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波犁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长江一级支流九道河在宜都市枝城镇蜿蜒汇入长江,在入口处形成一个天然渡口,史称白水渡。据当地刘氏族谱记载,清朝顺治年间,刘氏家族兄弟从四川忠州迁入宜都清江口,后来又迁到白水渡繁衍生息,世代以捕鱼为生。240多年来,渡口所在的白水港村,以渔为生,以舟为家,靠水吃水,耕波犁浪。
20世纪50年代初,白水港村成立了白水港渔农社,后分为白水高级农业合作社和白水高级渔业合作社。几年后,为优化管理,政府将两个合作社整合为白水大队和白水渔业大队,白水大队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渔业大队专门从事天然捕捞和水产养殖。
为了发展渔业生产,宜都县水产科给白水渔业大队投入了大量资金,派遣专家来组建人工繁殖淡水渔业。其中,白水港村渔民刘红岗在1986年经过几年的尝试和实验,成功完成了鲢鳙鱼一年两次催产实验和堰塘成鱼高产试验。后来,白水渔业大队更在枝城长江大桥下成功实施网箱养鱼,开了宜都江河网箱养鱼的先河。长期以来,渔业大队一直坚持集体所有制经营,水产养殖集体承包,并以集体方式组织捕捞工作,每年捕鱼的收获渔民都会上缴提留。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集体经营模式逐步改变,白水港村的淡水养殖业开始萎缩,但集体经济在白水港村并未从此没落。
除了发展天然捕捞、水产养殖之外,白水渔业大队还开展了长江航运。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长江航运飞速发展,为白水港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使白水港村一跃成为枝城有名的富裕村,更壮大了白水港村的集体经济。但好景不长,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航运全面萧条,白水港村的航运事业岌岌可危,渔民不得已把部分船舶变卖以弥补生计,只留下26号一条船。这条最后的船,于2012年以14万元售出,作为白水港村集体资金入账。
经过几次动蕩,白水港村仍然执着坚守着集体经济这片阵地,不但保住了本来就有限的集体资源,而且以极大的勇气,投身市场经济发展之中——1998年,白水港村以土地招商引资,开发房地产;2008年,为了巩固和壮大集体经济,在四号路口兴建了四层建筑为六千平方米的综合商业大楼,并投资建设280余万的白水港村商业楼。商业楼的建成,代表着白水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增长点(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3万元),成为白水港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到了2012年,集体经济的年收入达到45万元。
近年来,白水港村的集体经济发生了一些改变。在2018年,白水港村开展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在改革中,村政府依照程序收回了125亩鱼池,以及农户手中未发放经营权证书近50亩 “两地”的权属。2019年8月,白水港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同时,白水港村“白水路”PPP项目正式动工建设,为了长远考虑,白水港村与兴发集团进行土地置换,将白水路边的13亩土地换归村集体所有。到了2020年,村政府投资了327万元收购华新包装厂的股份,并招商引来贵州客商进行租赁,为村集体年增收了20万元,而在2021年,村政府通过对部分门面进行维修盘活,为集体年增收7万元,预计到年底村集体经营收入可达55万元。
长江禁渔
为了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并首次确立捕捞许可证制度,确定了渔业资源的总可捕捞量,通过限额制度加强对长江渔业资源的保护。
2002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当时的农业部发布了《渔业捕捞许可证管理规定》,对先前的捕捞许可证管理办法进一步补充完善。确立了签发人负责制,且许可证的使用期限仅有5年,并对许可证实行年度审验制度,以保证渔船作业符合有关规定。
2011年,宜都市实施为期3个月的禁渔,渔政部门对宜都市包含白水港村的辖区内46公里的长江段进行巡逻。
2020年起,因长江多次陷入“无鱼”的生态环境,季节性禁渔政策转变为十年全面禁渔。
白水港村禁渔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的特殊,白水港村所在的枝城镇位于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省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96年,其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和保护种类为保护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华鲟为中国独有,是世界27种鲟鱼中最珍稀的一个种类。
转身上岸
白水港村曾是宜昌市唯一一个专业渔村,但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在2018年底,白水港村已完成渔船回收的工作。据资料所记载,退捕时村里有捕捞许可证渔船186条、渔民376人;半年过去,在2019年的8月,白水港村完成了对渔民退捕资金的发放;到了2020年8月,在宜昌市渔政监察支队和宜都市水产中心的支持下,白水港村通过就近就业、自主创业、政策保障等形式完成所有渔民上岸转产的安置,彻底结束了白水港村渔民240多年“水上漂”的生活。其中,白水港村有2名退捕渔民刘清和刘成奎加入了护鱼队,成为巡护队员,协助渔政监察部门在长江上巡查、宣传禁渔,从“捕鱼人”变成了“护鱼人”。
目前,居住在白水港村的有122人达到退休年龄,每月领养老保险金或新农保、生活补贴,实现单位就业108人,自主创业就业人员142人,2人被安排了护渔公益岗位,2人考上了公务员和事业编岗位。
至此,渔民上岸,告别“江湖”。
责任编辑: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