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苍凉与深沉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y57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导语】
  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20余年来,她以故乡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为出发点的小说,以突出的“原生态”特质,以饱满、深邃、自然的女性视角和朴拙、直接、率真的叙述方式,获得读者喜爱。而她的散文也具有如许特点,让读者体会小说背后的迟子建,她对故乡一如既往的深沉之爱。
  【选文一】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浸会大学邀请了来自美国、尼日利亚、爱尔兰、新西兰、肯尼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八位作家,聚集香港,进行文学交流和写作,这一期的主题是“大自然和写作”。为了配合这个主题,浸会大学组织了一些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如去西贡西湾爬山,去大屿山的小岛看渔民的生活,去凤凰山以及湿地公园等。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3期)
  [解读]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最普通的情,通过迟子建的审美观照,却能散发出不同寻常的光彩。如果我们拥有这种意识,那么写作根本不缺好素材,缺少的恰是对身边小事、小物的关注、探究。
  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先从赞美故乡寒冷的新年开始,接着写故乡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温暖;又写十月在香港感受灼热和困倦,以及可怜的绿,反衬作者对故乡寒冷的热爱;最后写的一种社会现象,可谓是神来之笔。这仿佛是一条曲径通幽的长廊,回旋曲折,旁边的景物迷人,最后出现了一个宽广的后花园。将读者引入胜境,体味更高层次的“寒冷与温暖”。
  写对故乡的情感可以有千万条路,作者只抓住了“寒冷”这个特征为切入点,将写作视野深入到了文化领域,使之和故乡的“冷”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丰厚深沉的景象,让读者的情感在相反的轨道中穿行,并且辩证地融合,怎能不情思灵动,哲理飞扬呢?
  本文引起我们关注的是“辩证反衬式”构思,题目《寒冷也是一种温暖》,本身就有一种辩证意味。温暖和寒冷是一对反义词,可以指自然界的温度,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某种现象,比如喜欢和冷淡,推崇和拒绝……作者正是从这点上开掘,形成了不同凡响的构思。
  【选文二】
  伤怀之美
  迟子建
  我八歲的时候,还在中国最北的漠河北极村。漫天大雪几乎封存了我所有的记忆,但那年冬天的渔汛却依然清晰在目。一孔孔冰眼冒出乳白的水汽,雪橇旁的干草上堆着已经打上来的各色鱼类。黄昏时分,云气低沉,大人们将鱼拢在麻袋里,套上雪橇,撤出黑龙江回家了。那是一条漫长的雪道,灰蓝色的。大人们抄着袖口跟在雪橇后面慢腾腾地走着,世界是如此沉静。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天忽然落起大片大片的雪花,我眼前的景色一片迷蒙,我所能听到的只是拉着雪橇的狗的热气沼沼的呼吸声。大人们都消失了,村庄也消失了,我感觉只有狗的呼吸声和雪花陪伴着我,我有一种要哭的欲望,那便是初始体会到的伤怀之美了。   年龄的增长是加深人自身庸碌行为的一个可怕过程。从那以后,我更多体会到的是城市混沌的烟云、狭窄而流俗的街道、人与人之间的争吵,那种人、情、景相融为一体的伤怀之美似乎逃之夭夭了。或者说伤怀之美正在某个角落因为蒙难而掩面哭泣。
  一九九一年年底,我终于又在异国他乡重温了伤怀之美。那是在日本北海道,我来到了著名的温泉圣地——登别。问起登别温泉有何独到之处时,日本友人风趣地眨眨眼睛说:人直接面对着十二月的寒风和天空接受沐浴。我吐了下舌头,有些兴奋,又有些害怕。凌晨五时我肩搭一条金黄色的浴巾来到温泉区。站在室内温泉门边就感觉到了寒气,在隆冬的北海道,去露天温泉,实在需要点勇气啊。我犹豫片刻,还是将门推开。这一推我几乎让雪花给吓住了,寒气和雪花汇合在一起朝我袭来。而我不想再回头,尤其有人望着我的时候,我是绝不肯退却的。
  我全身的肌肤都在呼吸真正的风、自由的风。池子周围落满了雪。我下去了,慢慢地让自己成为温泉的一部分。池中只我一人,多安静啊。雪花朝我袭来,而温泉里却暖意融融。池子周围有几棵树,树上有灯,因而落在树周围的雪花是灿烂而华美的。一边是雪,一边是泉水,另一边却结有冰柱(在水旁的岩石上)。我呼吸着新鲜潮湿而浸满寒意的空气,感觉到了空前的空灵与伤怀。
  此后,久在城市里已经疲惫不堪的我仍然期待着与你重逢。
  去年九月二十日,大病初愈的我终于踏上了一条豪华船。一天黄昏,我独自来到船头的甲板。天边涌动着轰轰烈烈的火烧云,映红了半面江水。这时节有一群水鸟忽然出现在船头不远处,火烧云使它们成为赤色。它们带着水汽朝另一岸飞去,我目随着它们,突然发现它们身上的红色在瞬间消失了,俄罗斯那岸的天空月白风清,水鸟在那里重现了单纯的本色。真是不可思议,一面是灰蓝的天空和半轮淡白的月亮,另一侧却是红霞漫卷。船长在驾驶室发现了我,便用扩音器送出来一忧郁缠绵令人心动的乐曲。我情不自禁地和着乐曲独自舞蹈起来。我旋转着,领略着这红白相间的世界的奇异之美。没有谁来打扰我,陪伴我舞蹈的,除了如临仙界的音乐,便是江水、云霓、月亮和无边无际的风了。伤怀之美在此时突然撞入我的心扉,它使我忘却了庸俗嘈杂的城市和自身的一切疾病。我多想让它长驻心中,然而它栖息片刻就如袅袅轻烟一般消失了。
  伤怀之美为何能够打动人心?只因为它浸入了一种宗教情怀。一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忧伤之美,是一个帝国的所有黄金和宝石都难以取代的。我相信每一个富有宗教情怀的人都遇见过伤怀之美,而且我也深信那会是人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珍贵片断,能成为人永久回忆的关。
  (节选自迟子建《北方的盐》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
  [解读]诗评家谢冕曾说:“(迟子建的作品)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人群中去,退向背负悲剧的边缘者;向内转,转向人物最忧伤最脆弱的内心,甚至命运的背后。然后从那儿出发倾诉并控诉,这大概是迟子建近年来写作的一种新的精神高度。”本文在写法上具有几个特色。
  文题为“伤怀之美”,别具一格,孕育哲理,给人以思考。文章记叙了三件事,在淡淡的叙述中,呈现一种哲理美。文章处处见哲思。如“年龄的增长是加深人自身庸碌行为的一个可怕过程”。涵义丰富,富有哲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城市的喧嚣会干扰人用心去感悟、体会自然之美,人会逐渐变得世俗或庸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逐渐失去对“伤怀之美”的敏感。
  文章细节描写丰富,尤其是景物描写俯拾即是:如首段“一孔孔冰眼冒出乳白的水汽,雪橇旁的干草上堆著已经打上来的各色鱼类。黄昏时分,云气低沉,大人们将鱼拢在麻袋里,套上雪橇,撤出黑龙江回家了。那是一条漫长的雪道,灰蓝色的。”短短几句,却运用了一系列细节描写,尤其是色彩多变的词语选用:如“乳白”“干草(的枯黄)“灰蓝色”,再现情境,生动形象地赞叹出故乡别样的美。
  比拟、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漫天大雪几乎封存了我所有的记忆”,“封存”一词,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表现大雪之大,也从侧面表现出捕鱼之辛苦、之难。“正在某个角落……蒙难而掩面哭泣”,运用拟人,别致新颖,表现出伤怀之美因得不到人理解的孤独、寂寞。“我全身的肌肤都在呼吸真正的风、自由的风。”“呼吸”一词,运用比拟的手法,写肌肤的快意,来表现我心情的愉快、满足。“一边是雪,一边是泉水,另一边却结有冰柱”,句式极短,却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的表现出天气的严寒和我沐浴的惬意之情。
  本文不是纯粹写景,平淡而不平凡,不仅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也给人以哲思。
  【选文三】
  北方的盐
  迟子建
  盐那雪白的颜色常使我联想到雪。在北方,盐与雪正如雷与电,它们的美是裹挟在一起呈现的。
  盐与雪来历不同。雪从天上来,而盐来自地下。雪的成因与低沉的云气有关,而盐的提取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多年矿物质的沉积,其二便是海水的凝结。不论它们来自天上还是人间,其形成都有一个浪漫的过程。云与海水作为雪与盐的载体,其氤氲与浩淼的气质总令人浮想联翩,谁能想到缥缈的云会幻化出那么轻盈、美丽、灿烂的雪花?谁能想到奔涌的海水会萃取出结晶的、闪着宝石一样光泽的盐粒?
  雪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了。这时的北方大地寸草不生,看不到一抹绿色,所有的植物都成了寒冬的战利品,被彻底地俘虏了,无声无息。我童年记忆中的北方人的餐桌上,是看不到新鲜的绿色菜蔬的。不似现在,运输的畅通和市场经济的发达,数九天气也能吃到来自南国的蔬菜。
  盐在漫漫寒冬中披着它银色的铠甲在北方闪亮登场了。它其实在秋天就亮着它的白牙向北方女人微笑了。秋季是北方人腌菜的时节,家庭主妇们把还新鲜的豆角、辣椒、芹菜、黄瓜、萝卜、芥菜等塞进形形色色的缸里,撒上一层又一层的盐,做成咸菜,以备冬季食用。北方人爱吃的、一直以来被大张旗鼓腌制的酸菜,更是缺少不了盐。盐被白花花地撒向缸里的时候,会发出簌簌的声响,好像盐在唱歌。在秋天,山间的蘑菇也露出毛茸茸的头了,蘑菇除了晒干外,还可以用盐腌渍在坛子里存储起来,冬天时用清水漂出它的盐分,吃起来味道仍是鲜美的。所以盐在秋季是撒向北方土地的最早的雪,它融化了,融化在菜蔬最后的清香中。如果你问一个北方人,你们的灶房里什么物件最多?我猜十有八九的人都会冲口而出:咸菜缸!的确,腌酸菜的大缸,腌萝卜和芥菜的中等型号的缸,以及腌糖蒜和韭菜花的坛子等等,就像乐池上摆放着的形形色色的乐器一样,你一进灶房它们就会扑入你的视野,并且在你不小心碰撞了它们的时候,为你奏出或沉郁或清脆的乐声。   咸菜是北方人餐桌上的“正宫娘娘”,在寒风呼啸的日子里占据着统治地位,因而北方人也较其他地区的人摄盐量大,形成了口重的习惯,似乎不多加盐的食物都是寡淡无味的。北方人对盐有种近乎崇拜的心理,认为它是力量的化身,所以民间流传着吃盐长力气的说法。那些靠力气而生活的伐木工及家庭主妇,对盐的青睐可想而知了。记得童年时看电影《白毛女》,看到白毛女在山洞里因为多年吃不到盐,而过早地白了少年头的时候,盐在我心目中还具有了乌发的作用,这印象一直延续至今,根深蒂固。现代膳食讲究低盐少糖,这与北方人对盐的巨大热情是背道而驰的。北方人心脑血管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江南,其气候的寒冷与摄盐过量无疑是两大元凶。尽管如此,北方人对盐仍然像对老朋友一样紧紧相拥,人们并未将它当敌人一样警惕着,虽然冬季可以从副食商场购得新鲜蔬菜,紫白红黄地点缀着餐桌,但在餐桌的一角,总会有几碟颜色黯淡的酱菜与之唱和着,有如一部歌剧在结尾时撒下的袅袅余音,它们呈现着旧时阳光的那种温暖与美好,令人回味。
  当我们吃着腌制的酱菜望着窗外的雪花、听着时光流逝的声音时,浓云会在深冬的空中翻卷,海水会在遥远的天际涌流。而当我们为着北方的冻土上所发生的那些故事无限感怀时,泪水便会悄然浮出眼眶。泪水一定來自大海,不然它为什么总是咸的?!
  因为有了寒冷,有了对寒冷尽头的温暖的永恒的渴望,有了对盐那如同情人般的缠绵和依恋,我想北方人的泪水会比南方人的泪水更咸。
  (选自迟子建《北方的盐》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
  [解读]文章看似质朴,在唠家常中娓娓道来,实则富有哲理美。
  文题为“北方的盐”,而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写“雪”,具有两个作用:盐与雪的颜色相同且都有一个浪漫的形成过程,易于产生类似的联想。雪的降临赋予了北方以寒冷,天气的寒冷引出北方餐桌上的咸菜,再引出与北方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盐。北方人对“盐”怀有巨大的热情和近乎崇拜的心理。
  通读全文,除了对盐的依恋和赞美,我们还能感受到盐是和过去的岁月、和北方人的情感与生命融合在一起的,它体现了北方人生活的艰辛及对温暖生活的永恒渴望。文章除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外,还综合运用议论、抒情,结尾部分富有哲理,深化主题,由对北方盐的赞美升华到对北方人的赞美。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市弘扬中学]
其他文献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2010年第2期刊登的“斯坦纳定理的简证及推广”一文(下称文[1]),用“同一法”证明了平面几何中著名的斯坦纳定理——两内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并给出了两个相关命题,阅后较有启发.但对其证明笔者不敢苟同,认为有误.今冒昧提出,不妥之处,请同行赐教.为便于说明,现部分摘录如下:  已知:如图1,△ABC中,BD平分∠ABC,CE平分∠ACB,且BD=CE.求证:A
期刊
“教什么确定后,怎样教才有意义”,这才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数学本质是数学的核心价值,如果教学过程单纯追求教材的教育形态,丢掉数学本质的教育意义,将使教学陷于形式化、教条化泥潭,会使数学教学失去应有的生命与活力.  概率在社会生活和科学实验中运用广泛.体会概率的意义,理解现实世界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树立正确的随机观念,是初中学段学习概率知识的重要目标.但由于概率问题的不确定性,较易受错误直觉的误
期刊
每当梨花盛开的时候,梨乡都要举办梨花节。每年的梨花节前,都会有一张素洁得如同梨花一样的请柬飞到我的案头,传达着梨花对我的召唤。  我在一个飘雨的日子,踏上了去梨乡的路途。一路风雨,心中默念着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却全然没有女词人那种洒脱和悠然。“梨花一枝春带雨”,美倒是美,可那柔弱的梨花,能经得住几番风吹雨打?记得当年秋末,大丰收后销不出去的雪梨堆得像小山,压得人们心里透不过气来,梨农们的眼里噙满
期刊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了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上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
期刊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也是拉美文学史上继现代主义之后崛起的伟大诗人。由于“他的诗作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他于197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回到自我》这首小诗既开阔宏大,又深邃细腻,饱含深刻的哲理意蕴。  回到自我  有一人回到自我,像回到一间  有铁钉和裂缝的老屋,是的  回到厌倦了自我的自我,  仿佛厌倦一套千疮百孔的破旧衣服,  企图裸身行走于雨中
期刊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賢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
期刊
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天然的爱,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儿女的心中,悄无声息地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成长。有人说,父爱是一座山,母爱是一条河。山固然有山的巍峨,但河也有河的缠绵。一个人从有了生命的那一刻起,母亲的血液就流淌在他的每一根血管里,古今中外无数美好的诗文都献给了母亲。我国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可谓家喻户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全诗三
期刊
晓得大悟是小时候所读的书籍中,有太多关于河口与宣化店的描写。河口是红四方面军不得不撤离鄂豫皖的最后一战。那一战红四方面军倾尽全力,没有战败,也没有打赢,只能在万般无奈中“再见”大别山。宣化店的情况也是如此,新四军五师全部主力集结于此,面对十几倍敌对兵力,新四军五师的十万官兵,以自我牺牲的姿态,坚守到最后一分钟,才突围去向四方,成就了近代史上不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那时候这地方被称为礼山,直到以胜利为
期刊
盼望着,盼望着,五一就要来了。而距离 “中华号角——2018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管乐艺术节”的日子,也越来越近。  2018年4月28日,凌晨四点多,空荡荡的大街,显得无聊又寂寞。只有两旁昏黄的路灯,发着微弱的余光。但校园里却早已人影绰绰,到处是拉着行李箱,匆匆而来的学生和家长。随着豪华大巴的引擎声响,我们终于开启了期盼已久的上海之行。  对我们而言,好多人都是第一次外出,而且目的地又是赫赫有名的大
期刊
冬天是缓慢的。它的灰色的身躯庞大臃肿,在大地和天空之间踯躅着,不肯前行。山间雾霭重重,田野一片沉寂。田里的水,堰塘的水,因为少雨,都长了苔,蒙了垢,呈现出灰白的颜色。植物仿佛停止了生长,茎叶老得发黑。村庄隐藏在竹林里,静悄悄的,鸟声零落,鸡打盹,狗酣眠。人呢,几乎不见影子。  就这样过了一些日子。细雨下过,雪花飘过,细心的人们发现了外面的变化。雾轻了,薄了,天空开朗起来,阳光明亮了一些。鸟声渐渐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