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小地方”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qi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天,又到了各大公司一年一度的进驻高校“抢人才”的时候了。一热闹,难免就有新闻,引起我注意的是这一条——一名高材生应聘某家外资企业,一路斩将搴旗,已进入最后一道程序。人事总监出场谈话了。蓦地,总监注意到他手持一纸信笺,那上面印着“XX有限公司”字样,当即发问:“你用的是谁的信笺?”“我的,我在那里打工……”应聘者答至一半,情知不对,但已来不及了。他因为这一点小事而功亏一篑,自我解嘲道:“这么大的公司,聘人却专看小地方。”
  看人,不应当看主流吗?怎么就盯住人才的“小地方”——随手用一两张纸,在我们的机关和企业里,谁会大惊小怪?你要定性,诚然是公私不分;但来个定量看看,却实在不起眼。问题在于,此时此刻,说这些全是白搭,没人来跟你论理,听你解说,任你唠叨。借用《飞鸟集》的诗句:“不是你选择最好的,而是最好的选择你。”既然应聘者如潮,既然有取舍定夺之便,他尽可以挑挑拣拣,放大镜看人,“小地方”也不放过,管你冤哉枉也。
  好像从来招聘者就在乎各种各样的“小地方”。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讲的是某大老板在招聘现场,看中的是一名进门时将地上躺倒的扫帚扶直的小伙子,其余全部打回票。其理由是:“这些人全都缺乏责任感。”戴尔·卡耐基也给我们讲述过一个政府要人,每当各方面举荐的求职者上门,他拿手的一招是向对方借火柴或打火机。倘若求职者遍身搜找的话,那希望便吹了。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连置放日常用品都没有养成组织化的习惯,将来就别指望他处理烦难的工作时井然有序了。
  以小见大,以所见知所不见,不能说全是苛责之论。有时候,一个人的片言只语、一笑一颦,折射出的是他的本质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当然就兹事体大了。读日本心理学家铃木健二的著作,看到古代称霸于关东的北条氏康,有一次在战场上与儿子氏政一起吃饭。军情火急之际,官兵无不讲究干净利落,然而氏政吃着吃着又往碗里加了几勺汤。北条氏康看在眼里,马上推想“氏政连自己有多大饭量都没有数,吃到一半再加汤,至少是没有多少远见”。这推想真的变成事实。氏政后来因为缺乏远见,在战场上接连失算,终于一败涂地。
  作这类推想,却最忌以偏概全。小节变为大节,酿成大祸,毕竟只是事物发展的结果之一。这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个随手用公司一两张纸来写点什么的人,或许总体上仍是个十分廉洁的人。一个贪污大王,倒也可能平时不用公家一纸一墨,为的是他瞧不上眼。一个常掉纽扣甚至粗头乱服的人,也许对待公事却是心细如发。当然,百密一疏又谁都免不了。所以,现象是片面的、表面的、多变的,有时真让人上当。诚如唐诗所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七年期”,好乖乖!现代人,谁有这份耐心来着?记得以前考察入团入党申请人,还花上个把来月跑外调。时下的公司招聘更快捷,或取或舍往往三下五除二,不出数天就拍板,甚至干脆就是一锤定音。第一印象的地位于是极具重要。奢望主持招聘的衮衮诸公来全面考察、辩证了解自己,简直好笑。可行的做法,不是让人家适应自家,而是让自家适应人家,那就是面对考官,不露破绽,“小地方”也免除。
  有些“小地方”已属老习惯,叫它不露也难,咋办?好办。那就从头改起,从日常生活中将不雅的口头禅、粗声大气的语调、失礼的举动以及公私不分之类“小地方”统统驱逐掉,本来就有利而无弊。
  (李莉摘自《今晚报》2009年12月1l日)
其他文献
结构自防水已成为我国工程建设的主要防水技术措施。它既是承重结构,又极具防水特性。目前抗渗混凝土多采用商品混凝土,优点是工序简便,造价低廉,防水持久,节省投资,一般来说,只要设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力市场的逐步形成,电网的运行越来越接近其极限水平,对电网的实时安全可靠性评估也成为必要。 本文对可靠性评估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进行了讨
本文从学生民事权利的法律界定、学生民事权利被漠视的成因、学生民事主体地位与权利维护正当性、学校违约行为对学生民事权利之侵害、学校侵权行为对学生民事权利的侵害及学
现代法律的趋势是在保持规则控制的前提下,力求建构多元化和综合化的控权方式,以适应现代行政权发展的需要,这促使现代行政法必须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现代行政法如何将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