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176-02
“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远的习惯,终生为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一个论述给我们教育者一个很好的启示:只要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精神。他们拿起书来就能读,拿起笔来就能写,把“学会”变成“会学”,使其终生受益。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1 培养学生课前做好预习的习惯
不少学生忽视课前预习,真正 “不到上课不翻书”。其中主要原因不是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和不懂得如何预习。为此,教师必须做好两点:
1.1 说明预习的好处:预习是为听课打好基础,就像战士一样,打仗前必须进行操练和做好火力侦察。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知识的障碍,提高听课的效果;可以发展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也可以加强研究问题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发展思维和创新能力。预习后听课比不预习听课轻松许多,而且争取了讨论问题的发言权。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1.2 教会预习的方法:①读新课文;②看注解和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③查字、词典解决生字、新词;④理解课文层次;⑤认识课文的体裁和所写的主要内容或表达的主题,或阐明的道理,或说明的事物等;⑥思考课后习题,提出疑难问题,带入课堂以便寻求答案。学生一经尝到了甜头,就有了预习的劲头。
2 培养学生专心听课和乐于参与的习惯
奕秋授艺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因此,教师上课必须要求学生当堂掌握。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要求自己“当堂掌握”,那么上课一定会专心致志。听老师点拔,听同学提出疑难,认真思考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师生互动,气氛活跃,效率肯定大大提高。听课时不求甚解,或者一遇到障碍,就习惯性放弃,结果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增加了课后的学习负担。毫无疑问,这就是形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重的主要原因。要减轻学生负担,就必须从培养学生专心听课乐于参与的习惯开始。
3 培养学生朗读文章的习惯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充分说明了读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意义,读有默读、朗读、诵读等多种形式,语文教育专家巢宗祺特别重视朗读,他说:“培养书面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朗读,这也是中华民族学语文的优秀传统”。初中教材,美文比比皆是,朗朗上口,所以平时要培养学生运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口齿伶俐、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抑扬顿挫、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课堂上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预习时读、激趣时读、理解时读、引证时读、复习时也读,甚至写作指导、评讲时也可读范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教学目的进行读的训练,特别是朗读,正如朱自清指出的“朗读要多练,要曲不离口,要熟习”。要掌握读的技巧,就要多读多练,要养成朗读的习惯,更要多读多练。
4 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勤做笔记,如上课时,记学习的重点、难点、特点,记好词佳句,甚至将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等一一记录下来,以备需要时查阅;也要学生勤查字、词典,了解生字、新词,一可夯实基础,二可增加积累,还要学生勤搜集资料,如课文出现的三峡、黄山、克隆技术等,学生没有实感,教师就要求学生从其他资料书上或网上进行查阅,以此多方面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这不仅能充实学生的知识也为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 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
孔子云“学而时习之”。学过了就复习,这才叫及时,当学习后,很久才复习,所学知识就会遗忘贻尽。按时完成作业是一种最好的复习形式,其实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知识的系统化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从而完成书本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过程。因此,必须要求学生课后有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如文言文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修辞格中的比喻、对偶、反问、夏复、对比、设问、排比等:叙述中的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整理归类。这一方法可称为串珠法,意思就是把散乱的珠子用一根丝线贯穿起来,以便容易掌握。很明显,归类了的东西,学生识记起来既方便又容易。
6 培养学生独立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学习的效果,单凭自己的感受是不準确的。对所学的东西,是否真正懂得还是不懂得,记住还是记不住,会不会运用?只有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运用,才能得到真正的验证。可见,做作业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会学”,还能积累、巩固和运用知识,并且使知识得到升华和拓展的最佳方法。所谓减轻学生负担,就是为了少布置作业,以至不布置作业。为了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可以采取作业辅导、作业检查(每日一查)和结对缴交等办法,从而杜绝懒做作业,抄袭作业和不交作业的不良现象。
7 培养学生善思好问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见,善思好问,在学习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如课堂上积极思考别人提出的问题,读文章时思考题材、体裁、主旨是什么,使用了哪些修辞,抒发了什么情感?哪些句子写得精彩,哪些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同样的事物、同样的题目,我会怎么写?尤其是习题做完之后要进行反思:①想一想解题时采用的方法;②想一想解题依据的原理;③想一想解题的思路;④想一想解题的几种途径,进行求异思维;⑤想一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倘若发现错误的解答,更需要进行反思:错误的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题目,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如此这般,就可使学生“吃一堑,长一智”,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优秀生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善于运用大脑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德国文学家君特格拉斯在阐释“启蒙”这一词语时指出:“要使大家习惯思考已经思考过的东西,直到怀疑还是确信无疑”。当疑问出现时,我们应该毫不迟疑地提出问题,直到得到确切的答案,发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学精神。
其实,凡事都要问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说真的,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善思好问才会有所得。
8 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从给新生进入学校上第一堂语文课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书橱,如筹备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教师还可推荐一些有意义的课外读物,如习作天地、校园故事、中华名词、山川人物、童话、寓言、生活之旅等,不但要读文学书,也要读自然科学的书,不要求一蹴而就,但要一步一个脚印。每天读一篇,每周读一小本,写一篇摘记、读后感。每月读一大本,交流一次读书的方法和读书心得,互相欣赏摘抄的好词佳句。每期读五本以上,学期结束评选读书状元,以资鼓励。为学生搭建多读书,读好书的平台。由于得到鼓励,学生一定越读越有趣,越读越爱读,读书的热情也就不断高涨,从而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也就逐步形成。也许,当他们捧起书本,潜心阅读之时,就实实在在地打开一注泉眼,凫凫娜娜地导出一条溪流,把心田灌溉出青翠的绿意。
9 培养学生留心生活,注意观察事物的习惯
看到苹果落地,牛顿受到启发,提出了“万有引力”的事例,很能说明“生活处处佳学问”的道理。其实,留心生活就是在增长学问。秋去春来,一年四季的来临,周围的景物有什么变化?日月更替,生活的环境有什么异样?科技发展,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岁月沧桑,母亲的容颜有什么更改?年岁增长,自己的成长留下哪些足迹?除了留心身边、学校、家庭、社会的事情,还要留心国内外大事。如汶川地震、神七升空、金融危机、股市风暴等等。只要留心生活,注意观察,那怕是对亲情的感受,对幸福的体验,对成功与挫折的理解,都会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遐想,而且这些又都是我们笔下的最好素材。俗话说“见多识广,识得广,话就多”,写起作文来就能得心应手。为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每日一发现”为话题写成小作,并在课前交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留心生活,注意观察事物的能力,以至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而言之,就是要把学习变成一种兴趣和习惯,久而久之,定能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造就一代善于思考,懂得学习的新人。
“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远的习惯,终生为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一个论述给我们教育者一个很好的启示:只要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精神。他们拿起书来就能读,拿起笔来就能写,把“学会”变成“会学”,使其终生受益。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1 培养学生课前做好预习的习惯
不少学生忽视课前预习,真正 “不到上课不翻书”。其中主要原因不是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和不懂得如何预习。为此,教师必须做好两点:
1.1 说明预习的好处:预习是为听课打好基础,就像战士一样,打仗前必须进行操练和做好火力侦察。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知识的障碍,提高听课的效果;可以发展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也可以加强研究问题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发展思维和创新能力。预习后听课比不预习听课轻松许多,而且争取了讨论问题的发言权。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1.2 教会预习的方法:①读新课文;②看注解和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③查字、词典解决生字、新词;④理解课文层次;⑤认识课文的体裁和所写的主要内容或表达的主题,或阐明的道理,或说明的事物等;⑥思考课后习题,提出疑难问题,带入课堂以便寻求答案。学生一经尝到了甜头,就有了预习的劲头。
2 培养学生专心听课和乐于参与的习惯
奕秋授艺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因此,教师上课必须要求学生当堂掌握。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要求自己“当堂掌握”,那么上课一定会专心致志。听老师点拔,听同学提出疑难,认真思考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师生互动,气氛活跃,效率肯定大大提高。听课时不求甚解,或者一遇到障碍,就习惯性放弃,结果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增加了课后的学习负担。毫无疑问,这就是形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重的主要原因。要减轻学生负担,就必须从培养学生专心听课乐于参与的习惯开始。
3 培养学生朗读文章的习惯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充分说明了读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意义,读有默读、朗读、诵读等多种形式,语文教育专家巢宗祺特别重视朗读,他说:“培养书面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朗读,这也是中华民族学语文的优秀传统”。初中教材,美文比比皆是,朗朗上口,所以平时要培养学生运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口齿伶俐、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抑扬顿挫、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课堂上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预习时读、激趣时读、理解时读、引证时读、复习时也读,甚至写作指导、评讲时也可读范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教学目的进行读的训练,特别是朗读,正如朱自清指出的“朗读要多练,要曲不离口,要熟习”。要掌握读的技巧,就要多读多练,要养成朗读的习惯,更要多读多练。
4 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勤做笔记,如上课时,记学习的重点、难点、特点,记好词佳句,甚至将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等一一记录下来,以备需要时查阅;也要学生勤查字、词典,了解生字、新词,一可夯实基础,二可增加积累,还要学生勤搜集资料,如课文出现的三峡、黄山、克隆技术等,学生没有实感,教师就要求学生从其他资料书上或网上进行查阅,以此多方面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这不仅能充实学生的知识也为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 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
孔子云“学而时习之”。学过了就复习,这才叫及时,当学习后,很久才复习,所学知识就会遗忘贻尽。按时完成作业是一种最好的复习形式,其实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知识的系统化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从而完成书本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过程。因此,必须要求学生课后有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如文言文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修辞格中的比喻、对偶、反问、夏复、对比、设问、排比等:叙述中的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整理归类。这一方法可称为串珠法,意思就是把散乱的珠子用一根丝线贯穿起来,以便容易掌握。很明显,归类了的东西,学生识记起来既方便又容易。
6 培养学生独立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学习的效果,单凭自己的感受是不準确的。对所学的东西,是否真正懂得还是不懂得,记住还是记不住,会不会运用?只有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运用,才能得到真正的验证。可见,做作业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会学”,还能积累、巩固和运用知识,并且使知识得到升华和拓展的最佳方法。所谓减轻学生负担,就是为了少布置作业,以至不布置作业。为了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可以采取作业辅导、作业检查(每日一查)和结对缴交等办法,从而杜绝懒做作业,抄袭作业和不交作业的不良现象。
7 培养学生善思好问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见,善思好问,在学习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如课堂上积极思考别人提出的问题,读文章时思考题材、体裁、主旨是什么,使用了哪些修辞,抒发了什么情感?哪些句子写得精彩,哪些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同样的事物、同样的题目,我会怎么写?尤其是习题做完之后要进行反思:①想一想解题时采用的方法;②想一想解题依据的原理;③想一想解题的思路;④想一想解题的几种途径,进行求异思维;⑤想一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倘若发现错误的解答,更需要进行反思:错误的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题目,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如此这般,就可使学生“吃一堑,长一智”,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优秀生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善于运用大脑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德国文学家君特格拉斯在阐释“启蒙”这一词语时指出:“要使大家习惯思考已经思考过的东西,直到怀疑还是确信无疑”。当疑问出现时,我们应该毫不迟疑地提出问题,直到得到确切的答案,发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学精神。
其实,凡事都要问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说真的,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善思好问才会有所得。
8 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从给新生进入学校上第一堂语文课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书橱,如筹备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教师还可推荐一些有意义的课外读物,如习作天地、校园故事、中华名词、山川人物、童话、寓言、生活之旅等,不但要读文学书,也要读自然科学的书,不要求一蹴而就,但要一步一个脚印。每天读一篇,每周读一小本,写一篇摘记、读后感。每月读一大本,交流一次读书的方法和读书心得,互相欣赏摘抄的好词佳句。每期读五本以上,学期结束评选读书状元,以资鼓励。为学生搭建多读书,读好书的平台。由于得到鼓励,学生一定越读越有趣,越读越爱读,读书的热情也就不断高涨,从而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也就逐步形成。也许,当他们捧起书本,潜心阅读之时,就实实在在地打开一注泉眼,凫凫娜娜地导出一条溪流,把心田灌溉出青翠的绿意。
9 培养学生留心生活,注意观察事物的习惯
看到苹果落地,牛顿受到启发,提出了“万有引力”的事例,很能说明“生活处处佳学问”的道理。其实,留心生活就是在增长学问。秋去春来,一年四季的来临,周围的景物有什么变化?日月更替,生活的环境有什么异样?科技发展,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岁月沧桑,母亲的容颜有什么更改?年岁增长,自己的成长留下哪些足迹?除了留心身边、学校、家庭、社会的事情,还要留心国内外大事。如汶川地震、神七升空、金融危机、股市风暴等等。只要留心生活,注意观察,那怕是对亲情的感受,对幸福的体验,对成功与挫折的理解,都会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遐想,而且这些又都是我们笔下的最好素材。俗话说“见多识广,识得广,话就多”,写起作文来就能得心应手。为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每日一发现”为话题写成小作,并在课前交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留心生活,注意观察事物的能力,以至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而言之,就是要把学习变成一种兴趣和习惯,久而久之,定能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造就一代善于思考,懂得学习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