新发展、敢作敢为提供舞台,给予他们足够的保护、支持和褒奖。再次要重视人岗相适,把握干部的特点,把优秀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发挥其优长,让车行大道,马踏八方,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人尽其用。另一方面要用好评价标准这个“指挥棒”,确立以作风素质优先、不论资排辈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要发挥各类评先表彰结果的功能作用,将其作为选人用人的风向标;要提高人才使用效率,根据干部的成长背景、工作阅历、专业特长,在恰当的工作领域中进行适度的轮岗、交流,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加大对能力不够、精神不振、担当不足、服务不好等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调整力度,让那些不敢担当、不负责任、精神懈怠的人离岗让位;要强化选人用人问责制,真正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道德品行好、执政本领强、工作作风实的干部队伍。
(三)抓环境塑造,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环境影响人,环境改变人。这几年,随着反腐工作的持续深入,纠弊整治工作的强力推进,政治生态环境正在持续向上向好,必须保持趋势,不能松劲,要将好制度固化下来,形成良性循环。要把抓落实作为干部作风转变的重要内容,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把落实能力作为衡量干部能力、水平、担当的重要标准,以作风转变推动机制的创新;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业绩考核体系,完善考核督查和正向激励机制,完善“督考合一”的评价机制,让绩效评估体系更完整、更科学、更准确,充分考虑到指标评估的综合性、基础性、长期性。要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挖掘和宣传在真抓实干转作风中的先进典型,宣传好先进人物、先进典型,挖掘老典型,延续老传统,树立新典型,辉映新时代,传播正能量,提振干部的自信心。[7]要强化人文关怀,关注干部心理健康,关心干部家庭生活,特别是其家庭成员遭遇重大疾病、重大变故的干部,及时给予关爱帮扶。措施要具体,操作性要强,从小事做起。暖心的工作做好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抓组织培养,给干事创业者提供能力条件
担当有为的好干部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的能力素质和工作作风,既靠自身养成,更靠组织培养锻炼。组织的每一步安排,路径的设计,都要有针对性,符合干部的需求实际和特点,切实为担当干事的干部提供能力支持。从省直机关干部队伍担当现状以及形势需要看,培养干部要始终紧紧围绕推动经济发展来排兵布阵、调兵遣将,坚持“好干部”标准和“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要求,要用“有血性、有境界、有本事、有韧劲”衡量干部,鲜明敢于担当、善于担当、鼓励担当的干事创业导向,用好用足用活激励政策,特别是人文精神激励。要尽可能地丰富培养方式,加大一些激励政策的力度和范围,比如,给予轮岗、项目锻炼、挂职等机会。要抓好干部教育培训,不是泛泛地搞,而是全方位的抓,通过开展大规模、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培训,促进干部在理想信念、事业追求、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履职能力方面的全面提升。要抓好干部队伍梯次培养,锻炼干部过硬本领。[8]着力构建组织遴选、集中培训、实践锻炼、跟踪管理、择优使用、动态调整“六位一体”培养链条,为事业发展需要,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要抓好实践历练,增强干部“操刀动手”能力,坚持在实际中培养锻炼干部,加强机关和基层的双向交流,通过挂职锻炼、派驻压担、轮岗交流等形式,选派经历单一的机关干部到基层一线“补课”锻炼,选派基层工作中优秀干部到机关任职,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关键岗位压担培养,努力让广大干部学有“标杆”,干有“榜样”,心有“方向”。
(五)抓“兜底”激励,不断完善容错纠错机制
“干部生态有如洗碗,不洗碗的干部永远不会打破碗”。建立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创新者开绿灯,为实干者兜住底,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让担当者更担当,不再“一手持剑冲锋”“一手举盾自卫”,这是改革的要求,更是干部担当干事的护身符。改革创新干事创业是有风险的,要允许干部在改革创新中小范围内犯错,划出边界,推动和保证工作依法依规进行[5]。目前已有多个省份相继出台了容错机制,目的在于解除干部干事创业的顾虑,明确在改革创新中哪些具体情况可以免责或者减责,比如: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符合上级党委、政府总体宏观决策部署的;有利于改革大局、创新发展、安全稳定的;没有为自己为他人谋私利、或者变相为个人或单位谋取私利的;紧急刹车、主动应对采取补救措施,尽力挽回的;因不可抗力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的;等等,有类似这样的条款和免责的情形,最大限度保护和调动广大干部勤勉干事、努力创业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步建立健全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系列配套制度,如纠错整改机制、信访举报甄别机制、澄清事实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和谈心谈话、干部召回、激励保障制度等。同时,要注意将减少决策失误制度与容错纠错机制结合使用,建立合法性审查制、风险评估制、专家论证制、小范围试点制等系列制度,健全决策追责机制和决策程序机制,努力营造鼓励改革创新、宽容失败失误的干事创业环境,切实让干部在工作中彻底放开手脚,树立有作为、能干事、有担当、无忧虑的干事新风气。[9]
参考文献:
[1]蒲章.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强化履职担当能力[J].理论与当代,2017,(8).
[2]刘子平.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生成机理与治理机制[J].中州学刊,2017,(1).
[3]高玉飞.着力解决干部能力不足问题[J].党政视野,2015,(7).
[4]刘昕.敢于担当型干部评价体系有何设计重点[J].人民论坛,2018,(8).
[5]张蔚.党群关系:党建研究框架的再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8.
[6]沈光继.“敢于担当”是干部选拔任用的“风向标”[J].领导科学,2014,(16).
[7]白海燕.女性领导干部要突出担当修养[J].领导科学,2017,(1).
[8]黄雅丽.完善制度激励干部担当作为[J].党建研究,2017,(4).
[9]白静慧.切实推进机关干部作风转变[J].共产党员,2018,(6).
责任编辑 攻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