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研成果管理是指对科研工作者在科技实践过程中经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各种科研论文、专著、专利或新技术等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归档的活动,包括申报、登记、建档、鉴定(验收)、评审、奖励、推广等内容,是整个科研管理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科研成果管理的一些关键问题并非简单的信息化技术能够解决的,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科研成果的鉴定与评价。科研成果评价是学校科研成果管理的重要环节,怎样保证科研成果得到真正的认可,获得较为公正的鉴定或评价呢?
一、学校科研成果鉴定与评价具有严肃性
一般来说,科研成果管理工作虽然不能直接左右成果的质量,但要在组织鉴定时突出重点,抓好拳头项目,保证确有水平的成果高质量地通过鉴定并非易事,从已有经验及理论分析上,一般要遵循公正、全面、独立、科学等原则。
1.成果鉴定的公正性。主要是指所有科研成果必须进行学术鉴定,鉴定应以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进行。一般都会有事先经过专家慎重讨论过的,以学校公布形式出现的文件作为鉴定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对登记的科研成果保证质量,宁缺毋滥。
2.成果鉴定的全面性。主要指成果登记范围要广,要涉及全校的各个学科,针对不同学科创作作品的不同特点,对于具有原创性的科普作品,包括在正式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或在省级以上展览会上展出的美术摄影作品,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在省级以上大型文艺活动中演出的音乐创作作品也要收入到成果登记范围之内。所有这些采集的科研成果信息要进行严格的核查和认真的鉴定。
3.成果鉴定的独立性。主要指所有科研成果应该遵循固有的学术道德,有自己的独立科研精神,注重学风建设,不抄袭、不伪造、不作假,追求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合法性。对科研成果的鉴定不因为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导致结果的摇摆。
4.成果鉴定的科学性。科研成果的鉴定必须经过科学的程序和方法才能认定,程序的公正、公开、科学、合法是对科研成果的起码的尊重,用科学发展观不断更新成果鉴定的方式、方法,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科研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及潜在的影响。
只有依据上述原则,才能使科研成果管理鉴定与评价的严肃性得以维护,事实上,严肃进行科研成果鉴定与评价工作还是推广转化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科研工作的目标要求自身对科研成果的大力推广与转化,通过实践的检验,反过来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性研究,使之更贴近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为区域经济社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科研工作者更应该注意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找市场,通过市场方式,来对科研成果进行更好的检验,这是一种更完美的鉴定方式。而要为市场提供受欢迎的科研成果,对科研成果的规范管理尤为重要,通过规范管理,甚至包装,让市场更容易认识它,从而接受它,再经过市场本身的努力推介功能,让科研成果得到更大的发展天地,获得真正的利用和转化。人事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对成果的定性或量化,获得员工间可比较系数,使人员晋升的公平、公正、公开拥有重要基础。
二、学校科研成果鉴定与评价的方法
1.用科研成果的载体级别来进行鉴定。如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或普通期刊,则论文的价值自然不同,如著作出版的出版社级别不同,则著作的影响力就自然不同等。这种鉴定方法非常原始,也非常有效,但是并不能完美地对科研成果进行鉴定,主要原因在于它把鉴定的核心任务交给了第三方进行,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也存在鱼龙混杂现象。
2.通过学界专家的鉴定对成果进行鉴定。专家鉴定是通过对科研成果本身直接进行评价来实现的,这种鉴定办法取决于所聘请专家的情况。作为具有主观性的人来说,这种办法相对能够尊重科研成果,但是鉴定成本较高、鉴定的组织较为复杂。由于专家自身条件的差别,也会对科研成果的鉴定产生较大影响。
3.通过科研成果的实践应用后进行鉴定。这种办法需要时间、应用范围等基本条件。适合于一些理论成果的实践应用。这种鉴定结果具有真实性、公正性的特点,但是缺乏时效性。
4.通过一定的量化指标进行定性鉴定。如基于h指数的科研评价,h指数作为一个科研评价的新指标,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也存在诸多缺陷:完全忽视最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被引次数以及低被引论文[1]。事实上,目前无论从论文的被引情况,还是期刊的影响因子等量化评测手段,都是通过统计学的原理来进行科研成果影响力大小的鉴定。有一定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先天不足。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发表之后并不能被大多数科学家所认可,自然,他的引用次数不会太高,也无法看到他对于全人类的科技成就的基础贡献,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它作为科学巨著的光辉,也因此,科研成果因其自然规律及特殊性,科学研究的生命力特征,通过呆板的客观计量,看似具有一定科学性,但也并不能完全涵盖对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这个大命题。下表揭示了鉴定方法与鉴定原则之间的部分契合关系。
综上所述,几种鉴定方法相辅相成,才有可能真正构建科研成果鉴定体系,达到较为完美的结果。国内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或中国知识总库等数据库,就是在综合了多种鉴定办法的基础上推介出来的。其客观性、完备性因而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可。
而目前的科研成果鉴定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鉴定方法仍然有不科学的地方,存在为了管理方便而扭曲科研成果鉴定情况的现象。
三、有效实施科研成果鉴定与评价的步骤
科研成果鉴定与评价工作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关键工作,对科研工作的评价直接影响着科研工作者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力。目前,相关论述也是举不胜举,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一项科研成果的应用效果也许需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才能显现,而对他的评价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或降低。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刚发表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看懂,对它的评价也并非后来那样轰动。但是其学术创造性还是能够体现出来。从科研成果的转化情况来看,科研评价工作与科研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科研工作和从事者都有着很强的导向性。所以,科研评价能否坚持正确的导向,不仅直接影响科研工作本身,而且也会影响到科研工作的其他方面。目前,科研成果鉴定与评价方法步骤大致有如下几步。
1.同行评价。科研成果产生后,它的鉴定与评价首先是以同行评价为主,通过同行专家的评价,对该成果在相应行业或学科领域内的成就提供基础评价。在此基础上,各科研单位往往通过学术期刊评价、评级的方式实现对同行评价的社会标准化。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来实现科研成果鉴定与评价的客观性。
2.效益评价。在一般的行业鉴定实现基础上,随着时间推移,通过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价,以数量对比关系进行评估分析,实现对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或影响进行综合鉴定。这种模式仍然可能需要第三方评价的引入,通过对既定投入下产出科研成果的质量统计,实现评价的初始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个步骤往往交错进行。
3.社会鉴定。对特别突出的科研成果实现更高层级的权威鉴定。在专家鉴定与绩效分析的基础上,对部分科研成果通过评奖的方式实现更高层级的社会鉴定。这种评奖的方式需要参考前述两步的结论进行,同时,应根据评奖实施者的级别和影响力进行区别,如单位内评奖,省部级评奖,国家级评奖,乃至国际大奖等。这种区别的直接后果是科研成果鉴定的示范与影响效应。由于目前我国各单位发展并非在一个平台和水平上,自身情况千差万别。完全依靠国家评价体系,通过一套统一的评价体系对所有科研成果进行评价,不利于各科研单位的发展和壮大。特别是在许多科研部门的考核体系中,很少反映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指标,导致科研工作为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无法体现,挫伤了他们在科研过程中培养人才和服务地方的积极性[2]。
综上所述,实现科研成果的管理,要从科研成果得到真正的认可,获得公正的鉴定与评价入手。要综合各类评价方式,从单位自身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为成果应用找途径,最终获得更好的、有更大社会价值与意义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 聂超,高慧颖.基于h指数的科研评价综合改进.情报杂志,2010(1).
[2] 谢小风.基于地方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中为地方经济社会贡献度的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责任编辑 付一静)
一、学校科研成果鉴定与评价具有严肃性
一般来说,科研成果管理工作虽然不能直接左右成果的质量,但要在组织鉴定时突出重点,抓好拳头项目,保证确有水平的成果高质量地通过鉴定并非易事,从已有经验及理论分析上,一般要遵循公正、全面、独立、科学等原则。
1.成果鉴定的公正性。主要是指所有科研成果必须进行学术鉴定,鉴定应以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进行。一般都会有事先经过专家慎重讨论过的,以学校公布形式出现的文件作为鉴定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对登记的科研成果保证质量,宁缺毋滥。
2.成果鉴定的全面性。主要指成果登记范围要广,要涉及全校的各个学科,针对不同学科创作作品的不同特点,对于具有原创性的科普作品,包括在正式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或在省级以上展览会上展出的美术摄影作品,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在省级以上大型文艺活动中演出的音乐创作作品也要收入到成果登记范围之内。所有这些采集的科研成果信息要进行严格的核查和认真的鉴定。
3.成果鉴定的独立性。主要指所有科研成果应该遵循固有的学术道德,有自己的独立科研精神,注重学风建设,不抄袭、不伪造、不作假,追求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合法性。对科研成果的鉴定不因为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导致结果的摇摆。
4.成果鉴定的科学性。科研成果的鉴定必须经过科学的程序和方法才能认定,程序的公正、公开、科学、合法是对科研成果的起码的尊重,用科学发展观不断更新成果鉴定的方式、方法,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科研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及潜在的影响。
只有依据上述原则,才能使科研成果管理鉴定与评价的严肃性得以维护,事实上,严肃进行科研成果鉴定与评价工作还是推广转化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科研工作的目标要求自身对科研成果的大力推广与转化,通过实践的检验,反过来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性研究,使之更贴近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为区域经济社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科研工作者更应该注意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找市场,通过市场方式,来对科研成果进行更好的检验,这是一种更完美的鉴定方式。而要为市场提供受欢迎的科研成果,对科研成果的规范管理尤为重要,通过规范管理,甚至包装,让市场更容易认识它,从而接受它,再经过市场本身的努力推介功能,让科研成果得到更大的发展天地,获得真正的利用和转化。人事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对成果的定性或量化,获得员工间可比较系数,使人员晋升的公平、公正、公开拥有重要基础。
二、学校科研成果鉴定与评价的方法
1.用科研成果的载体级别来进行鉴定。如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或普通期刊,则论文的价值自然不同,如著作出版的出版社级别不同,则著作的影响力就自然不同等。这种鉴定方法非常原始,也非常有效,但是并不能完美地对科研成果进行鉴定,主要原因在于它把鉴定的核心任务交给了第三方进行,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也存在鱼龙混杂现象。
2.通过学界专家的鉴定对成果进行鉴定。专家鉴定是通过对科研成果本身直接进行评价来实现的,这种鉴定办法取决于所聘请专家的情况。作为具有主观性的人来说,这种办法相对能够尊重科研成果,但是鉴定成本较高、鉴定的组织较为复杂。由于专家自身条件的差别,也会对科研成果的鉴定产生较大影响。
3.通过科研成果的实践应用后进行鉴定。这种办法需要时间、应用范围等基本条件。适合于一些理论成果的实践应用。这种鉴定结果具有真实性、公正性的特点,但是缺乏时效性。
4.通过一定的量化指标进行定性鉴定。如基于h指数的科研评价,h指数作为一个科研评价的新指标,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也存在诸多缺陷:完全忽视最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被引次数以及低被引论文[1]。事实上,目前无论从论文的被引情况,还是期刊的影响因子等量化评测手段,都是通过统计学的原理来进行科研成果影响力大小的鉴定。有一定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先天不足。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发表之后并不能被大多数科学家所认可,自然,他的引用次数不会太高,也无法看到他对于全人类的科技成就的基础贡献,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它作为科学巨著的光辉,也因此,科研成果因其自然规律及特殊性,科学研究的生命力特征,通过呆板的客观计量,看似具有一定科学性,但也并不能完全涵盖对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这个大命题。下表揭示了鉴定方法与鉴定原则之间的部分契合关系。
综上所述,几种鉴定方法相辅相成,才有可能真正构建科研成果鉴定体系,达到较为完美的结果。国内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或中国知识总库等数据库,就是在综合了多种鉴定办法的基础上推介出来的。其客观性、完备性因而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可。
而目前的科研成果鉴定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鉴定方法仍然有不科学的地方,存在为了管理方便而扭曲科研成果鉴定情况的现象。
三、有效实施科研成果鉴定与评价的步骤
科研成果鉴定与评价工作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关键工作,对科研工作的评价直接影响着科研工作者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力。目前,相关论述也是举不胜举,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一项科研成果的应用效果也许需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才能显现,而对他的评价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或降低。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刚发表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看懂,对它的评价也并非后来那样轰动。但是其学术创造性还是能够体现出来。从科研成果的转化情况来看,科研评价工作与科研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科研工作和从事者都有着很强的导向性。所以,科研评价能否坚持正确的导向,不仅直接影响科研工作本身,而且也会影响到科研工作的其他方面。目前,科研成果鉴定与评价方法步骤大致有如下几步。
1.同行评价。科研成果产生后,它的鉴定与评价首先是以同行评价为主,通过同行专家的评价,对该成果在相应行业或学科领域内的成就提供基础评价。在此基础上,各科研单位往往通过学术期刊评价、评级的方式实现对同行评价的社会标准化。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来实现科研成果鉴定与评价的客观性。
2.效益评价。在一般的行业鉴定实现基础上,随着时间推移,通过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价,以数量对比关系进行评估分析,实现对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或影响进行综合鉴定。这种模式仍然可能需要第三方评价的引入,通过对既定投入下产出科研成果的质量统计,实现评价的初始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个步骤往往交错进行。
3.社会鉴定。对特别突出的科研成果实现更高层级的权威鉴定。在专家鉴定与绩效分析的基础上,对部分科研成果通过评奖的方式实现更高层级的社会鉴定。这种评奖的方式需要参考前述两步的结论进行,同时,应根据评奖实施者的级别和影响力进行区别,如单位内评奖,省部级评奖,国家级评奖,乃至国际大奖等。这种区别的直接后果是科研成果鉴定的示范与影响效应。由于目前我国各单位发展并非在一个平台和水平上,自身情况千差万别。完全依靠国家评价体系,通过一套统一的评价体系对所有科研成果进行评价,不利于各科研单位的发展和壮大。特别是在许多科研部门的考核体系中,很少反映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指标,导致科研工作为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无法体现,挫伤了他们在科研过程中培养人才和服务地方的积极性[2]。
综上所述,实现科研成果的管理,要从科研成果得到真正的认可,获得公正的鉴定与评价入手。要综合各类评价方式,从单位自身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为成果应用找途径,最终获得更好的、有更大社会价值与意义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 聂超,高慧颖.基于h指数的科研评价综合改进.情报杂志,2010(1).
[2] 谢小风.基于地方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中为地方经济社会贡献度的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