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行记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niu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国从来没有这样专卖茶或是专卖咖啡的路边小店,茶或者咖啡只是可有可无的饮品而已,即便是专卖咖啡的地方也会配上一些甜点或是简餐。中国的茶馆亦是如此,茶馆也用作茶餐厅,而纯粹品茶的地方又总被染上了一层高雅文化的韵味。越南的茶馆专事喝茶,咖啡馆专事营业咖啡,而且大小规格随意为之。河内中心城区的茶馆非常密集,有的是一间空旷的店铺,或者说是一间三面围墙的屋子。店铺的天花板上悬挂着一个古旧的电扇,铁门拉到一边,就成了天然的“落地窗”。如果是两个人相约着来喝茶,就会在“屋子”里找来三把低矮的塑料板凳,其中一把用来放茶杯。有些人的“茶桌”上还会多上一袋葵花籽。除了这些小板凳,再也看不到其他的装置和摆设了,看不到“柜台”,甚至看不到“老板”。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面朝“落地窗”坐着,或者是挪到“落地窗”外面来,喝茶、磕瓜子、聊天、发呆。有的干脆连“房间”也省去了,靠着墙边摆上几把塑料板凳,再把一个大一些的塑料凳子放在中间,摆满瓶瓶罐罐,“茶馆”便开张了。顺化的茶馆要比河内的茶馆认真多了,茶座已经从板凳升级为茶椅,有的还是藤条编制的,坐在这样的椅子上喝茶大概更适合发呆吧。
  卖早饭的路边摊还是有的。再往前走几步,就有一位大姐在卖粥,可是怎么交流呢?我凑过去看看人家碗里的八宝粥,对大姐伸出一根手指,大姐也伸出一根手指确定我是不是只要一碗,我点点头,大姐就懂了,让我坐下吃。同伴去隔壁买了一份猪肉糯米饭,大姐也给他找了一把板凳。邻座刚刚喝完粥的大哥还另找来一把板凳让我们放行李。当地人喝粥都是把腌制的小鱼直接洒在粥上的,大姐可能怕我吃不惯,把小鱼单放在了一个碗里。我吃了一口小鱼,很美味,刚抬起头对大姐说“好吃”,大姐大哥也正望着我,看我笑了他们也跟着笑起来。后来我掏出钱包,看看大姐又指指钱包,大姐于是也掏出自己口袋里的钱示意价格。   越南的路边摊有两种,一种是流动的,摊主头戴斗笠或挑着扁担走街串巷,或是将自行车横在街边一角,手中不多的货物卖去大半,才有机会回家歇上一会儿;另一种就要舒适些了,摊主有固定的摊位,他们将货物摆放好,便可以坐在板凳上等生意。无论是像番茄豆腐米粉、米粥泡油条这样必须坐下来慢慢品味的小吃,还是香蕉、椰子这样的水果,摊主都会给你提供板凳、餐巾纸、吸管和勺子。顺化的一个农贸市场外就有一个专门卖椰子的摊位,我和同伴一人抱着一个大椰子,坐在摊主旁边的板凳上大口喝着。很少有人直接买一个笨重的大椰子回家,有的人要求摊主削去外果皮和中果皮,只留下精巧的木质层;有的人只要椰汁或者椰肉。摊主忙得不可开交,眼神基本没有离开过她手中的椰子,即便是有了眼神交汇的机会,她也是面无表情。我找准一个空闲,请摊主帮忙切开椰子,摊主也立马明白了我的意思,递给我一把专门刮椰子肉的大铁勺。回想起过往在水果摊买过无数次椰子,还从没有吃得像今天这样痛快过。越南人不喜欢和旁人攀谈或者是报以礼貌性的微笑,除非是他们真的想到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才会忍不住笑出来。第二天我又凭着记忆走到了这家“椰子店”,摊主正好抬起头,远远地就认出我了,她对我笑,那一笑真美。我比划着要把椰子带走吃,她拿来一把敞口的水壶,套上塑料袋,三两下就敲开一个椰子,然后把椰子倒扣在水壶上。这个椰子的内壁基本没有椰肉,摊主又切开另一个已经倒去了椰汁的椰子,刮下里面的椰肉放进了我的椰汁里。不止这些,摊主还有一个大糖罐呢,她挖了一大勺,悬在椰汁上面,看看我的眼睛,我点点头。接着她又挖了一大勺糖,看看我,我连忙摇头,她笑了,没有再继续加糖。
  接下来在顺化的日子我都是用神情、动作和当地人交流的,例外的是和房东一家的交流,因为发生了一些特殊的事而用到了Google翻译。房东的家是一座临街的三层洋楼,和这里高低错落的房子一样,院落、阳台都栽满了花草。早上醒来时,我们的卧室门外多了一把椅子,椅子上是一个长方形的白色托盘,托盘里有两杯咖啡、一小罐糖和一袋饼干。右手边的露台上,房东太太已经在晾晒衣服了。其中一个咖啡杯上还架着一个小巧的过滤器,我想起两天前在河内一家米其林二星餐厅里的咖啡,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种装置,还以为是高级餐厅才有的精致和情调。慢慢地我才发现,这是越南人喝咖啡特有的方式。不加奶,不加糖,只加少量的水,等着浓稠的咖啡一滴滴地落到杯底,再用看完一版面报纸的时间将它喝尽。
  从前我总觉得所有的地方的城市都是一个样,不该在城市上花费太多时间。然而在河内、顺化这样的地方漫无目的地待上两天,人竟然也会随着整座城市的韵律安静下来。我和同伴本计划到顺化的皇城去看一看的,无奈走错了方向,误入了祭坛。我们到这里的时候,清晨的雾气还没有散去,树上、青草上都挂着露珠。我走到一棵较矮的松树下,三四根纤细的松针就可以架起一张蛛网。水落在蛛网上的力道恰到好处,一粒粒晶莹的小珠子连成串,既不会把蛛丝压断又不至滑落。我正这样想着,高处的露水一滴连着一滴地砸下来,可是当我认真盯着一滴摇摇欲坠的露珠时,它却一点动静都没有了。落在含羞草、地衣、石胡荽上的露珠才算是真正地解放天性了,它们有的爬到叶子的顶端,有的倒悬在叶子背面,更多的露水肆无忌惮地平躺在叶面上,把叶子压弯了就顺势钻到土里去。

  每一个造访这片树林的客人都像一个探秘的孩子。我隐约听到同伴在喊我,“你在哪儿?”“我在这儿!”我一边回应着,一边在浓雾中搜寻他的方位。原来他发现了一个古老的院落。院落北侧的门楼将近三米高,一年又一年的青苔留在上面,将其染成了青黑色,但还是可以看出它明黄的底色。大门是鲜艳的朱红,应该是近些年有人为它上过漆,不过也有一些时日了,门上的螺旋孔隙上还卧着一个土蜂的巢呢。院落中心的建筑远没有门楼那样让人生畏,它如此平常、谦卑,像一个在这里看守花花草草的老人。它四周的墙面被刷成温暖的橙黄,竟看不出一点点岁月斑驳的痕迹。淡棕色的木门更多了几分亲切感,我总觉得这里不像是一个供奉神灵的庙堂,更像是一间供人静修、冥想的精舍。在这座建筑的两侧有两道车辙,在红色的方砖路上特别显眼。谁会在这样一座院落里骑车呢?原来在这院落的东南角住着一户人家,他们的家门前有一小片菜地,菜地中间的青砖路上停着一辆摩托车。看来这个院落里所有温暖的颜色都是这户人家精心照料的结果。
  回到住处,站在阳台的花草中间,看着路上的摩托车、汽车接连不断地飞驰而过,我想,越南大概没有人会使用“有闲阶级”这个词,人人都有做闲人的本事。几天前我在红河河畔一处废弃的码头上看到一间极其简陋的棚户房,“墙”是用布条和珠帘围起来的。我经过“窗外”時,里面正响着舒缓的越南歌曲。风从河面上吹过来,像是要把这个房子里的故事带到远方。
其他文献
卡洛斯·布洛桑(Carlos Bulosan,1913—1956)是菲律宾裔美国作家和诗人。是活跃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菲律宾裔作家团体中最具成功潜质,最为惊艳和最具现代性的一员”。其作品如散文诗般简约洗练,犀利直率;讲故事般的叙述风格又使得作品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作品主要运用自然主义的手法,真实再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菲律宾移民在异域他乡充满屈辱、压迫、痛苦和非人性待遇的美国梦追寻之旅。卡洛斯一生曲
在人类的整个历史发展中,音乐对社会的作用随处可见。要知道,地球上的每一种文化都有音乐,音乐似乎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然而,早期音乐未能一代一代流传或记录下来。因此,并没有正式记录的“史前”音乐。即使如此,考古学家挖掘出来的用骨头制成的笛子却可以证明史前音乐的存在。  在近代的历史中,能够看到音乐对社会的明显影响。据说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在起草 《独立宣言》时曾经受到音乐的帮助。当他找不到准
现代巴黎城市俯瞰  提起当代的法国和巴黎,那仍是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向往之地。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法国有着香榭丽舍的衣香曼影,街道上弥漫着的咖啡气息,浪漫的爱情;那里有无数华贵的奢侈品,高贵典雅的时装,奇丽的香水,精致的美味佳肴。法国,巴黎,犹如一个不老的女神,穿越时空的磨砺,历久弥新,始终散发着独特的迷人的气质,令人沉醉和迷恋,使人难以忘怀。  一百多年来,世界经历了很多变化,法国和巴黎也随之而改变
“大家”阅读  互联网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却往往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锐度、温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优质原创内容,快速呈现给读者,是《世界文化》与腾讯《大家》建立合作的初衷与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家”阅读】每期将臻选《大家》所汇聚的中文圈知名学者、专栏作家的最新文章,与读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救世主》 
人们的印象中,韩国是整容王国。提到韩国,就想到整容。  有一部韩国电影《丑女大翻身》,讲的是女主角变漂亮以后各种待遇如何变好,这部电影更像是整容广告,告诉观众:丑女没有前程,整容吧,姑娘!  韩国人有句话说,男人以财为貌,女人以貌为财。可见,韩国人的确比较重视外貌。对自己相貌不满意的,宁可少吃一顿饭,也要攒钱整容。韩国社会是一个看脸的社会,职业选人的标准就是要“长得好”,其他的问题可以先放一边。无
化蛹的蝴蝶  老丈人提醒上门求親的科尼利:埃德温娜既不懂缝纫也不会做饭。科尼利回答:“我要娶的是媳妇,又不是厨子。”埃德温娜被父母给惯坏了,什么家务也不会干。她像牧师爸爸一样活在圣洁的精神世界里,坚信人的肚皮里盛的不是臭气熏天的脏器,而是塞满了玫瑰花瓣。此外,她是个话唠,单凭说话就能把人的天灵盖掀起来。  至于科尼利,他在5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的冷漠使他很早关闭了心门,学得皮糙肉厚。他是个旅行推
世界很大,总得去看看。  哪个城市曾留下你的足迹?你又曾站在哪片天空下遥望故乡的方向?  离开时,你舍弃了什么?归来时,你带回了什么?  你站在世界一隅,你仍然是你。你已不再是你——你看过的世界都成了你。  我是小魔杖本杖。今天点到你,愿意跟我聊聊么?  因为飞鸟鱼跑去京都开民宿,我又重温了日剧《在京都小住》,试图“脑补”如今飞鸟鱼的生活轨迹。影片中的舅爷,骨子里有着飞鸟鱼笔下京都人的优雅与高傲,
美国作家安东尼·多尔(Anthony Doerr,1973— )凭借长篇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以下简称《光》)获得2015年普利策小说奖,评委会称“这是一部由‘二战’恐怖而激发创作的富有想象力又错综复杂的小说,通过简短优雅的篇幅,探索人类本性和技术之间相互矛盾的力量”。以“二战”为题材的佳作并不缺乏,比如英国作家伊恩·麦克优恩的《赎罪》
彭龄与章谊  彭龄、章谊伉俪的新著《书影月痕》问世,这是一部世界文化随笔集。作为多年的战友、同事、文友,我为之祝贺,更是先睹为快。一翻开书,扉页上的一行文字跃入眼帘:“谨以此书纪念家父曹靖华一百二十周年诞辰”。作者出身著名的文学及翻译世家,深受家风影响,数十年来于业务工作之余,扬波文海,笔耕为乐,孜孜矻矻,著述甚丰。新书《书影月痕》的篇目都是作者其他文集未曾收选的,且多为近年新作,很有特色,很有分
世界智能大会概况  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迅猛发展,大智能时代已然到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科技面貌,可以说,21世纪科技竞争的核心就是智能科技。智能科技行业的崛起正在对经济、民生和军事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国家间相互竞争的重磅筹码。  在此背景下,“世界智能大会”应运而生。世界智能大会是智能领域全球首个大型高端交流平台,凭借其跨时代性的主题和独特的形式,成功吸引了国内外知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