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酒店,十里桃花

来源 :课外生活·趣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8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仙李白很善于表达送别之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写出了他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的动情场面。本期的诗词漫游记,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赠汪伦》,看看诗仙是怎么写友人送别自己的。
  诗词入场
  李白一生爱喝酒,爱游玩,也爱交朋友。他为朋友孟浩然、杜甫写过诗,为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写过诗,也为普通老百姓写过诗。在他眼里,身份、地位不是最重要的,真挚的感情才是最值得歌颂的。安徽泾县的县令汪伦与李白素不相识,但一直很仰慕他,便邀请李白到泾县游玩。李白与汪伦一见如故,临别时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赠汪伦》,也使泾县桃花潭从此闻名天下。
  读诗心得
  李白在桃花潭乘船正要离开,忽然听到岸边传来用脚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诗的前两句叙事,讲述李白乘船离开、汪伦踏歌送行这件事。李白听到送别的歌声,心里肯定很感动,觉得汪伦对自己真是情真意切啊。但是诗仙李白并没有直接把这份感动写出来,而是借着眼前的桃花潭來抒情:“纵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没有汪伦送我的情谊深。”诗句明白如话,却饱含深情。桃花潭里都是水,汪伦送“我”是情,两者本无联系,但李白通过一个“深”字把两者联系起来。李白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这是比喻;而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这就是夸张。他这个夸张是为了强调“汪伦送我情”比“千尺”水更深。水无论多深,都是有限度的,但情谊之深是无限的。
  诗人来了
  李白,中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不但想象丰富,而且意境奇妙;语言轻快,富有浪漫色彩;充满才气仙气,故被后人称为“诗仙”。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踪迹遍及南北各地,写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李白的诗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诗词中的文化
  桃花潭在安徽泾县,属于青弋江的上游,因李白的诗《赠汪伦》而享誉中外。现在的桃花潭景区有踏歌岸阁、汪伦墓、文昌阁等风景名胜。登上踏歌岸阁,可以眺望桃花潭的胜景。桃花潭风景优美,同学们可以利用假期来游玩,在岸边也可踏歌一番,体会当年李白和汪伦的深厚情谊。
  李白和汪伦的故事非常有趣。当时,担任泾县县令的汪伦非常仰慕李白的才华,就写信邀请他到泾县游玩。汪伦在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哇,可以赏桃花,又可以饮美酒,太好啦!李白收到信后非常高兴,立刻出发前往美丽的泾县。汪伦见到李白后说:“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酒店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意思是说,我说的桃花十里,是离我们这儿十里的桃花潭,并没有十里桃花;我说的万家酒店,只是一个姓万的人开的一家酒店。李白听了哈哈大笑,不但没有责怪汪伦,还与汪伦一起在万家酒店饮酒,共同游览桃花潭。
  自从李白写了《赠汪伦》之后,桃花潭不再只是一处水潭,也成了诗人笔下一处寄托情感的人文景观。宋代诗人杨杰写过一首《太白桃花潭》:“桃花潭似武陵溪,太白仙舟去欲迷。岸上踏歌人不见,年年空有鹧鸪啼。”在诗人笔下,泾县桃花潭成了“太白桃花潭”。再如明末清初方文的《桃花潭短歌》:“桃花潭中春水深,桃花潭上春云阴。云阴不见古人面,水深曾照古人心。如何李白汪伦后,云水荒凉直至今。”清末著名诗人黄仲则所写的七律《桃花潭》的结尾说:“我有新诗珍重久,只无人送踏歌声。”这三位诗人都感慨像汪伦这样热情好客的主人不再出现,而敬仰和礼遇天才诗人的美好事情已经成为传说。
  读诗有问
  什么是踏歌?
  “踏歌”是一种歌舞形式,三五个人甚至十多个人手拉手,一边用脚踏地打节拍,一边唱歌。我国踏歌的历史非常悠久,在青海大通县出土的五千多年前的陶器上就有“五人牵手踏歌”的场景。相传,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农历十月十五日那天,皇宫内的人们会挽着手臂踏歌。这里的踏歌类似于一种歌舞。
  踏歌在唐朝非常流行,唐朝诗人笔下有许多关于“踏歌”的诗句。如,“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可见桃花村的人们从夜里踏歌到天明;“连袂踏歌从此去,风吹香气逐人归。”人们牵着衣袖踏歌,风吹着蔷薇花香跟着人回家;“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这首诗写的是女郎们牵着衣袖、在月下踏歌的情形。
  举行踏歌的地方叫“歌场”,踏歌常用于节日庆典。踏歌曾传到日本,现在日本民间还有踏歌的习俗。
  【小链接】
  宗臣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他在路过泾县时,写过一首《泾县望桃花潭》。他把桃花潭比作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是对桃花潭极高的赞美。
  泾县望桃花潭
  [明] 宗臣
  桃花潭水近陵阳,
  潭上春风满石梁。
  流水不随仙客去,
  秦人何必渡三湘。
其他文献
田仙君——  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少年新聞学院副院长,从事少儿报刊管理工作20多年,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关心少年儿童成长,发表诗歌、散文等作品1500多篇,送给孩子们的代表作有《童年像首歌》。  床头闹钟铃声响  弟弟准点忙起床  窗外小鸟天上飞  院里花儿吐芬芳  喜鹊喳喳造新房  蜜蜂嗡嗡采蜜忙  蝴蝶翩翩舞姿美  我的书声传能量
期刊
▲小孩对节日最有感情了。这个故事说的就是关于节日的。  有一个名叫“节日365”的小镇,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小镇。  它有365个节日,一年365天,刚好一天派一个。每个节日都给镇上的居民带来不同的乐趣。   他们把这个传统忠实地延续了好几百年甚至更长,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天,有个旅行者来到这里,他告诉镇长:在其他许多国家,节日是一个非常隆重的日子,一年当中人们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盼来一个
期刊
爸爸妈妈总是要求我们这样或那样,他们对我们到底有什么期望呢?而我们又应该拿什么来奉献给他们?请看看小记者的采访情况吧!  合肥市虹桥小学六(1)班小记者王开越采访——  ★小记者:张玉洁同学,你的父母对你有什么期望呢?  ※张玉洁:他们希望我好好学习,升个好中学。  ★小记者:那你一定要努力学习喽?  ※张玉洁:那当然!我一定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期望!  合肥市虹桥小学六(1)班小记者姚丽蓉采访—— 
期刊
合肥市舒城路小学三(2)班 胡鹤臻  指导老师 王高洁  “母亲节”就要到了,我该为妈妈做些什么呢?是送她一张贺卡,还是一束鲜花?……答案都不令我满意。于是想啊,想啊……有了!最近妈妈由于工作,天天用电脑,眼睛不舒服,我就给妈妈买一瓶润洁眼药水吧!  我从储蓄罐里拿出二十元钱,高高兴兴地来到了药店,药店里的药可真多呀!我仿佛进入了药的世界。在药师的指导下,我才找到一瓶润洁眼药水。我把钱递给了收银台
期刊
【文题感知】  借物喻人,就是通过描写一种物的特点,来比喻一个人(或一种人)的某种品格,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作文中常用来突出中心思想的一种写作方法。无论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运用得好,就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还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指点迷津】  虽然借物喻人的手法有诸多好处,但是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所要描写
期刊
萤火虫还有很多非常好听的名字,如夜光、景天、夜照、流萤、宵烛、耀夜等。从这些名字中我们可以读出萤火虫家族的最大特点——会发光。  萤火虫家族非常庞大,约有2000个种类,分为陆栖和水栖两个类型,所以人们会在野外的林间或者河边的植物丛中发现它们。萤火虫的身体都非常娇小,但是它们的尾部荧光却十分明显;尤其当一群萤火虫聚在一起时,它们散发出的光十分美丽。  你见过萤火虫吗?快根据介绍给它画张肖像吧!  
期刊
■人们在形容军队神出鬼没时总是喜欢用“天降奇兵”这样的词语。其实在军队的兵种里还真有天降的奇兵,他们被称为空降兵。    天降奇兵——空降兵    空降兵又叫做伞兵,是以伞降、机降方式投入地面作战的兵种或部队。也许你会说,哦,那他们一定属于空军了。其实不对,空降兵一般隶属于陆军。在空降兵内部又分为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航空兵、通信兵等等。空降兵们经过专门的空降训练,携带的武器也很轻便。这样从
期刊
从口头禅看你的个性    你有没有自己的口头禅呢?问问你的好朋友,你平时说得最多的是什么?  A.“不骗你哦”、“真的耶”之类肯定的话语  B.“可能吧”、“大概吧”之类不是很确定的话语  C.“讨厌啦”、“不理你了”之类表示否定的话语  D.“晕翻”、“我倒”之类搞怪的话语  选A:你感情真挚,性格沉稳,你是班上的干部吧!  选B:你性情温柔,不愿意伤害他人,但做事不够干脆利落哦。  选C:你想
期刊
小菲正在写作业,裤G凑了过去。  “看什么啊?”小菲赶紧捂住本子,让裤G讨了个没趣。  “哎,对了,裤G,我有一道题不会做,干脆你教教我吧!”小菲忽然想起来。  “教你可以啊,但你总得给我什么表示吧!”裤G计较道。  “好!等你教会我以后肯定给你奖励!”  于是,裤G来劲了,认认真真地教小菲写作业,小菲很快就做完了。  “小菲,现在该兑现了吧!”裤G把手伸得长长的。  “你把眼睛闭上,嘴巴张开!”
期刊
别逼我成材(某学生)    我妈妈整天逼我学拉小提琴,可我一点兴趣也没有,真痛苦啊!  我小时候,妈妈从电视里看到,许多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都有各方面的特长,有的能唱歌,有的会舞蹈,有的擅长体育,有的喜欢画画。于是,妈妈也心头一热,不管我有没有兴趣,给我报了一个小提琴学习班。每个星期六,我都要在妈妈的逼迫下,去上小提琴班。回到家,妈妈还要求我每天必须练习一小时。我平时连一首歌都唱不好,属于五音不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