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匆匆离去,夏天悄悄来临。物换星移,美景不在。当学生为春天的离开而叹息时,他们多么希望用自己的笔把春天的美留住。但是在写作时,许多学生因观察不深刻,写出的内容无新意,千人一面,而留下遗憾。怎样把春天的美丽写出来,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深入观察。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会深刻观察上下功夫。
首先,要求学生观察时抓住细节或细微之处。大凡好的作品都是在细节上描写得真实、生动。细节的真实很大程度来源于观察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是观察到了事物的细微之处。如朱自清在《春》中对“春雨”的描写:“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是作者通过深刻而独到的观察得到的。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过:“把每一个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句话用于观察也不无道理。实际中很多学生在观察时正是由于抓大框,观其大略,对细节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不屑一顾,所以写出来的内容不充实,没有血肉。
第二,要求学生观察时进行认真思考。只观察不思考,不是真正的观察。学生在观察时,首先要弄清楚自己观察的目的是什么,由此确定观察的目标,围绕目标提出问题。如写春天的美,要思考美表现在哪里?要观察哪些项目?哪些细节表现出春天美丽的特征?……伴随着思考,学生进行加工,克服了观察的随意性、盲目性,避免了“眉毛胡子一起抓”。
第三,要求学生选好观察的角度。同样的事,同样的景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写出的内容也不同。如写春,朱自清从春意盎然的角度去写,所以他选取代表这一个角度的景物去写,从而写出春天的生机勃勃。而曹雪芹在《红楼梦》“黛玉葬花”一节中极尽哀婉之能事,他选取的是最能表现“哀”这一角度特征的景物。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让学生研究某一事物,既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同时能从几个角度看问题。”
第四,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没有一定知识做后盾是难以表情达意的,难以进行深入观察的。如观察大自然得要具备相关的生物、地理知识等;也要有一定的词汇储备,如写红色,要运用不同的词,如绯红、嫣红、粉红等词汇。
第五,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皆有情。在观察时要仿佛是在和大自然交流,做到物我合一。没有感情,观察时难免不认真,不细致,不生动。许多佳作句句含情,是和作者观察时投入了情感分不开的。
第六,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如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把握观察点的共性和个性。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文章同教材中同类的作品进行比较,如写春,可以同朱自清的《春》作比较:作者笔下的春天哪些和你的观察能对上号?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我们有时会发现学生在观察习作中经常把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景色杂糅在一起。这实际是一种“假观察”,以书本的现成的东西代替观察,或者学生受文学作品的影响,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观察时也是一样,写时就受文学作品影响了。如某学生的习作《北国之秋》中这样一段:“玉米割了,树叶变黄了,一片一片的落下来。”实际上,树叶落与玉米被收割不是同时的,他把早秋、晚秋的景色杂在一起。再如北国之春和江南之春必有很大不同,北国之春,黄沙漫漫,春寒料峭;江南之春,草长莺飞,春花烂漫。教材上的作品很多是写江南之春的,如果学生不加分析,盲目照搬,很容易弄巧成拙,写的景色不伦不类。学生写时一定要克服现成“范文”的影响,“师古不泥古”,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才能写出深刻、具有个性的观察习作来。总之,随着观察的深刻,学生会用自己的妙笔,独到的发现,一定会写出春天的美丽来。
首先,要求学生观察时抓住细节或细微之处。大凡好的作品都是在细节上描写得真实、生动。细节的真实很大程度来源于观察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是观察到了事物的细微之处。如朱自清在《春》中对“春雨”的描写:“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是作者通过深刻而独到的观察得到的。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过:“把每一个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句话用于观察也不无道理。实际中很多学生在观察时正是由于抓大框,观其大略,对细节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不屑一顾,所以写出来的内容不充实,没有血肉。
第二,要求学生观察时进行认真思考。只观察不思考,不是真正的观察。学生在观察时,首先要弄清楚自己观察的目的是什么,由此确定观察的目标,围绕目标提出问题。如写春天的美,要思考美表现在哪里?要观察哪些项目?哪些细节表现出春天美丽的特征?……伴随着思考,学生进行加工,克服了观察的随意性、盲目性,避免了“眉毛胡子一起抓”。
第三,要求学生选好观察的角度。同样的事,同样的景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写出的内容也不同。如写春,朱自清从春意盎然的角度去写,所以他选取代表这一个角度的景物去写,从而写出春天的生机勃勃。而曹雪芹在《红楼梦》“黛玉葬花”一节中极尽哀婉之能事,他选取的是最能表现“哀”这一角度特征的景物。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让学生研究某一事物,既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同时能从几个角度看问题。”
第四,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没有一定知识做后盾是难以表情达意的,难以进行深入观察的。如观察大自然得要具备相关的生物、地理知识等;也要有一定的词汇储备,如写红色,要运用不同的词,如绯红、嫣红、粉红等词汇。
第五,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皆有情。在观察时要仿佛是在和大自然交流,做到物我合一。没有感情,观察时难免不认真,不细致,不生动。许多佳作句句含情,是和作者观察时投入了情感分不开的。
第六,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如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把握观察点的共性和个性。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文章同教材中同类的作品进行比较,如写春,可以同朱自清的《春》作比较:作者笔下的春天哪些和你的观察能对上号?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我们有时会发现学生在观察习作中经常把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景色杂糅在一起。这实际是一种“假观察”,以书本的现成的东西代替观察,或者学生受文学作品的影响,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观察时也是一样,写时就受文学作品影响了。如某学生的习作《北国之秋》中这样一段:“玉米割了,树叶变黄了,一片一片的落下来。”实际上,树叶落与玉米被收割不是同时的,他把早秋、晚秋的景色杂在一起。再如北国之春和江南之春必有很大不同,北国之春,黄沙漫漫,春寒料峭;江南之春,草长莺飞,春花烂漫。教材上的作品很多是写江南之春的,如果学生不加分析,盲目照搬,很容易弄巧成拙,写的景色不伦不类。学生写时一定要克服现成“范文”的影响,“师古不泥古”,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才能写出深刻、具有个性的观察习作来。总之,随着观察的深刻,学生会用自己的妙笔,独到的发现,一定会写出春天的美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