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挂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高博今天下午开着他新买的爱车回西安了。
  望着车轱辘在交口河这坑坑洼洼的街道上颠簸而行,瞬间,眼畔上旋着一汪不争气的泪水,便傻呆呆地踌躇在街的那头。是啊,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在当地企业上班下班,有说有笑,欢欢实实地围在父母的身边,妈妈做好了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爸爸噙着老旱烟锅笑嘻嘻地给儿女们讲他们年轻时候的艰辛与浪漫,那种温馨,那种其乐融融,我感觉他们幸福得跟花儿一样。而自己的孩子在外面风风雨雨,一年见不了父母几面,饥一顿、饱一顿的,下班后悲悯地坐在电脑前写写画画,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路过穿衣镜,顺便照了照自己这副就像霜煞了的老脸,看起来自己真的老了!我都没有觉察到,儿子什么时候已长成大人了。也许是我长期扑腾在文学创作的天地,竟然把孩子的成长撂在了脑勺后面。娃这次回来,我看他懂事多了,还知道把外面的好吃的、好喝的带回来平均分成若干份,带着这些吃吃喝喝看望他的七大姑/\大姨们。更重要的是,这孩子对从小抚养他长大的外婆、奶奶有种特殊的感情。除了礼盒、礼品,他还给两位八十高龄的外婆和奶奶各自准备了几百元钱的红包。老人们亲呢地抚摸着孙子的头,那一串串久违的泪花止不住地往下流,嘴里还在念叨着:“我高博是好的,我高博是好的。我娃长大了,我娃终于走到人路上了。这快啊!你当年钻进外婆家的炕洞里,他们把你撵出来,你浑身上下黑得就像跑到家里的一只小狗熊,这可把全家人笑得肚子疼。你妈把你打得号哭大叫,外婆为了护你,挡住你妈的棍棒,差点把外婆的手指头弄坏哕。转眼问,我娃都长这么大了。我娃有出息,我娃有出息……”
  外婆的话,我不知道儿子听后有何感想。记得,很早很早以前大哥每次探亲回来,父亲把腿盘圆,坐在铺着烂席片的土炕上给大哥上课,我们兄弟姐妹在一旁听。父亲说:“娃啊,你在外面远离亲人,远离父母,咱是受苦受难出身,大要饭吃把你养大,幸亏共产党毛主席救了咱的命,我娃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多干工作。你验兵体重不够,个头不高,接兵的首长顶住上面的压力,破格把你带走了!你那年当兵走的时候,家里都揭不开锅。茂盛,你在你兄妹六个里是老大,咱屋的光景大就指望你了。”父亲抽着老旱烟锅,那一缕缕烟雾袅袅地飘过头顶,他揉了揉那双被烟雾熏酸了的泪眼,大哥一边点头,一边拿钢笔在小小的笔记本上记着。
  20年后,我带着父亲对大哥的寄托走进了工作岗位。是的,父亲对大哥的话就像用刀子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就像我人生道路的一盏明灯。
  儿子长大后,我又把这些话带给了他,至于他听进去了没有,我一直比较含糊。去年赴西安参加了一次文学活动,会后,儿子约我到市里购物,由于我一时没注意,向大街上吐了一口黏痰。儿子手忙脚乱地从衣兜里掏出纸巾擦掉了他父亲那口任性的黏痰。过后我有些脸红,有些诧异,尽管是这样,他也没有责怪我。等到红绿灯通行的时候,他笑嘻嘻地和我拉话:“爸爸,你看看西安市这几年的变化,那不是一般的,是突飞猛进的变化!我们长期生活在这里,只有每个市民守规矩、讲卫生,我们的健康才能有保证。”在儿子面前,我羞愧难当,脸红得都没处搁了。
  对不起!我一直在心里對儿子说对不起。爸爸好糊涂啊!其实,爸爸糊涂的不光是往马路上吐了一口黏痰,而是在孩子的青春期,正是我的长篇小说《趟不过的清水河》创作最要命的日子,他每天上学放学,都是一个人孤单单的。我很少到他的学校,几乎连孩子的家长会都没有开过。几次进京,都想不起去看孩子一面,连孩子学校在哪方向都不知道。只有每月给他打一点少得可怜的生活费,才勉勉强强地把孩子供出了大学校门。
  当然,孩子对自己这位“王满银”式的父亲是怎么想的,我就不知道了。去年有一次外出,车过延安,奇迹般的遇见了高博中学同学,这姑娘比较开朗、成熟,对人也有礼貌。我们在吃饭中她谈到了高博的生活、理想、做人,也包括感情方面的事情。她毫不掩饰地说:“叔叔,我上次在同学聚会中,与高博重逢,在拉话中得知,高博平常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身体漠不关心,为了工作加班加点,起早贪黑,每天不按时吃饭,也不好好喝水,不好好吃水果。生活中省吃俭用,瞎凑合。叔叔,你跟他说一说,千万把身体当回事……”姑娘在我面前愁容沉沉的,作为老同学,她对自己同桌的健康操的心似乎比我还多。
  是啊,当谈起孩子的成长,我真欠他太多了。我不知道他为了这个家竟然把自己苦到了这种地步,都是我们家底子薄惹的祸。前几年,看别人在城里买房,我在县城也买了一套,到了年终银行的贷款到期了,在我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向儿子张口。结果,他如期地把银行的贷款还上了。后来我想,孩子给我的那几万块钱不知把自己苦成啥了!他才参加工作不到两年,一下子能拿出好几万元钱,不容易啊!有时候我常常检讨自己,一部长篇小说没有写下个辰眉眼,可把儿子害苦了,看起来,我都成了自己长篇小说《趟不过的清水河》里的冯长锁了!
  也许,生活不会忘记。
其他文献
我叫非香亦,已经4岁半了。  8点钟,妈妈准时回来把我叫起床,帮我换上了两天前就洗好的漂亮的彝族衣服。因为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彝族,今天又是第一次送我去幼儿园,爸爸妈妈都很正式,说是要打扮一下,第一天去学校不能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不好的印象。  我一边吃早饭,一边高兴地想,幼儿园里应该有张老师吧?张老师其实不是老师,他在我3岁时教我读书,爸爸告诉我他是一个警察,可能是怕我不听话的缘故,而我也从来没有见他
期刊
今天是父亲节,我是从女儿女婿发来祝福信息中得知的。这让我没有缘由地想起了我的父亲。  父亲生于1933年,六岁时就成了孤儿(爷爷去世,奶奶下堂改嫁,姑姑已出嫁),与一个我称之为六爹的长辈生活,直至长大成人,成家。父亲有三个女儿三个儿子,印象中父亲很是得意。父亲说他读了半年私塾,对于读书他非常推崇,也因了读私塾,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父亲就被当时称之为“四清运动”的工作队选中,当时称为半边户,在乡里乡亲
期刊
石桥水冷,每为众生时雨滂。  汪庄桥这座石桥,曾是村里男女老少爱去的地方。村里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要吃水,都要在晨雾缭绕的清早或夕阳弥散的傍晚,用扁担挑着两只一路叮当作响的水桶,来到桥南的几级石头砌成的石阶上,弓下腰将系在扁担梢头的一只水桶“啪”的一声甩入水中,轻摇几下使清澈照人的河水灌人桶中,单手用力向斜上方猛地一提,一桶水便打好立在没水的石阶上,端端正正、碧波荡漾起来……腾出手再甩出另一只桶,
期刊
三丫是张娟的小名,今年12岁,在家排行老三,她是从苏州下放到我们生产队的,上初中一年级,与我同班。  三丫有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扎着两个爬爬角辫子,笑声出来时,脸颊上露出两个甜甜的酒窝儿,比任何一个女同学都美。一次上作文课,老师出的题目是“我的第一次”,三丫写的作文成为范文被语文老师当堂朗读,她写了“我第一次见父亲哭’’,她在文中说她父亲在下放前是苏州市政府办公室秘书,“文革”开始时因“包庇”市
期刊
在看清朝题材的电视剧时,经常有犯人被流放到宁古塔,想必那是一个僻远荒凉的地方。没想到有一天,我旅行的脚步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停留,因为好奇,想看看这里是什么样的景象。  元月初的宁安是一片冰雪世界,白天零下十七八摄氏度,夜晚零下二十四五度。牡丹江已经结成厚厚的冰,孩子们在冰面上玩耍。我了解到江边有张闻天工作室旧址,决定前去参观一下。  工作室位于闻天街与新街路交叉口,是宁安现存唯一完整的清代晚期四
期刊
三十六年前,我还是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沈阳市人民政府庆祝第一个教师节暨表彰优秀教师大会上,唯一的一个节目是我——(只有我一个小孩儿参加大会)为全体教师演唱了一首《党啊,亲爱的妈妈》。  当时是乐队伴奏,下面坐着一千多人,黑压压,场面怪吓人的。唱完下来,掌声响了很长时间。不知道是什么领导,反正有个爷爷还给了我一个大苹果。遗憾的是,这一幕没有留下照片。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位姓赵的老师,她是被表彰的老师,还上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村里有一个羊倌,常常和我们不期而遇。  他白花花的胡子飘拂在胸前,胡子往下是凹陷的肚子,里面装了不少故事。别看他老,论辈分才是我的哥哥。他爱跟我们这些孩子玩,我们也喜欢听他没完没了地絮叨,《王贵偷锣》《淘气鬼》等等,现在我还能完整地复述出来。如果追溯师承,他该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几年后,老人死于火灾。他老眼昏花,打翻了煤油灯,把自己烧成一堆焦炭。我心里非常难过,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天
期刊
去年,陪同八十高龄的叔父去老家查看家谱。  家谱是大清光绪十三年修纂的。宣纸扉页里夹着一张红纸,蝇头小楷,书写工整。细看是两户宗家过继男孩子的凭据,下面的落款是当年在场见证人的名讳及时间。偶然间,叔父看到了祖父的大名,惊喜地指给我看。祖父我没有见過,家里人也很少提及。  祖父生于清末,病逝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当年的叔父才十来岁,孙字辈的后生中除了我的堂哥,其他孙子辈大多未出生。  关于祖父,家谱上没
期刊
文学创作属我第一爱好,第二爱好乃绘画。最近特别爱画牛,《老子出关》《牧归》《看看谁是真牛》等连画五六幅。昨天与友聊及,一扯到牛上他立即很情绪化,其双眼炯炯,声音激动:想想牛一生吃的啥喝的啥?到无力耕田时却被一刀戳死,杀了吃肉,骨头熬高汤,皮剥几层做皮衣、皮手套、皮鞋。有不少牛皮剥下来一看居然伤痕累累,烂得啥也做不成。怎么回事儿?原来是牛耕田时稍不随人意,便遭鞭子抽,没轻没重的。试看天下牛皮,哪张皮
期刊
鸭绿江断桥是一座有110年历史的12孔桥,其闻名于世,不是由于始建于清末的久远,而是20世纪50年代的那场战争。当年,那桥被轮番轰炸的美军飞机炸断,中方一侧仅残存4孑L桥身屹然不倒,故称“鸭绿江断桥”,至今,仍有万千弹痕。  那年,我出差到沈阳,办完公务又绕道去了一趟丹东。我站在鸭绿江大桥的这一头,远眺对岸,悉心倾听着滔滔江河的呼吸。那一头是朝鲜的新义州,仿佛很陌生,又仿佛很熟悉。我掏出手机给远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