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桃花诗,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内涵,人们既可以直接描写桃花的美艳,表达对美的热爱,也可以借助桃花寄托心志,抒写情怀。
一、直接描写桃花,赞美桃花。宋朝大诗人苏轼的《桃花》诗写道:“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这首诗是说,桃花为了和其它的花儿争占春天,叶子还没有长出来,就热烈地绽放起来,繁密的花朵缀满枝头,把枝条都遮掩了。桃花映入水沼,像美人照镜子一样迷人,那红艳艳的色彩,把鱼儿惊吓得甩动尾巴,激起的水花溅到桥上。这首诗直接描写桃花的鲜艳,表达诗人对桃花的赞美之情。
二、借助桃花比喻新娘。《诗经·桃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首诗采用比兴手法,前两句用盛开的桃花比喻将要出嫁的新娘,赞美了她的美艳动人,后两句是说这个姑娘出嫁了,应该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三、借助桃花比喻红颜少女。唐朝崔护的《题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歌前两句写诗人寻春艳遇。“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用桃花为“人面”出场设置美好的背景,衬托“人面”光彩照人。后两句是重寻不遇:又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横斜的门户,然而画面的主体--红颜面少女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株桃花,在春风中凝情含笑。詩人再也看不到那美丽的“人面”了,自然要生出一种怅惘之情。
四、借桃花飘落,绿叶满枝,比喻女子红颜老去,青春不再。唐朝诗人杜牧的《叹花》诗写道:“自是寻春去已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的这首诗,还联系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一次,杜牧游湖州,认识了一个民间少女,芳龄大约有十几岁。杜牧和少女的母亲约定,十年后来娶少女。后来过了十四年,杜牧才到湖州担任刺史。再访女子,得知她已嫁人三年了,生下了两个孩子。杜牧有感于此事,写下了这首十分伤感的诗。诗歌用桃花凋谢,一片残红乱,绿叶成荫,结满青果,比喻少女年华逝去,结婚生子。全诗抒发了诗人无比惆怅的心情。
五、借桃花飘落,满地狼藉,化为尘泥,任人践踏,表示美好事物的消亡。《红楼梦·葬花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诗中用春残桃花飘落,来暗示林黛玉将来悲剧的命运,她在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之时,痛苦地死去,一朵美丽的花朵过早的飘谢。
《红楼梦》在尤三姐自刎后写道:“揉碎桃花红满地,推倒玉山难再扶。”用揉碎的满地桃花,来比喻美丽、刚烈的尤三姐之死,令人惋惜。
桃花具有美丑二重性,上文的桃花均以美的形象出现,给人以美感;不过它有时还以丑的形象出现,给人以恶感。
六、桃花的花期短暂,它开在春初,春季还没有过完,就过早的飘落,不能和春天共始终。人们借助这一特征比喻那些改变志节的人。明朝诗人陈佐才的《枯竹》:“撑风老干坚如铁,几度凌风不改节。哪似薄情桃李花,须臾便与春相别。”这首诗以凌风挺立的劲竹自况,表达了诗人威武不屈的坚强品质。以薄情的桃李花离开本枝,纷纷飘落,比喻那些变节的明朝官员,给它们以无情地嘲弄和鞭挞。
七、桃花随春开放,不久便随春而去,诗人常借此比喻奸邪小人骤然得势,骤然垮台。刘禹锡在京城当屯田员外郎时,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为连州刺史,途中再贬为郎州司马,且一贬整整十年,直到元和十年才“以恩召还”。回到京师,他写下了《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的锋芒直指守旧势力,末两句是说这玄都观里的千株桃树,全是诗人被贬以后栽的,盖“言满朝之人皆吾去后而升迁者”,对那些一时得势的小人予以冷嘲热讽。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此诗顿时成为舆论热点,“不日传于都下,好事白执政,诬其怨愤”。执政者旋即召见刘禹锡,话里有话地说:“近日新诗,未免为累”不数月,又贬为连州刺史。
八、桃花飘落,纷纷辞枝离去,诗人借此特点比喻坏人树倒猢狲散的感情。上文提到刘禹锡谪贬到连州,一晃又是十四年。再度奉召还京时,刘禹锡又去了玄都观。又赋诗一首,即《再游玄都观》,其诗写道:“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用“桃花净尽”被菜花取代这一景象,比喻那些守旧势力已作鸟兽散,不复存在。“刘郎”则依然故我,悠然复来,表现诗人自己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
潘亚萌,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
一、直接描写桃花,赞美桃花。宋朝大诗人苏轼的《桃花》诗写道:“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这首诗是说,桃花为了和其它的花儿争占春天,叶子还没有长出来,就热烈地绽放起来,繁密的花朵缀满枝头,把枝条都遮掩了。桃花映入水沼,像美人照镜子一样迷人,那红艳艳的色彩,把鱼儿惊吓得甩动尾巴,激起的水花溅到桥上。这首诗直接描写桃花的鲜艳,表达诗人对桃花的赞美之情。
二、借助桃花比喻新娘。《诗经·桃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首诗采用比兴手法,前两句用盛开的桃花比喻将要出嫁的新娘,赞美了她的美艳动人,后两句是说这个姑娘出嫁了,应该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三、借助桃花比喻红颜少女。唐朝崔护的《题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歌前两句写诗人寻春艳遇。“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用桃花为“人面”出场设置美好的背景,衬托“人面”光彩照人。后两句是重寻不遇:又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横斜的门户,然而画面的主体--红颜面少女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株桃花,在春风中凝情含笑。詩人再也看不到那美丽的“人面”了,自然要生出一种怅惘之情。
四、借桃花飘落,绿叶满枝,比喻女子红颜老去,青春不再。唐朝诗人杜牧的《叹花》诗写道:“自是寻春去已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的这首诗,还联系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一次,杜牧游湖州,认识了一个民间少女,芳龄大约有十几岁。杜牧和少女的母亲约定,十年后来娶少女。后来过了十四年,杜牧才到湖州担任刺史。再访女子,得知她已嫁人三年了,生下了两个孩子。杜牧有感于此事,写下了这首十分伤感的诗。诗歌用桃花凋谢,一片残红乱,绿叶成荫,结满青果,比喻少女年华逝去,结婚生子。全诗抒发了诗人无比惆怅的心情。
五、借桃花飘落,满地狼藉,化为尘泥,任人践踏,表示美好事物的消亡。《红楼梦·葬花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诗中用春残桃花飘落,来暗示林黛玉将来悲剧的命运,她在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之时,痛苦地死去,一朵美丽的花朵过早的飘谢。
《红楼梦》在尤三姐自刎后写道:“揉碎桃花红满地,推倒玉山难再扶。”用揉碎的满地桃花,来比喻美丽、刚烈的尤三姐之死,令人惋惜。
桃花具有美丑二重性,上文的桃花均以美的形象出现,给人以美感;不过它有时还以丑的形象出现,给人以恶感。
六、桃花的花期短暂,它开在春初,春季还没有过完,就过早的飘落,不能和春天共始终。人们借助这一特征比喻那些改变志节的人。明朝诗人陈佐才的《枯竹》:“撑风老干坚如铁,几度凌风不改节。哪似薄情桃李花,须臾便与春相别。”这首诗以凌风挺立的劲竹自况,表达了诗人威武不屈的坚强品质。以薄情的桃李花离开本枝,纷纷飘落,比喻那些变节的明朝官员,给它们以无情地嘲弄和鞭挞。
七、桃花随春开放,不久便随春而去,诗人常借此比喻奸邪小人骤然得势,骤然垮台。刘禹锡在京城当屯田员外郎时,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为连州刺史,途中再贬为郎州司马,且一贬整整十年,直到元和十年才“以恩召还”。回到京师,他写下了《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的锋芒直指守旧势力,末两句是说这玄都观里的千株桃树,全是诗人被贬以后栽的,盖“言满朝之人皆吾去后而升迁者”,对那些一时得势的小人予以冷嘲热讽。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此诗顿时成为舆论热点,“不日传于都下,好事白执政,诬其怨愤”。执政者旋即召见刘禹锡,话里有话地说:“近日新诗,未免为累”不数月,又贬为连州刺史。
八、桃花飘落,纷纷辞枝离去,诗人借此特点比喻坏人树倒猢狲散的感情。上文提到刘禹锡谪贬到连州,一晃又是十四年。再度奉召还京时,刘禹锡又去了玄都观。又赋诗一首,即《再游玄都观》,其诗写道:“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用“桃花净尽”被菜花取代这一景象,比喻那些守旧势力已作鸟兽散,不复存在。“刘郎”则依然故我,悠然复来,表现诗人自己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
潘亚萌,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