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经济新常态理论及其区域经济转型产生的积极作用出发,以上海市宝山区经济转型的探索和思考为研究对象,提出具有共性意义的,有关转型目标、动力、过程、保障方面的问题,试图寻求解决方案。
关键词:新常态;区域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0-000-02
经济进入缓增长的“新常态”,区域经济转型要相机抉择,既结合本地禀赋,又激发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政府改革,促进市场活力的释放,逐渐实现经济转型。本文以上海市宝山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探索与挑战为例,讨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一、“新常态”理论及其对经济转型产生的积极作用
“新常态”,最初是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先生提出的一个描述经济状况的概念,解释在后金融危机时期(2008年至今),西方发达经济体通缩长期化的趋势。经济学家原本认为,危机后的通货紧缩理应是短期现象,现在却进入长期化的稳定状态。中国GDP增速则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告别了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在发展速度调整的形势下提出来的,特点可归纳为:速度变化和结构变化。新常态理论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如下:
(一)经济发展动力将从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要求政府和社会更加重视科技、教育、人力资本
“新常态”下的发展,通常被认为罗默新增长理论主导,认为教育投入带来的劳动者素质提升、研发投入带来的技术升级能够改善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此所谓知识经济。虽然“投资拉动”手段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仍在持续应用,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要求不断寻找新增长点,提出对科技、教育、人力资本积累的更多要求。近年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科研院所研发人员技术转让管理的改革等,体现了相关思考和建议。
(二)市场经济运行的复杂化,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对市场和经济活动的理解,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促进市场活力的形成
政府部门一系列的“简政放权”,体现了为市场活动节约更多的时间、让出更多空间;“微刺激”体现了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降低市场活动的成本、增加其利润,从而提高其积极性;而通过“互联网 ”的宣传推广,大力号召“创新”和“创业”,旨在培养市场主体,解决就业,带动经济活动的开展。
我国根据国情,在进行政府改革同时,完善市场体制,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仍把投资“铁公机”等基本城市建设、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方面作为重点,为改革保存和衍生更多资源。
二、“新常态”下宝山区转型发展的探索
对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四个中心”的上海,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早已清晰呈现。由于东南沿海城市基本在经济发展各阶段都占据先期位置,对其进行分析,也可作为其他城市的参照。
1992年之前上海的城市定位曾经是工业城市和工商业城市,经济增加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浦东开发开放以后有了巨大的改变,经济增加值快速提高;而2008年以来,上海的GDP增速明显放缓,构成新常态下的挑战,也促使上海不断寻求新机遇。位于上海北部近郊的宝山区,在从老工業区转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区域的过程中,浓缩着上海的轨迹,2007年以来已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理念,并在“建设现代化滨江新区”的总目标下对行政管理、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方面实施改革创新。目前已成型的《宝山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对于在“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提出了更为完整的设想。可将宝山探索归纳为以下特点:
(一)区域经济转型既与上海的整体规划保持同步,又具备独特的资源禀赋
宝山在过去的工业化进程和当前建设“现代化滨江新区”转型过程中,基本与上海同步,既与过去的“重工业基地”相承接,具备重型制造业、钢铁贸易、物流、滨江等资源禀赋,又于近10年中在全区构建了多个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产业平台的格局,为“十三五”经济转型奠定基础。
在经济增速趋缓、结构调整加快的转变中,上海是位于主动迎接“新常态”挑战的一线城市。而宝山区2008年前后,确定从传统工业区转型为“现代化滨江新区”,明确发挥“滨江”优势,将“滨江发展带”作为“十二五”期间发展转型的第一大区域,基于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发展,2014年更进一步探索式地提出建设“国际邮轮城”,目标是在“区港联动”机制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当前宝山区“补短板”思路也积极顺应整体政策导向。根据市委部署,结合区域实际,宝山区委、区政府将补短板工作列为2016年全区1号工程。在整治“五违”基础上,重点聚焦“三治两去”,其中“去低效产能”的焦点,是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进行部署和推进。
(二)区域产业总体布局既放眼于长远,又着力于足下
由于“新常态”意味着长期过程,因而长远布局、立足当下,是将战略和战术相结合的考虑。宝山在发展战略上,利用滨江优势,发展邮轮经济,实现“区港联动”,建设“现代化滨江新区”,着眼长远布局,与本区域其他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规划结合,构成完整框架。而在战术上,则联合发展,突出当前重点。虽然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已成亚洲最大母港,年接待邮轮300艘次,但基于周边服务业配套不足,对本地经济贡献尚不显著,建设“邮轮城”还需假以时日。因此可见,区域整体配套还需加强,从而形成支持邮轮经济发展、并反哺区域相关产业的体系。
具体产业发展中,宝山提到“三个一”策略:一是“转一块”,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落后产业,升级落后业态,二是“育一块”,打造区域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培育一批新兴产业,三是“稳一块”,落实国家和上海市出台的系列房地产新政,更加注重房地产市场发展质量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宝山目前与整个上海及全国许多区域有类似发展特点与困境,那就是过度依赖房地产业。在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和稳定传统产业发展上,需努力寻求平衡。 宝山区“十三五”期间预计建设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承载区、城市功能转型的最佳实践区,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对于曾以重工业著称的宝山区,是转型的关键。然而,新产业增长点的培育需要一定周期,并对整体环境的构建提出长远而较高层次的要求,比如,“邮轮城”概念的争议性和长期性,也证明这不是短期之功。
(三)区域经济转型与城市功能提升更加有机结合
区域经济转型与城市环境的优化、功能升级存在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经济“新常态”的挑战,还伴随着人民群众对城市功能的新期待,因此区域经济转型意味着对经济社会发展更积极的推进。宝山区正在进入环境治理的推进期、城市治理的调整优化期,未来拟建成城市功能转型的最佳实践区,统筹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基本建成国际知名、亚洲一流的邮轮母港。宝山区《十三五规划建议稿》编制之前进行的民调显示,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宝山民众认为,最迫切需要改善和提升的前三项分别为噪音、空气质量、绿化等环境卫生(38.27%),轨道、公交等公共交通设施(31.35%),商业购物、文化娱乐设施(19.23%)。而“三治两去”的“补短板”目标将治理环境、城市管理和去除低产能等放在同一层面考虑,体现了社会需求和政府工作重点,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招商引资,也对环境治理与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提出新要求。
三、“新常态”下区域经济转型的共性问题和思考
在“新常态”的环境下,宝山区在经济转型发展方面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存在需要探讨的问题,在大城市中有普遍意义。
(一)转型目标上,由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的联动既是双驱关系,又有所侧重,发展的整体性和考核体系不易把握
区域经济转型,最终有利于老百姓,因此,经济发展必须与政府体制改革、社会民生、城市功能完善等构成互相促进、互为检验的系统工程。区域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应该落足在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然而,补短板,去产能,势必带来企业调整、社会保障、其他产业配套等重大课题。
(二)转型动力上,产业结构调整不易平衡,势必造成一定“左右为难”局面
为保持一定改革资源和转型动力,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不得不持续,消费拉动仍旧乏力。经济结构调整尚处进行时,原有的“速战速决”的政绩观念和做法在大环境下很难奏效。比如,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作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性项目,产业定位及区港联动的意义明确,目标是进一步夯实亚洲第一母港地位,加快宝山邮轮新城建设;但为国际邮轮乘客提供服务的本地配套还在建设中,需要规划长期蓝图,做好配套推进、基础招商和形象宣传工作,培育未来产业增长点。因此,在“新常态”下促进经济转型,政府行政观念变革和行政体制改革是起点;而经济结构调整则必须看准方向,在增强恒心、信心前提下,落实全局思维和项目执行。
(三)转型过程中,目前政府在激发市场活力的能力有限,势必影响转型发展在一定时期的成效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边界一直是探讨中的话题。政府如何更好发挥宏观研究、整体布局、区域引导作用,促进市场规范的形成、市场要素的流动、市场主体的活力,需要探索。
(四)转型保障上,先行的产业尝试与现有产权保护不完全配套的冲突,势必会不断激发新的困境
比如,“互联网 ”与先进制造业研发、产权保护的配套,就是突出问题。真正有速度、深度、广度的,还是“ ”的部分——為市场和市民服务的“以人为本”意识,科技创新的真实投入,产权保护法律的配套和执行等。
区域试点的经验引进与本地的实践结合,是循序渐进的试错过程,需要一定的容忍和机会,机制性地保障创新勇气和激情。
作者简介:夏雅俐,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管理。
关键词:新常态;区域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0-000-02
经济进入缓增长的“新常态”,区域经济转型要相机抉择,既结合本地禀赋,又激发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政府改革,促进市场活力的释放,逐渐实现经济转型。本文以上海市宝山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探索与挑战为例,讨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一、“新常态”理论及其对经济转型产生的积极作用
“新常态”,最初是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先生提出的一个描述经济状况的概念,解释在后金融危机时期(2008年至今),西方发达经济体通缩长期化的趋势。经济学家原本认为,危机后的通货紧缩理应是短期现象,现在却进入长期化的稳定状态。中国GDP增速则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告别了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在发展速度调整的形势下提出来的,特点可归纳为:速度变化和结构变化。新常态理论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如下:
(一)经济发展动力将从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要求政府和社会更加重视科技、教育、人力资本
“新常态”下的发展,通常被认为罗默新增长理论主导,认为教育投入带来的劳动者素质提升、研发投入带来的技术升级能够改善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此所谓知识经济。虽然“投资拉动”手段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仍在持续应用,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要求不断寻找新增长点,提出对科技、教育、人力资本积累的更多要求。近年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科研院所研发人员技术转让管理的改革等,体现了相关思考和建议。
(二)市场经济运行的复杂化,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对市场和经济活动的理解,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促进市场活力的形成
政府部门一系列的“简政放权”,体现了为市场活动节约更多的时间、让出更多空间;“微刺激”体现了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降低市场活动的成本、增加其利润,从而提高其积极性;而通过“互联网 ”的宣传推广,大力号召“创新”和“创业”,旨在培养市场主体,解决就业,带动经济活动的开展。
我国根据国情,在进行政府改革同时,完善市场体制,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仍把投资“铁公机”等基本城市建设、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方面作为重点,为改革保存和衍生更多资源。
二、“新常态”下宝山区转型发展的探索
对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四个中心”的上海,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早已清晰呈现。由于东南沿海城市基本在经济发展各阶段都占据先期位置,对其进行分析,也可作为其他城市的参照。
1992年之前上海的城市定位曾经是工业城市和工商业城市,经济增加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浦东开发开放以后有了巨大的改变,经济增加值快速提高;而2008年以来,上海的GDP增速明显放缓,构成新常态下的挑战,也促使上海不断寻求新机遇。位于上海北部近郊的宝山区,在从老工業区转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区域的过程中,浓缩着上海的轨迹,2007年以来已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理念,并在“建设现代化滨江新区”的总目标下对行政管理、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方面实施改革创新。目前已成型的《宝山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对于在“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提出了更为完整的设想。可将宝山探索归纳为以下特点:
(一)区域经济转型既与上海的整体规划保持同步,又具备独特的资源禀赋
宝山在过去的工业化进程和当前建设“现代化滨江新区”转型过程中,基本与上海同步,既与过去的“重工业基地”相承接,具备重型制造业、钢铁贸易、物流、滨江等资源禀赋,又于近10年中在全区构建了多个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产业平台的格局,为“十三五”经济转型奠定基础。
在经济增速趋缓、结构调整加快的转变中,上海是位于主动迎接“新常态”挑战的一线城市。而宝山区2008年前后,确定从传统工业区转型为“现代化滨江新区”,明确发挥“滨江”优势,将“滨江发展带”作为“十二五”期间发展转型的第一大区域,基于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发展,2014年更进一步探索式地提出建设“国际邮轮城”,目标是在“区港联动”机制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当前宝山区“补短板”思路也积极顺应整体政策导向。根据市委部署,结合区域实际,宝山区委、区政府将补短板工作列为2016年全区1号工程。在整治“五违”基础上,重点聚焦“三治两去”,其中“去低效产能”的焦点,是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进行部署和推进。
(二)区域产业总体布局既放眼于长远,又着力于足下
由于“新常态”意味着长期过程,因而长远布局、立足当下,是将战略和战术相结合的考虑。宝山在发展战略上,利用滨江优势,发展邮轮经济,实现“区港联动”,建设“现代化滨江新区”,着眼长远布局,与本区域其他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规划结合,构成完整框架。而在战术上,则联合发展,突出当前重点。虽然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已成亚洲最大母港,年接待邮轮300艘次,但基于周边服务业配套不足,对本地经济贡献尚不显著,建设“邮轮城”还需假以时日。因此可见,区域整体配套还需加强,从而形成支持邮轮经济发展、并反哺区域相关产业的体系。
具体产业发展中,宝山提到“三个一”策略:一是“转一块”,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落后产业,升级落后业态,二是“育一块”,打造区域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培育一批新兴产业,三是“稳一块”,落实国家和上海市出台的系列房地产新政,更加注重房地产市场发展质量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宝山目前与整个上海及全国许多区域有类似发展特点与困境,那就是过度依赖房地产业。在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和稳定传统产业发展上,需努力寻求平衡。 宝山区“十三五”期间预计建设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承载区、城市功能转型的最佳实践区,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对于曾以重工业著称的宝山区,是转型的关键。然而,新产业增长点的培育需要一定周期,并对整体环境的构建提出长远而较高层次的要求,比如,“邮轮城”概念的争议性和长期性,也证明这不是短期之功。
(三)区域经济转型与城市功能提升更加有机结合
区域经济转型与城市环境的优化、功能升级存在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经济“新常态”的挑战,还伴随着人民群众对城市功能的新期待,因此区域经济转型意味着对经济社会发展更积极的推进。宝山区正在进入环境治理的推进期、城市治理的调整优化期,未来拟建成城市功能转型的最佳实践区,统筹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基本建成国际知名、亚洲一流的邮轮母港。宝山区《十三五规划建议稿》编制之前进行的民调显示,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宝山民众认为,最迫切需要改善和提升的前三项分别为噪音、空气质量、绿化等环境卫生(38.27%),轨道、公交等公共交通设施(31.35%),商业购物、文化娱乐设施(19.23%)。而“三治两去”的“补短板”目标将治理环境、城市管理和去除低产能等放在同一层面考虑,体现了社会需求和政府工作重点,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招商引资,也对环境治理与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提出新要求。
三、“新常态”下区域经济转型的共性问题和思考
在“新常态”的环境下,宝山区在经济转型发展方面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存在需要探讨的问题,在大城市中有普遍意义。
(一)转型目标上,由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的联动既是双驱关系,又有所侧重,发展的整体性和考核体系不易把握
区域经济转型,最终有利于老百姓,因此,经济发展必须与政府体制改革、社会民生、城市功能完善等构成互相促进、互为检验的系统工程。区域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应该落足在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然而,补短板,去产能,势必带来企业调整、社会保障、其他产业配套等重大课题。
(二)转型动力上,产业结构调整不易平衡,势必造成一定“左右为难”局面
为保持一定改革资源和转型动力,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不得不持续,消费拉动仍旧乏力。经济结构调整尚处进行时,原有的“速战速决”的政绩观念和做法在大环境下很难奏效。比如,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作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性项目,产业定位及区港联动的意义明确,目标是进一步夯实亚洲第一母港地位,加快宝山邮轮新城建设;但为国际邮轮乘客提供服务的本地配套还在建设中,需要规划长期蓝图,做好配套推进、基础招商和形象宣传工作,培育未来产业增长点。因此,在“新常态”下促进经济转型,政府行政观念变革和行政体制改革是起点;而经济结构调整则必须看准方向,在增强恒心、信心前提下,落实全局思维和项目执行。
(三)转型过程中,目前政府在激发市场活力的能力有限,势必影响转型发展在一定时期的成效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边界一直是探讨中的话题。政府如何更好发挥宏观研究、整体布局、区域引导作用,促进市场规范的形成、市场要素的流动、市场主体的活力,需要探索。
(四)转型保障上,先行的产业尝试与现有产权保护不完全配套的冲突,势必会不断激发新的困境
比如,“互联网 ”与先进制造业研发、产权保护的配套,就是突出问题。真正有速度、深度、广度的,还是“ ”的部分——為市场和市民服务的“以人为本”意识,科技创新的真实投入,产权保护法律的配套和执行等。
区域试点的经验引进与本地的实践结合,是循序渐进的试错过程,需要一定的容忍和机会,机制性地保障创新勇气和激情。
作者简介:夏雅俐,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