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利津县委党校)
利津县位于山东省东北部,近几年紧紧抓住黄蓝两大国家级战略机遇,坚持工业立县理念,利津县中小企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态势。
一、利津县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中小企业在全县的经济地位
2012年,利津县共有中小型企业687家,比2011年增加56家,其中,中型企业7家,小微型企业共680家。中小型工业企业达到503家,占总数的73.22%;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从业人员3.33万人,占利津县企业职工总数的91.11%。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137家,实现产值768.36亿元,占利津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4.77%。
(二)主导产业体系
利津县中小企业共涉及17个行业,其中,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蓬勃发展,这四大产业中小工业企业个数占总数的83.87%,实现工业总产值663.95亿元,占利津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82%。
(三)区域布局和集聚效应
利津县82.06%的中小型工业企业都集中在凤凰城街道(利津经济开发区)、利津街道、陈庄、盐窝、刁口(利津滨海新区)等地,工业总产值占利津县总量的86.61%。无论是从总量上来看,还是从企业发展的质量来看,利津县中小企业的布局与利津县“两极一带”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相适应,目前中小型工业企业向生产要素充足、上下游配套、服务完善的行业和区域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企业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
(四)微型企业发展势头渐趋强势
2012年,利津县有65家个体工商户通过公司制改造进入微型企业行列,156家微型企业升为小型企业,4家小型企业升为中型企业,1个产业集群(石油化工产业)获得省级认定,除个体工商户升微型企业一项外,其他指标均完成任务。
二、利津县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小企业生存的政策环境发展滞后
民营企业始终没有获得同国企同等的待遇,在经济欠发达的县,这种现象尤其明显。是许多扶持政策“门槛”较高,不少企业受资质、规模等限制,达不到享受条件;有的政策操作性不强,没有出台实施细则,很难落到实处。各项扶持政策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缺乏整合,企业往往难以得到全面的信息。相关企业搜寻政策信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强,多数企业往往是在别人的提示下或遇到困难时,才会去寻找相关政策信息。
(二)中小企业内生增长动力不足
利津县中小企业数量虽不断增多,但发展规模相对较小。2012年,利津县中小工业企业中,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只有137家,占总数的27.24%;在各类中小型企业中,中型企业只有7家,只占总数的1.02%;中小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不到70%,超过65%的企业利润呈下降趋势或仅仅达到去年同期水平。
(三)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受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的限制,大多采用传统家族式的管理方式,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一方面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不强。调查显示,仅有18%的企业有三年以上的长期发展计划,说明其他企业缺乏战略管理的意识,而对于管理流程再造、组织架构重组、企业制度创新等一系列问题,中小企业更是困难重重。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程度不高。接受调查的企业中,超过70%的企业的员工极少参与管理和决策。
(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利津中小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产业结构仍然属于资源型、粗放型。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仍然偏低,属于高新技术行业的中小企业只有26个,只占总数的3.78%。2012年,利津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只占全市的4.57%。2013年1至9月,高新技术工业产值151亿元,只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55%。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绝大多数企业存在“重引进、轻吸收”的现象,重视引进先进生产设备,轻视引进新工艺和新技术;多数企业只着眼于生产能力的提高,对企业管理水平并不重视,到目前为止,建立现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寥寥无几。另外,有些企业在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却无法形成有效的专利;有些企业虽然取得了一些发明和专利,但是却无法真正地在生产中适用和推广,不能转变成生产力。
三、加快利津县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支撑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建设
长期以来,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实行向大企业倾斜,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这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历史原因。相比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却要高很多,加强支撑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建设势在必行。政府应该在其中发挥引导和服务的作用,首先要要认清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重要性,采取措施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通过出台一系列的贷款优惠政策,为企业搭建融资互助平台,加強企业之间信息沟通等措施,由政府、中介等机构来出具公正的信用评价,解决中小企业信用难鉴定的问题。创立一个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二)加强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完善企业人才引进机制。逐步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信息平台,制定针对青年的到中小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减少中小企业对人才引进的不必要的限制,制定大学生自主创业或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创新人才培育机制,鼓励企业自主学习培训,为企业员工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搭建平台。
(三)加大对中小扶持力度
县委县政府要深化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服务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大中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合资,共同开发,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合作。制定合理的能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帮助中小企业紧抓市场机遇。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制定负面清单,给中小企业更多的活力和自主能力。
利津县位于山东省东北部,近几年紧紧抓住黄蓝两大国家级战略机遇,坚持工业立县理念,利津县中小企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态势。
一、利津县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中小企业在全县的经济地位
2012年,利津县共有中小型企业687家,比2011年增加56家,其中,中型企业7家,小微型企业共680家。中小型工业企业达到503家,占总数的73.22%;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从业人员3.33万人,占利津县企业职工总数的91.11%。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137家,实现产值768.36亿元,占利津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4.77%。
(二)主导产业体系
利津县中小企业共涉及17个行业,其中,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蓬勃发展,这四大产业中小工业企业个数占总数的83.87%,实现工业总产值663.95亿元,占利津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82%。
(三)区域布局和集聚效应
利津县82.06%的中小型工业企业都集中在凤凰城街道(利津经济开发区)、利津街道、陈庄、盐窝、刁口(利津滨海新区)等地,工业总产值占利津县总量的86.61%。无论是从总量上来看,还是从企业发展的质量来看,利津县中小企业的布局与利津县“两极一带”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相适应,目前中小型工业企业向生产要素充足、上下游配套、服务完善的行业和区域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企业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
(四)微型企业发展势头渐趋强势
2012年,利津县有65家个体工商户通过公司制改造进入微型企业行列,156家微型企业升为小型企业,4家小型企业升为中型企业,1个产业集群(石油化工产业)获得省级认定,除个体工商户升微型企业一项外,其他指标均完成任务。
二、利津县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小企业生存的政策环境发展滞后
民营企业始终没有获得同国企同等的待遇,在经济欠发达的县,这种现象尤其明显。是许多扶持政策“门槛”较高,不少企业受资质、规模等限制,达不到享受条件;有的政策操作性不强,没有出台实施细则,很难落到实处。各项扶持政策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缺乏整合,企业往往难以得到全面的信息。相关企业搜寻政策信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强,多数企业往往是在别人的提示下或遇到困难时,才会去寻找相关政策信息。
(二)中小企业内生增长动力不足
利津县中小企业数量虽不断增多,但发展规模相对较小。2012年,利津县中小工业企业中,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只有137家,占总数的27.24%;在各类中小型企业中,中型企业只有7家,只占总数的1.02%;中小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不到70%,超过65%的企业利润呈下降趋势或仅仅达到去年同期水平。
(三)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受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的限制,大多采用传统家族式的管理方式,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一方面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不强。调查显示,仅有18%的企业有三年以上的长期发展计划,说明其他企业缺乏战略管理的意识,而对于管理流程再造、组织架构重组、企业制度创新等一系列问题,中小企业更是困难重重。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程度不高。接受调查的企业中,超过70%的企业的员工极少参与管理和决策。
(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利津中小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产业结构仍然属于资源型、粗放型。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仍然偏低,属于高新技术行业的中小企业只有26个,只占总数的3.78%。2012年,利津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只占全市的4.57%。2013年1至9月,高新技术工业产值151亿元,只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55%。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绝大多数企业存在“重引进、轻吸收”的现象,重视引进先进生产设备,轻视引进新工艺和新技术;多数企业只着眼于生产能力的提高,对企业管理水平并不重视,到目前为止,建立现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寥寥无几。另外,有些企业在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却无法形成有效的专利;有些企业虽然取得了一些发明和专利,但是却无法真正地在生产中适用和推广,不能转变成生产力。
三、加快利津县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支撑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建设
长期以来,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实行向大企业倾斜,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这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历史原因。相比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却要高很多,加强支撑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建设势在必行。政府应该在其中发挥引导和服务的作用,首先要要认清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重要性,采取措施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通过出台一系列的贷款优惠政策,为企业搭建融资互助平台,加強企业之间信息沟通等措施,由政府、中介等机构来出具公正的信用评价,解决中小企业信用难鉴定的问题。创立一个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二)加强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完善企业人才引进机制。逐步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信息平台,制定针对青年的到中小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减少中小企业对人才引进的不必要的限制,制定大学生自主创业或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创新人才培育机制,鼓励企业自主学习培训,为企业员工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搭建平台。
(三)加大对中小扶持力度
县委县政府要深化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服务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大中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合资,共同开发,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合作。制定合理的能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帮助中小企业紧抓市场机遇。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制定负面清单,给中小企业更多的活力和自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