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每个学期都会听一些公开课、常规课,会发现很多人特别是年轻教师会出现一个问题:数学课上的练习缺乏变化。这里的变化不是指练习形式上的变化,实际大部分课堂练习形式多样、花样百出,但是大部分都是无效的重复练习,课堂上看上去热热闹闹,孩子掌握的非常不错,但是一写作业却暴露出一大堆问题。我所说的变化是指“变式教学”,所谓“变式”,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即教师可不断更换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但应保留好对象中的本质因素,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 变式教学;常规课;课堂教学;公开课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6-0062-01
例1:本學期曾听过一节五年级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是一节组内教学常规课,授课教师是一位教龄不到两年的年轻教师,通过分饼让学生初步理解算理,然后简单练习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得,后面就是大量形式多样的计算练习。看谁算得又快又好、课件小游戏、你来说我来答……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兴趣高涨。但是这些练习题大量的都局限在1以内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有整数的练习很少,带分数更是没有涉及,这就是我们说的重复无效的练习。实际上,仔细分析,可以把练习题分成几个层次:
(1)1以内的同分母加减法,结果不需要化简。例: ;
(2)1以内的同分母加法,结果需要化简。例: ;
(3)结果是1的同分母加法。例: ;
(4)被减数是1的分数减法。例:1-;
(5)有大于1的整数的加减法。例: 、3-、3 ;
(6)有带分数、假分数的加减法。例:4-、6
这些习题通过一系列的变化,综合性更强,难度一步步递增,对学生而言更有挑战性,这才是有效的练习。如果有时间还可以放到具体情境中变成解决问题,通过变形不断挑战极限,让学生熟练掌握不同类型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例2:六年级下册“折扣问题”。书上例题比较简单,我们可以根据例题变形,不断改变问题条件与问题。
基本题型是:一套书原价125元,现价100元,相当于打几折?这是已知原价和现价求折扣。可以有以下的变形:
(1)一套书原价125元,先八折促销,现在售价多少?(已知原价和折扣求现价);
(2)一套书八折后是100元,那么原价是多少元?(已知折扣与现价求原价);
(3)一套書原价125元,现在八折销售,便宜了多少钱?(已知原价与折扣求便宜多少钱);
(4)一套书原价125元,现在便宜了25元,相当于打了几折?(已知原价与便宜的钱数求折扣)
(5)一套书八折后便宜了25元,原价是多少元?(已知折扣与便宜的钱数求原价)
通过对一道题的不断变形,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现价、原价、折扣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折扣=现价/原价,现价=原价×折扣,原价=现价/折扣。理解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不论题目如何变,数量关系永远不会变,只要找准数量关系式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直坚持这样变式教学,学生熟悉套路后自然会掌握求数量关系式中的任意一个量,渐渐开阔思路、举一反三,数学核心素养自然不断提高。
实际上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进行变式教学,但是为什么在很多课堂上看不到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部分教师经验不足,见过的题型太少,不知道学生在哪里容易出错,所以只能照本宣科,机械重复课本上的习题。
(2)备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学生,总是从成人的角度去思考,认为知识点并不难,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例如之前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与任课老师交流的时候,老师觉得:“很好算啊,之前我们学过。”并没有意识到两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并不是想象的1 1=2这么简单。
(3)备课不够充分,对教材和大纲分析、研究的不够,翻看的资料不够多。实际上教材上的“做一做”和课后练习很多时候暗含玄机,与例题比较有所变形,但是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随意看看,并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做一遍,更不用说研究为什么出现这道题。
(4)在课堂上出现问题的时候并没有重视,草草讲解带过。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尽量当堂解决。
变式教学可以让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从而领略学习的魅力,作为教师更要潜心教学,勤于思考,善于变式教学,自然会摆脱题海战术、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变式教学;常规课;课堂教学;公开课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6-0062-01
例1:本學期曾听过一节五年级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是一节组内教学常规课,授课教师是一位教龄不到两年的年轻教师,通过分饼让学生初步理解算理,然后简单练习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得,后面就是大量形式多样的计算练习。看谁算得又快又好、课件小游戏、你来说我来答……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兴趣高涨。但是这些练习题大量的都局限在1以内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有整数的练习很少,带分数更是没有涉及,这就是我们说的重复无效的练习。实际上,仔细分析,可以把练习题分成几个层次:
(1)1以内的同分母加减法,结果不需要化简。例: ;
(2)1以内的同分母加法,结果需要化简。例: ;
(3)结果是1的同分母加法。例: ;
(4)被减数是1的分数减法。例:1-;
(5)有大于1的整数的加减法。例: 、3-、3 ;
(6)有带分数、假分数的加减法。例:4-、6
这些习题通过一系列的变化,综合性更强,难度一步步递增,对学生而言更有挑战性,这才是有效的练习。如果有时间还可以放到具体情境中变成解决问题,通过变形不断挑战极限,让学生熟练掌握不同类型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例2:六年级下册“折扣问题”。书上例题比较简单,我们可以根据例题变形,不断改变问题条件与问题。
基本题型是:一套书原价125元,现价100元,相当于打几折?这是已知原价和现价求折扣。可以有以下的变形:
(1)一套书原价125元,先八折促销,现在售价多少?(已知原价和折扣求现价);
(2)一套书八折后是100元,那么原价是多少元?(已知折扣与现价求原价);
(3)一套書原价125元,现在八折销售,便宜了多少钱?(已知原价与折扣求便宜多少钱);
(4)一套书原价125元,现在便宜了25元,相当于打了几折?(已知原价与便宜的钱数求折扣)
(5)一套书八折后便宜了25元,原价是多少元?(已知折扣与便宜的钱数求原价)
通过对一道题的不断变形,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现价、原价、折扣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折扣=现价/原价,现价=原价×折扣,原价=现价/折扣。理解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不论题目如何变,数量关系永远不会变,只要找准数量关系式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直坚持这样变式教学,学生熟悉套路后自然会掌握求数量关系式中的任意一个量,渐渐开阔思路、举一反三,数学核心素养自然不断提高。
实际上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进行变式教学,但是为什么在很多课堂上看不到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部分教师经验不足,见过的题型太少,不知道学生在哪里容易出错,所以只能照本宣科,机械重复课本上的习题。
(2)备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学生,总是从成人的角度去思考,认为知识点并不难,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例如之前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与任课老师交流的时候,老师觉得:“很好算啊,之前我们学过。”并没有意识到两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并不是想象的1 1=2这么简单。
(3)备课不够充分,对教材和大纲分析、研究的不够,翻看的资料不够多。实际上教材上的“做一做”和课后练习很多时候暗含玄机,与例题比较有所变形,但是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随意看看,并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做一遍,更不用说研究为什么出现这道题。
(4)在课堂上出现问题的时候并没有重视,草草讲解带过。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尽量当堂解决。
变式教学可以让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从而领略学习的魅力,作为教师更要潜心教学,勤于思考,善于变式教学,自然会摆脱题海战术、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