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转变;教
育理念;教学方法;活动
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10(B)—0039—01
新课改实施以来,各学科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思想品德课长期受到被看做是“副课”思想的影响,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对其未给予足够重视。而教师教学手段一成不变,长期因循“填鸭式”教学模式,又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妨碍了其作为德育主渠道功能的发挥,更与素质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当前,改革思想品德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转变教育理念
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其很难成为尊重他人和社会规则,不怕困难和挫折,能够积极进取的人。学生是有意识、有情感的生命个体。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是思想品德教学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材知识点的讲解,又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在趣味十足、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既掌握具体知识点,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思想品德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二、转变教学方法
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上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泛滥,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这对思想品德教学造成了严重冲击,对学生产生了严重不良影响,一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脱节,教材中阐述的很多道理是“虚”的,与个人生活实际差距很大。这使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不感兴趣。针对这一情况,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并转变教学方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贴近现实。思想品德教学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虽然当前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和编排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改变,但依然过于注重理论,所采用的案例也与一些学生生活实际存在着差距,这就要求教师要因地制宜,主动开发教学资源,发掘学生身边的案例和素材,用事实说话,这样则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从而引发学生对自己身边事的关注。二是联系时政。如,可引入上海“世博会”的相关事例,让学生真切感受祖国的强盛。又如,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光荣历史,或者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红歌演唱、知识竞赛等,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此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认识,提高分析时事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三是授课形式多样化。传统的注入型授课形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把活动引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品表演”、“快乐竞答”、“辩论会”等,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活动方式
如,教师在讲“法制”这一主题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原告”、“被告”及双方当事人“律师”等,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以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其在活动中提高法制意识。又如,在讲“责任与义务”这一主题时,首先,向学生讲清责任与义务的概念。然后,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案例来进行进一步的阐释。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助人为乐”进社区(到村子)、“心连心”爱心捐助、与留守儿童“手拉手”等活动,以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高对“责任与义务”的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编辑:孟刚
育理念;教学方法;活动
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10(B)—0039—01
新课改实施以来,各学科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思想品德课长期受到被看做是“副课”思想的影响,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对其未给予足够重视。而教师教学手段一成不变,长期因循“填鸭式”教学模式,又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妨碍了其作为德育主渠道功能的发挥,更与素质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当前,改革思想品德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转变教育理念
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其很难成为尊重他人和社会规则,不怕困难和挫折,能够积极进取的人。学生是有意识、有情感的生命个体。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是思想品德教学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材知识点的讲解,又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在趣味十足、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既掌握具体知识点,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思想品德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二、转变教学方法
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上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泛滥,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这对思想品德教学造成了严重冲击,对学生产生了严重不良影响,一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脱节,教材中阐述的很多道理是“虚”的,与个人生活实际差距很大。这使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不感兴趣。针对这一情况,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并转变教学方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贴近现实。思想品德教学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虽然当前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和编排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改变,但依然过于注重理论,所采用的案例也与一些学生生活实际存在着差距,这就要求教师要因地制宜,主动开发教学资源,发掘学生身边的案例和素材,用事实说话,这样则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从而引发学生对自己身边事的关注。二是联系时政。如,可引入上海“世博会”的相关事例,让学生真切感受祖国的强盛。又如,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光荣历史,或者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红歌演唱、知识竞赛等,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此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认识,提高分析时事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三是授课形式多样化。传统的注入型授课形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把活动引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品表演”、“快乐竞答”、“辩论会”等,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活动方式
如,教师在讲“法制”这一主题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原告”、“被告”及双方当事人“律师”等,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以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其在活动中提高法制意识。又如,在讲“责任与义务”这一主题时,首先,向学生讲清责任与义务的概念。然后,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案例来进行进一步的阐释。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助人为乐”进社区(到村子)、“心连心”爱心捐助、与留守儿童“手拉手”等活动,以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高对“责任与义务”的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