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院校的理论课程大多概念和性质较多,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高校都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但在改革中仍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剖析了各种误区,以期对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素质教育有所助益。
关键词:理论课程;教学改革;误区;素质教育
一、 前言
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则是本科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近些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将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应用到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因理论课程的枯燥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教学方法的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我们认为探讨和研究这些问题,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教学方法改革的误区
1. 教学方法改革的形式化
在教学改革中,某些院校对某些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效果显著,是值得借鉴的。有些教师便将这种教学方法直接用于自己的课程教学中,而没有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也没有分析为什么这种教学方法在其他院校的课程教学中能够适用,并且没有研究自己的课程内容、学生层次等是否适用此种教学方法,是否应该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等。这样直接应用的结果,往往不理想,甚至适得其反。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教学改革应该要深入。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改革因受到教学内容和授课学时的限制,而没有让学生充分参与,致使教学改革的效果不理想。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此教学方法是翻转课程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很多准备,然后将实际任务下达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实际上我们的理论课程都相对比较集中,一周会有2-3次课程,每次课前都让学生自学做任务,学生的时间分配不开,自然任务也做不好,而教师需要完成学校要求的所有教学内容,因此这些任务大部分都是教师讲解完成的,没有起到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
有些教师因受到教学内容和学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只让学生参与几次讨论,就认为已经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但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需要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认为教学改革一定要运用现代化手段
目前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模式逐渐被推广至全球各高校,并且有非常多的成功案例。因此有些教师认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学改革一定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这样不仅能节省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进度,还能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事物的本质。例如慕课,慕课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形式,教师录制知识点的短视频并提出问题,由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并解答。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但一种教学方法不是对所有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都能适用,例如常微分方程中的求解二阶微分方程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应用性不强,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也没办法像空间几何那样把实际图形画出来便于学生观察,这时使用慕课只能提高学习进度,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这部分内容就需要使用其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也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怎么用,很多优秀教学成果的教学方法都是由几种教学方法组合而成的,因此并不一定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程度越高,教学改革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认为教学改革只是授课教师自己的事情
目前高校的教学改革,大多都是先申请立项然后进行实践的,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教改研究课题是自己的,那么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自己说了算。其实不然,教学方法的改革跟很多因素、很多部门都有直接关系。例如教学内容、授课课时、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学生层次等,都会影响教学改革的效果。而这些因素很多不是教师自己能够决定的,也就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共同研究如何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
三、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 我们应该多学习研究已有的教学方法,针对所教课程,研究这些教学方法的利弊。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能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前,应该联系各有关部门商讨,争取各部门的支持。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应与本门课程的各授课教师讨论。这些能够为后续教学改革的实施奠定基础。
3. 教學方法的改革不能以提高学生本门课程的学习成绩为目的,而应该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因此教学改革不能片面化、形式化,要进行实质性彻底的改革,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总之,教学方法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避免教学方法改革的误区,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改革的质量,进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陆海燕.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中的误区、盲点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04):167-169.
[2]陈吉荣.国外慕课研究最新发展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48(01):118-127.
[3]李伟.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误区与应对策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6):102-103.
作者简介:邓承志,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马明溪,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工程学院理学院。
关键词:理论课程;教学改革;误区;素质教育
一、 前言
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则是本科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近些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将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应用到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因理论课程的枯燥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教学方法的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我们认为探讨和研究这些问题,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教学方法改革的误区
1. 教学方法改革的形式化
在教学改革中,某些院校对某些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效果显著,是值得借鉴的。有些教师便将这种教学方法直接用于自己的课程教学中,而没有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也没有分析为什么这种教学方法在其他院校的课程教学中能够适用,并且没有研究自己的课程内容、学生层次等是否适用此种教学方法,是否应该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等。这样直接应用的结果,往往不理想,甚至适得其反。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教学改革应该要深入。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改革因受到教学内容和授课学时的限制,而没有让学生充分参与,致使教学改革的效果不理想。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此教学方法是翻转课程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很多准备,然后将实际任务下达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实际上我们的理论课程都相对比较集中,一周会有2-3次课程,每次课前都让学生自学做任务,学生的时间分配不开,自然任务也做不好,而教师需要完成学校要求的所有教学内容,因此这些任务大部分都是教师讲解完成的,没有起到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
有些教师因受到教学内容和学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只让学生参与几次讨论,就认为已经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但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需要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认为教学改革一定要运用现代化手段
目前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模式逐渐被推广至全球各高校,并且有非常多的成功案例。因此有些教师认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学改革一定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这样不仅能节省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进度,还能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事物的本质。例如慕课,慕课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形式,教师录制知识点的短视频并提出问题,由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并解答。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但一种教学方法不是对所有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都能适用,例如常微分方程中的求解二阶微分方程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应用性不强,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也没办法像空间几何那样把实际图形画出来便于学生观察,这时使用慕课只能提高学习进度,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这部分内容就需要使用其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也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怎么用,很多优秀教学成果的教学方法都是由几种教学方法组合而成的,因此并不一定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程度越高,教学改革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认为教学改革只是授课教师自己的事情
目前高校的教学改革,大多都是先申请立项然后进行实践的,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教改研究课题是自己的,那么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自己说了算。其实不然,教学方法的改革跟很多因素、很多部门都有直接关系。例如教学内容、授课课时、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学生层次等,都会影响教学改革的效果。而这些因素很多不是教师自己能够决定的,也就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共同研究如何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
三、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 我们应该多学习研究已有的教学方法,针对所教课程,研究这些教学方法的利弊。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能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前,应该联系各有关部门商讨,争取各部门的支持。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应与本门课程的各授课教师讨论。这些能够为后续教学改革的实施奠定基础。
3. 教學方法的改革不能以提高学生本门课程的学习成绩为目的,而应该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因此教学改革不能片面化、形式化,要进行实质性彻底的改革,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总之,教学方法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避免教学方法改革的误区,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改革的质量,进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陆海燕.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中的误区、盲点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04):167-169.
[2]陈吉荣.国外慕课研究最新发展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48(01):118-127.
[3]李伟.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误区与应对策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6):102-103.
作者简介:邓承志,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马明溪,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工程学院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