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达成“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标,又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巧妙设计习题要注重体现趣味、人性、层次、多样、生活等特点,使学生在趣味训练中接受多角度训练,从而夯实所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习题;趣味;人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9
一、习题要有趣味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牙后,就急急忙忙洗脸、吃早餐,然后上学去。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厘米。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听课和做笔记。”
以上日记是学习“分米和厘米的认识”一课后,我设计的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通过交流发现问题,然后利用所学知识修改日记。如此训练,改变了以往一问一答,或者填空解答的传统训练模式,在“颠倒是非”的文章中寻找文章“毛病”,方式变新了,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孩子对数学不感兴趣,不是因为孩子偏科,而是因为你的教法不对,你不能有趣地教孩子学数学。”毋容置疑,好奇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天,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例题后已显得疲倦。趣味的训练题、趣味的训练形式,是老师会教、学生乐学的催化剂。老师设计练习题,务必考虑学生心理特点,设计出新颖、有趣味、直观形象的数学训练题。如猜谜语、摘取智慧星、模拟表演、竞赛等,习题带有游戏性、趣味性、竞争性,既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习兴趣,又能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习题要有人性
教育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自身的实际。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差异,就是关注人性,这样的教育也就是人性化教育。孩子就是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孩子绝非“未成年的大人”,他们的生理、心理、认知、思维等都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异;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是对孩子的极大不尊重,结果只能导致教育的失败。对学生教育,特别是人性化教育,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地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可设计带有人性化的练习题,会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学生徜徉在浓浓的人文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良好的人文修养也会受到熏陶。当前,数学界出现的“数学乐园欢迎你”“知识万花筒”“我是小小裁判员”等含有“人性”的练习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个性等特点,可开发出蕴含人性的习题,使学生在训练中既巩固所学内容,还品味到数学的人性美。教“十几减九”后,我从孩子实际出发设计练习题:小白兔对小灰兔说:“咱俩共找了16个萝卜,我想分给你9个。”小灰兔说:“你自己留下的太少了,我不同意。”通过诱导学生明确题意后,我提问:“小白兔给自己留下多少个萝卜?”学生计算后,我顺势而导:“如果她们俩找到17个萝卜,或者是15、14、13、12、11个,小白兔分给小灰兔9个,小灰兔会同意吗?如果找到的是18、19个萝卜呢?”最后,我设疑:“假如你是小灰兔,会对小白兔说什么?”这一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且带有故事的趣味性,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学得津津乐道。在浓浓的趣味中,老师不断地导和学生不断地练,提升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礼让”思想洗礼。
三、习题要有层次
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等影响,学生与学生间的客观差异无法回避。教师若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无异于违背教学规律。“为了建立自信心,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容易获得成功的机会。如教师课堂提问时注意将难易不同的问题分配给不同程度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参与问题讨论。”针对不同智力、能力的学生,宜制订不同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最近发展目标。在数学教学中,练习题的设计更能体现给学生预设的目标。 针对学生设计习题,能保证各层次学生免受“饥饿”;特别是学困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自我激励,能最大限度激发自身求知内驱力,建立学习自信心。
学习了“年、月、日”,我将练习题设计成游戏。游戏一:站起来。规则是老师说月份数。若是小月份,女生站起来;若是大月份,男生站起来。游戏二:闯知识关。第一,基础知识关。A.一年有( )个月,一个月有( )天,
一天有( )时;B.1977年2月28天,那年有( )天;C.1988年2月29天,那年有( )天;D.2016年有366天,那年2月有( )天。第二,生活学问关。A.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今年10月1日,经过了多少年?B.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搭载的宇航员于2005年10月17日返回地球,他们在太空遨游了几天?这些练习题难度呈梯形,层次分明,兼顾了各层次学生。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加强训练,对新知识的理解加深了,达到了不同的人学数学会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四、设计习题要多样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是学生思维训练的“主战场”,因为高效的数学课堂练习就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载体。教材内容只是一个学习载体,而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为理顺学生的知识结构,防止练习模式与内容的机械反复,在巩固性练习设计中,教师还应关注知识的拓展与提升,融练习于整合知识之中。即练习环节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出发,设计内容丰富、多样的练习,既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巩固新知,又能构建起知识网络,促进原有认知的提升,顺利达成知识建构目标。这亦符合新课程标准“练习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的理念。
学习“5的乘法口诀”后,我改变过去读、背、抄的训练形式,将训练与动手操作、生活现象及学科知识相联系设计训练题。训练一,对口令:同桌两人,一人说一句完整口诀,另一人说出两个乘法算式。训练二,找卡片:一人出示一张5的倍数数据卡片,另一人迅速找出两张算式卡片,结果要相对应。训练三,用口诀:出示一首每句5字诗,用所学知识算出共有多少个汉字,并举例。这一设计,形式多样,知识面广,趣味性浓,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更丰富了数学内涵。
五、设计习题要联系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依据“关注学生的需要,追寻学习的生存论意义”的思想和“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基,对学生的终生幸福负责”的新的生活教育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既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要使学生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例如,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鼓励学生回家后量自己住的房间,计算面积。再如学完“周长的认识”以后,量一量树有多粗,量一量父母的腰围。因为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既展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华清.透视美国教育中的“人”[J].江西教育,2014,(Z4).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林国芳.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四要素[J].数学月报小学版(教学)2015,(6):43-44.
[4]高丽英.减负增效背景下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6).
关键词:数学习题;趣味;人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9
一、习题要有趣味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牙后,就急急忙忙洗脸、吃早餐,然后上学去。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厘米。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听课和做笔记。”
以上日记是学习“分米和厘米的认识”一课后,我设计的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通过交流发现问题,然后利用所学知识修改日记。如此训练,改变了以往一问一答,或者填空解答的传统训练模式,在“颠倒是非”的文章中寻找文章“毛病”,方式变新了,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孩子对数学不感兴趣,不是因为孩子偏科,而是因为你的教法不对,你不能有趣地教孩子学数学。”毋容置疑,好奇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天,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例题后已显得疲倦。趣味的训练题、趣味的训练形式,是老师会教、学生乐学的催化剂。老师设计练习题,务必考虑学生心理特点,设计出新颖、有趣味、直观形象的数学训练题。如猜谜语、摘取智慧星、模拟表演、竞赛等,习题带有游戏性、趣味性、竞争性,既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习兴趣,又能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习题要有人性
教育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自身的实际。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差异,就是关注人性,这样的教育也就是人性化教育。孩子就是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孩子绝非“未成年的大人”,他们的生理、心理、认知、思维等都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异;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是对孩子的极大不尊重,结果只能导致教育的失败。对学生教育,特别是人性化教育,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地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可设计带有人性化的练习题,会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学生徜徉在浓浓的人文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良好的人文修养也会受到熏陶。当前,数学界出现的“数学乐园欢迎你”“知识万花筒”“我是小小裁判员”等含有“人性”的练习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个性等特点,可开发出蕴含人性的习题,使学生在训练中既巩固所学内容,还品味到数学的人性美。教“十几减九”后,我从孩子实际出发设计练习题:小白兔对小灰兔说:“咱俩共找了16个萝卜,我想分给你9个。”小灰兔说:“你自己留下的太少了,我不同意。”通过诱导学生明确题意后,我提问:“小白兔给自己留下多少个萝卜?”学生计算后,我顺势而导:“如果她们俩找到17个萝卜,或者是15、14、13、12、11个,小白兔分给小灰兔9个,小灰兔会同意吗?如果找到的是18、19个萝卜呢?”最后,我设疑:“假如你是小灰兔,会对小白兔说什么?”这一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且带有故事的趣味性,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学得津津乐道。在浓浓的趣味中,老师不断地导和学生不断地练,提升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礼让”思想洗礼。
三、习题要有层次
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等影响,学生与学生间的客观差异无法回避。教师若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无异于违背教学规律。“为了建立自信心,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容易获得成功的机会。如教师课堂提问时注意将难易不同的问题分配给不同程度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参与问题讨论。”针对不同智力、能力的学生,宜制订不同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最近发展目标。在数学教学中,练习题的设计更能体现给学生预设的目标。 针对学生设计习题,能保证各层次学生免受“饥饿”;特别是学困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自我激励,能最大限度激发自身求知内驱力,建立学习自信心。
学习了“年、月、日”,我将练习题设计成游戏。游戏一:站起来。规则是老师说月份数。若是小月份,女生站起来;若是大月份,男生站起来。游戏二:闯知识关。第一,基础知识关。A.一年有( )个月,一个月有( )天,
一天有( )时;B.1977年2月28天,那年有( )天;C.1988年2月29天,那年有( )天;D.2016年有366天,那年2月有( )天。第二,生活学问关。A.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今年10月1日,经过了多少年?B.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搭载的宇航员于2005年10月17日返回地球,他们在太空遨游了几天?这些练习题难度呈梯形,层次分明,兼顾了各层次学生。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加强训练,对新知识的理解加深了,达到了不同的人学数学会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四、设计习题要多样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是学生思维训练的“主战场”,因为高效的数学课堂练习就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载体。教材内容只是一个学习载体,而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为理顺学生的知识结构,防止练习模式与内容的机械反复,在巩固性练习设计中,教师还应关注知识的拓展与提升,融练习于整合知识之中。即练习环节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出发,设计内容丰富、多样的练习,既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巩固新知,又能构建起知识网络,促进原有认知的提升,顺利达成知识建构目标。这亦符合新课程标准“练习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的理念。
学习“5的乘法口诀”后,我改变过去读、背、抄的训练形式,将训练与动手操作、生活现象及学科知识相联系设计训练题。训练一,对口令:同桌两人,一人说一句完整口诀,另一人说出两个乘法算式。训练二,找卡片:一人出示一张5的倍数数据卡片,另一人迅速找出两张算式卡片,结果要相对应。训练三,用口诀:出示一首每句5字诗,用所学知识算出共有多少个汉字,并举例。这一设计,形式多样,知识面广,趣味性浓,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更丰富了数学内涵。
五、设计习题要联系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依据“关注学生的需要,追寻学习的生存论意义”的思想和“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基,对学生的终生幸福负责”的新的生活教育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既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要使学生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例如,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鼓励学生回家后量自己住的房间,计算面积。再如学完“周长的认识”以后,量一量树有多粗,量一量父母的腰围。因为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既展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华清.透视美国教育中的“人”[J].江西教育,2014,(Z4).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林国芳.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四要素[J].数学月报小学版(教学)2015,(6):43-44.
[4]高丽英.减负增效背景下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