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盛萱青的约会是在傍晚六点,嘉禾在电话里说,“我住衡山宾馆,下了飞机就发短讯给你。没什么,就是很想,很想来看看你。”
这是一年来,他们首次对话,其间,亦未见过面。
萱青两点便离开了公司,走出写字楼的那一刻,感觉就好像甩掉了最后一个跟梢她的特务,下一步就是熟门熟路地走到那扇森严的铁门前,左右张望一下,然后对着门口的对讲机轻轻说一声:“我来了。”
此时的空气中有上海亚热带台风季的典型闷热。气象台发布了雷电黄色预警信号。此季此时,傍晚五六点钟,还有什么会比一场八月的风雨更会如期而至呢?萱青脱下了挡空调凉、更遮同仁耳目的半袖短夹克,那件“Temperley London”的深V领无袖小礼服裙被揭开了帷幕,闪电蓝色,在午后商务区的十字路口,略惹眼。
行人们好像高邮咸蛋里逼出来的蛋黄油,一汪一汪的,一旦人行红灯切成绿灯,就好像有人用筷尖迅速而准确地戳了一下橙色的蛋黄球,金色的蛋黄油就会如期蔓延开来,然后油便流散了,人也是。唯独她还站在路口,不知该如何消磨剩下的四小时,这才有点后悔过早地甩了那个跟梢的“特务”。
正踌躇间,一辆通体红色的双层巴士笃悠悠地由东向西驶来,车头荧光黄的“观光巴士1路”标牌分外醒目,萱青便想起年初在报上读到过上海也开始有了环线绕行的城市观景巴士,从南外滩至上海体育馆,一个单程11公里,大约一个半小时。那么就是它了——此刻最理想不过的交通工具,用它来一路荡到西区的衡山路吧,如果时间早,便不妨一圈一圈绕下去。双层观光巴士这种最不会被本地人考虑的交通工具,此刻却给了她一点在自家后花园里旅行的历险意味。
2
萱青上车直抵二楼。敞篷的二楼车厢空空如也。这辆观光车的魔力就是一旦登车,身份就自然地转换成了一个有点好奇心的旅行者。记得有人说过,旅行者是另外一个人。
车启动了,她好像也开始了在上海两层楼的奔跑。她可从来没有以这样的角度来打量过这个城市,淮海路此刻变得上上下下地繁忙起来,从来没有有意费力仰望的城市腰线此刻终于有机会沉着地展现在她面前:重庆南路口,妇女用品商店上的培文公寓有着很宽的顶层檐口,凹凸有致的立面,笔直的装饰性线条;而全国土特产食品商场楼上的康绥公寓则骑在雁荡路和淮海中路交接的三角地上,好像穿着深红色面砖的红顶商人,正气度非凡地审度着这片黄金地段的商机,宽阔舒展开来的公寓两翼是他叉着的双手,那个落地玻璃窗围成的顶层阁楼就是他尊严的红顶。
对于一座车和人如此密集的城市来说,这一段淮海路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将老的世界重叠嵌入到玻璃、钢铁和混凝土耸立的高廊中。巴士一路小跑带起来的风把记忆的毛孔都吹开了,童年印象中每一幅闪回的画面开始清晰定格起来。
淮海路那个时候,梧桐更茂密,就好像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伸出来,在头顶上盖了一个密密实实的凉盆,那些比巴掌还大的梧桐叶交织成一幅深绿色的织锦缎地毯。真的,那个时候,就连太阳也喜欢选这条路下班呢,树冠像戳着小孔的糖瓶盖子,把黄昏时候的日光像砂糖般均匀细密地撒下去,洒在人行道上,大人的脸上,小孩子的笑闹声上。街上便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黄昏的金光,有点甜。
岂止有点甜,萱青记得那个时候一踏上淮海路的中段,就好像偷偷溜进一间巨大的自助餐厅:中西餐,南北货应有尽有呢。她决定暂时闭上眼睛,就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似的,这样一来,每到一个新的路口,每吃一个新的红灯,她鼻子里就会传来相应的食物气息,来自记忆食柜的深处。
巴士停在成都南路,她便隐约闻到了“老大昌”的西式掼奶油,拿破仑,西番尼,和漂浮着金鸡冰淇淋的咖啡的味道。那时候总是和爷爷在一道,被他宽厚而干燥的手紧紧握着,进行着食物的巡礼。
“老大昌”后,按照地理方位由东向西向,依次应该是:高桥食品店苔条油攒子和松糕等一应中式点心。然后是蓝村西餐社,陷在火车卡位里,用土豆沙拉、炸得薄均的炸猪排来开胃;近思南路还有长春食品厂,春天在门口等现炸的苔条梗;夏季等它家的手工现制赤豆刨冰;秋天等出炉的鲜肉月饼,用牙齿拨开层层的浸渍着料酒肉香的油酥皮,丰润的肉馅总是等在里面,就像一个承诺;冬天在寒风里等半小时为了给奶奶买两罐冬令进补的芝麻核桃。
那个时候哈尔滨食品厂还没有被挤到长春食品厂旁,它在陕西南路茂名南路间,柜台里的商品小卡片上写着很多奇异的名字:哈斗,牛利,泡芙,拉花,好在奇怪的名字并不妨碍它们散发出同样浓郁得奇异的奶油味;陕西路口的巴黎春天,本来有个端庄老派的名字叫“公泰”,不卖百货卖水果,天热时把哈密瓜切成一大块一大块地卖,买家付了钱后就捧着月牙状的蜜瓜当街啃,大块的皮扔在大只的箩筐里;秋天时它家则把糖炒栗子炒得油亮油亮的,直闪眼,那道锃亮的油光能折射到胃壁深处去;过了东湖路,淮海路就开始沉静下去,好像即将从一户人家的餐厅进入到卧室,此时最后一个美食厨房就是“天鹅阁”,那是个主攻意餐的西菜社,有奶酪烙鸡面,披萨,也有罗宋汤!她和爷爷会拎着尼龙丝网线袋,好像在饮食店打一锅早六点的豆浆一样,在天鹅阁则打上一锅晚六点的罗宋汤,回家当晚餐。
爷爷就这样牵着她的手,在淮海路上,一老一少,一中一西,一咸一甜地一路逛过去,好像在搭乘一辆食物的过山车。那时候,她想在淮海路上行驶的26路公交车的站牌应该用这些地标一样的食铺来命名才对,售票员大叫着:下一站淮海西菜社,请要吃乡下浓汤的乘客准备下车;下一站燕京楼,请下车的乘客不要忘记随身携带装狗不理包子的钢宗锅子……可是,现在除了长春食品店,其他的那些美食场所都在上世纪的最后十年间,要么搬离原址,要么索性消失在这个城市的版图上了。就连那个牵着她的手的爷爷也在世纪末的最后一个月永远隐身了,好像和那些店铺事先说好了,一起到一个比想象还要遥远的地方赶赴一场秘密的美食盛会。
等她的眼睛再张开时,满眼已是保罗贝香,马可波罗,星巴克和麦当劳的世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梦结束了。不是吗,就连金龙绸布店里,那些会在店堂上空,顺着钢丝绳在收银台和柜台之间飞来飞去的木票夹也早已不见了,换成了“H&M”成衣店里那些年轻俊美的服务生们,他们互相之间亲昵地称呼着彼此的英文名字,广播里则时而会传来优美的女声,传达着“Wilson,Wilson,请到B1”这样的请求。
3
双层巴士的缓行带来的悠长回忆舒缓了萱青的紧张,好像一个飞行员已经有些日子没有坐进驾驶舱了,可是现在却被突然要求做一次短暂的飞行,是一种期盼的紧张。起飞的机会让她怦然心动,可问题是,为一个只有15分钟的飞行,再做一次庞大的起飞努力,值得吗?
嘉禾在电话挂断前还嘟哝了一声:“你总是我最亲的人。”
就是这句话,让萱青坐上了去和他见面的车。那句话里透出的遇难感击中了她,她想起了《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那句话:“爱意更加浓烈,因为有一种遇难的感觉。”
是的,当初萱青和嘉禾的开始,就是那种遇难感。差不多时间进的公司,他是被总部派到上海做市场总监,太太是不愿离开出生地的那种人,于是说好让他来两年。他一人孤守在陌生的城市,本地员工因他的位高而对他敬而远之;她则是刚进公司的后生,许是年少气盛,许是本来就有点骄傲,因此不讨老员工们欢喜。
一日在茶水间,萱青正在咬最后一口麦当劳的麦香猪柳蛋,嘉禾进来了,说他很馋麦当劳的早餐,因为总是起来太晚赶不上,所以就更馋。她听了暗暗生心,第二天办公桌上就有金黄M字耀眼的麦记早餐袋在等他。
后来萱青连给嘉禾买了15天的麦香猪柳蛋。终于在第16天,他怯生生地说,“明天,我们能不能试试看别的早餐?最好,是闻不到麦记味道的……”于是就有了第一个正式的约会,在沧浪亭,软软糯糯条头糕的两头在各自的嘴唇间舞蹈,直至嘴唇在中点相遇,没错,条头糕里潮湿细蜜的豆沙也参加了他们的首吻礼。
半月后,也就是两年前的这个八月。也是类似台风压境的周末下午。他们在淮海路上散步,暴雨忽至,他建议说不如到陕西路口的美臣大酒店躲雨吧,他们手牵手飞奔起来,连跑四个街区却毫不知累,皮鞋湿透了,渗进的水在脚趾间快乐地冒着泡。到了美臣大堂,顺理成章地,他建议说为了弄干身体,我们不妨借个客房吧。
两天后,她收到一双菲拉格慕的赫本芭蕾舞鞋,小羊皮经典款,娇娇羞羞的小圆口,清清傲傲的横搭攀,饰以贝壳形鞋底,是一双面容天真的鞋履,附言是:
“P.S.下次不用穿着它跑,但可以试试在雨里拥抱。”
4
此刻,萱青的脚下正穿着这双赫本鞋。在双层巴士的二楼。这可是她第一次穿这双鞋。
打量着眼皮底下的生活,因为居高临下,会有种审美的优越感。上海街道从半空上看下去,一个个人好像一朵朵表皮柔软,隐见粉红馅心的小馄饨,被扭成“?”“!”“。”“¥”等形状,一辆辆车好像一根根粗细颜色不尽相同的面条,那些建筑物则像各种颜色和形状的浇头,有条不紊地氽在马路这碗宽汤里。
“见了面说什么好呢?”她想。“baby叫什么名字?”“是男是女?”“顺产还是剖腹产?”原来面对一个成为新爸爸的旧情人,好处就是不用担心没有破冰的话题,似乎单只分娩的话题就可以谋杀不少时间,以至于不要问无聊的问题,诸如“有没有一点想我?”“当初,怎么可以……?”
萱青正沉浸在假想世界里,忽而有男声从天而降:“Excuse me. Do you speak English?”她被那声发问惊了一下,抬起头,打量着眼前这个家伙。那是个长手长脚的外国男人,令人安全的娃娃脸,栗色头发是“乱糟糟的吧?故意的呢”那种腔调,30岁上下,最起码三天没有剃的胡渣在下巴上晒着,面目并不招人讨厌。对于无辜的脸,总是很难拒绝帮助的。萱青决定招呼一下他吧,反正她也正需要转换注意力:“Yes, I do.”
外国男人递上一本《Lonely Planet Shanghai》,指着172页左下方的黑体字,“请问这辆车去华亭路市场吗?”“华亭路市场?”萱青疑惑地接过书,翻到版权页,赫然印着“2001年第一版”。她同情地对外国人说:“你这本书太过期了,华亭路市场早已在八年前就关门了。”外国人耸耸肩,“啊呀,真糟糕,”他随即伸出手:“我叫Ryan。介意我坐在你旁边吗?”萱青点点头,“我是Rachel”,把身体向窗边靠了靠,让他坐下。她忍不住问道:“你怎么带一本古老的LP到中国来旅行?”
“问得好。”萱青看出他很想讲,便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Ryan说自己是来找他的女朋友,前女友,他又补充道。“Sally是个建筑师,半年前到上海工作,这里有个意大利建筑师圈子。那些罗马人在家里没活计干,动不动就是凯撒时代的古迹,他们都到中国来捞市面了。然后,你便知道什么会发生了:美国城郊职业女遇到她梦想中的拉丁情人,在一个发烧的异国都市。”
“那你呢?看你的装束不像个游客,怎么在上班时间坐着观光车,而且神色专注?”
萱青随口说:“我要给杂志写篇观光巴士的报道,它的上座率不是很高,其实倒是个很不错的换个角度看上海的机会。”
巴士此时经过淮中大楼,有个阿婆在二楼阳台上收衣裳,她说,“这幢以前叫亨利公寓的大楼是不是像艘远洋轮?”阿婆正趁着暴雨将至前在收衣,看上去好像真的倚着船舷,在甲板上眺望着淮海路以东的浩瀚洋面。想到阿婆每天就这样按时地晒出家常的悲喜,又按照风雨声收起小日子的碎细,他们相视笑了笑,有些被这市井小细节触动到,便油然觉得彼此似乎并不怎么陌生似的。
她说“请注意,你的华亭路市场就要到了,做好准备。”巴士便已晃过了华亭路,空空落落,只有常熟路地铁站孤独地守在门口,他自语道:“传奇中的华亭路市场,我来过了。”然后接着说:“前段时间Sally回email的速度越来越慢,我猜想她工作忙。这次正逢她30岁生日,我就想给她意外惊喜,飞到上海庆祝生日。很即兴的,所以就在去机场路上随手从图书馆借了本旅行书,架子上就这本关于上海的书了。聊胜于无吧。结果一见到她,她便向我摊牌了。”萱青暗想他兴奋地出现在女友面前,以为给她意外惊喜,而早已心有别属的她却不知是怎样的嫌恶呢,便有点心生怜惜。
5
此时,这辆驶向上海体育馆的高大巴士,轻轻地扭了一下腰肢,漂亮地从淮海中路摇摆到宝庆路。一刹那,满目是一伸手就可以够得着的梧桐叶。那个转身是如此猝不及防,变魔术般地将一个喧闹的城市供养不起的沉静呈现在观众面前,那条被梧桐荫蔽起来的甬道完全是被盛世藏起来的一个角落。萱青兴奋地站起来,好像站在刚为自己搭建的城市露台上,边试图摘叶子边尖叫起来,并不得不及时地闪躲一抽抽夺面扑来的树枝,Ryan也受感染地加入进来。
萱青想起了张爱玲笔下,1940年代香港的双层巴士,她说:“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树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她从未想到这个手捞梧桐的美妙时刻,会时空错乱般从张爱玲的40年代香港跳出来,潜逃到了60年后上海巴士的二楼。那些曾经高不可攀的梧桐树冠,此刻,和自己是比肩的,大家一起热闹地漂浮着,宛若初识,或者从未分离。
宝庆路过了桃江路,就把漫步梧桐路的接力棒交给了衡山路。萱青指着衡山路口的国际礼拜堂,那是一栋用爬山虎做粉底,把自己清水红砖砌成的真颜掩饰得美美的基督教堂,说:“看到那个教堂吗?Shanghai Community Church是它的英文名字,太平洋战争前多为你们美国牧师在里面布道。我上大学那会儿还曾想过,为了能在里面结婚,是否应该成为一个基督徒呢?后来觉得如果喜欢一个人,即使不结婚也没什么要紧,可是即使这样步步退,还是没有机会和他在一起。”
人和人之间只要一谈到感情,似乎就给对方颁发了一张走到彼此内心的临时通行证。就算半小时前,他们尚且素不相识又何妨呢?Ryan有点意外,这个看来对外界保持着一臂距离的陌生女孩子竟然这么轻易地和他分享起她的小怅惘。虽然她可能是自言自语多过说给他听,他还是颇受鼓舞。
Ryan顿了顿,说:“其实,其实我并不要去华亭路啊。我只是坐在车上兜圈子罢了,因为它会经过衡山路305号——西湖公寓,Sally住二楼,坐在巴士顶层可以隐约看见她的房间。这已是第三天了,每天不由自主地就搭上双层巴士。”萱青顺着Ryan的手指,便看见了那栋湖绿色,微微拉着毛的老公寓,入口门框处还有层层向上收缩的倒L装饰线,art deco风格,倒适合单身的异地人在这里开始一段新生活。
“我已经三天没有和人说话了,在这里要找个可以聊聊的人真不容易,然后你出现了,懂英文的样子,又不急于去哪里。”
“所以才想出这个华亭路的借口来搭话。”
“那么,你呢?”他再次问道。“真是个穿着深V领小礼服来体验城市观光巴士的记者?”
6.
那个报称“累积降水量可达大到暴雨程度,并可能伴有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气象预报终于兑现了。“叭哒”一记,一大粒闪光的雨滴沉沉地落下来,打到了后窗玻璃上,被撞得脑浆立飙的样子,但是,紧跟着那大力敲门昭告“我来也”的第一击后的,却突然刹那静止了,尘世间安静得似乎能听到前来增援的第二滴雨珠穿过大气层的声音。不过,那种大动静下的非典型寂静也只不过持续了0.5秒的功夫,第二滴也便及时到位了,接踵而来的第三、第四、五六七滴,马路迅速亮闪闪起来,在地上种起一朵朵立地便倒的小水花。
萱青想,告诉一个陌生人一点糗事又何妨?雨水似乎带来了股股强烈的、鼓励你倾诉的空气……大雨让她解除了戒备,大雨让她想起了两年前的那场八月云雨。
“你猜对了,我没有在体验生活,我六点有场衡山宾馆的约会,就在前面524号。”
“那么巧?我的目的地是305号,你的是524号?”Ryan暂时忘记了自己的305号,而凝视起眼前正掠过的524号来。
这座宛平路口的宾馆,是座八字形的钢框架结构建筑,书上说是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他能想象其当年的风光,可现在看来却只是座貌不惊人的商务宾馆。他看了下腕表,“现在只有三点,你还有得是时间呢。说说你的事吧。”
7.
萱青和嘉禾的最后一面是在1年前。他说太太称有急事,让他立刻回趟家。他说后天就会回来,不用担心,你乖乖的。他们谁也没有料到这是他们的最后一面。嘉禾回家后,才知老婆怀了孕,且是双胞胎。她早在怀孕前就已知道了他的韵事,却不声张,挽心唯有靠骨肉情深,就积极筹划怀孕,怀上那天就是摊牌那天。十二道金牌召回就是为了告诉他,不计较你在上海的那些事,我们重新开始,但是你得调回来。整个过程没有吵闹,只有担当家庭责任的沉着。她的低调克制反让他羞愧难当,觉得过去一年的确有点荒唐,他也因此感激她的宽容大度。她适时检讨自己当初没有陪他一起去上海,是自己的任性和不懂事。这一说开,双方颇有点劫后余生感。他其实只希望稍微有些外来的新鲜空气,吹够了,把窗关起就好。他再未回上海,以家庭原因要求调回总公司,他的文件私物是秘书替他整理后快递回去的。
他们的告别在电话上进行,萱青想也许是她的泪水把电话浸湿了吧,电话时有滋滋的杂音,在无意义的语气词“嗯”,“啊”,“哦”中毫不客气地钻来钻去,让大家更心烦意乱,好像是重头戏,可是主演反而把台词统统都忘光了,结果什么也没说上。这段感情开始得过于铺张,结束时就更显慌张。她当时只觉得自己是一枚麦香猪柳蛋,那枚他不愿意早起半小时却也能吃到的麦香猪柳蛋。
萱青第二天辞了职。
8.
这番曲折讲来,车已经抵达了上海体育馆的终点站。他们没有下车的意思。
萱青觉得和外国人讲话,因为用另一种语言,有些过于动感情的话说来倒也不觉过,那些伤心的话,讲起来也因为有了些戏剧感,而让人隐隐有了局外人的意思,好像在转述一个别人的故事。当她说出“we are so over”这些最早从《欲望都市》里学会的美式台词,她觉得自己是21世纪曼哈顿的职业女子Carrie Bradshaw;当她在表示赞同的时候说出诸如“indeed,indeed”的英腔话搭头时,自己又迅速地成为十九世纪摄政王期间,英格兰乡间的乡绅女儿Elizabeth Bennet。那些用中文表达起来会显得过于肉麻的情感,或者过于刻薄的评价,经过英语这么一摆渡,就好像转了一个弯后才冲过来的羞涩或者恼怒,力道陡然小了不少,大大帮助了表达。
——说开来,两人都有了如释重负和惺惺相惜的感觉。又是那种遇难感,让他们粘在座位上,继续着这场突如其来的交谈。他们躲在萱青的那把伞下,因为伞面不大,就只能挨得很近,那是一张印着向日葵花样的伞,天光透过伞面打在脸上,把两张面孔映照成金金黄黄的颜色,露出那种“兵慌马乱,但家中有粮”的偷偷安慰的神气。
“我们需要有个人牵挂,那种需要有时甚至已经超过需要那个人本身。你不觉得吗?”萱青说。
“于是,为了那种牵挂感,你还是惯性而固执地把他保留在你的硬盘里,迟迟不舍擦去。也就是说,对他的回忆比他本身更意味深长。其实现在冷静想起来,我一直以为我想她,其实只是想念过去的那个回不来的自己罢了。”
“嗯,”萱青感激于Ryan能感同身受,“其实我在情人节的时候打过电话给他。我就想要一个解释,分手的电话里没有说清任何事。于是找了公用电话,还特意准备了即时贴,写着万一冷场时的备选话题。电话接通了,“听到他hello,hello,hello……”,我突然放弃了说话的念头。把电话甩脱了。”
“电话是令交流便秘的东西,不如不要了吧。哪部电影里说的,‘我们不写信也不打电话,那太令人抑郁了’。”
9.
观光车在盘踞在高架公路下的终点站休息片刻后,又要开始绕圈圈的旅程,此刻它将从上海体育馆驶向龙门路,将从西区居住地的低调,到中区商业街的喧闹,直至东区老城厢的没落。
氽在淮海路上,这个城市的二楼像欧洲,那些铸铁栏杆的阳台,新艺术风的立面,底楼则有不少中华老字号。而衡山路相反,它好像是一卷横轴纸本、人虚景实的画卷,底楼是时髦的Zapata’s,波钵街,BENI,凯文咖啡,是美轮美奂的异域生活幻像,常有外国人两三株,好像园艺小景般地点缀在那里;公寓的二楼却毫不留情地杵出了本地生活:蓝白格子床单和团花的枕巾,锦缎的枕套,那些已经逐渐消失在本地年轻人卧室里的东西,俯瞰着这条叫做衡山路的私密小路。有吹过时光的风途经这里时,木夹子里的洗物悠悠地转转身体,趁机吐新纳故,不失时机地嗅吸一下三十年前的本地气息。
萱青说:“通过我们的不同情感遭遇,moral lesson就是如果爱一个人,就要在一起,一旦分开,总生变数,你的Sally如果没有到上海来,你们应该还是在为了婚姻的目的而继续甜蜜地约会着。交往的时间,双方的地理距离与爱情的关系是个复杂的三元函数式,时间越长距离越大,爱情必死无疑,是自杀死;时间长距离短,爱情还是死,不过安乐死的可能性比较大;时间短距离短,爱情最佳状态,赶快享受,不然太容易变质;时间短距离长,爱情不死,但是人恐怕要被折磨死了。”
“我们就是那种自杀死的状况啊。其实现在回顾,本来激情也已渐灭,但是我们都假作视而不见而已,直到她真的离开,令我无所适从。本来我一直觉得我是想念她,其实渐渐地,想念她已经悄悄地转变为想念我自己过去的时光。”
“也就是说对她的想念只是一种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你可以飞速地走回去看望一下对岸那个再也过不来的自己。”
“太多的爱情里,都不是我爱你或者你爱我,太多的爱情里,事实就是:我以为。”
“你读过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吗?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费尔米纳如此回绝那个追了她53年的男子的再次求爱:“We have nothing in common but memory. It is an illusion。”
“It is an illusion。”
萱青和Ryan之间飞快地接着对方的话,好像是自己的左脑和右脑对着话,然后,两人释然地笑了。
10.
萱青的电话发出了一声欢叫,她迅速地看了一眼,“已下飞机,等不及地要见你。”
Ryan从她的表情中便知道了大概,“是他?”
萱青点点头。“昨天他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他非常想念我,一定要见我,并且立刻为自己制造了一个紧急出差的机会。尽管他曾如此伤害我,却愿意即兴风尘仆仆来见我,还是不免会被击到。再说,我总需要一个当年他没有给我的解释。”
“你们女人总是纠缠于一个解释。有意义吗?他的所为已经是他能给你的最好解释了。你看,他的双胞胎出生了,在过去一年他可没很多机会做爱,甚至根本一点都没有,然后也没有想到双胞胎会这么吵,半夜被闹醒好几次,周末也没有风花雪月,推着孩子散散步,所有的社交活动不外乎就是参加一下新父母间的Sunday Brunch,难得周五晚上和太太有个晚餐加电影的约会,还得到处找babysitter,电影看到一半,太太就开始担心起那个年轻的babysitter有没有尽责,于是他们只能抱歉地对邻座说,对不起,让一让,不好意思,我们要先走……也许昨天,他在办公室抽屉的隐蔽角落里,偶然看到了你以前给他写的生日卡片甚至情书什么的,可能当时香港正暴雨如注呢,情绪就更缠绵,他又因工作忙而误了午餐,肚子也饿,满肚子委屈正没有地方发泄。那一通情话读下来,你俩之间不牵扯到柴米油盐的风雅日子立刻都回放起来,他才意识到闷了这么久,又是时候开窗透透气了。”
“你想象力真是丰富,可以写剧本了!”萱青虽然有些愠怒,但是心底里,她只能很失败地承认,他说得真是一点也不假的。
“如果我是他,我也会这么做。你看,追情人的机票食宿还可以报销呢,多合算。”Ryan嘟哝道。
这一点倒是触到了萱青,真是的呢,想要旧情复燃,还要公账买单,委实无趣。
嘉禾开始不停地发短消息,问萱青何时到,Ryan一把夺过她的电话。“你去见他,然后无一例外地失望离开,再然后,以更大的希望等待下次更大失望的来临。你还要不要受这样的委屈?”
萱青本来有点恼怒,但是又被他那句“你要不要受这样的委屈”里带来的关切所感动,她想路遇一个多小时的陌生人尚能如此为她着想,而他却是如此薄情,不仅眼圈红了起来,便也就不再努力夺回手机。
Ryan拿出了自己的iPhone,一人耳朵里放一个耳塞,“不如听音乐吧,屏蔽短讯的声音,让衡山路305号、524号都见鬼去吧!”
11.
两副耳廓里,一个尖利到可以剪断雨幕的男声轰然而起,“If you leave,Where will you go?
Boarding Lounges are go!”一只好像被人掐着脖子唱出古怪又稚嫩声音的喉咙。Ryan说:“是个叫Matthew Thomas Dillon的英国歌手,那张《Puddle City Racing Light》是我每次坐夜机时,盘旋在城市灯光上时必听的专辑,歌曲的前奏总有莫名的冰冷感,但随着节奏的渐进,热浪逐渐散发,直至喷涌,让身心不知不觉随着伴奏运动起来。”
此时的周遭,正是那张专辑名字描述的情形:水洼遍地的城市和全力飞奔的街灯,天上好像有个巨大的水龙头,大地是长满青苔的水池,而他们就是水池里漂浮着的青苔。在清冽的钢琴、有滞留感的鼓声的交响中,他们抱在一起。这件事起初真有点突如其来,似乎是音乐的轰响把伞吹成了喇叭,她斜过身子要追的,结局他俩就顺势抱在了一起。起初,双方的拥抱都有点借用对方的身体来最后再想念一下另一个人的意思,但是抱着抱着,便觉得就是单纯地抱一件温暖的东西那样简单。有关过往情事的记忆此刻都被挡在雨幕之外,萱青的脸此时是一条繁忙的双车道马路,流得比较缓慢的,是在慢车道上的泪水;那些迅即地在快车道上行驶的是雨水。汩汩有声,井井有条。
有人在路边候车雨棚里仰望着他们,在这样的注视下,似乎除了接吻以外,做什么事情都不合适,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嘴唇对接了起来,暖暖的,就像两人一起慢悠悠旋转一团虽然嚼得软软的,却仍然有很强薄荷味的香口胶。
“香口胶”胶着了2.3公里,他们分开了,有些害羞,张开眼睛,有种明明是盛夏,却莫名地在阳春三四月迷了路的错觉,使他们又重新体会到那个已然过去的季节的乐趣。看窗外,巴士已回到了最初邂逅的地方:淮海路茂名路口。国泰电影院那紫酱红的泰山砖,奶白色的嵌缝,黄铜色的CATHAY字样被雨水冲刷得分外扎实,虽然淮海路上的梧桐叶没有衡山路那段接近身体,但是此刻也被雨水冲刷得光滑紧密,油亮欲滴。他们暗想只是一个多小时的光景,却恍然隔世:天变了,人换了,心情好起来了,头顶上的梧桐变成了羚羊,在草原上加快了迁徙的脚步。
双向道的淮海路此刻简直快变成了威尼斯的水巷,双层巴士是刚朵拉,面无表情的中年司机则索性暂时扮演起身穿黑白海魂衫,颈系红色领巾的掌舵手,他俩在大水中游弋着,甚至有了逆向行舟的感觉。
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一圈圈地跟着巴士绕行着,也说说话,大多时间则听听音乐,看看车外的风景,吹吹路人吹不到的城市上空十米的风,好像在参加一场流动的城市音乐会,从一个音符、一个小节、一条音轨,到很多音符、很多小节、很多音轨。他们没有再做拥抱或者接吻那样的事,甚至也没有再手牵手。他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衡山路305号又到了,而她也一次次地错过了她的524号。
12.
那天,他们最终在不同的站下了车,一如他们在不同的站上的车。分手的时候惆怅而美好。Ryan边用手指在空中写着,边念道:“Dear God, the rains are very delicious, thanks for letting us meet. ”然后食指对着空气一按,念道:“SEND”,意思是给上帝发了封Email。
当天晚些时候,嘉禾则从酒店总台收到一个包裹,内装一双湿漉漉的鞋子,一双小羊皮经典款的菲拉格慕赫本鞋。附言是:“终于有机会穿着它,和一个人在雨中拥抱。也明白了一件事:我一直以为的你爱我,只不过是我在镜子里看到的我爱你。
P.S.我原谅你的不告而别,也请你原谅我没有如约而来。”
13.
那本《Lonely Planet Shanghai 1st Edition》后来就一直立在萱青办公室的书架上。它在亚马逊上只值一角三分美金,她要等待它成为一本骄傲的古本。这本书曾经如此忠实地记载了这个她居住的城市,虽然它曾经热烈推荐的地方,早已远远地被抛在这个城市里的人的记忆背后,但是这本书本身,却又奇妙地把记忆完整地捡了回来。每当萱青看到它,就会记得那年八月,一场无与伦比的,在自己的城市里进行的旅行。
萱青和Ryan没有互留任何通讯方式。他们两人生活的交叉点结束在邂逅后四小时。
她记得那天道别时的最后对话。
他说:“Life is what happens in between.”
她说:“So true.”
他说:“Take Care.”
她说:“You too.”
盛萱青的约会是在傍晚六点,嘉禾在电话里说,“我住衡山宾馆,下了飞机就发短讯给你。没什么,就是很想,很想来看看你。”
这是一年来,他们首次对话,其间,亦未见过面。
萱青两点便离开了公司,走出写字楼的那一刻,感觉就好像甩掉了最后一个跟梢她的特务,下一步就是熟门熟路地走到那扇森严的铁门前,左右张望一下,然后对着门口的对讲机轻轻说一声:“我来了。”
此时的空气中有上海亚热带台风季的典型闷热。气象台发布了雷电黄色预警信号。此季此时,傍晚五六点钟,还有什么会比一场八月的风雨更会如期而至呢?萱青脱下了挡空调凉、更遮同仁耳目的半袖短夹克,那件“Temperley London”的深V领无袖小礼服裙被揭开了帷幕,闪电蓝色,在午后商务区的十字路口,略惹眼。
行人们好像高邮咸蛋里逼出来的蛋黄油,一汪一汪的,一旦人行红灯切成绿灯,就好像有人用筷尖迅速而准确地戳了一下橙色的蛋黄球,金色的蛋黄油就会如期蔓延开来,然后油便流散了,人也是。唯独她还站在路口,不知该如何消磨剩下的四小时,这才有点后悔过早地甩了那个跟梢的“特务”。
正踌躇间,一辆通体红色的双层巴士笃悠悠地由东向西驶来,车头荧光黄的“观光巴士1路”标牌分外醒目,萱青便想起年初在报上读到过上海也开始有了环线绕行的城市观景巴士,从南外滩至上海体育馆,一个单程11公里,大约一个半小时。那么就是它了——此刻最理想不过的交通工具,用它来一路荡到西区的衡山路吧,如果时间早,便不妨一圈一圈绕下去。双层观光巴士这种最不会被本地人考虑的交通工具,此刻却给了她一点在自家后花园里旅行的历险意味。
2
萱青上车直抵二楼。敞篷的二楼车厢空空如也。这辆观光车的魔力就是一旦登车,身份就自然地转换成了一个有点好奇心的旅行者。记得有人说过,旅行者是另外一个人。
车启动了,她好像也开始了在上海两层楼的奔跑。她可从来没有以这样的角度来打量过这个城市,淮海路此刻变得上上下下地繁忙起来,从来没有有意费力仰望的城市腰线此刻终于有机会沉着地展现在她面前:重庆南路口,妇女用品商店上的培文公寓有着很宽的顶层檐口,凹凸有致的立面,笔直的装饰性线条;而全国土特产食品商场楼上的康绥公寓则骑在雁荡路和淮海中路交接的三角地上,好像穿着深红色面砖的红顶商人,正气度非凡地审度着这片黄金地段的商机,宽阔舒展开来的公寓两翼是他叉着的双手,那个落地玻璃窗围成的顶层阁楼就是他尊严的红顶。
对于一座车和人如此密集的城市来说,这一段淮海路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将老的世界重叠嵌入到玻璃、钢铁和混凝土耸立的高廊中。巴士一路小跑带起来的风把记忆的毛孔都吹开了,童年印象中每一幅闪回的画面开始清晰定格起来。
淮海路那个时候,梧桐更茂密,就好像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伸出来,在头顶上盖了一个密密实实的凉盆,那些比巴掌还大的梧桐叶交织成一幅深绿色的织锦缎地毯。真的,那个时候,就连太阳也喜欢选这条路下班呢,树冠像戳着小孔的糖瓶盖子,把黄昏时候的日光像砂糖般均匀细密地撒下去,洒在人行道上,大人的脸上,小孩子的笑闹声上。街上便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黄昏的金光,有点甜。
岂止有点甜,萱青记得那个时候一踏上淮海路的中段,就好像偷偷溜进一间巨大的自助餐厅:中西餐,南北货应有尽有呢。她决定暂时闭上眼睛,就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似的,这样一来,每到一个新的路口,每吃一个新的红灯,她鼻子里就会传来相应的食物气息,来自记忆食柜的深处。
巴士停在成都南路,她便隐约闻到了“老大昌”的西式掼奶油,拿破仑,西番尼,和漂浮着金鸡冰淇淋的咖啡的味道。那时候总是和爷爷在一道,被他宽厚而干燥的手紧紧握着,进行着食物的巡礼。
“老大昌”后,按照地理方位由东向西向,依次应该是:高桥食品店苔条油攒子和松糕等一应中式点心。然后是蓝村西餐社,陷在火车卡位里,用土豆沙拉、炸得薄均的炸猪排来开胃;近思南路还有长春食品厂,春天在门口等现炸的苔条梗;夏季等它家的手工现制赤豆刨冰;秋天等出炉的鲜肉月饼,用牙齿拨开层层的浸渍着料酒肉香的油酥皮,丰润的肉馅总是等在里面,就像一个承诺;冬天在寒风里等半小时为了给奶奶买两罐冬令进补的芝麻核桃。
那个时候哈尔滨食品厂还没有被挤到长春食品厂旁,它在陕西南路茂名南路间,柜台里的商品小卡片上写着很多奇异的名字:哈斗,牛利,泡芙,拉花,好在奇怪的名字并不妨碍它们散发出同样浓郁得奇异的奶油味;陕西路口的巴黎春天,本来有个端庄老派的名字叫“公泰”,不卖百货卖水果,天热时把哈密瓜切成一大块一大块地卖,买家付了钱后就捧着月牙状的蜜瓜当街啃,大块的皮扔在大只的箩筐里;秋天时它家则把糖炒栗子炒得油亮油亮的,直闪眼,那道锃亮的油光能折射到胃壁深处去;过了东湖路,淮海路就开始沉静下去,好像即将从一户人家的餐厅进入到卧室,此时最后一个美食厨房就是“天鹅阁”,那是个主攻意餐的西菜社,有奶酪烙鸡面,披萨,也有罗宋汤!她和爷爷会拎着尼龙丝网线袋,好像在饮食店打一锅早六点的豆浆一样,在天鹅阁则打上一锅晚六点的罗宋汤,回家当晚餐。
爷爷就这样牵着她的手,在淮海路上,一老一少,一中一西,一咸一甜地一路逛过去,好像在搭乘一辆食物的过山车。那时候,她想在淮海路上行驶的26路公交车的站牌应该用这些地标一样的食铺来命名才对,售票员大叫着:下一站淮海西菜社,请要吃乡下浓汤的乘客准备下车;下一站燕京楼,请下车的乘客不要忘记随身携带装狗不理包子的钢宗锅子……可是,现在除了长春食品店,其他的那些美食场所都在上世纪的最后十年间,要么搬离原址,要么索性消失在这个城市的版图上了。就连那个牵着她的手的爷爷也在世纪末的最后一个月永远隐身了,好像和那些店铺事先说好了,一起到一个比想象还要遥远的地方赶赴一场秘密的美食盛会。
等她的眼睛再张开时,满眼已是保罗贝香,马可波罗,星巴克和麦当劳的世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梦结束了。不是吗,就连金龙绸布店里,那些会在店堂上空,顺着钢丝绳在收银台和柜台之间飞来飞去的木票夹也早已不见了,换成了“H&M”成衣店里那些年轻俊美的服务生们,他们互相之间亲昵地称呼着彼此的英文名字,广播里则时而会传来优美的女声,传达着“Wilson,Wilson,请到B1”这样的请求。
3
双层巴士的缓行带来的悠长回忆舒缓了萱青的紧张,好像一个飞行员已经有些日子没有坐进驾驶舱了,可是现在却被突然要求做一次短暂的飞行,是一种期盼的紧张。起飞的机会让她怦然心动,可问题是,为一个只有15分钟的飞行,再做一次庞大的起飞努力,值得吗?
嘉禾在电话挂断前还嘟哝了一声:“你总是我最亲的人。”
就是这句话,让萱青坐上了去和他见面的车。那句话里透出的遇难感击中了她,她想起了《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那句话:“爱意更加浓烈,因为有一种遇难的感觉。”
是的,当初萱青和嘉禾的开始,就是那种遇难感。差不多时间进的公司,他是被总部派到上海做市场总监,太太是不愿离开出生地的那种人,于是说好让他来两年。他一人孤守在陌生的城市,本地员工因他的位高而对他敬而远之;她则是刚进公司的后生,许是年少气盛,许是本来就有点骄傲,因此不讨老员工们欢喜。
一日在茶水间,萱青正在咬最后一口麦当劳的麦香猪柳蛋,嘉禾进来了,说他很馋麦当劳的早餐,因为总是起来太晚赶不上,所以就更馋。她听了暗暗生心,第二天办公桌上就有金黄M字耀眼的麦记早餐袋在等他。
后来萱青连给嘉禾买了15天的麦香猪柳蛋。终于在第16天,他怯生生地说,“明天,我们能不能试试看别的早餐?最好,是闻不到麦记味道的……”于是就有了第一个正式的约会,在沧浪亭,软软糯糯条头糕的两头在各自的嘴唇间舞蹈,直至嘴唇在中点相遇,没错,条头糕里潮湿细蜜的豆沙也参加了他们的首吻礼。
半月后,也就是两年前的这个八月。也是类似台风压境的周末下午。他们在淮海路上散步,暴雨忽至,他建议说不如到陕西路口的美臣大酒店躲雨吧,他们手牵手飞奔起来,连跑四个街区却毫不知累,皮鞋湿透了,渗进的水在脚趾间快乐地冒着泡。到了美臣大堂,顺理成章地,他建议说为了弄干身体,我们不妨借个客房吧。
两天后,她收到一双菲拉格慕的赫本芭蕾舞鞋,小羊皮经典款,娇娇羞羞的小圆口,清清傲傲的横搭攀,饰以贝壳形鞋底,是一双面容天真的鞋履,附言是:
“P.S.下次不用穿着它跑,但可以试试在雨里拥抱。”
4
此刻,萱青的脚下正穿着这双赫本鞋。在双层巴士的二楼。这可是她第一次穿这双鞋。
打量着眼皮底下的生活,因为居高临下,会有种审美的优越感。上海街道从半空上看下去,一个个人好像一朵朵表皮柔软,隐见粉红馅心的小馄饨,被扭成“?”“!”“。”“¥”等形状,一辆辆车好像一根根粗细颜色不尽相同的面条,那些建筑物则像各种颜色和形状的浇头,有条不紊地氽在马路这碗宽汤里。
“见了面说什么好呢?”她想。“baby叫什么名字?”“是男是女?”“顺产还是剖腹产?”原来面对一个成为新爸爸的旧情人,好处就是不用担心没有破冰的话题,似乎单只分娩的话题就可以谋杀不少时间,以至于不要问无聊的问题,诸如“有没有一点想我?”“当初,怎么可以……?”
萱青正沉浸在假想世界里,忽而有男声从天而降:“Excuse me. Do you speak English?”她被那声发问惊了一下,抬起头,打量着眼前这个家伙。那是个长手长脚的外国男人,令人安全的娃娃脸,栗色头发是“乱糟糟的吧?故意的呢”那种腔调,30岁上下,最起码三天没有剃的胡渣在下巴上晒着,面目并不招人讨厌。对于无辜的脸,总是很难拒绝帮助的。萱青决定招呼一下他吧,反正她也正需要转换注意力:“Yes, I do.”
外国男人递上一本《Lonely Planet Shanghai》,指着172页左下方的黑体字,“请问这辆车去华亭路市场吗?”“华亭路市场?”萱青疑惑地接过书,翻到版权页,赫然印着“2001年第一版”。她同情地对外国人说:“你这本书太过期了,华亭路市场早已在八年前就关门了。”外国人耸耸肩,“啊呀,真糟糕,”他随即伸出手:“我叫Ryan。介意我坐在你旁边吗?”萱青点点头,“我是Rachel”,把身体向窗边靠了靠,让他坐下。她忍不住问道:“你怎么带一本古老的LP到中国来旅行?”
“问得好。”萱青看出他很想讲,便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Ryan说自己是来找他的女朋友,前女友,他又补充道。“Sally是个建筑师,半年前到上海工作,这里有个意大利建筑师圈子。那些罗马人在家里没活计干,动不动就是凯撒时代的古迹,他们都到中国来捞市面了。然后,你便知道什么会发生了:美国城郊职业女遇到她梦想中的拉丁情人,在一个发烧的异国都市。”
“那你呢?看你的装束不像个游客,怎么在上班时间坐着观光车,而且神色专注?”
萱青随口说:“我要给杂志写篇观光巴士的报道,它的上座率不是很高,其实倒是个很不错的换个角度看上海的机会。”
巴士此时经过淮中大楼,有个阿婆在二楼阳台上收衣裳,她说,“这幢以前叫亨利公寓的大楼是不是像艘远洋轮?”阿婆正趁着暴雨将至前在收衣,看上去好像真的倚着船舷,在甲板上眺望着淮海路以东的浩瀚洋面。想到阿婆每天就这样按时地晒出家常的悲喜,又按照风雨声收起小日子的碎细,他们相视笑了笑,有些被这市井小细节触动到,便油然觉得彼此似乎并不怎么陌生似的。
她说“请注意,你的华亭路市场就要到了,做好准备。”巴士便已晃过了华亭路,空空落落,只有常熟路地铁站孤独地守在门口,他自语道:“传奇中的华亭路市场,我来过了。”然后接着说:“前段时间Sally回email的速度越来越慢,我猜想她工作忙。这次正逢她30岁生日,我就想给她意外惊喜,飞到上海庆祝生日。很即兴的,所以就在去机场路上随手从图书馆借了本旅行书,架子上就这本关于上海的书了。聊胜于无吧。结果一见到她,她便向我摊牌了。”萱青暗想他兴奋地出现在女友面前,以为给她意外惊喜,而早已心有别属的她却不知是怎样的嫌恶呢,便有点心生怜惜。
5
此时,这辆驶向上海体育馆的高大巴士,轻轻地扭了一下腰肢,漂亮地从淮海中路摇摆到宝庆路。一刹那,满目是一伸手就可以够得着的梧桐叶。那个转身是如此猝不及防,变魔术般地将一个喧闹的城市供养不起的沉静呈现在观众面前,那条被梧桐荫蔽起来的甬道完全是被盛世藏起来的一个角落。萱青兴奋地站起来,好像站在刚为自己搭建的城市露台上,边试图摘叶子边尖叫起来,并不得不及时地闪躲一抽抽夺面扑来的树枝,Ryan也受感染地加入进来。
萱青想起了张爱玲笔下,1940年代香港的双层巴士,她说:“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树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她从未想到这个手捞梧桐的美妙时刻,会时空错乱般从张爱玲的40年代香港跳出来,潜逃到了60年后上海巴士的二楼。那些曾经高不可攀的梧桐树冠,此刻,和自己是比肩的,大家一起热闹地漂浮着,宛若初识,或者从未分离。
宝庆路过了桃江路,就把漫步梧桐路的接力棒交给了衡山路。萱青指着衡山路口的国际礼拜堂,那是一栋用爬山虎做粉底,把自己清水红砖砌成的真颜掩饰得美美的基督教堂,说:“看到那个教堂吗?Shanghai Community Church是它的英文名字,太平洋战争前多为你们美国牧师在里面布道。我上大学那会儿还曾想过,为了能在里面结婚,是否应该成为一个基督徒呢?后来觉得如果喜欢一个人,即使不结婚也没什么要紧,可是即使这样步步退,还是没有机会和他在一起。”
人和人之间只要一谈到感情,似乎就给对方颁发了一张走到彼此内心的临时通行证。就算半小时前,他们尚且素不相识又何妨呢?Ryan有点意外,这个看来对外界保持着一臂距离的陌生女孩子竟然这么轻易地和他分享起她的小怅惘。虽然她可能是自言自语多过说给他听,他还是颇受鼓舞。
Ryan顿了顿,说:“其实,其实我并不要去华亭路啊。我只是坐在车上兜圈子罢了,因为它会经过衡山路305号——西湖公寓,Sally住二楼,坐在巴士顶层可以隐约看见她的房间。这已是第三天了,每天不由自主地就搭上双层巴士。”萱青顺着Ryan的手指,便看见了那栋湖绿色,微微拉着毛的老公寓,入口门框处还有层层向上收缩的倒L装饰线,art deco风格,倒适合单身的异地人在这里开始一段新生活。
“我已经三天没有和人说话了,在这里要找个可以聊聊的人真不容易,然后你出现了,懂英文的样子,又不急于去哪里。”
“所以才想出这个华亭路的借口来搭话。”
“那么,你呢?”他再次问道。“真是个穿着深V领小礼服来体验城市观光巴士的记者?”
6.
那个报称“累积降水量可达大到暴雨程度,并可能伴有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气象预报终于兑现了。“叭哒”一记,一大粒闪光的雨滴沉沉地落下来,打到了后窗玻璃上,被撞得脑浆立飙的样子,但是,紧跟着那大力敲门昭告“我来也”的第一击后的,却突然刹那静止了,尘世间安静得似乎能听到前来增援的第二滴雨珠穿过大气层的声音。不过,那种大动静下的非典型寂静也只不过持续了0.5秒的功夫,第二滴也便及时到位了,接踵而来的第三、第四、五六七滴,马路迅速亮闪闪起来,在地上种起一朵朵立地便倒的小水花。
萱青想,告诉一个陌生人一点糗事又何妨?雨水似乎带来了股股强烈的、鼓励你倾诉的空气……大雨让她解除了戒备,大雨让她想起了两年前的那场八月云雨。
“你猜对了,我没有在体验生活,我六点有场衡山宾馆的约会,就在前面524号。”
“那么巧?我的目的地是305号,你的是524号?”Ryan暂时忘记了自己的305号,而凝视起眼前正掠过的524号来。
这座宛平路口的宾馆,是座八字形的钢框架结构建筑,书上说是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他能想象其当年的风光,可现在看来却只是座貌不惊人的商务宾馆。他看了下腕表,“现在只有三点,你还有得是时间呢。说说你的事吧。”
7.
萱青和嘉禾的最后一面是在1年前。他说太太称有急事,让他立刻回趟家。他说后天就会回来,不用担心,你乖乖的。他们谁也没有料到这是他们的最后一面。嘉禾回家后,才知老婆怀了孕,且是双胞胎。她早在怀孕前就已知道了他的韵事,却不声张,挽心唯有靠骨肉情深,就积极筹划怀孕,怀上那天就是摊牌那天。十二道金牌召回就是为了告诉他,不计较你在上海的那些事,我们重新开始,但是你得调回来。整个过程没有吵闹,只有担当家庭责任的沉着。她的低调克制反让他羞愧难当,觉得过去一年的确有点荒唐,他也因此感激她的宽容大度。她适时检讨自己当初没有陪他一起去上海,是自己的任性和不懂事。这一说开,双方颇有点劫后余生感。他其实只希望稍微有些外来的新鲜空气,吹够了,把窗关起就好。他再未回上海,以家庭原因要求调回总公司,他的文件私物是秘书替他整理后快递回去的。
他们的告别在电话上进行,萱青想也许是她的泪水把电话浸湿了吧,电话时有滋滋的杂音,在无意义的语气词“嗯”,“啊”,“哦”中毫不客气地钻来钻去,让大家更心烦意乱,好像是重头戏,可是主演反而把台词统统都忘光了,结果什么也没说上。这段感情开始得过于铺张,结束时就更显慌张。她当时只觉得自己是一枚麦香猪柳蛋,那枚他不愿意早起半小时却也能吃到的麦香猪柳蛋。
萱青第二天辞了职。
8.
这番曲折讲来,车已经抵达了上海体育馆的终点站。他们没有下车的意思。
萱青觉得和外国人讲话,因为用另一种语言,有些过于动感情的话说来倒也不觉过,那些伤心的话,讲起来也因为有了些戏剧感,而让人隐隐有了局外人的意思,好像在转述一个别人的故事。当她说出“we are so over”这些最早从《欲望都市》里学会的美式台词,她觉得自己是21世纪曼哈顿的职业女子Carrie Bradshaw;当她在表示赞同的时候说出诸如“indeed,indeed”的英腔话搭头时,自己又迅速地成为十九世纪摄政王期间,英格兰乡间的乡绅女儿Elizabeth Bennet。那些用中文表达起来会显得过于肉麻的情感,或者过于刻薄的评价,经过英语这么一摆渡,就好像转了一个弯后才冲过来的羞涩或者恼怒,力道陡然小了不少,大大帮助了表达。
——说开来,两人都有了如释重负和惺惺相惜的感觉。又是那种遇难感,让他们粘在座位上,继续着这场突如其来的交谈。他们躲在萱青的那把伞下,因为伞面不大,就只能挨得很近,那是一张印着向日葵花样的伞,天光透过伞面打在脸上,把两张面孔映照成金金黄黄的颜色,露出那种“兵慌马乱,但家中有粮”的偷偷安慰的神气。
“我们需要有个人牵挂,那种需要有时甚至已经超过需要那个人本身。你不觉得吗?”萱青说。
“于是,为了那种牵挂感,你还是惯性而固执地把他保留在你的硬盘里,迟迟不舍擦去。也就是说,对他的回忆比他本身更意味深长。其实现在冷静想起来,我一直以为我想她,其实只是想念过去的那个回不来的自己罢了。”
“嗯,”萱青感激于Ryan能感同身受,“其实我在情人节的时候打过电话给他。我就想要一个解释,分手的电话里没有说清任何事。于是找了公用电话,还特意准备了即时贴,写着万一冷场时的备选话题。电话接通了,“听到他hello,hello,hello……”,我突然放弃了说话的念头。把电话甩脱了。”
“电话是令交流便秘的东西,不如不要了吧。哪部电影里说的,‘我们不写信也不打电话,那太令人抑郁了’。”
9.
观光车在盘踞在高架公路下的终点站休息片刻后,又要开始绕圈圈的旅程,此刻它将从上海体育馆驶向龙门路,将从西区居住地的低调,到中区商业街的喧闹,直至东区老城厢的没落。
氽在淮海路上,这个城市的二楼像欧洲,那些铸铁栏杆的阳台,新艺术风的立面,底楼则有不少中华老字号。而衡山路相反,它好像是一卷横轴纸本、人虚景实的画卷,底楼是时髦的Zapata’s,波钵街,BENI,凯文咖啡,是美轮美奂的异域生活幻像,常有外国人两三株,好像园艺小景般地点缀在那里;公寓的二楼却毫不留情地杵出了本地生活:蓝白格子床单和团花的枕巾,锦缎的枕套,那些已经逐渐消失在本地年轻人卧室里的东西,俯瞰着这条叫做衡山路的私密小路。有吹过时光的风途经这里时,木夹子里的洗物悠悠地转转身体,趁机吐新纳故,不失时机地嗅吸一下三十年前的本地气息。
萱青说:“通过我们的不同情感遭遇,moral lesson就是如果爱一个人,就要在一起,一旦分开,总生变数,你的Sally如果没有到上海来,你们应该还是在为了婚姻的目的而继续甜蜜地约会着。交往的时间,双方的地理距离与爱情的关系是个复杂的三元函数式,时间越长距离越大,爱情必死无疑,是自杀死;时间长距离短,爱情还是死,不过安乐死的可能性比较大;时间短距离短,爱情最佳状态,赶快享受,不然太容易变质;时间短距离长,爱情不死,但是人恐怕要被折磨死了。”
“我们就是那种自杀死的状况啊。其实现在回顾,本来激情也已渐灭,但是我们都假作视而不见而已,直到她真的离开,令我无所适从。本来我一直觉得我是想念她,其实渐渐地,想念她已经悄悄地转变为想念我自己过去的时光。”
“也就是说对她的想念只是一种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你可以飞速地走回去看望一下对岸那个再也过不来的自己。”
“太多的爱情里,都不是我爱你或者你爱我,太多的爱情里,事实就是:我以为。”
“你读过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吗?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费尔米纳如此回绝那个追了她53年的男子的再次求爱:“We have nothing in common but memory. It is an illusion。”
“It is an illusion。”
萱青和Ryan之间飞快地接着对方的话,好像是自己的左脑和右脑对着话,然后,两人释然地笑了。
10.
萱青的电话发出了一声欢叫,她迅速地看了一眼,“已下飞机,等不及地要见你。”
Ryan从她的表情中便知道了大概,“是他?”
萱青点点头。“昨天他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他非常想念我,一定要见我,并且立刻为自己制造了一个紧急出差的机会。尽管他曾如此伤害我,却愿意即兴风尘仆仆来见我,还是不免会被击到。再说,我总需要一个当年他没有给我的解释。”
“你们女人总是纠缠于一个解释。有意义吗?他的所为已经是他能给你的最好解释了。你看,他的双胞胎出生了,在过去一年他可没很多机会做爱,甚至根本一点都没有,然后也没有想到双胞胎会这么吵,半夜被闹醒好几次,周末也没有风花雪月,推着孩子散散步,所有的社交活动不外乎就是参加一下新父母间的Sunday Brunch,难得周五晚上和太太有个晚餐加电影的约会,还得到处找babysitter,电影看到一半,太太就开始担心起那个年轻的babysitter有没有尽责,于是他们只能抱歉地对邻座说,对不起,让一让,不好意思,我们要先走……也许昨天,他在办公室抽屉的隐蔽角落里,偶然看到了你以前给他写的生日卡片甚至情书什么的,可能当时香港正暴雨如注呢,情绪就更缠绵,他又因工作忙而误了午餐,肚子也饿,满肚子委屈正没有地方发泄。那一通情话读下来,你俩之间不牵扯到柴米油盐的风雅日子立刻都回放起来,他才意识到闷了这么久,又是时候开窗透透气了。”
“你想象力真是丰富,可以写剧本了!”萱青虽然有些愠怒,但是心底里,她只能很失败地承认,他说得真是一点也不假的。
“如果我是他,我也会这么做。你看,追情人的机票食宿还可以报销呢,多合算。”Ryan嘟哝道。
这一点倒是触到了萱青,真是的呢,想要旧情复燃,还要公账买单,委实无趣。
嘉禾开始不停地发短消息,问萱青何时到,Ryan一把夺过她的电话。“你去见他,然后无一例外地失望离开,再然后,以更大的希望等待下次更大失望的来临。你还要不要受这样的委屈?”
萱青本来有点恼怒,但是又被他那句“你要不要受这样的委屈”里带来的关切所感动,她想路遇一个多小时的陌生人尚能如此为她着想,而他却是如此薄情,不仅眼圈红了起来,便也就不再努力夺回手机。
Ryan拿出了自己的iPhone,一人耳朵里放一个耳塞,“不如听音乐吧,屏蔽短讯的声音,让衡山路305号、524号都见鬼去吧!”
11.
两副耳廓里,一个尖利到可以剪断雨幕的男声轰然而起,“If you leave,Where will you go?
Boarding Lounges are go!”一只好像被人掐着脖子唱出古怪又稚嫩声音的喉咙。Ryan说:“是个叫Matthew Thomas Dillon的英国歌手,那张《Puddle City Racing Light》是我每次坐夜机时,盘旋在城市灯光上时必听的专辑,歌曲的前奏总有莫名的冰冷感,但随着节奏的渐进,热浪逐渐散发,直至喷涌,让身心不知不觉随着伴奏运动起来。”
此时的周遭,正是那张专辑名字描述的情形:水洼遍地的城市和全力飞奔的街灯,天上好像有个巨大的水龙头,大地是长满青苔的水池,而他们就是水池里漂浮着的青苔。在清冽的钢琴、有滞留感的鼓声的交响中,他们抱在一起。这件事起初真有点突如其来,似乎是音乐的轰响把伞吹成了喇叭,她斜过身子要追的,结局他俩就顺势抱在了一起。起初,双方的拥抱都有点借用对方的身体来最后再想念一下另一个人的意思,但是抱着抱着,便觉得就是单纯地抱一件温暖的东西那样简单。有关过往情事的记忆此刻都被挡在雨幕之外,萱青的脸此时是一条繁忙的双车道马路,流得比较缓慢的,是在慢车道上的泪水;那些迅即地在快车道上行驶的是雨水。汩汩有声,井井有条。
有人在路边候车雨棚里仰望着他们,在这样的注视下,似乎除了接吻以外,做什么事情都不合适,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嘴唇对接了起来,暖暖的,就像两人一起慢悠悠旋转一团虽然嚼得软软的,却仍然有很强薄荷味的香口胶。
“香口胶”胶着了2.3公里,他们分开了,有些害羞,张开眼睛,有种明明是盛夏,却莫名地在阳春三四月迷了路的错觉,使他们又重新体会到那个已然过去的季节的乐趣。看窗外,巴士已回到了最初邂逅的地方:淮海路茂名路口。国泰电影院那紫酱红的泰山砖,奶白色的嵌缝,黄铜色的CATHAY字样被雨水冲刷得分外扎实,虽然淮海路上的梧桐叶没有衡山路那段接近身体,但是此刻也被雨水冲刷得光滑紧密,油亮欲滴。他们暗想只是一个多小时的光景,却恍然隔世:天变了,人换了,心情好起来了,头顶上的梧桐变成了羚羊,在草原上加快了迁徙的脚步。
双向道的淮海路此刻简直快变成了威尼斯的水巷,双层巴士是刚朵拉,面无表情的中年司机则索性暂时扮演起身穿黑白海魂衫,颈系红色领巾的掌舵手,他俩在大水中游弋着,甚至有了逆向行舟的感觉。
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一圈圈地跟着巴士绕行着,也说说话,大多时间则听听音乐,看看车外的风景,吹吹路人吹不到的城市上空十米的风,好像在参加一场流动的城市音乐会,从一个音符、一个小节、一条音轨,到很多音符、很多小节、很多音轨。他们没有再做拥抱或者接吻那样的事,甚至也没有再手牵手。他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衡山路305号又到了,而她也一次次地错过了她的524号。
12.
那天,他们最终在不同的站下了车,一如他们在不同的站上的车。分手的时候惆怅而美好。Ryan边用手指在空中写着,边念道:“Dear God, the rains are very delicious, thanks for letting us meet. ”然后食指对着空气一按,念道:“SEND”,意思是给上帝发了封Email。
当天晚些时候,嘉禾则从酒店总台收到一个包裹,内装一双湿漉漉的鞋子,一双小羊皮经典款的菲拉格慕赫本鞋。附言是:“终于有机会穿着它,和一个人在雨中拥抱。也明白了一件事:我一直以为的你爱我,只不过是我在镜子里看到的我爱你。
P.S.我原谅你的不告而别,也请你原谅我没有如约而来。”
13.
那本《Lonely Planet Shanghai 1st Edition》后来就一直立在萱青办公室的书架上。它在亚马逊上只值一角三分美金,她要等待它成为一本骄傲的古本。这本书曾经如此忠实地记载了这个她居住的城市,虽然它曾经热烈推荐的地方,早已远远地被抛在这个城市里的人的记忆背后,但是这本书本身,却又奇妙地把记忆完整地捡了回来。每当萱青看到它,就会记得那年八月,一场无与伦比的,在自己的城市里进行的旅行。
萱青和Ryan没有互留任何通讯方式。他们两人生活的交叉点结束在邂逅后四小时。
她记得那天道别时的最后对话。
他说:“Life is what happens in between.”
她说:“So true.”
他说:“Take Care.”
她说:“You t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