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探究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研究探索的方式主动地阅读,以获取有关知识的一种学习模式。下面以“探究叠字的艺术效果”为例,谈谈研究性阅读。
一、兴趣是开启研究性阅读之门的金钥匙
培根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叠字总是脱口而出。人们的称呼就多用叠字,如“爸爸”“妈妈”“姐姐”“弟弟”等,尤其是孩子的叠音名特有味道。试想孩子的名字“婷婷”这反复的音韵美感比单一的“婷”或是“小婷”之类的名字要显得悦耳动听、富有音乐性,并且更富有亲昵的情味。
叠字更是历代文人笔下的珍珠。早在《诗经》中,叠字就已被广泛运用。比较著名的有《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中的叠字技巧对后代的影响深远,叠字在诗歌中的应用显得很普遍,如《古诗十九首》、崔颢的《黄鹤楼》、李清照的《声声慢》、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
在生活中,在文学作品里,叠字的使用是如此的普遍,那么,使用叠字究竟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二、悟道是研究性阅读的灵魂
坚持两条腿走路、自主学习是研读的基础,合作探究是研读的有效途径。在研究性阅读中应让学生充分地合作,自主地探究,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研究性阅读重在悟道,悟道是研究性阅读的灵魂。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列举了《诗经》中运用叠字来描写景物的语句:“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这段话不仅饱含作者对神奇美妙的叠字的欣赏、赞叹之情,还归纳概括了叠字所具有的描摹作用:通过绘景状物,使景物的情态形状完全显露出来。
《迢迢牵牛星》全诗以叠音词入诗,以描写为主,情景交融,声情并茂。“迢迢”,写距离之远,同时也极尽写二人相思之苦;“皎皎”,写星光之亮,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然后,诗人将视线移到织女星上。由远而近,先人后物。“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纤纤”和“札札”,形声生情。“盈盈”写水之物貌;“脉脉”写人之情貌,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一个满腹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运用叠字写景抒情,也真可谓“情貌无遗”。
第四段着力写月下荷塘。开首一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的“曲曲折折”是第二段“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的“曲折”的重叠。为什么到这里才重叠呢?因为文章是写荷塘,不是写小煤屑路,更重要的是这里一重叠就为写荷叶、写荷花、写香气、写微风铺开了场面。“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出自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田田”是就荷塘的广度看,与“曲曲折折”相承。荷叶茂密的程度则用“层层”。“层层”的荷叶中间,有像“一粒粒”明珠、如碧天里“星星”的荷花。“一粒粒”这是接在数词“一”后的物量重叠,有相当多的意思;“星星”是活跃于口语的单音名词的重叠,正好是对“一粒粒”明珠的进一步描写。写荷叶、荷花,还要写出荷花的香味:微风送来“缕缕”的清香。“缕缕”近于“一丝丝”,给人以飘渺的感受,恰与渺茫的歌声吻合,形成了本体与喻体。视觉、嗅觉、听觉交织成心头的感受。作者还从写微风,深入到“密密”的荷叶底下的“脉脉”流水,怜惜“不能见一些颜色”。《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作者不是也好像在叹息“盈盈一叶间,脉脉不得语”嘛!
叠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实景,具有撞击心扉的艺术感染力。而叠字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音韵美。重叠的音节,反复作用于人们的听觉,能增强人们对语音的感受,使听觉能得到一种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能适应演唱和吟诵的需要。
元曲也有许多叠字用得好的范例,如《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中有一支《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对这段文字给予了高度评价,连批了十个“妙”字,当然主要“妙”在叠字的运用,既集中表现了崔莺莺生离的痛苦,又适合曲词演唱的要求。
采尽百花细酿蜜。叠字能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或物的各种具体情景,可以加强感情色彩,美化声律韵味,取得极佳的表达效果。
总之,在研究性阅读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要善于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运用采集材料、分析材料的学习方法,要鼓励学生重视悟道,自己去寻找答案,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兴趣是开启研究性阅读之门的金钥匙
培根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叠字总是脱口而出。人们的称呼就多用叠字,如“爸爸”“妈妈”“姐姐”“弟弟”等,尤其是孩子的叠音名特有味道。试想孩子的名字“婷婷”这反复的音韵美感比单一的“婷”或是“小婷”之类的名字要显得悦耳动听、富有音乐性,并且更富有亲昵的情味。
叠字更是历代文人笔下的珍珠。早在《诗经》中,叠字就已被广泛运用。比较著名的有《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中的叠字技巧对后代的影响深远,叠字在诗歌中的应用显得很普遍,如《古诗十九首》、崔颢的《黄鹤楼》、李清照的《声声慢》、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
在生活中,在文学作品里,叠字的使用是如此的普遍,那么,使用叠字究竟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二、悟道是研究性阅读的灵魂
坚持两条腿走路、自主学习是研读的基础,合作探究是研读的有效途径。在研究性阅读中应让学生充分地合作,自主地探究,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研究性阅读重在悟道,悟道是研究性阅读的灵魂。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列举了《诗经》中运用叠字来描写景物的语句:“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这段话不仅饱含作者对神奇美妙的叠字的欣赏、赞叹之情,还归纳概括了叠字所具有的描摹作用:通过绘景状物,使景物的情态形状完全显露出来。
《迢迢牵牛星》全诗以叠音词入诗,以描写为主,情景交融,声情并茂。“迢迢”,写距离之远,同时也极尽写二人相思之苦;“皎皎”,写星光之亮,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然后,诗人将视线移到织女星上。由远而近,先人后物。“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纤纤”和“札札”,形声生情。“盈盈”写水之物貌;“脉脉”写人之情貌,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一个满腹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运用叠字写景抒情,也真可谓“情貌无遗”。
第四段着力写月下荷塘。开首一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的“曲曲折折”是第二段“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的“曲折”的重叠。为什么到这里才重叠呢?因为文章是写荷塘,不是写小煤屑路,更重要的是这里一重叠就为写荷叶、写荷花、写香气、写微风铺开了场面。“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出自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田田”是就荷塘的广度看,与“曲曲折折”相承。荷叶茂密的程度则用“层层”。“层层”的荷叶中间,有像“一粒粒”明珠、如碧天里“星星”的荷花。“一粒粒”这是接在数词“一”后的物量重叠,有相当多的意思;“星星”是活跃于口语的单音名词的重叠,正好是对“一粒粒”明珠的进一步描写。写荷叶、荷花,还要写出荷花的香味:微风送来“缕缕”的清香。“缕缕”近于“一丝丝”,给人以飘渺的感受,恰与渺茫的歌声吻合,形成了本体与喻体。视觉、嗅觉、听觉交织成心头的感受。作者还从写微风,深入到“密密”的荷叶底下的“脉脉”流水,怜惜“不能见一些颜色”。《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作者不是也好像在叹息“盈盈一叶间,脉脉不得语”嘛!
叠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实景,具有撞击心扉的艺术感染力。而叠字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音韵美。重叠的音节,反复作用于人们的听觉,能增强人们对语音的感受,使听觉能得到一种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能适应演唱和吟诵的需要。
元曲也有许多叠字用得好的范例,如《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中有一支《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对这段文字给予了高度评价,连批了十个“妙”字,当然主要“妙”在叠字的运用,既集中表现了崔莺莺生离的痛苦,又适合曲词演唱的要求。
采尽百花细酿蜜。叠字能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或物的各种具体情景,可以加强感情色彩,美化声律韵味,取得极佳的表达效果。
总之,在研究性阅读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要善于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运用采集材料、分析材料的学习方法,要鼓励学生重视悟道,自己去寻找答案,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