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改革之我见

来源 :希望月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wei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师的《合唱与指挥》课程不同于艺术院校的合唱指挥专业,无论是课程安排,还是教学的模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师范性和实用性无疑应当是这一课程的主题,而重视教材改革。强调基础教学、更新教学模式则是体现这一主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等师范:合唱与指挥;课程改革
  
  长期以来,高师《合唱与指挥》课在教学模式和形式、教学观念和方法等方面,受音乐院校合唱指挥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施教过程中,通常把《合唱》与《指挥》作为两门课程进行教学,由于没有相应的措施和必须的辅助教学,且课时少,任务重,结果合唱课变成了“视唱课”、“声乐课”,指挥课变成了“体育课”。因此,高师《合唱与指挥》应改革传统的施教模式,突出师范特色。
  
  一、大力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突出师范性
  
  根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应该集合唱与合唱指挥的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为一体,教学形式应体现综合性的特点,教学目的应体现师范性的要求,在课时数、课时安排上也应与高等音乐院校合唱指挥专业有所区别。
  1.坚持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原则,改革授课形式
  由于高师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分配到中小学校工作,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主要专业课——《合唱与指挥》,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合唱团队指挥者和组织者,在课程安排上,就必须坚持理论与技能相结合,把合唱的基本知识、训练方法以及指挥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步教学。要把合唱的组织法、训练法、演唱法、指挥法、排练法等知识点揉合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的教学。
  在授课形式上,应坚持集体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原则。集体课以讲授合唱与指挥理论、合唱与指挥的基本技能和训练法以及合唱作品的排练法为主。小组课则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对集体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教学,以个别辅导。个别抽查、小组讲评为主。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革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高师合唱与指挥课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法”,教师枯燥地讲和教,学生无味地听和练,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在改革授课形式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广泛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营造一个宽松、愉快、活泼的教学环境。根据高师的培养目标,在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合唱与指挥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还要求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要有清醒的、理性的认识,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教学。如在进行合唱作品排练或合唱训练时,将课题事先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备课,上课时让学生充当老师,对合唱队进行排练和训练(每人限时7—8分钟),然后由教师进行现场点评。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增加了学生的“实战”练习,也充分地体现了师范性。
  
  二、深化改革教学内容,强调基础教学
  
  (一)合理安排知识点,优化组合教学内容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不是“音乐家”或“指挥家”。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的教学内容应包括合唱学、指挥法、合唱与指挥发展史等方面。具体有以下知识点:合唱组织法、训练法、演唱法、指挥法、排练法等。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知识点。
  1.立足基础,注重实用
  高师的学生在进校时对合唱与指挥了解不多,虽然有部分学生在中学参加过学校的合唱队训练,但由于生理、心理以及学习目的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对合唱与指挥的认识也是很表面的。因此,在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以基础内容为主。另外,从师范实用性的角度而言,要使学生能够胜任各类中小学合唱队的组织、训练、辅导工作,就必须要求合唱与指挥的教学要达到一定的规格,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合唱与指挥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和不断自修进步的能力。
  2.内容概括,程序科学
  《合唱与指挥》课程的知识点较多,知识面很宽,而在高师的教学计划中,《合唱与指挥》的课时很少,时间紧,任务重,且教学形式又很复杂,这就必然要求对其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安排。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概括性;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安排应讲究科学与合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知识点,为他们以后进一步研修合唱与指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统一规划,加强教材建设
  编写适合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的优秀教材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教材内容的编写与曲目的选编应遵循和体现以下原则:
  l.循序渐进的原则 合唱与指挥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因而无论从合唱的角度还是从指挥的角度出发,在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在选编教材的时候,应从单声部的齐唱开始,逐步安排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乃至更多的声部的合唱;指挥法从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逐渐向六拍子、九拍子。十二拍子发展;从单拍子向混合拍子、变化拍子发展等。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又便于学生对该课程的熟练掌握。
  2.多样化的原则 在合唱与指挥的训练和教学过程中,所选的合唱作品在风格、形式、类型以及题材上应该多样化,如果作品都是千篇一律的一种风格。形式、题材或类型,会使学生在演唱和练习时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在合唱与指挥方面的发展。
  3.民族性的原则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正是全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组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宝库。鲁迅先生曾说过,愈是民族性的东西,才愈有世界性。在高师合唱与指挥教材曲目的选编中,要充分地体现合唱艺术的民族性。通过对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合唱作品的训练和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合唱与指挥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还对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拓宽知识面和视野。
  4.实际性的原则 近几年由于招生体制的原因,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生数与男生数的比例为3:1,而传统的高师合唱教材上的曲目大多为四部合唱曲,这样使传统的四部合唱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教师在安排合唱声部时均达不到理想的声部组合,因此,根据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材中适当增加由女高音声部、女中音声部和男声声部组合的混声三部合唱曲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形式的合唱歌曲,在世界许多国家的音乐教材中被广泛采用,而在我国的高师合唱与指挥教材中却不多见。
  
  三、完善配套的辅助教学体系,突出趣味性
  
  1.建立兴趣小组,激发学习兴趣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其课后练习个别性较多。因此,应多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客观声音条件,自由组合,建立形式多样的课外小合唱、重唱兴趣小组。例如建立男、女声风格各异的小合唱队,各种风格的重唱组合。通过这些兴趣小组的定期活动和排练,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合唱与指挥技能技巧的练习,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训练时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并把这些问题带进课堂;在课堂上找答案,使他们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去学习,改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同时,通过这些兴趣小组的演出,使学生对合唱艺术的兴趣逐步加深,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参加艺术实践,提高实战能力
  利用休息和各种节日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大、中、小学,工矿企业,军队等单位训练各种类型的合唱团队,帮助他们进行合唱的排练和训练。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内容在排练中得到实践,而且还可以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来指导合唱排练等艺术实践,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另外,通过各种合唱艺术的实践活动,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合唱指挥人才,使自己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3.广泛接触作品,增强鉴赏能力
  随着音乐素质教育的不断深人,各中小学校把组建各类合唱团队作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而作为未来各中小学校合唱团队的组织者和指挥者,高师毕业生除了要掌握合唱与指挥的基础技能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合唱鉴赏力。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定期安排和举办一系列的合唱作品欣赏讲座,充分利用一切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欣赏优秀的合唱音乐会,观摩优秀的合唱团演出,对世界一些著名的合唱团队演唱的优秀合唱作品进行深刻的剖析和详细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合唱鉴赏力和艺术修养。
  总之,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改革应立足师范教育,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为目的。在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时候,也应充分根据各高师院校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同时还应加强对《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的研讨和修订,强调基础教学,使《合唱与指挥》课程适应2I世纪高师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教师,其首要任务就是教书。现今的教学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要上好一堂优秀的课可不是简单的事。怎样的课才算得上是一堂好课呢?本文旨在针对此问题谈谈看法,探讨一堂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关键词:好课的标准;技术与艺术;教学方法    一堂课要能称得上是好课,那应该是教与学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教学,学生在老师有计划、有步骤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的护理操作,而排气是输液操作中重要的一环,所占用的操作时间也较长,是一项最基础的护理操作技术。传统的排气法是将配制好的液体置于输液架或挂钩上,然后
伴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投影产品从芯片、光源、再到投影方式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教育行业的日常应用,索尼作为投影机市场的引领者,不断致力于发挥在教育投影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