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向来都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這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成为高校最为重视的一项工作。全国各所高校的的就业指导课程已经开展多年,并随着时代潮流的推进渐渐完善。但就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很多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存在着思想道德缺失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本文从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入手,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思想道德 缺失 防治对策
为了使大学生较快的融入社会和更好的就业,很多高校积极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这些课程多数侧重于培训学生各类就业技巧,向学生讲解当前就业政策,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招聘信息。这些课程的实用性是不可否认的,但多数高校在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十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将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它力求于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成为大写的人,因此应当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很多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就业的意义存在着误解与偏见,致使其在择业和就业中道德缺失。这样的现象督促着广大高校在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过程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本文就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展开讨论,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对策。
一、大学生在就业中的道德缺失现状
(一)实用主义,集体功利化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大学生开始盲目地追求物质生活,急功近利,以金钱去衡量一个人的成就。于是,他们将这种“一切向钱看”的心态带入到就业中。在媒体针对大学生择业现况的调查中显示,多数大学生期望找到一份薪酬待遇高、工作压力小、办公环境舒适的工作,而与此同时,他们大多没有综合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去考虑。好高骛远、拈轻怕重是很多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写照,他们缺少艰苦奋斗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也有部分大学生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他们从进入大学起便树立了“一辈子不回乡村”的错误观念。而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注重理想,也没有信心为理想打拼,而是强调眼前利益与既得利益。
(二)个人本位,淡漠社会责任意识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不可避免的。当前,多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奉献精神,对于社会主义事业与共产主义事业毫不关心;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不能将个人理想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结合到一起。在就业的过程中,对于基层建设或是偏远地区的工作抱有避之不及的态度;而对于一线城市或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工作唯恐落下。国家提供大量的资源去建设高校,去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因为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毕业后,他们理应一马当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展事业。然而,当代大学生正是缺乏这种主人翁意识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诚信和法律意识淡薄
诚信乃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最基础的道德素养。然而,在择业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与基本的法律意识。为了使自己的简历拔得头筹,便肆意编写虚假信息,如:教育经历、工作经历、所获荣誉等,甚至托人伪造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这种不道德的求职方式很有可能触犯法律,一经查出,后果不堪设想。也有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见异思迁、朝秦暮楚,用随意的态度对待签约;甚至将协议单位当做砝码,一旦有跳槽的机会,便立即毁约,这种将学校名声与协议单位利益置之度外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毕业生的个人信誉,还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就业市场的秩序。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导我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它的内涵是富有生命力的,是鼓舞人心的。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荣辱意识,“以耻为荣,反荣为耻”是经常可见的现象。因此,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这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将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勇于攻坚,敢于吃苦,时刻牢记国家培养与期望;乐于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效劳。
(二)在就业指导中,强化对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
我们已身处法治社会,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而不管是不懂法律,还是知法犯法,只要触犯了法律必会招致恶果,使自己陷入痛苦的渊薮。
近年来,大学生在就业中违反法律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会给用人单位带来损失,而且给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了压力。因此,在就业指导中,强化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育学生用法律武器来维护个人的正当权益,同时要清楚哪些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严申后果,明令禁止;在合理范围内视具体情况而加大学校的惩处力度;教导学生在行使个人正当权利的同时,不妨碍他人行使权利。
(三)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在社会生活中应当起到模范作用。但现实是,学历高并不等于道德素质高。就业时,大学生不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因为,对待个人的道德选择,学校可以用教育去引导,却不能完全地改变。因此,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导大学生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与自我激励来完善人格,培养自立、自尊、自爱、自强的品质;鼓励大学生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从中找寻兴趣爱好,增加知识技能,而不是过分沉迷于物质享受;教导大学生理想的难能可贵,鼓励其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并在就业中坚持自己的理想;教导大学生在择业与就业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杜绝盲目跟风、随波逐流。
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脊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每一名大学生都应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出青春的力量。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网络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思想道德缺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去规范自己,用法制观念去约束自己,用自我教育去激励自己,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思想道德 缺失 防治对策
为了使大学生较快的融入社会和更好的就业,很多高校积极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这些课程多数侧重于培训学生各类就业技巧,向学生讲解当前就业政策,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招聘信息。这些课程的实用性是不可否认的,但多数高校在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十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将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它力求于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成为大写的人,因此应当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很多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就业的意义存在着误解与偏见,致使其在择业和就业中道德缺失。这样的现象督促着广大高校在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过程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本文就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展开讨论,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对策。
一、大学生在就业中的道德缺失现状
(一)实用主义,集体功利化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大学生开始盲目地追求物质生活,急功近利,以金钱去衡量一个人的成就。于是,他们将这种“一切向钱看”的心态带入到就业中。在媒体针对大学生择业现况的调查中显示,多数大学生期望找到一份薪酬待遇高、工作压力小、办公环境舒适的工作,而与此同时,他们大多没有综合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去考虑。好高骛远、拈轻怕重是很多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写照,他们缺少艰苦奋斗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也有部分大学生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他们从进入大学起便树立了“一辈子不回乡村”的错误观念。而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注重理想,也没有信心为理想打拼,而是强调眼前利益与既得利益。
(二)个人本位,淡漠社会责任意识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不可避免的。当前,多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奉献精神,对于社会主义事业与共产主义事业毫不关心;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不能将个人理想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结合到一起。在就业的过程中,对于基层建设或是偏远地区的工作抱有避之不及的态度;而对于一线城市或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工作唯恐落下。国家提供大量的资源去建设高校,去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因为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毕业后,他们理应一马当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展事业。然而,当代大学生正是缺乏这种主人翁意识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诚信和法律意识淡薄
诚信乃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最基础的道德素养。然而,在择业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与基本的法律意识。为了使自己的简历拔得头筹,便肆意编写虚假信息,如:教育经历、工作经历、所获荣誉等,甚至托人伪造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这种不道德的求职方式很有可能触犯法律,一经查出,后果不堪设想。也有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见异思迁、朝秦暮楚,用随意的态度对待签约;甚至将协议单位当做砝码,一旦有跳槽的机会,便立即毁约,这种将学校名声与协议单位利益置之度外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毕业生的个人信誉,还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就业市场的秩序。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导我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它的内涵是富有生命力的,是鼓舞人心的。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荣辱意识,“以耻为荣,反荣为耻”是经常可见的现象。因此,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这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将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勇于攻坚,敢于吃苦,时刻牢记国家培养与期望;乐于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效劳。
(二)在就业指导中,强化对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
我们已身处法治社会,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而不管是不懂法律,还是知法犯法,只要触犯了法律必会招致恶果,使自己陷入痛苦的渊薮。
近年来,大学生在就业中违反法律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会给用人单位带来损失,而且给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了压力。因此,在就业指导中,强化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育学生用法律武器来维护个人的正当权益,同时要清楚哪些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严申后果,明令禁止;在合理范围内视具体情况而加大学校的惩处力度;教导学生在行使个人正当权利的同时,不妨碍他人行使权利。
(三)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在社会生活中应当起到模范作用。但现实是,学历高并不等于道德素质高。就业时,大学生不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因为,对待个人的道德选择,学校可以用教育去引导,却不能完全地改变。因此,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导大学生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与自我激励来完善人格,培养自立、自尊、自爱、自强的品质;鼓励大学生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从中找寻兴趣爱好,增加知识技能,而不是过分沉迷于物质享受;教导大学生理想的难能可贵,鼓励其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并在就业中坚持自己的理想;教导大学生在择业与就业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杜绝盲目跟风、随波逐流。
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脊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每一名大学生都应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出青春的力量。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网络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思想道德缺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去规范自己,用法制观念去约束自己,用自我教育去激励自己,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