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和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内涵要求,开展服务地方经济以及校企合作,是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快速发展,提高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并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关键途径。为该项工作能够进一步得到推动,提高人才质量的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校企合作能够向深层次的发展,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水平,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制定以下校企合作工作方案。
【关键词】艺术设计;经济服务;高效环境;创新
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贯彻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方针;坚持本专业以服务河南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面向设计企业,具有“精专业、能操作、懂管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专业定位要求,为推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进一步加快加强校企的专业合作,密切与设计企业的联系,加强高校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生产相结合;找准高校设计专业与设计企业的共同点和利益点,建立与企业起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发展目标,努力为河南当地经济服务。
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上至中央下至基层各级领导人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多元化的因素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各国不同地域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高校加强与地方经济的联系是一项非常必要又是长期的重要教育战略和措施.对于河南来说,既是一个农业大省又是一个经济还比较落后的省,除郑州市以外各地级市县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所以更加有必要发挥出高校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高校教育应特别注意与河南的特色产业相结合,所以秉承着这个核心原则,并致力于为河南经济服务的工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进程中,各国的地方经济的崛起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浪潮中,中国加入WTO后,为推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高校教育也正以其前所未有的发挥作用。
首先,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两大支柱,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科技的创新中人力资源又是必要条件。其次,高校学生的消费是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通过高校生源的扩招和增加个人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这两点是启动教育消费论的基本观点,在增加就业的同时也相应地拉动大量内需消费。此外,带动地方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基地的支持。高校的教育投资是助推器刺激地方经济的增长。高等院校教育的不断提高也必然会成为走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科技领军力量。
由此可见,地方经济的发展高校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创新模式探索”这一长期的研究课题,地方政府、学校都应当加以重视。对于经济较落后的河南来说,充分发挥高校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刻不容缓。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体内涵是对空间环境进行规划、整理及再创造,对建筑提供的内部室内空间进行再创造。专业内容广泛,涵括了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环境雕塑配置、室内设计、以及各类公共设施的设计。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是一个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专业。也是与一个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专业。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教师,应当树立高度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本专业的社会实践就“地方经济发展”而展开,所以围绕这一主题,我展开了“河南高校对河南经济发展的影响”课题调查及研究。
二、河南各高校不同专业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现状
1、郑州大学
在实现经济与科技的结合中,教育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十年来,郑州大学为河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前些年郑州大学和其他河南高校一样,在办学的道路上也存在问题:由于办学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了装备设施的陈旧落后;在象牙塔里长期自我封闭,社会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专业培养老化,有限的科研成果与社会经济需要严重脱节,最终导致学校办学水平及效益不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及影响力非常有限。
郑州大学在顺利成为“211工程”后,结合“211工程”的重要院校地位,学院高层通过讨论和引导,形成共识:作为河南地方唯一的“211工程”综合性大学,在办学方向上一定要瞄准高新尖的科研目标,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但是,从郑州大学自身的学术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实际需要看,更应立足于为社会发展服务和地方经济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方向、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服务功能,在实施中塑造学校新形象。
(1)学科建设与河南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接轨
学校所申报的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几乎都与河南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吻合”,基本涵盖了河南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郑州大学的基础生物学的研究,在解决河南农业生产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中长期以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河南盛产玉米、小麦、高粱、天然中药,但长期以来,这些自然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成地方的经济优势。郑州大学把生物技术和生物资源结合在一起研究,就是希望“物尽其用”,使良好的生物资源在振兴地方经济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筑学在郑州大学也是举足轻重。河南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郑州大学重点建设的建筑学就是要把建筑学、结构工程与河南的城市化进程的开发利用结合在一起,支持河南的城市化进程发展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
(2)科技与经济结合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郑州大学“211工程”“九八五”建设计划中重点建设学科:郑州周边经济区建设、电气工程、机械工程、作物遗传物种、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所有这些学科的建设和立项,都贯穿着这样一个服务思想:社会的需要,即是郑州大学的选择。 针对河南省丰富的自然资源,郑州大学研制开发了28类130多种能源应用于食品、造纸、医药、纺织、石油、饲料等行业的系列产品,并率先研制出大规模生产的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高配比生产A级新闻纸技术利用混合木浆代替全木浆生产优级新闻纸,不仅解决新闻纸返黄问题,最重要的是降低生产成本10-15%。由于杨木生长周期短,以杨木还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河南山区适宜杨木生长,以发展木业作为帮助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郑州市有污水处理厂,每天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污泥,其中含有大量的寄生虫卵和致病菌,最终成为二次污染源,污水厂每年花费90万元将这些污泥运到郊外进行填埋,甚至几年以后连埋的地方都难找到。郑州大学生物技术学科的研究人员针对此难题经过数年的攻关,成功地研制出将这些污泥制造成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的生态技术,肥料不仅能使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使果蔬的品质有整体的提高,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3)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论断对高等教育、对高校来说同样有深刻意义。学科的运作机制、知识状态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和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在实践经济中不断注入新的科技内涵,循序渐进地向高层次发展。这才是高校所要探寻的“服务地方——促进自身学科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道路。取得成绩只属于过去,面向未来的挑战,郑州大学深知责任更重,并对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2、河南师范大学
服务河南新发展,河南师范大学人深感重任在肩。“高校必须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求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必须紧紧依靠高校的智力支撑,在双向互动中实现‘双赢’。”河南师范大学应发挥科技优势,通过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做好服务河南新发展这篇大文章。
(1) 坚持“一个结合” 与服务河南紧密结合,在河南师大的“十一五”规划中,突出加强知识创新和加强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地位,此外,还突出大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功能。“河南师范大学作为一个教师教育类学校,我们希望能够更多、更直接地为河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首先知识专业结构要继续进行深层次调整,要开设更多的河南建设发展急需的服务专业,特别是一些应用型专业,河南郑州现在经济圈建设中需要的管理型专业、应用经济型专业应侧重法律专业等。不仅需要培养大量教育人才,还要积极地组织引导高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关注河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常见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河南师大承担了河南历史强省“人文强豫”的工程,尽力发挥学校在河南人文哲学社会学科的科研优势,解决河南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
(2)以实际行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河南师大利用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服务河南新发展,启动基金项目。项目将通过培训提高的教师专业素质,招募并组织优秀大学生支教,倡导国内外志愿者参与其中,有力地支持了北部山区的经济文化建设。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探索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新举措,学院依托“国家级物理学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大教学平台,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举办郑州市中学物理教师实验专项培训班,为河南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教授应邀为贫困区产业开发技术培训班授课,此次培训班由郑州市扶贫办组织,培训班的主要内容是绿茶、果丰产栽培技术。旨在加快和优化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贫困地区产业上规模产量提高、贫困群众增收的目的。
(4) 学校党委中心组组织的“服务河南新发展”专题理论学习会上,对高校在服务河南新发展中的定位与认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可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条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职能;高校的发展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辅助。
三、高校服务地方网上调查总结及数据分析
通过对河南省两所最具代表性的大学分析,郑州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的教育都已经将学科集中在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上。各高校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加强针对性实践教育,旨在服务社会及地方经济发展。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然需要。高校应进一步明确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为围绕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捋顺思路。地方高校不仅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同时也承担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大任务,这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努力做好的工作,也是地方政府检验地方高校水平和能力的重要考量的指标。高校采取必要的全方位服务的策略及措施,把高校拥有的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不断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劲优势。可从提高科技服务地方贡献率、提高人才服务地方贡献率、提高智力服务地方贡献率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服务地方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1、大学生为服务社会必备的三种素质调查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50% 专业知识和技能:25%
团结合作精神:10% 高尚的道德情操:10%
无私的服务奉献精神:5%
2、对学生所学专业与服务地方经济是否相关的问题统计结果
密切关系:34% 有关系:63% 没有任何关系:3%
3、高校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情况调查数据
特别注重:24% 一般注重:65% 基本脱轨:11%
4、了解地方经济的渠道调查结果
新 闻:30% 电视节目:10% 报刊杂志:5%
课程学习:1% 学校宣传:2% 网上搜索:30%
社会实践:20% 其 他:1%
5、高校在校生对地方经济的关注度
特别关注:29% 偶尔了解:65% 漠不关心:6%
6、是否会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会:49% 没考虑过:0 不会:0 可能会:51%
7、在高校对地方经济产生影响问题的调查结果 至关重要的作用:39% 影响很小:5% 不关键:56%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总结以下结论
从高校整体发展上看,省内各高校都比较重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链接,众多高校的专业课程开设和重点学科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各高校的人才力量和科研成果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从结果看大多数高校学生都具备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在日常学习中能通过不同方式和渠道去关注当地经济发展,在明确社会需要的同时,努力将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在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必备素质调研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居第一位,其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再次是“团结合作精神”,所以在激烈竞争的现阶段,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必备的,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为前提,大学生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前,大学生的“德育”仍然不可小视。数据分析,通过电视节目、新闻、网络搜索等几种方式获得的信息占较大比例,而在学校宣传和课程学习对大家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学校通过宣传力度的加强,在校内加强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尽量向大学生提供更多社会信息,为今后工作做好准备和铺垫;
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要求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是高校自身价值的体现,也是高校存在的基础,并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本世纪以来,我省基本形成每个地级市均设置一所高校的格局。每所高校几乎都设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本土性与职业性、技术性一起,成为高校的最重要三个特征。高校因此也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最密切、最直接的教育机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支撑。大批新兴行业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数控技术的生产导致产业经济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相转化,逐渐由对熟练人才的需求转向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必须要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设计人才。
2、提供环境艺术设计技术支持。高校与地方设计企业及行业契合最为密切,既要推动自身设计创新,在时尚创意、先进工艺、先进技术、先进材料等方面为本地行业和企业提供支持,又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本地企业、行业或其他设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和“试验田”。
3、参与新农村建设设计中。高校担负着直接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重要社会职能,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专业对口的高技能设计人才,为新农村居民设计良好的居住环境。
4、能够促进地方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的重要一环,但行业间以及地区间发展的并不均衡。做优做强地方高校,特别是在环境艺术设计更高水平上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地方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需要。
五、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办学因其职业性、技术性、本土性,必须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培养设计人才的质量、数量、结构上满足现实经济需求。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在环境艺术设计实际办学中,有诸多方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1、办学定位不够明。专业教育发展无法背离本社会发展需求和地经济建设,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办学必须考虑能够为地方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适合地方行业的发展需要。目前我省部分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在如何对接企业、行业发展以服务建设地方经济上的目标定位并不清晰。在具体培养方向上体现比较明显,趋向于研究性教育,而不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2、办学思路不够清。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必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满足设计市场的需求。所有目前,许多高校在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上重视不够,导致流于形式并缺乏经费投入。而且,大部分高校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时未认真考虑市场需求,普遍设置办学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最终导致“人才过剩”和“人才短缺”两种不良现象的并存。
3、办学水平不够高。师资力量是决定高校办学水平的基础。高校必须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知识结构优化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大部分高校其原有的教师在结构和质量上不适合高校教育的要求。而新进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培养“工程型”、“学术型”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技术应用和生产实践能力相对比较缺乏,课堂讲授很难与实践设计相结合。虽然,许多高校聘请和引进了一批外聘人才,但仍无法改变这种局面。
4、特色办学不够显。高校的办学特色是生命。主要体现在其“职业性”、“地方性”两个方面,“地方性”是指紧密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性”是指培养人才的职业实践技能和高素质。目前,大部分高校专业设置趋向于小而散,人才培养仅限于知识的理论教授,与地方企业、行业联系不够,道德教育和技能培养不够。
六、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从业前的教育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如何吻合,这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讨的育人问题。所谓准职业人,是指按照用人企业对员工的基本工作要求标准,能够初步适应在企业发展的人。这就要求培养积极职业心态的大学生,严谨的职业技术习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必须具备沟通能力、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精神。围绕准职业人的话题,高校首先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育人观念,大学生的培养一切要以企业需要和社会需要为基本准则,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潜力和知识优势去解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问题。
随着我省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也就是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必然选择,是高校和用人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过程。它对传统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改变,找到了适合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和企业的用人要求的新道路;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共同的育人与用人的专业平台,在企业实习的学生,不仅能接受专业知识又能接受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对所实习的企业及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岗位素质、技能质量的学习,实现了大学生向社会学做人做事的方向转变。 校企合作的意义:校企合作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提高大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及周期。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的直接挂钩,避免高校盲目的培养人才,破解教学中“硬件”滞后的发展“瓶颈”,解决没有足够资金投入,就无法做到教学设施设备的同步提高,就无法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高校专业设置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统一,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的的统一,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的统一,最终达到专业技术培养与专业人才就业相统一。高校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平台,最终能够使学校、企业、学生能够三方受益。所以,校企合作的需要建立并制定原则:
服务企业原则:在校企合作中学校的指导思想是为企业服务,对企业的调研学院将主动深入,了解其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提供可用之才,急企业之所急。这也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也决定着合作能否成功。
统一管理原则: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的责任与利益必须高度统一的双项活动,必须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检查、统一实施考评。
校企互利原则:校企的合作基础是校企双方的互利。企业对学校派送的学生有优先选拔的权利,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对学生的部门安排进行布置。
校企互动原则:学院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同时企业高级设计师来学院讲座。通过校企的互动,高校教师在企业学到实践能力,企业技术人员也会增长高校的专业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弥补,最终会实践与理论一体化。
搭建“两个”平台,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企业领导、学校领导、企业技术人员、学校骨干教师共同组成,主要研究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岗位能力和制订校企合作教学计划,监督并检查学生大学期间的全过程,推荐并安排学生实习、就业;学校以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开展交流活动,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促使双方进一步合作,企业也会从中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打铁还须自身硬”,先进的教学培训设备,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培训,同时提升服务于学生的能力,高校的师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校大学生综合专业素质低、基础差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所以我们现在已为教生开辟了第二课堂,要求高校的教师既具有较强理论经验的能力,又懂的如何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实习。了解企业发展,掌握专业技能,参与专业技术改革,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加快学校“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培养学生只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就要把人才培养方案、素质能力、技能培训放在教学首位。
所以也要建立校企合作联络员队伍。学校可选派的专业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加强与企业的协调、沟通,拓展校企的合作领域。在校企的合作方面联络队伍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指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和教学计划,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专家也可到高校授课兼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修顶岗,教师在企业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并应用到教学中,让教师成为双师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更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即可大大缩短上岗的工作周期,成为企业的骨干人才。联合办学的虽然优势很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高校和企业毕竟从各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为寻找这个平衡点企业可向学校提供实训场地以及实习设备。
目前,全国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有两百多所。其中,高职院校占一半以上。每年环艺专业毕业生大量的涌向社会,造成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但是很多设计企业却饱受专业设计人才匮乏之苦,找不到专业能力合适的大学毕业生。因此,量身定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以及毕业生所面临的问题。要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全面的研究,该模式可以为艺术类专业的产学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高校教育的目标特征不是为了升学,而是为了就业。以就业为导向,高校培养提供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的主要职能。“订单式”培养有效的实现了高校毕业生走向就业的零过渡,成为专业教育改革中值得借鉴的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高校的学生就是企业定向培养的准员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管理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的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员工。企业根据人力资源配置计划,与高校签订培养协议,量身定制对学生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操标准,真正的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进行,教学与需求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订单式的教育有效地保障大学生的就业,使学生进校后能够有安全感,同时也使教学效果更具有实效性,实现学院制定以就业促招生的计划,以招生促企业发展的格局。要培养出创新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构建合理优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关键之一。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专业计划和培养目标,并根据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相关的基本专业技能及知识,整个模式运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企业能有效的参与学校专业教学。整个专业建设模式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制定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的制定必需兼顾职业岗位要求。教学内容的设置安排,应对相关知识领域进行综合化处理,教学内容要体现“宽基础”的特点,从而使学生拥有广泛的社会知识面,为培养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要注重在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把课程分为若干专业方向,以加强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技能。在突出专业中的“新”和“专”特点,培养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实践操作技术的能力同时更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第二阶段:设计企业委派有关专家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计划进行论证和有效的整合并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定单式”培养模式的制定对校外衔接培养计划非常有利。企业反馈的意见会对学校专业计划进一步的修改、分析、讨论和比较很关键,高校根据专业岗位的知识、技能以及工作职责,使其最尽可能地符合企业需求,对教学计划进行纠偏,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三阶段:组织招生,按“定单式”培养计划培养学生根据上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定单式”的培养模式,校企之间按照制定的培养方式来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推行。通过校企合作的“定单式”培养,学生除在掌握必要综合的实践技能外,还具有复杂性、真实性的体验。
高校专业实施的是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实践设计→毕业设计→就业顶岗实习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学校和企业采取联合教学的方法,高校教师通过顶岗实践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加强自身专业水平,真正的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高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单位去就业实习,学生能够在设计公司里的专业设计师的带领下经常进入工地实训进行材料采购等,这种学习模式都是学校的课堂教学不能无法提供给学生。学生能够最直接近距离的接触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这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有训练营模式。通过知名的国内大型室内外装饰企业在短期内集中部分优秀的学生进行对企业文化和内部流程的技能基本训练,在短期的专业培训中学生能让尽快的适应专业设计工作的环境。学生在一个月或几个月的集中设计训练后,企业会按照学生对知识和应用的掌握情况,把学生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岗位进行相关的顶岗实习。对学生在基层锻炼出现的信息和意见情况反馈回来,设计公司的管理层和校方管理人员将联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分析结果的总结对教学的培养计划做出再调整。高校与多家小企业的合作,运用师徒培养模式共同分配并带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公司的专业设计师、高级管理人员和学校的专业教师都将成为学生的专业指导老师。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在很多问题上以及不同的角度需要自己去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学生的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这种师徒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学校和中小企业合作优势的体现。
顶岗实习式培养模式:随着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深入发展,校企双方都在为培养准职业人而进行相互考证,高校既要保证培养出合格的技能人才需要,选择技术力量强、专业设备较先进的企业作为学校的合作单位以及学生的实习基地,这样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因为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安置毕业生就业问题,而企业也是在履行基本的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义务,同时也是解决更加爱岗敬业、稳定、熟练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这种相互依存的共建关系,将高校和企业紧密地结合在一个平台。企业实训基地的建立,就是为培养技能强、素质高的大学生,为达到过硬的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按照基本的办学思路,校企合作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则,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管理。尽管大学生刚到企业没有生产技能甚至无法工作,但经过实习期的观察、学习,会对企业的状况、环境、有更深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坚定专业学习的信心。当学习和实习目的达到后,再回到学校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答题解惑说明并尽量解决所有疑问,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经过高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后,具备一定的实战基础后,再到实习岗位进行在学习,让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在实习企业里中得以检验,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查找技术的不足。通过实习学生开始长大懂得遵章守纪、开了眼界、明白感恩,学着做人做事。懂得做人的目的达到后,学生自理能力更强。
当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校企合作也存在相当大的阻力。上述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还是表层,校企合作需要建立起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专业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校企合作培养制度,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和探索,特别是政府对企业和学校联手推动的校企合作的支持。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和推动校企合作之路,加快培养我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为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长期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七、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色
“环境艺术”是指环境艺术工程中的空间艺术规划,其中包括环境与设施设计、造型与构造设计、空间与装饰设计、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设计等。环境艺术设计是新兴的、边缘的、综合艺术的系统工程,是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其中涉及建筑基础知识、装饰文化、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心理学、材料学、园林艺术、美术、雕塑等多个专业领域,无论在广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是在多样化的专业技能水平,都具有一定的专业代表性。
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美感的追求人们也越来越强烈。作为创造美感的一门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越来越受到大量考生的青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范围非常广,原因在于如雨后春笋的市政建设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无论是室内空间设计还是景观园艺设计均需要大量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涵从过去的室内设计发展到如今的街道、广场、园林、景观、城市道路等多范围的专业领域的设计。现代的人们在公共场所的消费档次不断提高,设计也由过去偏重于硬件环境设施的设计转变为今天重视的心理环境创造等,室内空间除了美观外还要有艺术性、创意性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市场非常的广阔,可胜任涉及到环境艺术的所有面,如室内外效果图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环境工程改造等工作。特别是室内设计专业和景观设计专业的社会发展人才需求正逐年的提升,每年近百万的社会需求量,专业设计人才的缺口越来越突显。因环境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成本较高,原有八大美院所培养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数量已经无法满足设计市场的需求,所以员工待遇及行业前景可观。毕业生可在室内装饰设计公司、建筑设计研究院、房地产开发公司、景观工程设计等公司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并可在大专院校等教育单位从事该专业的教学工作,也可在政府部门从事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以及相关领域的研发应用工作。
围绕环境艺术设计建设特色专业,强化建设专业内涵的力度,在实践教学的环节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结构调整和深层次探索,从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专业设计的教学改革进行,用项目引领整合教学资源将以上内容渗入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行专业素质的教育,使大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综合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能力也得到全面提高,进而形成环境艺术设计的特色专业。 1、艺术基础平台与小专业方向
为了使学生就业与专业培养能够进行良好的对接,环境艺术专业对企业相关岗位分类、专业岗位分布及工作流程、工作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研究,分析职业岗位与专业内涵的关系,专业方向的细化并使其与岗位进行对接,进一步为环艺艺术专业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创造并适应本专业的就业条件。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所开设的专业方向有:景观设计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方向、植物绿化设计方向、设计表现方向、技术设计表现方向等专业。其中个别专业方向能够与其他专业接近,如技术设计表现方向、设计表现方向等。
实用艺术设计范畴中包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全程工作包涵工程管理、艺术创造等多方面设计内容,也设置有多种的工作岗位,因而采用艺术基础逐步过渡到小专业方向的教学模式能够适应设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让在有限的专业空间内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逐步发展和调整,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和专业方向,提高自身的专业学习兴趣。
环境艺术系从2013年开始实行“艺术基础平台与小专业方向”进阶的教学专业改革。艺术基础平台、小专业方向指新生在初期入学期间学习艺术基础课程,在基础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专业及未来就业方向,结合兴趣自身选择小专业方向。学生从艺术基础平台与小专业方向经过三个相关阶段的进阶,将逐步符合岗位所需的专业要求。
2、串联项目课程系统
根据设计行业的发展要求,环境艺术专业确定的培养模式以设计工作室为教学载体、“艺术基础平台到小专业方向”不同进阶。从2013年开始,环境艺术专业试行“主题+课目”教学法,围绕“艺术基础平台到小专业方向”的阶段进程形式,以设计工作室为基础,实施“项目+主题、施工现场、实习顶岗、团队合作”的变革式教学模式,已操作完成了多项实际工程项目。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中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就是体验行业工作的过程。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进到教学中以及与虚拟设计项目的方式进行结合,围绕项目主题,以主干设计课程为实施主线,穿插理论讲座和次干课程、实训,组织专业课程群组合,并设计详细的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的课程设置,在项目的框架内,依据内容安排教学进程和教学时间,依据课程的特点安排符合条件的专业教师,使课程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通过不同阶段的授课,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设计工作过程,了解到设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专业方向更加明确,学生大大的加强系统的设计思维能力,教学成果得到更加突现。
3、多种优质教学团队进行授课
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由教师队伍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经验所决定的,能否顺利的开展项目教学需要充分、合理的调配的教学资源团队,选择教学团队的依据就是项目的生成。围绕设计项目,团队处于稳定的任期与动态存在的交替之中。在执行设计项目的过程中,提倡团队精神需要“功能互补、能分能合、协同作战、共同成长”。负责人执行团队各成员的管理,并保证充分实现团队的经济效益。
4、项目结合课程,实现产学结合
在较短的时间为使学生能够内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课程与产研学融为一体,将企业与教学环境进行适当对接,建立企业运行与专业教学模式紧密结合的学习环境——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研究所与多家企业合作,将定向的项目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环境艺术系将产学研项目引入到专业教学的方法进行积极深化,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学习专业知识,直接参与真实的投标设计项目、工程实践,从而达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专业,将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通过操作实际的设计项目,达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加强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做到从毕业到就业零距离。设计项目结合课程完成的实践项目:开封后宫洗浴中心设计、中牟足公馆设计、郑州智仁计算机科技办公室空间设计、郑州银基商贸城改造设计、郑州博爱医院室内装修设计施工、牟山宾馆客房区改造设计施工、郑州南航大酒店设计施工、焦作迎宾馆设计、焦作家家欣大型连锁超市设计施工。
5、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建设
引入企业高水平设计人员进入教学团队参与教学,运用企业人员了解企业用人的要求,大力推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来改进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教育改革。目前,环境艺术系专业教师大多已经是“双师型”教师,专任教师超过50%在企业兼职,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呈现出教学课程结合社会项目的诸多教学研究成果。
6、突破教学机制的对现有管理机制进行变革
教学改革能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需要教学管理规范的保证。提升教学质量、合理安排授课过程的关键,就是围绕项目+主题的教学体制改革,运用工作室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必须严格按照管理体系实施教学才能保证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科学分配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的比例,优化课程的结构,更新授课方法,控制并把握好教学进程、设计课程、学生选课、阶段考核、测评能力、终端评估等各个环节教学的质量。
(1)科学化的课程设计。始终坚持以“项目+课题”作导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安排精心设计,实施并组织课程,对每个项目认真做分析,针对项目的特殊性及特点进行优化设计课程群,制订详细的教学实施程序及教学方法,对每设计个项目都要制定出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并实施精心组织和安排还要设定评价方法。
(2)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课程的安排设计上,将主干课程与辅助课程进行渗透、综合、相融、交织,将单门课程循环反复进行螺旋式上升。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内容包含在每个环节中,既注重创新与技能的训练,又注重职业精神和专业知识的培养。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会是环境艺术设计知识复合交叉,涉及到多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取,强调以设计为中心的教学,采用精心设计编排的教学手段,要重视支撑知识过程及教学的方法,强调相关知识的连续与完整。具体内容包括信息的整合与分析、流程安排、内部功能空间设计的调查,现场体验工程技术等方面。每个学期形成是由若干个课程环节组成,围绕解决项目重点的设计问题。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强调三位一体的课程实训及实习。 将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设计师结合到组建优质的教学团队,介绍设计公司情况和优秀的设计作品案例,对学生直接讲授行业发展前景,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渴望。在教学的课程中,学生通过在工作室中学习,提高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所以课程实践始终放在环境艺术专业的核心位置。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是为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增加实战训练,提供良好的实践专业条件。在让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进入工程项目组,直接面对业主,进行实际的工程操作。为提高学生具备综合职业能力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实现零距离上岗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运用现有条件还可成立环境艺术系的职业技能鉴定基地,经过短期培训后让学生通过相应的技能考试,获得专业资格认证。
(3)常态化检查教学。由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组织教学团队、选择项目任务,以及讨论专业教学与项目的切入点、结合点以及可操作性。成立院系督导机构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评审小组,按照确定的阶段目标、过程和成果质量要求进行阶段性检查。在教学过程的整个中,由质量监控部门不定期的组织这对专业教师的听课,实施动态的教学质量控制,参加说课的备课活动,确保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得到完全的掌控。特别是对工作计划及课程设计的检查、不同阶段综合汇报等,同时举办学生的作业成果展览。
(4)学生选题职场化。为满足行业需要、适合专业发展,依托本系小专业方向与设计工作室,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自主选课制度。学生的基础课程达到专业要求后,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与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小专业发展方向,在相关的设计工作室学习和顶岗实习。在选课过程中,既是学生选课程专业,同时也是选择教师设计团队,另一方面教师也是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进行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自主性,强化市场意识、增强培养职业素质,同时提高教师的责任心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
(5)常态化的教师实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且发展快、时效性强的特点。在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决定专业教学成效的关键,为适应专业发展的特性,教师必须是专业的行家和设计能手,系部明确要求年轻教师必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希望每位年轻教师每学期完成社会实践项目才能参与专业教学活动中,通过大量项目实践的锻炼提升综合专业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双师型的教师。
(6)保障措施。高校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实行挂牌,对签订过合作协议书设计单位,由学院统一制作牌匾举行挂牌仪式。仪式明确职责来规范双方的实施行为。对已挂牌的校外合作设计单位,要建立走访制度和定期联系,并做好走访记录,了解校企合作的内容、模式、进展情况、顶岗实习情况等实现校企的资源共享。学校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以及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给学校以支持,保证学生的实习能够顺利的安排。全面推行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主动性。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以及奖惩措施,明确各部门职责。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
根据组织多元化的教学团队的项目课程要求,运用专家对企业用人方面要求的优势,运用好团队成员的教学特点,使校内外的教师共同组成专家团队。来大力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改革。先后与河南建业地产有限公司、河南天伦地产有限公司、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大名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开展了环境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试验。成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引入了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设计模式,为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就业环境与社会企业接轨,将企业运行模式引入到专业教学中,让学生在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中实习,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实践。环境艺术设计信息变化快、时效性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所以为适应行业发展,支持鼓励教生参加设计行业专业研讨会与社会实践。艺术设计教学在国外已经有百年的历史,我们以诚恳、认真的学习态度向先进的国家研究他们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经验。通过教学交流、学术交流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经验活动。围绕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建设,结合教学课程改革,开展一系列的科研活动,要求每个学期对教学课程进行详细的总结或编写到教学中,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以及科研成果。
八、高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途径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方向。正确理解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根本属性。高校在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具体办学及认识定位上,要充分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组成体系的重要部分,更是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其与普通理工学科相比,既有教学理念的差异,更有不同的类型,不能以建设研究型为培养目标,而是要与研究型院校错位发展。否则,必然带来大量学术型人才的过剩而应用型技术人才严重的短缺的问题,造成社会人才结构最终的失衡。
环境艺术设计要紧密结合社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各地区由于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人文资源等不同,会影响每个地方的规划目标和经济发展方向的较大差别。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不仅体现在静态上还体现在动态上。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要了解当前经济的特色以及今后的行业发展方向要与地方经济的社会发展规划及中长期发展目标,把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做到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培养出能够受到当地企业、市场所欢迎的高技能专业设计人才。
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突出地方特色,依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阶段及行业的发展程度、不同职业群的具体定位来要求,通过关注本市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与主打方向,把握今后本地时间内所需的专业性技术人才的产业定位和行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
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支撑点,创新环境艺术设计办学思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遵从职业教育规律、提升办学水平、提炼发展特色、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和育人能力的必经之路,也是全世界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共同取向。高校需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不断创新环境艺术设计的办学思路,才能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实现教育体制改革中专业的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艺术设计;经济服务;高效环境;创新
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贯彻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方针;坚持本专业以服务河南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面向设计企业,具有“精专业、能操作、懂管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专业定位要求,为推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进一步加快加强校企的专业合作,密切与设计企业的联系,加强高校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生产相结合;找准高校设计专业与设计企业的共同点和利益点,建立与企业起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发展目标,努力为河南当地经济服务。
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上至中央下至基层各级领导人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多元化的因素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各国不同地域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高校加强与地方经济的联系是一项非常必要又是长期的重要教育战略和措施.对于河南来说,既是一个农业大省又是一个经济还比较落后的省,除郑州市以外各地级市县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所以更加有必要发挥出高校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高校教育应特别注意与河南的特色产业相结合,所以秉承着这个核心原则,并致力于为河南经济服务的工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进程中,各国的地方经济的崛起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浪潮中,中国加入WTO后,为推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高校教育也正以其前所未有的发挥作用。
首先,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两大支柱,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科技的创新中人力资源又是必要条件。其次,高校学生的消费是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通过高校生源的扩招和增加个人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这两点是启动教育消费论的基本观点,在增加就业的同时也相应地拉动大量内需消费。此外,带动地方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基地的支持。高校的教育投资是助推器刺激地方经济的增长。高等院校教育的不断提高也必然会成为走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科技领军力量。
由此可见,地方经济的发展高校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创新模式探索”这一长期的研究课题,地方政府、学校都应当加以重视。对于经济较落后的河南来说,充分发挥高校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刻不容缓。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体内涵是对空间环境进行规划、整理及再创造,对建筑提供的内部室内空间进行再创造。专业内容广泛,涵括了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环境雕塑配置、室内设计、以及各类公共设施的设计。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是一个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专业。也是与一个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专业。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教师,应当树立高度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本专业的社会实践就“地方经济发展”而展开,所以围绕这一主题,我展开了“河南高校对河南经济发展的影响”课题调查及研究。
二、河南各高校不同专业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现状
1、郑州大学
在实现经济与科技的结合中,教育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十年来,郑州大学为河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前些年郑州大学和其他河南高校一样,在办学的道路上也存在问题:由于办学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了装备设施的陈旧落后;在象牙塔里长期自我封闭,社会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专业培养老化,有限的科研成果与社会经济需要严重脱节,最终导致学校办学水平及效益不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及影响力非常有限。
郑州大学在顺利成为“211工程”后,结合“211工程”的重要院校地位,学院高层通过讨论和引导,形成共识:作为河南地方唯一的“211工程”综合性大学,在办学方向上一定要瞄准高新尖的科研目标,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但是,从郑州大学自身的学术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实际需要看,更应立足于为社会发展服务和地方经济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方向、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服务功能,在实施中塑造学校新形象。
(1)学科建设与河南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接轨
学校所申报的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几乎都与河南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吻合”,基本涵盖了河南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郑州大学的基础生物学的研究,在解决河南农业生产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中长期以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河南盛产玉米、小麦、高粱、天然中药,但长期以来,这些自然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成地方的经济优势。郑州大学把生物技术和生物资源结合在一起研究,就是希望“物尽其用”,使良好的生物资源在振兴地方经济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筑学在郑州大学也是举足轻重。河南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郑州大学重点建设的建筑学就是要把建筑学、结构工程与河南的城市化进程的开发利用结合在一起,支持河南的城市化进程发展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
(2)科技与经济结合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郑州大学“211工程”“九八五”建设计划中重点建设学科:郑州周边经济区建设、电气工程、机械工程、作物遗传物种、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所有这些学科的建设和立项,都贯穿着这样一个服务思想:社会的需要,即是郑州大学的选择。 针对河南省丰富的自然资源,郑州大学研制开发了28类130多种能源应用于食品、造纸、医药、纺织、石油、饲料等行业的系列产品,并率先研制出大规模生产的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高配比生产A级新闻纸技术利用混合木浆代替全木浆生产优级新闻纸,不仅解决新闻纸返黄问题,最重要的是降低生产成本10-15%。由于杨木生长周期短,以杨木还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河南山区适宜杨木生长,以发展木业作为帮助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郑州市有污水处理厂,每天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污泥,其中含有大量的寄生虫卵和致病菌,最终成为二次污染源,污水厂每年花费90万元将这些污泥运到郊外进行填埋,甚至几年以后连埋的地方都难找到。郑州大学生物技术学科的研究人员针对此难题经过数年的攻关,成功地研制出将这些污泥制造成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的生态技术,肥料不仅能使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使果蔬的品质有整体的提高,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3)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论断对高等教育、对高校来说同样有深刻意义。学科的运作机制、知识状态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和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在实践经济中不断注入新的科技内涵,循序渐进地向高层次发展。这才是高校所要探寻的“服务地方——促进自身学科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道路。取得成绩只属于过去,面向未来的挑战,郑州大学深知责任更重,并对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2、河南师范大学
服务河南新发展,河南师范大学人深感重任在肩。“高校必须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求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必须紧紧依靠高校的智力支撑,在双向互动中实现‘双赢’。”河南师范大学应发挥科技优势,通过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做好服务河南新发展这篇大文章。
(1) 坚持“一个结合” 与服务河南紧密结合,在河南师大的“十一五”规划中,突出加强知识创新和加强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地位,此外,还突出大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功能。“河南师范大学作为一个教师教育类学校,我们希望能够更多、更直接地为河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首先知识专业结构要继续进行深层次调整,要开设更多的河南建设发展急需的服务专业,特别是一些应用型专业,河南郑州现在经济圈建设中需要的管理型专业、应用经济型专业应侧重法律专业等。不仅需要培养大量教育人才,还要积极地组织引导高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关注河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常见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河南师大承担了河南历史强省“人文强豫”的工程,尽力发挥学校在河南人文哲学社会学科的科研优势,解决河南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
(2)以实际行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河南师大利用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服务河南新发展,启动基金项目。项目将通过培训提高的教师专业素质,招募并组织优秀大学生支教,倡导国内外志愿者参与其中,有力地支持了北部山区的经济文化建设。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探索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新举措,学院依托“国家级物理学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大教学平台,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举办郑州市中学物理教师实验专项培训班,为河南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教授应邀为贫困区产业开发技术培训班授课,此次培训班由郑州市扶贫办组织,培训班的主要内容是绿茶、果丰产栽培技术。旨在加快和优化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贫困地区产业上规模产量提高、贫困群众增收的目的。
(4) 学校党委中心组组织的“服务河南新发展”专题理论学习会上,对高校在服务河南新发展中的定位与认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可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条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职能;高校的发展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辅助。
三、高校服务地方网上调查总结及数据分析
通过对河南省两所最具代表性的大学分析,郑州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的教育都已经将学科集中在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上。各高校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加强针对性实践教育,旨在服务社会及地方经济发展。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然需要。高校应进一步明确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为围绕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捋顺思路。地方高校不仅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同时也承担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大任务,这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努力做好的工作,也是地方政府检验地方高校水平和能力的重要考量的指标。高校采取必要的全方位服务的策略及措施,把高校拥有的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不断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劲优势。可从提高科技服务地方贡献率、提高人才服务地方贡献率、提高智力服务地方贡献率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服务地方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1、大学生为服务社会必备的三种素质调查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50% 专业知识和技能:25%
团结合作精神:10% 高尚的道德情操:10%
无私的服务奉献精神:5%
2、对学生所学专业与服务地方经济是否相关的问题统计结果
密切关系:34% 有关系:63% 没有任何关系:3%
3、高校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情况调查数据
特别注重:24% 一般注重:65% 基本脱轨:11%
4、了解地方经济的渠道调查结果
新 闻:30% 电视节目:10% 报刊杂志:5%
课程学习:1% 学校宣传:2% 网上搜索:30%
社会实践:20% 其 他:1%
5、高校在校生对地方经济的关注度
特别关注:29% 偶尔了解:65% 漠不关心:6%
6、是否会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会:49% 没考虑过:0 不会:0 可能会:51%
7、在高校对地方经济产生影响问题的调查结果 至关重要的作用:39% 影响很小:5% 不关键:56%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总结以下结论
从高校整体发展上看,省内各高校都比较重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链接,众多高校的专业课程开设和重点学科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各高校的人才力量和科研成果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从结果看大多数高校学生都具备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在日常学习中能通过不同方式和渠道去关注当地经济发展,在明确社会需要的同时,努力将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在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必备素质调研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居第一位,其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再次是“团结合作精神”,所以在激烈竞争的现阶段,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必备的,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为前提,大学生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前,大学生的“德育”仍然不可小视。数据分析,通过电视节目、新闻、网络搜索等几种方式获得的信息占较大比例,而在学校宣传和课程学习对大家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学校通过宣传力度的加强,在校内加强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尽量向大学生提供更多社会信息,为今后工作做好准备和铺垫;
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要求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是高校自身价值的体现,也是高校存在的基础,并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本世纪以来,我省基本形成每个地级市均设置一所高校的格局。每所高校几乎都设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本土性与职业性、技术性一起,成为高校的最重要三个特征。高校因此也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最密切、最直接的教育机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支撑。大批新兴行业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数控技术的生产导致产业经济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相转化,逐渐由对熟练人才的需求转向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必须要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设计人才。
2、提供环境艺术设计技术支持。高校与地方设计企业及行业契合最为密切,既要推动自身设计创新,在时尚创意、先进工艺、先进技术、先进材料等方面为本地行业和企业提供支持,又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本地企业、行业或其他设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和“试验田”。
3、参与新农村建设设计中。高校担负着直接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重要社会职能,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专业对口的高技能设计人才,为新农村居民设计良好的居住环境。
4、能够促进地方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的重要一环,但行业间以及地区间发展的并不均衡。做优做强地方高校,特别是在环境艺术设计更高水平上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地方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需要。
五、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办学因其职业性、技术性、本土性,必须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培养设计人才的质量、数量、结构上满足现实经济需求。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在环境艺术设计实际办学中,有诸多方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1、办学定位不够明。专业教育发展无法背离本社会发展需求和地经济建设,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办学必须考虑能够为地方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适合地方行业的发展需要。目前我省部分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在如何对接企业、行业发展以服务建设地方经济上的目标定位并不清晰。在具体培养方向上体现比较明显,趋向于研究性教育,而不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2、办学思路不够清。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必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满足设计市场的需求。所有目前,许多高校在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上重视不够,导致流于形式并缺乏经费投入。而且,大部分高校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时未认真考虑市场需求,普遍设置办学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最终导致“人才过剩”和“人才短缺”两种不良现象的并存。
3、办学水平不够高。师资力量是决定高校办学水平的基础。高校必须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知识结构优化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大部分高校其原有的教师在结构和质量上不适合高校教育的要求。而新进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培养“工程型”、“学术型”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技术应用和生产实践能力相对比较缺乏,课堂讲授很难与实践设计相结合。虽然,许多高校聘请和引进了一批外聘人才,但仍无法改变这种局面。
4、特色办学不够显。高校的办学特色是生命。主要体现在其“职业性”、“地方性”两个方面,“地方性”是指紧密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性”是指培养人才的职业实践技能和高素质。目前,大部分高校专业设置趋向于小而散,人才培养仅限于知识的理论教授,与地方企业、行业联系不够,道德教育和技能培养不够。
六、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从业前的教育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如何吻合,这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讨的育人问题。所谓准职业人,是指按照用人企业对员工的基本工作要求标准,能够初步适应在企业发展的人。这就要求培养积极职业心态的大学生,严谨的职业技术习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必须具备沟通能力、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精神。围绕准职业人的话题,高校首先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育人观念,大学生的培养一切要以企业需要和社会需要为基本准则,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潜力和知识优势去解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问题。
随着我省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也就是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必然选择,是高校和用人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过程。它对传统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改变,找到了适合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和企业的用人要求的新道路;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共同的育人与用人的专业平台,在企业实习的学生,不仅能接受专业知识又能接受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对所实习的企业及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岗位素质、技能质量的学习,实现了大学生向社会学做人做事的方向转变。 校企合作的意义:校企合作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提高大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及周期。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的直接挂钩,避免高校盲目的培养人才,破解教学中“硬件”滞后的发展“瓶颈”,解决没有足够资金投入,就无法做到教学设施设备的同步提高,就无法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高校专业设置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统一,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的的统一,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的统一,最终达到专业技术培养与专业人才就业相统一。高校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平台,最终能够使学校、企业、学生能够三方受益。所以,校企合作的需要建立并制定原则:
服务企业原则:在校企合作中学校的指导思想是为企业服务,对企业的调研学院将主动深入,了解其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提供可用之才,急企业之所急。这也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也决定着合作能否成功。
统一管理原则: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的责任与利益必须高度统一的双项活动,必须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检查、统一实施考评。
校企互利原则:校企的合作基础是校企双方的互利。企业对学校派送的学生有优先选拔的权利,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对学生的部门安排进行布置。
校企互动原则:学院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同时企业高级设计师来学院讲座。通过校企的互动,高校教师在企业学到实践能力,企业技术人员也会增长高校的专业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弥补,最终会实践与理论一体化。
搭建“两个”平台,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企业领导、学校领导、企业技术人员、学校骨干教师共同组成,主要研究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岗位能力和制订校企合作教学计划,监督并检查学生大学期间的全过程,推荐并安排学生实习、就业;学校以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开展交流活动,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促使双方进一步合作,企业也会从中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打铁还须自身硬”,先进的教学培训设备,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培训,同时提升服务于学生的能力,高校的师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校大学生综合专业素质低、基础差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所以我们现在已为教生开辟了第二课堂,要求高校的教师既具有较强理论经验的能力,又懂的如何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实习。了解企业发展,掌握专业技能,参与专业技术改革,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加快学校“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培养学生只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就要把人才培养方案、素质能力、技能培训放在教学首位。
所以也要建立校企合作联络员队伍。学校可选派的专业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加强与企业的协调、沟通,拓展校企的合作领域。在校企的合作方面联络队伍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指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和教学计划,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专家也可到高校授课兼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修顶岗,教师在企业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并应用到教学中,让教师成为双师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更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即可大大缩短上岗的工作周期,成为企业的骨干人才。联合办学的虽然优势很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高校和企业毕竟从各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为寻找这个平衡点企业可向学校提供实训场地以及实习设备。
目前,全国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有两百多所。其中,高职院校占一半以上。每年环艺专业毕业生大量的涌向社会,造成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但是很多设计企业却饱受专业设计人才匮乏之苦,找不到专业能力合适的大学毕业生。因此,量身定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以及毕业生所面临的问题。要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全面的研究,该模式可以为艺术类专业的产学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高校教育的目标特征不是为了升学,而是为了就业。以就业为导向,高校培养提供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的主要职能。“订单式”培养有效的实现了高校毕业生走向就业的零过渡,成为专业教育改革中值得借鉴的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高校的学生就是企业定向培养的准员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管理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的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员工。企业根据人力资源配置计划,与高校签订培养协议,量身定制对学生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操标准,真正的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进行,教学与需求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订单式的教育有效地保障大学生的就业,使学生进校后能够有安全感,同时也使教学效果更具有实效性,实现学院制定以就业促招生的计划,以招生促企业发展的格局。要培养出创新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构建合理优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关键之一。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专业计划和培养目标,并根据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相关的基本专业技能及知识,整个模式运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企业能有效的参与学校专业教学。整个专业建设模式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制定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的制定必需兼顾职业岗位要求。教学内容的设置安排,应对相关知识领域进行综合化处理,教学内容要体现“宽基础”的特点,从而使学生拥有广泛的社会知识面,为培养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要注重在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把课程分为若干专业方向,以加强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技能。在突出专业中的“新”和“专”特点,培养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实践操作技术的能力同时更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第二阶段:设计企业委派有关专家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计划进行论证和有效的整合并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定单式”培养模式的制定对校外衔接培养计划非常有利。企业反馈的意见会对学校专业计划进一步的修改、分析、讨论和比较很关键,高校根据专业岗位的知识、技能以及工作职责,使其最尽可能地符合企业需求,对教学计划进行纠偏,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三阶段:组织招生,按“定单式”培养计划培养学生根据上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定单式”的培养模式,校企之间按照制定的培养方式来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推行。通过校企合作的“定单式”培养,学生除在掌握必要综合的实践技能外,还具有复杂性、真实性的体验。
高校专业实施的是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实践设计→毕业设计→就业顶岗实习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学校和企业采取联合教学的方法,高校教师通过顶岗实践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加强自身专业水平,真正的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高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单位去就业实习,学生能够在设计公司里的专业设计师的带领下经常进入工地实训进行材料采购等,这种学习模式都是学校的课堂教学不能无法提供给学生。学生能够最直接近距离的接触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这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有训练营模式。通过知名的国内大型室内外装饰企业在短期内集中部分优秀的学生进行对企业文化和内部流程的技能基本训练,在短期的专业培训中学生能让尽快的适应专业设计工作的环境。学生在一个月或几个月的集中设计训练后,企业会按照学生对知识和应用的掌握情况,把学生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岗位进行相关的顶岗实习。对学生在基层锻炼出现的信息和意见情况反馈回来,设计公司的管理层和校方管理人员将联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分析结果的总结对教学的培养计划做出再调整。高校与多家小企业的合作,运用师徒培养模式共同分配并带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公司的专业设计师、高级管理人员和学校的专业教师都将成为学生的专业指导老师。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在很多问题上以及不同的角度需要自己去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学生的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这种师徒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学校和中小企业合作优势的体现。
顶岗实习式培养模式:随着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深入发展,校企双方都在为培养准职业人而进行相互考证,高校既要保证培养出合格的技能人才需要,选择技术力量强、专业设备较先进的企业作为学校的合作单位以及学生的实习基地,这样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因为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安置毕业生就业问题,而企业也是在履行基本的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义务,同时也是解决更加爱岗敬业、稳定、熟练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这种相互依存的共建关系,将高校和企业紧密地结合在一个平台。企业实训基地的建立,就是为培养技能强、素质高的大学生,为达到过硬的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按照基本的办学思路,校企合作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则,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管理。尽管大学生刚到企业没有生产技能甚至无法工作,但经过实习期的观察、学习,会对企业的状况、环境、有更深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坚定专业学习的信心。当学习和实习目的达到后,再回到学校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答题解惑说明并尽量解决所有疑问,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经过高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后,具备一定的实战基础后,再到实习岗位进行在学习,让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在实习企业里中得以检验,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查找技术的不足。通过实习学生开始长大懂得遵章守纪、开了眼界、明白感恩,学着做人做事。懂得做人的目的达到后,学生自理能力更强。
当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校企合作也存在相当大的阻力。上述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还是表层,校企合作需要建立起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专业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校企合作培养制度,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和探索,特别是政府对企业和学校联手推动的校企合作的支持。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和推动校企合作之路,加快培养我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为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长期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七、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色
“环境艺术”是指环境艺术工程中的空间艺术规划,其中包括环境与设施设计、造型与构造设计、空间与装饰设计、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设计等。环境艺术设计是新兴的、边缘的、综合艺术的系统工程,是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其中涉及建筑基础知识、装饰文化、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心理学、材料学、园林艺术、美术、雕塑等多个专业领域,无论在广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是在多样化的专业技能水平,都具有一定的专业代表性。
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美感的追求人们也越来越强烈。作为创造美感的一门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越来越受到大量考生的青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范围非常广,原因在于如雨后春笋的市政建设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无论是室内空间设计还是景观园艺设计均需要大量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涵从过去的室内设计发展到如今的街道、广场、园林、景观、城市道路等多范围的专业领域的设计。现代的人们在公共场所的消费档次不断提高,设计也由过去偏重于硬件环境设施的设计转变为今天重视的心理环境创造等,室内空间除了美观外还要有艺术性、创意性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市场非常的广阔,可胜任涉及到环境艺术的所有面,如室内外效果图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环境工程改造等工作。特别是室内设计专业和景观设计专业的社会发展人才需求正逐年的提升,每年近百万的社会需求量,专业设计人才的缺口越来越突显。因环境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成本较高,原有八大美院所培养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数量已经无法满足设计市场的需求,所以员工待遇及行业前景可观。毕业生可在室内装饰设计公司、建筑设计研究院、房地产开发公司、景观工程设计等公司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并可在大专院校等教育单位从事该专业的教学工作,也可在政府部门从事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以及相关领域的研发应用工作。
围绕环境艺术设计建设特色专业,强化建设专业内涵的力度,在实践教学的环节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结构调整和深层次探索,从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专业设计的教学改革进行,用项目引领整合教学资源将以上内容渗入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行专业素质的教育,使大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综合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能力也得到全面提高,进而形成环境艺术设计的特色专业。 1、艺术基础平台与小专业方向
为了使学生就业与专业培养能够进行良好的对接,环境艺术专业对企业相关岗位分类、专业岗位分布及工作流程、工作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研究,分析职业岗位与专业内涵的关系,专业方向的细化并使其与岗位进行对接,进一步为环艺艺术专业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创造并适应本专业的就业条件。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所开设的专业方向有:景观设计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方向、植物绿化设计方向、设计表现方向、技术设计表现方向等专业。其中个别专业方向能够与其他专业接近,如技术设计表现方向、设计表现方向等。
实用艺术设计范畴中包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全程工作包涵工程管理、艺术创造等多方面设计内容,也设置有多种的工作岗位,因而采用艺术基础逐步过渡到小专业方向的教学模式能够适应设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让在有限的专业空间内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逐步发展和调整,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和专业方向,提高自身的专业学习兴趣。
环境艺术系从2013年开始实行“艺术基础平台与小专业方向”进阶的教学专业改革。艺术基础平台、小专业方向指新生在初期入学期间学习艺术基础课程,在基础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专业及未来就业方向,结合兴趣自身选择小专业方向。学生从艺术基础平台与小专业方向经过三个相关阶段的进阶,将逐步符合岗位所需的专业要求。
2、串联项目课程系统
根据设计行业的发展要求,环境艺术专业确定的培养模式以设计工作室为教学载体、“艺术基础平台到小专业方向”不同进阶。从2013年开始,环境艺术专业试行“主题+课目”教学法,围绕“艺术基础平台到小专业方向”的阶段进程形式,以设计工作室为基础,实施“项目+主题、施工现场、实习顶岗、团队合作”的变革式教学模式,已操作完成了多项实际工程项目。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中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就是体验行业工作的过程。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进到教学中以及与虚拟设计项目的方式进行结合,围绕项目主题,以主干设计课程为实施主线,穿插理论讲座和次干课程、实训,组织专业课程群组合,并设计详细的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的课程设置,在项目的框架内,依据内容安排教学进程和教学时间,依据课程的特点安排符合条件的专业教师,使课程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通过不同阶段的授课,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设计工作过程,了解到设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专业方向更加明确,学生大大的加强系统的设计思维能力,教学成果得到更加突现。
3、多种优质教学团队进行授课
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由教师队伍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经验所决定的,能否顺利的开展项目教学需要充分、合理的调配的教学资源团队,选择教学团队的依据就是项目的生成。围绕设计项目,团队处于稳定的任期与动态存在的交替之中。在执行设计项目的过程中,提倡团队精神需要“功能互补、能分能合、协同作战、共同成长”。负责人执行团队各成员的管理,并保证充分实现团队的经济效益。
4、项目结合课程,实现产学结合
在较短的时间为使学生能够内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课程与产研学融为一体,将企业与教学环境进行适当对接,建立企业运行与专业教学模式紧密结合的学习环境——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研究所与多家企业合作,将定向的项目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环境艺术系将产学研项目引入到专业教学的方法进行积极深化,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学习专业知识,直接参与真实的投标设计项目、工程实践,从而达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专业,将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通过操作实际的设计项目,达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加强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做到从毕业到就业零距离。设计项目结合课程完成的实践项目:开封后宫洗浴中心设计、中牟足公馆设计、郑州智仁计算机科技办公室空间设计、郑州银基商贸城改造设计、郑州博爱医院室内装修设计施工、牟山宾馆客房区改造设计施工、郑州南航大酒店设计施工、焦作迎宾馆设计、焦作家家欣大型连锁超市设计施工。
5、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建设
引入企业高水平设计人员进入教学团队参与教学,运用企业人员了解企业用人的要求,大力推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来改进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教育改革。目前,环境艺术系专业教师大多已经是“双师型”教师,专任教师超过50%在企业兼职,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呈现出教学课程结合社会项目的诸多教学研究成果。
6、突破教学机制的对现有管理机制进行变革
教学改革能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需要教学管理规范的保证。提升教学质量、合理安排授课过程的关键,就是围绕项目+主题的教学体制改革,运用工作室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必须严格按照管理体系实施教学才能保证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科学分配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的比例,优化课程的结构,更新授课方法,控制并把握好教学进程、设计课程、学生选课、阶段考核、测评能力、终端评估等各个环节教学的质量。
(1)科学化的课程设计。始终坚持以“项目+课题”作导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安排精心设计,实施并组织课程,对每个项目认真做分析,针对项目的特殊性及特点进行优化设计课程群,制订详细的教学实施程序及教学方法,对每设计个项目都要制定出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并实施精心组织和安排还要设定评价方法。
(2)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课程的安排设计上,将主干课程与辅助课程进行渗透、综合、相融、交织,将单门课程循环反复进行螺旋式上升。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内容包含在每个环节中,既注重创新与技能的训练,又注重职业精神和专业知识的培养。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会是环境艺术设计知识复合交叉,涉及到多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取,强调以设计为中心的教学,采用精心设计编排的教学手段,要重视支撑知识过程及教学的方法,强调相关知识的连续与完整。具体内容包括信息的整合与分析、流程安排、内部功能空间设计的调查,现场体验工程技术等方面。每个学期形成是由若干个课程环节组成,围绕解决项目重点的设计问题。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强调三位一体的课程实训及实习。 将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设计师结合到组建优质的教学团队,介绍设计公司情况和优秀的设计作品案例,对学生直接讲授行业发展前景,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渴望。在教学的课程中,学生通过在工作室中学习,提高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所以课程实践始终放在环境艺术专业的核心位置。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是为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增加实战训练,提供良好的实践专业条件。在让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进入工程项目组,直接面对业主,进行实际的工程操作。为提高学生具备综合职业能力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实现零距离上岗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运用现有条件还可成立环境艺术系的职业技能鉴定基地,经过短期培训后让学生通过相应的技能考试,获得专业资格认证。
(3)常态化检查教学。由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组织教学团队、选择项目任务,以及讨论专业教学与项目的切入点、结合点以及可操作性。成立院系督导机构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评审小组,按照确定的阶段目标、过程和成果质量要求进行阶段性检查。在教学过程的整个中,由质量监控部门不定期的组织这对专业教师的听课,实施动态的教学质量控制,参加说课的备课活动,确保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得到完全的掌控。特别是对工作计划及课程设计的检查、不同阶段综合汇报等,同时举办学生的作业成果展览。
(4)学生选题职场化。为满足行业需要、适合专业发展,依托本系小专业方向与设计工作室,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自主选课制度。学生的基础课程达到专业要求后,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与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小专业发展方向,在相关的设计工作室学习和顶岗实习。在选课过程中,既是学生选课程专业,同时也是选择教师设计团队,另一方面教师也是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进行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自主性,强化市场意识、增强培养职业素质,同时提高教师的责任心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
(5)常态化的教师实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且发展快、时效性强的特点。在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决定专业教学成效的关键,为适应专业发展的特性,教师必须是专业的行家和设计能手,系部明确要求年轻教师必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希望每位年轻教师每学期完成社会实践项目才能参与专业教学活动中,通过大量项目实践的锻炼提升综合专业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双师型的教师。
(6)保障措施。高校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实行挂牌,对签订过合作协议书设计单位,由学院统一制作牌匾举行挂牌仪式。仪式明确职责来规范双方的实施行为。对已挂牌的校外合作设计单位,要建立走访制度和定期联系,并做好走访记录,了解校企合作的内容、模式、进展情况、顶岗实习情况等实现校企的资源共享。学校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以及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给学校以支持,保证学生的实习能够顺利的安排。全面推行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主动性。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以及奖惩措施,明确各部门职责。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
根据组织多元化的教学团队的项目课程要求,运用专家对企业用人方面要求的优势,运用好团队成员的教学特点,使校内外的教师共同组成专家团队。来大力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改革。先后与河南建业地产有限公司、河南天伦地产有限公司、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大名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开展了环境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试验。成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引入了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设计模式,为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就业环境与社会企业接轨,将企业运行模式引入到专业教学中,让学生在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中实习,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实践。环境艺术设计信息变化快、时效性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所以为适应行业发展,支持鼓励教生参加设计行业专业研讨会与社会实践。艺术设计教学在国外已经有百年的历史,我们以诚恳、认真的学习态度向先进的国家研究他们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经验。通过教学交流、学术交流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经验活动。围绕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建设,结合教学课程改革,开展一系列的科研活动,要求每个学期对教学课程进行详细的总结或编写到教学中,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以及科研成果。
八、高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途径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方向。正确理解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根本属性。高校在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具体办学及认识定位上,要充分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组成体系的重要部分,更是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其与普通理工学科相比,既有教学理念的差异,更有不同的类型,不能以建设研究型为培养目标,而是要与研究型院校错位发展。否则,必然带来大量学术型人才的过剩而应用型技术人才严重的短缺的问题,造成社会人才结构最终的失衡。
环境艺术设计要紧密结合社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各地区由于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人文资源等不同,会影响每个地方的规划目标和经济发展方向的较大差别。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不仅体现在静态上还体现在动态上。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要了解当前经济的特色以及今后的行业发展方向要与地方经济的社会发展规划及中长期发展目标,把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做到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培养出能够受到当地企业、市场所欢迎的高技能专业设计人才。
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突出地方特色,依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阶段及行业的发展程度、不同职业群的具体定位来要求,通过关注本市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与主打方向,把握今后本地时间内所需的专业性技术人才的产业定位和行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
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支撑点,创新环境艺术设计办学思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遵从职业教育规律、提升办学水平、提炼发展特色、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和育人能力的必经之路,也是全世界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共同取向。高校需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不断创新环境艺术设计的办学思路,才能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实现教育体制改革中专业的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