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品味数学的芬芳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12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与儿童的天性和鲜明的年龄特征,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相比较,数学学习显得有些严肃了,能够持久地对数学感兴趣的概率是相当低的。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有一种专业的爱好,拥有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基本功。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近,“亲其师而信其道”。不断地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美,不断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让数学“情”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催化剂,让学生用“情”去品味数学的芬芳,享受数学学习成功的幸福!
  【关键词】创设情景;数学情感;品味数学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循循诱导,尽心尽力,可是我们的学生,经过了几年的教导以后,却变得不那么喜欢数学,甚至讨厌数学,原因在哪里呢?那就是我们没有注重数学的情感培养,没有让我们的学生心平气和去做数学,情真意切地去欣赏数学。我们不可否认与儿童的天性和鲜明的年龄特征,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相比较,数学学习显得有些严肃了,能够持久地对数学感兴趣的概率是相当低的。因此,数学情感的培养迫在眉睫,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试试。
  一、教师心中有“情”
  1.教师要有浓厚的数学“情”,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去欣赏数学美。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有一种专业的爱好,拥有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基本功。平时看看数学发展史,读读数学家的故事,了解了解那些数学猜想等等,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涉猎一些拓展性的知识,如基因、克隆、税收、储蓄、股份等做好学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还可以做做竞赛题,画画圆,线,背背圆周率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数学”情”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燃料,从你的语言、行为中体现出来,感染学生,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兴趣就是认识需要的情感表现,是对学习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内动力。以数学文化为基础,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唤起孩子们的兴趣,激情,使学生愿学、善学、乐学、会学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近,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并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境界。
  【案例一】学习平面图形的时候,可以引进“黄金分割”,让学生查找资料什么是黄金分割?比较“黄金分割” 与普通图形给人在视觉上的差异,甚至可以选择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让学生用”黄金分割”来解释画面带给人的美感。
  【案例二】结合”轴对称”图形,可以介绍中国的古代建筑很多都是对称的,如天安门、故宫,这里面还有很深的文化背景呢!可以鼓励学生去浏览这方面的史料,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现代建筑中的 “对称”也比比皆是。
  【案例三】结合”圆”的教学,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汉字的历史上曾经用“圆形符号”(最早是方形)读作“零”,和阿拉伯数字的“0”有联系都表示没有的意思,但它是一个圆,不是一个椭圆,使学生感到文字的美妙。表示半径的r是英文单词“radius”的首字母,意思是“半径、车轮上的辐条”,直径d是“diameter”的首字母,意思是“直径、对径”,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圆的半径=车轮的辐条”,生动形象,充满了儿童的情趣。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和“割圆术”,感受数学研究中方法的神奇和美妙。
  2.教师要善于创设数学“情”,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趣味美。“数学好玩”,这是在数学家大会上唱响的至理名言。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是学生在不断的获得发现的快乐之后产生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反之则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美,不断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
  【案例一】在学习奇数,偶数之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找奇偶数,学生会说出好多来,教师可以再深入的去问,“为什么会这么编排呢?”这样,知其然尔知所以然,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达到举一反三之效。
  【案例二】学习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数,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数,同学们能说出很多,有的说自己家电话号码或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有的说自家的门牌号,有的说汽车、摩托车牌号…….还可以介绍一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数如,人的心跳每分钟75下,人的平均寿命等等。由于数学学习与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了,使数学知识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就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总之,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经历了数学学习的认知过程,更多的是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学习数学的成就感、自信以及浓厚的数学情感。
  德国一位学者有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数学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创设数学情景,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或置身于渴望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学习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案例三】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游乐园”的素材,设计”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景,增强学习的情趣性。当然这只是表面的兴趣,其实更高境界的”兴趣”应该来自数学知识本身。
  二、学生眼中有“情”
  1.放飞学生的数学“情”,让学生探索数学的价值美。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可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现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比例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方法的技巧美;数学图形的对称美;数学习题的趣味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尽量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走进生活,用数学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激发其兴趣,使之爱学,启迪其思维,使之善学,从而达到诱发求知情感的目的。在教学“圆周率”之前,教师给学生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数学史上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告诉学生,在研究“圆周率”的漫长历程中古今中外数学科学家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但至今仍没有计算出它的结果,计算机也没算出它的结果。使学生对这个数产生好奇,激起研究的欲望,因而产生了“圆周率是一个什么数 ”“圆周率是怎样算出来的”“圆周率到底能不能算出来”等疑问,使探究,发现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2.保护学生的数学“情”。当做错题时,要善待那些学生,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多鼓励他们:“已做得很好了,只是——”“老师相信你们会——”这样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加强了,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对于数学的感情就会加深。
  表扬的时候,首先注意表扬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人格,“真棒!”“真聪明”不要那么笼统,那属于人格表扬,容易激起他人的嫉妒心,如果表扬的具体些,比如“你写得——”“你记得——”这些带动作的语言,效果会更好,其次应注意表扬的强度不能太廉价或过度,廉价了,没意思,起不到效果,过度了,会产生副作用,比如当你的面做好事,期待你的表扬。
  三、师生要眉目传“情”
  事实上,情感的投入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投入,这是个双向互动行为,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教师的不同情感可以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若教师满腔热情,不断表扬与鞭策,那学生就会产生在良好刺激中获得知识和健康情感的体验。反之,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冷漠、埋怨、烦躁等情绪,就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减弱,遏制了学生认知和良好情感体验的形成。所以,数学教师要有效地发挥其积极肯定的情感来刺激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尽可能避免平淡、没有起伏的语言。
  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关心,就会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好感和依赖。随之,自尊、自信、自强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这种积极的情绪,使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求知欲增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教师接受了这些良好的反馈之后,就会自觉强化这种情感,教师也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教学之中,并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和指导。必然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显现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积极的情感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数学也是有情感的,我们应注重用情感来浸泡数学、包装数学,让数学“情”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催化剂,让学生用“情”去品味数学的芬芳,享受数学学习成功的幸福!
  【参考文献】
  [1]董永恩.谈教师的情感与教学[J].教育革新,2011,(7).
  [2]俞秉钧.追寻有生命的小学数学课堂[J].学生之友,2012,(4).
其他文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巧妙设疑,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主动地探究和发现问题,形成创新能力。正如古人所说:“于不疑处设疑,方是进矣。”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课堂提问是传播知识、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形成浓厚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可以说,要实现“有效课
期刊
激情是强烈的、爆发的、短暂的情感状态。在这一状态中,人体有强烈的内部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表现。强烈的内部变化来自于大脑神经高度兴奋,此时,思维敏捷,思路流畅,情感丰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喜怒哀乐是情感的表露。儿童少年的情感易激动,易联想,易变化,常常会产生激情。如:一场比赛、一场争论、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一次挫折教训,都会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激情状态。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掌握学生的激情
期刊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他的经典创造名言,名不虚传。新课程教学也把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核心内容。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其重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多向发散,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受到扼杀。现行
期刊
素质教育的精华是培养创新能力,通过中国学生、美国学生的比较研究得出,中国的基础教育成绩显著,美国的创新教育成果胜过中国。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来于何处,应该来源于对知识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学, 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这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学习成绩突出,颇令人钦佩,但是日后却无所建树,而一些成绩平平,甚至被教师认为前途无望的学生在工作中却事业有成,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创造性地运用所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提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现在就要启动新课程、新教材,全面进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任务。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搞好创新教育,这就为广大生物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为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更新教育观念。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
期刊
现在,新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新课程的内容和理念正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印证和升华。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观念来指导、统领我们的课堂教学呢?这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  课程的内容不管怎样改,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去推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是不容替换的,教师的思想观念无时不渗透在他的教学中,所以新课程理念的推行,离不开教师观念的更新,特别是需要具备创新的观念。另外,教师要承担起新课程改革的重担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学前阶段的每一个教育领域都应该以此为目标,担负起促进每一个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崇高使命。那么,就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而言,怎样做到面向每一个幼儿,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发展呢?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我产生了诸多感受。  一、鹦鹉唱歌的启示
期刊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
期刊
素质教育旨在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健全。为此,教师必须设法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其个性。如何把素质教育与减负落到实处,并且做到减负不减质,就自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学习一门外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基本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讲,英语学科枯燥乏味,死记硬背,负担很重,致使
期刊
【摘要】如何提高初一新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本文从几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实际做法,传授记忆方法,催发心灵感悟,提高学生的认知识记能力;鼓励自主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阐释语言精髓,展示知识问题,强化同学们的理解应对能力。在单词记忆中,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心灵感悟;在探究发现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在问题的解决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在教学中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