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还存在部分教师信息意识弱、信息文化不全面、信息能力不强、信息道德不足等问题。学校管理引导不到位,资源建设不完善;教师信息意识弱,信息技术能力差及效果不理想是影响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根源所在。充分发挥实验学校的应有优势,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与能力,特别是优化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和培训制度则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师;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 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7)11-0026-04
一、引言
“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实验学校)是1997年教育部为推动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发展,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步伐而设立的一个项目。目前,广西共有国家级、区级实验学校一百多所。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这些学校无论在硬件、软件还是潜件方面都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为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做出极大贡献。本文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得比较成功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验学校展开调研,多方面了解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旨在总结经验,探讨发展,推广应用,为更多的学校及教师提供参考。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紧紧围绕信息素养的四个层面(信息意识、信息文化、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进行,并以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两方面为重点,调查维度如表1所示。取样时兼顾了教师的性别、年龄、学科等方面(如表2所示)。调研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53份,回收率为88.25%,有效问卷353份。
二、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问题
随着《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制定与发布,教师对自身的信息素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此,我们从四个层面分析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1.教师的信息意识有很大提升,但有待进一步加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调查表明(图略),相对于其它层面,很多教师对信息素养的理解都侧重于信息意识,甚至一些教师认为信息意识就是信息素养。其它各项反映信息意识的指标也说明同样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平时就很注意信息的积累,经常关注新技术、资源;影响教师上网的因素主要是条件的限制,真正认为没有必要或没有兴趣的只是极少数;上网的目的也主要是查询信息和学术研究。同时,很多教师意识到了教育技术对教学的积极作用,乐意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当然,意识到重要性并不代表其使用效果理想,目前,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还不够充分。在一学期中大多数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的只占总课程的10%或者更少,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教师使用多媒体超过30%;学校对开展教育信息化相关竞赛或活动也不够重视。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信息意识较弱,缺乏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欠缺媒体意识,在教学中不注重应用教育技术,甚至持逃避的态度。
2.教师对信息文化有所了解,但不够全面
由于实验学校的教师都有机会接受各类培训,尽管对各类媒体及技术的了解程度各不相同,但普遍对信息的理论知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进程、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媒体设备的作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对本校提供的各类教学资源也有一定的了解。然而,教师对信息文化的认识还不全面,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信息文化不属于信息素养的内容;很多教师懂得计算机可以联网查询资料,但对其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缺乏了解。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往往由于观念及兴趣的原因,根本不注重信息文化内容。
3.教师的信息能力有一定水平,但亟待提高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结构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师信息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的好坏。当前教师的信息能力并不令人满意。首先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低:大多数教师只会用PowerPoint、Word等软件制作低水平的课件;在多媒体教学中,近五分之三的教师由于对多媒体设备和软件不熟练,影响了教学效果。其次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较弱,特别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近三分之二的教师不经常或不善于把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最新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的教师更少。
不可否认,教师的信息能力还是具备一定水平的:尽管教师掌握的多媒体技术有限,但近半数的教师由自己制作课件,另有三分之一是修改他人的课件。另外,与人交流方面教师也逐渐网络化:32.6%的教师选择E-mail、BBS、QQ等与同事、专家进行交流;与学生的交流虽然还是传统的方式为主,但也有14.5%的教师通过网络实现。
4.教师对信息道德有所重视,但行动不足
信息道德作为信息素养的准则,无论是对信息道德的认知还是道德行为,都对自身、他人,特别是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对待可疑信息都意识到要去验证,但只有39.9%的是付诸于行动,甚至有4.0%的教师很少怀疑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大多数教师认为注明引用资料的出处是相当重要的,可仍有42.2%的教师持无关紧要的态度,甚至认为根本不重要。我们还了解到一些教师由于水平有限或教学任务繁重,但学校或上级又有硬性要求而不得不写论文或进行其它的教学研究,为了完成任务他们最终不是随便应付就是上网摘抄,根本不考虑质量和后果。
三、教师信息素养问题成因分析
实验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代表着全区甚至全国的最高水平,然而就目前而言,却远远达不到要求,究其原因:
1.学校因素
(1)管理引导不到位
尽管作为实验学校本身具有很多优势,如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家的重点课题研究,有更多的软硬件设备,更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但由于学校管理引导不够或不重视,例如,学校只注重硬件的配备,而忽略其它方面;片面鼓励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而没有引导或监督其使用效益;更甚者,领导层次不重视,资金不到位等,学校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2)资源建设不完善
很多学校都有校园网,有专门的资源库,但数量有限、质量不高,适用的课件太少或制作素材缺乏,高水平的资源则更少。校园网应用中有“路”、有“车”、却无“货”的现象日益明显。同时,信息技术的人力资源也明显不足,相当一部分学校由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信息技术课教师,专门的信息人员寥寥无几。
2.教师自身因素
(1)信息意识弱
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存在偏见或误解:一部分持“技术无用论”,他们坚决抵制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或被迫使用,并将信息技术误认为是“电子黑板”;另一部分则推崇“技术万能论”,他们过分追求技术,忽略了教学内容。同时,由于自身信息意识较弱,很多教师错失了许多信息与机会。例如,对于实验学校的很多研究课题,很多教师都没有意识要参与其中。
(2)信息技术能力不强
当前,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除了极少数外,整体上是相当弱的。特别是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有的教师技术能力较强,但对信息的辨析、提取能力不够;有的教师对课本的知识了如指掌,但很难将其加以提炼、创造新知识;有的教师有一肚子宝藏,却不会利用各种媒体工具进行推广等。
3.培训效果不理想
当前的教师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各类信息技术培训,但效果不理想。调查表明,还有半数以上的教师需要再次培训。主要原因是培训力度不够、培训方式有待改进。个别学校的培训只是形式化,既无质量也无效率可言。培训方式也主要是上大课,没有针对性,过于重视技术,忽略了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和教学设计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
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调查所发现的问题及学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1.充分发挥实验学校各方面的优势
作为实验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推广、辐射作用,抓好环境建设、队伍建设、资源建设、课题研究等方面。
(1)完善学校的管理引导机制
首先,要营造和谐浓厚的信息环境,使教师在人人参与的氛围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信息意识。如通过组织教师观看优秀的教学课件,指导教师使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和下载丰富的网上资源等,使教师全面了解,充分接触并亲身感受信息、信息技术,体验信息技术对教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根本性变革。其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督导机制,对教师的信息意识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应该在培养的同时建立、健全一套评价、激励、督导的机制。另外,学校还要积极争取课题,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课题研究,成立课题研究组,制定实验课题研究方案,结合课题研究,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等。
(2)建立高水平的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需要有效地建设、完善教学资源库,开创一条“多、快、好、省”的建设网上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使资源库的建设更适合教育实践和现状,实现高效率的资源共享和数据流通等,使其在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更强的保证。
2.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1)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信息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有效的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全新的理念和理论,用以重新审视、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应该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调整现有的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培养自身及学生的信息意识。比如,根据教学需要从静态的书本式教学转变为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式教学,并通过计算机使教学内容数字化、通过互联网使教育内容网络化。
(2)重点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但调查显示,教师的信息能力是各要素中最弱的一项,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已成为最迫切的任务。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从教师自身的发展与需求出发,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的信息能力。如对技术比较强,但在信息的判断及处理方面还有所欠缺的年轻教师,主要培养其在学科知识上对各种信息的处理能力;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而在技术上存在困难但有兴趣的教师应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年纪较大而又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教师则多在信息化方面作引导。在培养过程中,还应组织互助小组,大家互帮互助,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3)逐步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是教师无法回避的事实。伴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各种新教材的推广应用和新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整合的形式如何,都必须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教与学强拉硬扯地放在一起。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实验课题的探讨以及各项信息技术的竞赛,通过开展实验课题研究,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3.逐步完善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制度
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完善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在培训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理论性。目前在培训中发现,一些教师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急于操作,结果“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事实上,作为一线教师重要的不是纯技术的掌握,而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并用其指导自己的教学。
(2)有专门的培训人员。培训人员本身应受过严格的训练,并且是专门的培训人员。如:计算机软件研发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网络技术人员等。
(3)根据需要确定培训内容。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进行分组培训,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
(4)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打破过去“报告”式的培训,除了组织理论学习外,还要强调教师的参与,提倡培训者与培训对象的平等交流与对话。
(5)强调培训的实践性。以实践为主、适时跟进培训,帮助教师把所学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进行评价,保证培训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蔡其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7,(7).
[3] 刘志红,周振军.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6,(8).
[4] 刘鹂,马建华.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5).
[5] 解月光,姜玉莲.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4,(9) .
[6] 钟志贤,王佑镁,黄琐,施虹冰.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
关键词: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师;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 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7)11-0026-04
一、引言
“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实验学校)是1997年教育部为推动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发展,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步伐而设立的一个项目。目前,广西共有国家级、区级实验学校一百多所。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这些学校无论在硬件、软件还是潜件方面都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为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做出极大贡献。本文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得比较成功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验学校展开调研,多方面了解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旨在总结经验,探讨发展,推广应用,为更多的学校及教师提供参考。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紧紧围绕信息素养的四个层面(信息意识、信息文化、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进行,并以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两方面为重点,调查维度如表1所示。取样时兼顾了教师的性别、年龄、学科等方面(如表2所示)。调研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53份,回收率为88.25%,有效问卷353份。
二、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问题
随着《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制定与发布,教师对自身的信息素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此,我们从四个层面分析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1.教师的信息意识有很大提升,但有待进一步加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调查表明(图略),相对于其它层面,很多教师对信息素养的理解都侧重于信息意识,甚至一些教师认为信息意识就是信息素养。其它各项反映信息意识的指标也说明同样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平时就很注意信息的积累,经常关注新技术、资源;影响教师上网的因素主要是条件的限制,真正认为没有必要或没有兴趣的只是极少数;上网的目的也主要是查询信息和学术研究。同时,很多教师意识到了教育技术对教学的积极作用,乐意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当然,意识到重要性并不代表其使用效果理想,目前,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还不够充分。在一学期中大多数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的只占总课程的10%或者更少,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教师使用多媒体超过30%;学校对开展教育信息化相关竞赛或活动也不够重视。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信息意识较弱,缺乏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欠缺媒体意识,在教学中不注重应用教育技术,甚至持逃避的态度。
2.教师对信息文化有所了解,但不够全面
由于实验学校的教师都有机会接受各类培训,尽管对各类媒体及技术的了解程度各不相同,但普遍对信息的理论知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进程、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媒体设备的作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对本校提供的各类教学资源也有一定的了解。然而,教师对信息文化的认识还不全面,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信息文化不属于信息素养的内容;很多教师懂得计算机可以联网查询资料,但对其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缺乏了解。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往往由于观念及兴趣的原因,根本不注重信息文化内容。
3.教师的信息能力有一定水平,但亟待提高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结构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师信息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的好坏。当前教师的信息能力并不令人满意。首先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低:大多数教师只会用PowerPoint、Word等软件制作低水平的课件;在多媒体教学中,近五分之三的教师由于对多媒体设备和软件不熟练,影响了教学效果。其次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较弱,特别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近三分之二的教师不经常或不善于把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最新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的教师更少。
不可否认,教师的信息能力还是具备一定水平的:尽管教师掌握的多媒体技术有限,但近半数的教师由自己制作课件,另有三分之一是修改他人的课件。另外,与人交流方面教师也逐渐网络化:32.6%的教师选择E-mail、BBS、QQ等与同事、专家进行交流;与学生的交流虽然还是传统的方式为主,但也有14.5%的教师通过网络实现。
4.教师对信息道德有所重视,但行动不足
信息道德作为信息素养的准则,无论是对信息道德的认知还是道德行为,都对自身、他人,特别是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对待可疑信息都意识到要去验证,但只有39.9%的是付诸于行动,甚至有4.0%的教师很少怀疑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大多数教师认为注明引用资料的出处是相当重要的,可仍有42.2%的教师持无关紧要的态度,甚至认为根本不重要。我们还了解到一些教师由于水平有限或教学任务繁重,但学校或上级又有硬性要求而不得不写论文或进行其它的教学研究,为了完成任务他们最终不是随便应付就是上网摘抄,根本不考虑质量和后果。
三、教师信息素养问题成因分析
实验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代表着全区甚至全国的最高水平,然而就目前而言,却远远达不到要求,究其原因:
1.学校因素
(1)管理引导不到位
尽管作为实验学校本身具有很多优势,如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家的重点课题研究,有更多的软硬件设备,更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但由于学校管理引导不够或不重视,例如,学校只注重硬件的配备,而忽略其它方面;片面鼓励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而没有引导或监督其使用效益;更甚者,领导层次不重视,资金不到位等,学校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2)资源建设不完善
很多学校都有校园网,有专门的资源库,但数量有限、质量不高,适用的课件太少或制作素材缺乏,高水平的资源则更少。校园网应用中有“路”、有“车”、却无“货”的现象日益明显。同时,信息技术的人力资源也明显不足,相当一部分学校由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信息技术课教师,专门的信息人员寥寥无几。
2.教师自身因素
(1)信息意识弱
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存在偏见或误解:一部分持“技术无用论”,他们坚决抵制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或被迫使用,并将信息技术误认为是“电子黑板”;另一部分则推崇“技术万能论”,他们过分追求技术,忽略了教学内容。同时,由于自身信息意识较弱,很多教师错失了许多信息与机会。例如,对于实验学校的很多研究课题,很多教师都没有意识要参与其中。
(2)信息技术能力不强
当前,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除了极少数外,整体上是相当弱的。特别是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有的教师技术能力较强,但对信息的辨析、提取能力不够;有的教师对课本的知识了如指掌,但很难将其加以提炼、创造新知识;有的教师有一肚子宝藏,却不会利用各种媒体工具进行推广等。
3.培训效果不理想
当前的教师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各类信息技术培训,但效果不理想。调查表明,还有半数以上的教师需要再次培训。主要原因是培训力度不够、培训方式有待改进。个别学校的培训只是形式化,既无质量也无效率可言。培训方式也主要是上大课,没有针对性,过于重视技术,忽略了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和教学设计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
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调查所发现的问题及学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1.充分发挥实验学校各方面的优势
作为实验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推广、辐射作用,抓好环境建设、队伍建设、资源建设、课题研究等方面。
(1)完善学校的管理引导机制
首先,要营造和谐浓厚的信息环境,使教师在人人参与的氛围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信息意识。如通过组织教师观看优秀的教学课件,指导教师使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和下载丰富的网上资源等,使教师全面了解,充分接触并亲身感受信息、信息技术,体验信息技术对教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根本性变革。其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督导机制,对教师的信息意识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应该在培养的同时建立、健全一套评价、激励、督导的机制。另外,学校还要积极争取课题,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课题研究,成立课题研究组,制定实验课题研究方案,结合课题研究,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等。
(2)建立高水平的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需要有效地建设、完善教学资源库,开创一条“多、快、好、省”的建设网上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使资源库的建设更适合教育实践和现状,实现高效率的资源共享和数据流通等,使其在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更强的保证。
2.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1)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信息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有效的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全新的理念和理论,用以重新审视、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应该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调整现有的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培养自身及学生的信息意识。比如,根据教学需要从静态的书本式教学转变为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式教学,并通过计算机使教学内容数字化、通过互联网使教育内容网络化。
(2)重点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但调查显示,教师的信息能力是各要素中最弱的一项,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已成为最迫切的任务。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从教师自身的发展与需求出发,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的信息能力。如对技术比较强,但在信息的判断及处理方面还有所欠缺的年轻教师,主要培养其在学科知识上对各种信息的处理能力;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而在技术上存在困难但有兴趣的教师应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年纪较大而又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教师则多在信息化方面作引导。在培养过程中,还应组织互助小组,大家互帮互助,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3)逐步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是教师无法回避的事实。伴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各种新教材的推广应用和新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整合的形式如何,都必须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教与学强拉硬扯地放在一起。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实验课题的探讨以及各项信息技术的竞赛,通过开展实验课题研究,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3.逐步完善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制度
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完善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在培训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理论性。目前在培训中发现,一些教师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急于操作,结果“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事实上,作为一线教师重要的不是纯技术的掌握,而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并用其指导自己的教学。
(2)有专门的培训人员。培训人员本身应受过严格的训练,并且是专门的培训人员。如:计算机软件研发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网络技术人员等。
(3)根据需要确定培训内容。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进行分组培训,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
(4)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打破过去“报告”式的培训,除了组织理论学习外,还要强调教师的参与,提倡培训者与培训对象的平等交流与对话。
(5)强调培训的实践性。以实践为主、适时跟进培训,帮助教师把所学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进行评价,保证培训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蔡其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7,(7).
[3] 刘志红,周振军.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6,(8).
[4] 刘鹂,马建华.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5).
[5] 解月光,姜玉莲.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4,(9) .
[6] 钟志贤,王佑镁,黄琐,施虹冰.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