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历来倍受人们尊重,因此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写到诸葛亮。李白在《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中,写下这样的诗句:“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李白把诸葛亮比作水中的鱼,鞠躬尽瘁协助刘备建立伟业,但李白不是欣赏战场上的诸葛亮,而是欣赏他能将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掌握在自己手中,李白要赛过诸葛亮的是智慧。
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诚历来受人景仰,白居易《咏史》云:“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白居易除了赞美诸葛亮外,还提到了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刘备不听诸葛亮劝告导致惨败,不得已只能托孤,决定让李严与诸葛亮共同辅佐少主,就是因为对诸葛亮存有疑心。并且还说若不可辅,少主可以自立为王。最后,诸葛亮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一腔忠诚。白居易含蓄地讲述了这段历史,推崇的仍然是诸葛亮的忠臣形象。
李商隐也有诗《武侯庙古柏》道:“蜀相階前柏,龙蛇捧閟宫。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这是李商隐在游览凭吊武侯庙时作的一首五言排律。唐朝雍陶在《武侯庙古柏》中写道:“密叶四时同一色,高枝千岁对孤峰。此中疑有精灵在,为见盘根似卧龙。”还有温庭筠的“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罗隐的“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杨慎的“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等等。诸葛亮不仅在东汉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深深影响了文星璀璨的唐朝。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这一点与诸葛亮的追求颇为相似,因此杜甫诗中咏诸葛亮的较多,如杜甫的传世名篇《蜀相》其中有一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委婉凄情,回顾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到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心耿耿,伐魏路上也是一腔忠诚,最后大业未成身先死,受到后世英雄极大的尊崇,常常是涕泪满衣裳。杜甫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这首诗的,更见感怀之深沉,惋惜之意溢于言表!在杜甫的另一首《八阵图》中,对诸葛亮的一生功绩做了充分的赞颂与肯定。“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赞美诸葛亮创制的八卦阵,就像石头一样,任凭江流冲击,石头依然如故。千古名扬的同时,也是千年遗恨啊!三国鼎足之势失衡的原因,或许能在杜甫这跌宕有致的诗句里找到答案。
与杜甫有同样情怀的还有宋代的大诗人陆游,陆游的诗中赞颂武侯的诗词有20篇之多,实乃诗人中数量之最!如他的诗《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陆游时年52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仿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位卑”句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又如陆游的《书愤》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历来倍受人们尊重,因此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写到诸葛亮。李白在《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中,写下这样的诗句:“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李白把诸葛亮比作水中的鱼,鞠躬尽瘁协助刘备建立伟业,但李白不是欣赏战场上的诸葛亮,而是欣赏他能将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掌握在自己手中,李白要赛过诸葛亮的是智慧。
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诚历来受人景仰,白居易《咏史》云:“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白居易除了赞美诸葛亮外,还提到了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刘备不听诸葛亮劝告导致惨败,不得已只能托孤,决定让李严与诸葛亮共同辅佐少主,就是因为对诸葛亮存有疑心。并且还说若不可辅,少主可以自立为王。最后,诸葛亮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一腔忠诚。白居易含蓄地讲述了这段历史,推崇的仍然是诸葛亮的忠臣形象。
李商隐也有诗《武侯庙古柏》道:“蜀相階前柏,龙蛇捧閟宫。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这是李商隐在游览凭吊武侯庙时作的一首五言排律。唐朝雍陶在《武侯庙古柏》中写道:“密叶四时同一色,高枝千岁对孤峰。此中疑有精灵在,为见盘根似卧龙。”还有温庭筠的“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罗隐的“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杨慎的“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等等。诸葛亮不仅在东汉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深深影响了文星璀璨的唐朝。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这一点与诸葛亮的追求颇为相似,因此杜甫诗中咏诸葛亮的较多,如杜甫的传世名篇《蜀相》其中有一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委婉凄情,回顾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到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心耿耿,伐魏路上也是一腔忠诚,最后大业未成身先死,受到后世英雄极大的尊崇,常常是涕泪满衣裳。杜甫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这首诗的,更见感怀之深沉,惋惜之意溢于言表!在杜甫的另一首《八阵图》中,对诸葛亮的一生功绩做了充分的赞颂与肯定。“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赞美诸葛亮创制的八卦阵,就像石头一样,任凭江流冲击,石头依然如故。千古名扬的同时,也是千年遗恨啊!三国鼎足之势失衡的原因,或许能在杜甫这跌宕有致的诗句里找到答案。
与杜甫有同样情怀的还有宋代的大诗人陆游,陆游的诗中赞颂武侯的诗词有20篇之多,实乃诗人中数量之最!如他的诗《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陆游时年52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仿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位卑”句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又如陆游的《书愤》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