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门要求规范办学,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新世纪的竞争性人才。各级各类学校由此逐步推出了课改。课改就是要改变“学生苦、教师累、家长难”的教育现状,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把学生、教师和家长从传统教育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实践的真正主体。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携起手来,共同走进课改生活。
一、明确课改的意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从古到今,课程既是教育活动各要素的核心部分,又是教育文化建构的重要目标,它的特殊性使课程改革成为历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焦点。今天,各国关心教育的专家都意识到课改的重要性,课改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点。我国教育主管者,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基础教育课改方案,为我们的课改指明了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动拉开了序幕,《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编写和试用标志着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然而社会文化的迅猛膨胀,人们的教育思想陈旧,传统教育模式还占着统治地位,给课程文化的建构带来了很多的困难。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教育观,重新对课程进行建构,需要不断反复实践,才能达到课改目标。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我们要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树立和实现科学的教育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终极目标。在课改的实践中,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精神,积极破除不利于课改创新的思想障碍,自觉改革不符合课改实践发展和课改要求的机制,为课改的逐步推进创造条件。
二、从实际出发,分析课改问题,找到课改途径。
<一>课改要考虑主观因素。
1、某些学校领导思想落后,胆子小,瞻前顾后,怕课改不好,影响学校声誉,只图形式,不想真正组织教师广泛地进行课改;个别学校领导忙这忙那,应付上级各项检查,没有精力从事课改;也有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因为学校学生少,拨款有限,硬件资源严重缺乏,没法进行课改,某些城里学校却因各班人数多,活动场地小,课改难推进;还有一些学校,领导独享电脑等信息设备,将重要信息设备封了起来,教师无法使用,课改难办成。
2、某些教师思想陈旧,习惯传统教学,不想课改;某些农村教师年龄偏大,又面临落后的经济,接受创新教育知识少,不适应课改;某些教师任务重:要备课、上课、改作业,还要参加各项活动以及迎接上级检查,没时间课改;某些教师心理压力大,怕课改搞不好,影响学生成绩,被领导和家长骂,怕课改;学校课改机制不健全,教师没有主人翁地位,没兴趣课改。
3、分析问题生。a纯属差生问题:因为成绩不好,常被人忽视,遗忘在角落里,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开拓创新的精神;b纯属留守生问题:留守生因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家,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不合众,一般不与人合作,对学习兴趣不浓,创新意识不佳;c纯属单亲学生问题:因为父母的离异,心里有着创伤,对一切都不感兴趣,缺乏理想,不思上进。d兼属以上两种或三种的学生问题,这类学生的思想更消极、性格更古怪,更难以与之沟通。
4、学生家长受几千年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会有以下想法: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学而不教,学生能学得懂吗?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使其抱成团,闹嚷嚷的,他们的成绩能上升吗?学校让学生时不时地搞活动,能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吗?
5、社会各界对课改的主张对课改的成败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课改要分析客观原因。
1、中国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各类学校的硬件设置和软件资源分布不均,名校设置较好,偏远的学校设置不齐,导致课改不能同时进行,制约了课改的全面展开。
2、中国教育深受几千年的儒教思想和考试制度的影响,使人们习惯于现成的教育模式,压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对学生的教育也缺乏创造力的培养,再加上中国的社会经济相对落后,人口众多,教育的资金投入人均量很少等,对课改有着很大的影响。
解决途径:各级教育领导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引导教师更新观念,充分吸收古今内外思想观念中有价值的东西,建构各级学校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增加教育投入,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实行素质教育,发展多元文化,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素和整个民族素质;要有课改的责任感,安排教师进行课改,确立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增强教师对课改的信心,激励教师对课改进行思考、探索和创新;要鼓励教师之间的平等竞争,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体制,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保证课改能长久地顺利实施;要坚持教育均衡发展,不要过分扶持名校,使富的越富,穷的越穷;此外,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都要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还给学生的自由空间,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给学生以无私的爱、关心和帮助,让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在无限的关爱中凝集和升华,逐步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循序渐进,积累经验,推进课改。
课改要从观念更新、模式建构、注重实践和课改管理等方面加以改革。教师要想取得课改的成功,就必须逐步把新课程理念与课堂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课改需求,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观必须进行彻底的改变,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旧的教学模式要做相应的变革,过去的“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要变为“学生中心”,课堂行为也要随“学生主体”的变化而变化。但在课改的实际进行中,大多数新课程改革方案实施后的效果并不像所预想的那样理想。课程的具体实施受着很多因素的影响,课改难度大,教师与学生都难以适应,农村的教师更难适应。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适当措施,加强课改管理:学校领导要组织教师经常进行新课程改革示范课,为教师提供了相应的新课程改革硬件和软件资源,重视新课程改革理念在教学中的落实情况,确定教师的评估方案等。课改的主持者和参与者要应汲取经验和教训,通过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逐步推动课改的顺利实施。
总的说来,课改就是要解放学生,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放他们自由飞翔:让学生学会独立、合作和交流;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创新,特别是学会成为课堂的主人。课改就是要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问题为纽带,采取活动单导学等开放性的教學模式,打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取消课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改就是让家长取消“望子成龙”的观念,归还孩子愉快的生活空间,父母虽然不是教育专家,却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各种需求做出的信息传授应是孩子成败的关键。真正的课改要关爱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要善待每一位教师职工,让他们都能得到成功。即要坚持“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让我们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积极走进课改吧,努力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使他们成为新时代需要的人。■
一、明确课改的意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从古到今,课程既是教育活动各要素的核心部分,又是教育文化建构的重要目标,它的特殊性使课程改革成为历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焦点。今天,各国关心教育的专家都意识到课改的重要性,课改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点。我国教育主管者,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基础教育课改方案,为我们的课改指明了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动拉开了序幕,《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编写和试用标志着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然而社会文化的迅猛膨胀,人们的教育思想陈旧,传统教育模式还占着统治地位,给课程文化的建构带来了很多的困难。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教育观,重新对课程进行建构,需要不断反复实践,才能达到课改目标。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我们要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树立和实现科学的教育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终极目标。在课改的实践中,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精神,积极破除不利于课改创新的思想障碍,自觉改革不符合课改实践发展和课改要求的机制,为课改的逐步推进创造条件。
二、从实际出发,分析课改问题,找到课改途径。
<一>课改要考虑主观因素。
1、某些学校领导思想落后,胆子小,瞻前顾后,怕课改不好,影响学校声誉,只图形式,不想真正组织教师广泛地进行课改;个别学校领导忙这忙那,应付上级各项检查,没有精力从事课改;也有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因为学校学生少,拨款有限,硬件资源严重缺乏,没法进行课改,某些城里学校却因各班人数多,活动场地小,课改难推进;还有一些学校,领导独享电脑等信息设备,将重要信息设备封了起来,教师无法使用,课改难办成。
2、某些教师思想陈旧,习惯传统教学,不想课改;某些农村教师年龄偏大,又面临落后的经济,接受创新教育知识少,不适应课改;某些教师任务重:要备课、上课、改作业,还要参加各项活动以及迎接上级检查,没时间课改;某些教师心理压力大,怕课改搞不好,影响学生成绩,被领导和家长骂,怕课改;学校课改机制不健全,教师没有主人翁地位,没兴趣课改。
3、分析问题生。a纯属差生问题:因为成绩不好,常被人忽视,遗忘在角落里,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开拓创新的精神;b纯属留守生问题:留守生因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家,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不合众,一般不与人合作,对学习兴趣不浓,创新意识不佳;c纯属单亲学生问题:因为父母的离异,心里有着创伤,对一切都不感兴趣,缺乏理想,不思上进。d兼属以上两种或三种的学生问题,这类学生的思想更消极、性格更古怪,更难以与之沟通。
4、学生家长受几千年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会有以下想法: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学而不教,学生能学得懂吗?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使其抱成团,闹嚷嚷的,他们的成绩能上升吗?学校让学生时不时地搞活动,能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吗?
5、社会各界对课改的主张对课改的成败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课改要分析客观原因。
1、中国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各类学校的硬件设置和软件资源分布不均,名校设置较好,偏远的学校设置不齐,导致课改不能同时进行,制约了课改的全面展开。
2、中国教育深受几千年的儒教思想和考试制度的影响,使人们习惯于现成的教育模式,压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对学生的教育也缺乏创造力的培养,再加上中国的社会经济相对落后,人口众多,教育的资金投入人均量很少等,对课改有着很大的影响。
解决途径:各级教育领导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引导教师更新观念,充分吸收古今内外思想观念中有价值的东西,建构各级学校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增加教育投入,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实行素质教育,发展多元文化,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素和整个民族素质;要有课改的责任感,安排教师进行课改,确立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增强教师对课改的信心,激励教师对课改进行思考、探索和创新;要鼓励教师之间的平等竞争,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体制,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保证课改能长久地顺利实施;要坚持教育均衡发展,不要过分扶持名校,使富的越富,穷的越穷;此外,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都要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还给学生的自由空间,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给学生以无私的爱、关心和帮助,让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在无限的关爱中凝集和升华,逐步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循序渐进,积累经验,推进课改。
课改要从观念更新、模式建构、注重实践和课改管理等方面加以改革。教师要想取得课改的成功,就必须逐步把新课程理念与课堂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课改需求,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观必须进行彻底的改变,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旧的教学模式要做相应的变革,过去的“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要变为“学生中心”,课堂行为也要随“学生主体”的变化而变化。但在课改的实际进行中,大多数新课程改革方案实施后的效果并不像所预想的那样理想。课程的具体实施受着很多因素的影响,课改难度大,教师与学生都难以适应,农村的教师更难适应。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适当措施,加强课改管理:学校领导要组织教师经常进行新课程改革示范课,为教师提供了相应的新课程改革硬件和软件资源,重视新课程改革理念在教学中的落实情况,确定教师的评估方案等。课改的主持者和参与者要应汲取经验和教训,通过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逐步推动课改的顺利实施。
总的说来,课改就是要解放学生,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放他们自由飞翔:让学生学会独立、合作和交流;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创新,特别是学会成为课堂的主人。课改就是要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问题为纽带,采取活动单导学等开放性的教學模式,打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取消课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改就是让家长取消“望子成龙”的观念,归还孩子愉快的生活空间,父母虽然不是教育专家,却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各种需求做出的信息传授应是孩子成败的关键。真正的课改要关爱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要善待每一位教师职工,让他们都能得到成功。即要坚持“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让我们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积极走进课改吧,努力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使他们成为新时代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