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第一环,是大学生适应生活变化、学习变化、心理变化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基本模式初步形成。目前“90后”已经成为大学新生的主流群体,“90后”的大学生有着较为鲜明的思想特点,传统的入学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其学习成长的需要,高校学生工作者只有不断创新入学教育模式,适应新生的特点和需求,才能提高入学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能够结合新生入学时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包括:专业思想教育、校规校纪教育、荣校爱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这些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新生认识了大学生活。但目前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仍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新生入学教育的成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内容宽泛,缺乏针对性
在教育理念上,高校统一规划,从宏观上介绍大学生活的特点,空泛而且不具体;在教育内容上,入学教育内容主要局限在爱国主义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侧重于向新生宣传学校、学院的优势,而对于新生将要面临的大学学习、人际沟通、生活技巧、就业形势等实际问题涉及较少,教育内容与新生思想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未能真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能有效解决新生面临的问题。
·教育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
在教育方法上,一般采取灌输式教育,简单地告诉新生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不能做什么;在形式上主要以会议、讲座、报告或集体参观等形式进行,较为深入个别沟通比较少,缺乏双向沟通,学生没有完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只是被动的接受,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没有得到调动和发挥,影响了入学教育的效果。
·教育师资单薄,缺乏系统性
入学教育应该是一项系统工作,在教育师资上,应该由学工部、团委、学院等多部门协调统一进行。但现实中入学教育常常被看作单纯的学生工作,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辅导员,很多学校的领导、专业教师和其他部门的管理者认为新生入学教育只是辅导员的工作,辅导员就能帮助学生解决所有的问题,造成入学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全员性,与新生需要适应的形势极不相称,导致入学教育的效果差。
·教育时间短暂,缺乏连续性
在教育时间上,许多学校将入学教育安排在入学后较为集中的一段时间,或者穿插到军训过程中,军训结束后学校进入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入学教育也就走向尾声,没有后续衔接教育。这样的时间安排不符合“90后”大学新生实际需求的多样性与新颖性及基本素质培养过程的渐进性特征,这样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其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的。
创新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途径
针对新生入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新入学教育模式,增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转变入学教育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入学教育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就是要从新生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精心设计入学教育工作。包括:
(1)拓展入学教育的内涵。面对“90后”大学生特有的思想特点,及时更新传统教育内容。要将一些传统教育没有涉及但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纳入教育体系。比如人际交往能力教育、恋爱观教育等。
(2)个别指导,因材施教。改变传统入学教育偏重统一规划的旧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对于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解决,而对于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辅导员、班主任进行贴心的疏导和沟通,解决学生内心的压力或困惑,从每一位同学的生理、心理和家庭实际出发,对症下药。
(3)切实为新生提供事务服务。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学生实施教育行为,而经常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面对90后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特点,为新生提供事务服务就是把学生和教师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和帮助服务,为大学新生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从而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从宏观普遍教育的层次推进到学生微观个体的心理层次。
·创新入学教育形式,实行“交互式”入学教育模式
入学教育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行”交互式”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就是学校在实施入学教育活动中,采取教育者和学生双向互动,充分发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自我教育功能,使入学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包括:
(1)以新生为教育主体,教育者和新生双向互动,采用活动、游戏及情境创设等方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转变以教育者为主的单一灌输教育模式,注重受教育者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与新生平等地互动交流。
(2)以校园文化为抓手,鼓励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活动。在新生入校之初,积极开展新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让新生在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的活动中认识大学、融入集体、锻炼自我,学会独立判断、主动思考,自觉调整和实践自己的行为,才能符合“90后”大学新生的观念接受方式的自主性的特征。
(3)以网络教育为辅翼,加强新生的互动交流。“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使网络教育成为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高校要充分利用网上交流平台,如博客、QQ、飞信、BBS等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沟通方式开展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相互沟通交流互动中成长进步;同时建设优秀的网络教育阵地,用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系统教育模式
新生入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新生的诸多问题,应该协调各种力量共同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系统化模式,为新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整体环境。
从学校层面看,学校要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院系领导为成员的新生入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工作,确定入学教育工作主线,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比如充分发挥招生、保卫、后勤、教育管理人员、学院领导和教职工、老生、各种协会的作用,还要调动新生积极性,开展自我教育,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整体合力。 从家庭层面看,要通过致新生家长的信、召开家长座谈会、邀请新生家长参观图书馆、开放课堂等形式,与家长互动交流,让家长了解大学;建立家长和学校的联系网络等,定期邀请家长代表来校参观,对学校的建设、教育、管理等各方面提出意见或建议,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从社会层面看,“90后”新生入学教育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通过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团结协作共同育人。学校要积极与政府沟通协调,博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良好舆论环境导向、健康生活氛围营造等方面的支持和关心,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利用同龄人优势,实行以新生助理班主任为主体的朋辈辅导模式
新生助理班主任对新生开展朋辈辅导活动,朋辈辅导是大学生新生教育的重要途径。当选为新生助理班主任的学长学姐都是大学生的优秀阶层,作为“过来人”的学长与新生有着共同的经历,具有共同的语言,比较容易形成相似的思维,他们已有的大学生活经验能够有效的帮助新生快速认识并了解大学的学习工作生活甚至包括熟悉并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这有利于掌握新生思想动态,有助于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助理班主任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够有效引导新生的发展方向。因而朋辈教育更能贴近新生所面对的实际问题,效果往往好于整体规模化教育。
·延伸入学教育时间,注重入学教育的延续性和长效性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时段可以适当向前延伸及向后延长,除了高校比较重视的入学后国庆前的集中教育之外,还应该包括入学前的教育,即录取通知书的寄发到新生入学报到,对新生进行入学准备教育。比如学校可以在通知书中放入新生辅导员致学生的一封信,内容可以包含安全、生活、学习指南,让新生在假期中就对大学有一定的认识。
此外也应该包括从国庆假期结束到第一学期结束的不间断的教育活动。在集中教育结束后,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分专题组织教育活动,引导新生领会、消化前一阶段的教育内容,进一步巩固入学教育的成果。这个阶段主要是结合大学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不断展开而面临的问题,进行大学精神及励志成才、生理及心理健康、专业思想、人际交往技能、社会实践及自主创新、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
总之,高校和学生工作者要真正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效,不断创新新生入学教育的模式,让新生在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教育活动中确立新的奋斗目标,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能够结合新生入学时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包括:专业思想教育、校规校纪教育、荣校爱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这些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新生认识了大学生活。但目前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仍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新生入学教育的成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内容宽泛,缺乏针对性
在教育理念上,高校统一规划,从宏观上介绍大学生活的特点,空泛而且不具体;在教育内容上,入学教育内容主要局限在爱国主义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侧重于向新生宣传学校、学院的优势,而对于新生将要面临的大学学习、人际沟通、生活技巧、就业形势等实际问题涉及较少,教育内容与新生思想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未能真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能有效解决新生面临的问题。
·教育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
在教育方法上,一般采取灌输式教育,简单地告诉新生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不能做什么;在形式上主要以会议、讲座、报告或集体参观等形式进行,较为深入个别沟通比较少,缺乏双向沟通,学生没有完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只是被动的接受,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没有得到调动和发挥,影响了入学教育的效果。
·教育师资单薄,缺乏系统性
入学教育应该是一项系统工作,在教育师资上,应该由学工部、团委、学院等多部门协调统一进行。但现实中入学教育常常被看作单纯的学生工作,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辅导员,很多学校的领导、专业教师和其他部门的管理者认为新生入学教育只是辅导员的工作,辅导员就能帮助学生解决所有的问题,造成入学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全员性,与新生需要适应的形势极不相称,导致入学教育的效果差。
·教育时间短暂,缺乏连续性
在教育时间上,许多学校将入学教育安排在入学后较为集中的一段时间,或者穿插到军训过程中,军训结束后学校进入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入学教育也就走向尾声,没有后续衔接教育。这样的时间安排不符合“90后”大学新生实际需求的多样性与新颖性及基本素质培养过程的渐进性特征,这样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其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的。
创新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途径
针对新生入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新入学教育模式,增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转变入学教育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入学教育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就是要从新生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精心设计入学教育工作。包括:
(1)拓展入学教育的内涵。面对“90后”大学生特有的思想特点,及时更新传统教育内容。要将一些传统教育没有涉及但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纳入教育体系。比如人际交往能力教育、恋爱观教育等。
(2)个别指导,因材施教。改变传统入学教育偏重统一规划的旧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对于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解决,而对于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辅导员、班主任进行贴心的疏导和沟通,解决学生内心的压力或困惑,从每一位同学的生理、心理和家庭实际出发,对症下药。
(3)切实为新生提供事务服务。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学生实施教育行为,而经常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面对90后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特点,为新生提供事务服务就是把学生和教师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和帮助服务,为大学新生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从而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从宏观普遍教育的层次推进到学生微观个体的心理层次。
·创新入学教育形式,实行“交互式”入学教育模式
入学教育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行”交互式”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就是学校在实施入学教育活动中,采取教育者和学生双向互动,充分发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自我教育功能,使入学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包括:
(1)以新生为教育主体,教育者和新生双向互动,采用活动、游戏及情境创设等方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转变以教育者为主的单一灌输教育模式,注重受教育者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与新生平等地互动交流。
(2)以校园文化为抓手,鼓励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活动。在新生入校之初,积极开展新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让新生在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的活动中认识大学、融入集体、锻炼自我,学会独立判断、主动思考,自觉调整和实践自己的行为,才能符合“90后”大学新生的观念接受方式的自主性的特征。
(3)以网络教育为辅翼,加强新生的互动交流。“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使网络教育成为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高校要充分利用网上交流平台,如博客、QQ、飞信、BBS等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沟通方式开展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相互沟通交流互动中成长进步;同时建设优秀的网络教育阵地,用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系统教育模式
新生入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新生的诸多问题,应该协调各种力量共同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系统化模式,为新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整体环境。
从学校层面看,学校要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院系领导为成员的新生入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工作,确定入学教育工作主线,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比如充分发挥招生、保卫、后勤、教育管理人员、学院领导和教职工、老生、各种协会的作用,还要调动新生积极性,开展自我教育,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整体合力。 从家庭层面看,要通过致新生家长的信、召开家长座谈会、邀请新生家长参观图书馆、开放课堂等形式,与家长互动交流,让家长了解大学;建立家长和学校的联系网络等,定期邀请家长代表来校参观,对学校的建设、教育、管理等各方面提出意见或建议,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从社会层面看,“90后”新生入学教育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通过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团结协作共同育人。学校要积极与政府沟通协调,博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良好舆论环境导向、健康生活氛围营造等方面的支持和关心,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利用同龄人优势,实行以新生助理班主任为主体的朋辈辅导模式
新生助理班主任对新生开展朋辈辅导活动,朋辈辅导是大学生新生教育的重要途径。当选为新生助理班主任的学长学姐都是大学生的优秀阶层,作为“过来人”的学长与新生有着共同的经历,具有共同的语言,比较容易形成相似的思维,他们已有的大学生活经验能够有效的帮助新生快速认识并了解大学的学习工作生活甚至包括熟悉并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这有利于掌握新生思想动态,有助于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助理班主任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够有效引导新生的发展方向。因而朋辈教育更能贴近新生所面对的实际问题,效果往往好于整体规模化教育。
·延伸入学教育时间,注重入学教育的延续性和长效性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时段可以适当向前延伸及向后延长,除了高校比较重视的入学后国庆前的集中教育之外,还应该包括入学前的教育,即录取通知书的寄发到新生入学报到,对新生进行入学准备教育。比如学校可以在通知书中放入新生辅导员致学生的一封信,内容可以包含安全、生活、学习指南,让新生在假期中就对大学有一定的认识。
此外也应该包括从国庆假期结束到第一学期结束的不间断的教育活动。在集中教育结束后,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分专题组织教育活动,引导新生领会、消化前一阶段的教育内容,进一步巩固入学教育的成果。这个阶段主要是结合大学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不断展开而面临的问题,进行大学精神及励志成才、生理及心理健康、专业思想、人际交往技能、社会实践及自主创新、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
总之,高校和学生工作者要真正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效,不断创新新生入学教育的模式,让新生在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教育活动中确立新的奋斗目标,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