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引起的不良反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治疗的36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184例单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184例采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种类,分析发生不良反应原因。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胃肠道反应明显对于对照组,观察不发生乳酸性酸中毒,而对照组有发生乳酸性酸中毒,两组间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用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相对较高,临床可优化治疗方案,加强药物的联合使用,以降低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二甲双胍 不良反应
2型糖尿病是临床最为常见内分泌疾病,是以高血糖为临床表现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本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及脏器,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二甲双胍是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最为常用的药物,具有降糖效果明确、抑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糖耐量受损患者的糖尿病发生率、改善胰岛素抵抗等疗效,是临床首选的糖尿病治疗药物[1]。同时也具有心血管保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抗肿瘤、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神经保护等降糖外的作用,在临床应用广泛。但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也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对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以期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治疗的36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184例,男97例,女87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58.7±6.4)岁,病程1-7年;对照组184例,男94例,女90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9.3±6.9)岁,病程1-10年;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FPG、2hPG、HbA1c明显高于正常水平;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病变者、伴有其他内分泌疾病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糖水平、治疗方法等无明显差异,可进行相关研究。
1.2 方法:对照组单服二甲双胍(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23370)0.25g/次,3次/d,随餐服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吡格列酮(天津武田药品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0192)30mg/次,1次/d,于早餐前服用。连续治疗6个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发生率,分析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见表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胃肠道反应明显对于对照组,观察不发生乳酸性酸中毒,而对照组有发生乳酸性酸中毒,两组间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
3 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分析
3.1 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反应是二甲双胍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胃胀、乏力、消化不良等,极个别会发生消化道溃疡。这可能与二甲双胍经口服后在胃内快速溶解,高浓度附着于胃粘膜,产生刺激作用[2]。一般不良反应程度较轻,通过调整剂量、调整用药时间及配伍用药可明显减少胃肠道反应的发生。本研究中,单用二甲双胍胃肠道反应高达21.20%,而与吡格列酮合用后,胃肠道反应降至5.98%。吡格列酮能够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保护大血管,与二甲双胍合用,既能增强降糖效果,又能减少不良反应。
3.2 低血糖:二甲双胍的降糖机制是直接作用于糖代谢的过程,促进糖的无氧酵解,增加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等对葡萄糖的利用,保护已受损的胰岛β细胞功能,防止其进一步受损,对糖尿病的长期控制有促进作用[3]。由于二甲双胍不会刺激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无论是正常人还是高血糖患者服用理论上均不会引起低血糖,但临床也有发生低血糖昏迷病例,本研究中,发生低血糖4例,这可能是由于患者长期服用后药物在体内造成蓄积造成。因此,临床使用时应从低剂量开始,并密切监测血糖水平,以防低血糖发生。而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合用后,低血糖发生大大增加,本本研中共有18例,这是由于两药合用增强了降糖效果,提高了胰岛素活性,容易发生低血糖。
3.3 乳酸酸中毒:乳酸酸中毒是二甲双胍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虽然临床统计的发病率仅为0.003%,但死亡率高达50%,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这是由于二甲雙胍是通过抑制线粒体内乳酸向葡萄糖转化,使得体内乳酸水平升高。同时,本药经肾脏排泄,在患者肝肾功能不全的情况下,服用大剂量或过量可引起乳酸大量蓄积中毒[4]。乳酸酸中毒表现为突然发生恶心、呕吐、烦躁、腹痛、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几个小时内即可出现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表现,出现呼吸加快、神志异常,继而发展为神志障碍、昏睡甚至昏迷。本研究中1例乳酸性酸中毒为急性肾功能损害引起。
3.4 其他不良反应。其他不良反应为肝功能损害、皮肤损害、血液系统损害及急性胰腺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低,本研究没有发生,可能是与空腹大剂量服用二甲双胍有关;皮肤损害也较少见,主要有皮疹、脱发等,这可能是与药物过敏有关;血液系统损害主要是由二甲双胍引起维生素B12吸收减少,造成机体维生素B12缺乏,引起巨幼红细胞型贫血、神经病变及精神障碍[5]。临床一旦发现血液系统损害应立即停止服用二甲双胍,给予补充维生素B12及肌肉注射胰岛素,可消除血液系统症状,恢复正常血象;二甲双胍诱发急性胰腺炎的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发生率极低,但一经发现应按照急性胰腺炎的救治方法立即治疗,加强重症监护。本研究中无上述罕见并发症发生,但临床应对患者定期做肝肾功能及血液相关检查,以避免类似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一般较轻微,以胃肠道反应居多,可累及多个系统及脏器。临床应加强在服药期间的药物监测,通过减少药物用量或联合用药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以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罗雅玲,刘家合,叶冬梅等.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引起的不良反应[J].华夏医学,2012,25(4):542-547
[2]李尤朝.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34-36
[3]文明姬.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与临床药学监护要点[J].中国药业,2014,23(16):62-63
[4]叶会玲,江丽萍,罗艳.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引起胃肠道反应的干预现状及中医护理对策展望[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23(35):5591-5596
[5]杨睿,张先明.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外医疗,2014(22):105-107
作者简介
严伟承,1982-07-25,广东省云浮市,男,药师,大学本科,主要研究:药剂学
通讯作者
罗宇燕,1985-12-25,广东省兴宁市,女,主管药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药剂学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600号,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510630,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二甲双胍 不良反应
2型糖尿病是临床最为常见内分泌疾病,是以高血糖为临床表现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本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及脏器,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二甲双胍是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最为常用的药物,具有降糖效果明确、抑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糖耐量受损患者的糖尿病发生率、改善胰岛素抵抗等疗效,是临床首选的糖尿病治疗药物[1]。同时也具有心血管保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抗肿瘤、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神经保护等降糖外的作用,在临床应用广泛。但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也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对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以期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治疗的36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184例,男97例,女87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58.7±6.4)岁,病程1-7年;对照组184例,男94例,女90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9.3±6.9)岁,病程1-10年;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FPG、2hPG、HbA1c明显高于正常水平;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病变者、伴有其他内分泌疾病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糖水平、治疗方法等无明显差异,可进行相关研究。
1.2 方法:对照组单服二甲双胍(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23370)0.25g/次,3次/d,随餐服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吡格列酮(天津武田药品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0192)30mg/次,1次/d,于早餐前服用。连续治疗6个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发生率,分析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见表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胃肠道反应明显对于对照组,观察不发生乳酸性酸中毒,而对照组有发生乳酸性酸中毒,两组间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
3 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分析
3.1 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反应是二甲双胍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胃胀、乏力、消化不良等,极个别会发生消化道溃疡。这可能与二甲双胍经口服后在胃内快速溶解,高浓度附着于胃粘膜,产生刺激作用[2]。一般不良反应程度较轻,通过调整剂量、调整用药时间及配伍用药可明显减少胃肠道反应的发生。本研究中,单用二甲双胍胃肠道反应高达21.20%,而与吡格列酮合用后,胃肠道反应降至5.98%。吡格列酮能够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保护大血管,与二甲双胍合用,既能增强降糖效果,又能减少不良反应。
3.2 低血糖:二甲双胍的降糖机制是直接作用于糖代谢的过程,促进糖的无氧酵解,增加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等对葡萄糖的利用,保护已受损的胰岛β细胞功能,防止其进一步受损,对糖尿病的长期控制有促进作用[3]。由于二甲双胍不会刺激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无论是正常人还是高血糖患者服用理论上均不会引起低血糖,但临床也有发生低血糖昏迷病例,本研究中,发生低血糖4例,这可能是由于患者长期服用后药物在体内造成蓄积造成。因此,临床使用时应从低剂量开始,并密切监测血糖水平,以防低血糖发生。而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合用后,低血糖发生大大增加,本本研中共有18例,这是由于两药合用增强了降糖效果,提高了胰岛素活性,容易发生低血糖。
3.3 乳酸酸中毒:乳酸酸中毒是二甲双胍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虽然临床统计的发病率仅为0.003%,但死亡率高达50%,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这是由于二甲雙胍是通过抑制线粒体内乳酸向葡萄糖转化,使得体内乳酸水平升高。同时,本药经肾脏排泄,在患者肝肾功能不全的情况下,服用大剂量或过量可引起乳酸大量蓄积中毒[4]。乳酸酸中毒表现为突然发生恶心、呕吐、烦躁、腹痛、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几个小时内即可出现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表现,出现呼吸加快、神志异常,继而发展为神志障碍、昏睡甚至昏迷。本研究中1例乳酸性酸中毒为急性肾功能损害引起。
3.4 其他不良反应。其他不良反应为肝功能损害、皮肤损害、血液系统损害及急性胰腺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低,本研究没有发生,可能是与空腹大剂量服用二甲双胍有关;皮肤损害也较少见,主要有皮疹、脱发等,这可能是与药物过敏有关;血液系统损害主要是由二甲双胍引起维生素B12吸收减少,造成机体维生素B12缺乏,引起巨幼红细胞型贫血、神经病变及精神障碍[5]。临床一旦发现血液系统损害应立即停止服用二甲双胍,给予补充维生素B12及肌肉注射胰岛素,可消除血液系统症状,恢复正常血象;二甲双胍诱发急性胰腺炎的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发生率极低,但一经发现应按照急性胰腺炎的救治方法立即治疗,加强重症监护。本研究中无上述罕见并发症发生,但临床应对患者定期做肝肾功能及血液相关检查,以避免类似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一般较轻微,以胃肠道反应居多,可累及多个系统及脏器。临床应加强在服药期间的药物监测,通过减少药物用量或联合用药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以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罗雅玲,刘家合,叶冬梅等.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引起的不良反应[J].华夏医学,2012,25(4):542-547
[2]李尤朝.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34-36
[3]文明姬.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与临床药学监护要点[J].中国药业,2014,23(16):62-63
[4]叶会玲,江丽萍,罗艳.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引起胃肠道反应的干预现状及中医护理对策展望[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23(35):5591-5596
[5]杨睿,张先明.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外医疗,2014(22):105-107
作者简介
严伟承,1982-07-25,广东省云浮市,男,药师,大学本科,主要研究:药剂学
通讯作者
罗宇燕,1985-12-25,广东省兴宁市,女,主管药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药剂学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600号,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5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