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服务业在增加就业、调整产业结构、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在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服务业;就业;服务贸易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0.09.006
文章编号:1672-0407(2010)09-012-04收稿日期:2010-08-23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目前,全球经济增加值中有60%以上是由服务业创造的,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其GDP的比重达到了70%左右。而目前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仅占到GDP比重的4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对我国经济而言,在步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大力发展服务业已成为促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一、服务业的基本概念
服务业是指利用设备、工具、场所、信息或技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行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产业基础,服务业包罗万象,包括现代流通业、信息服务业、为农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旅游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文化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公共服务业、教育服务业、餐饮服务业等等。与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需求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并具有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大力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战略意义
1.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环节
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国际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看,一国产业结构分别经历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演进过程。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3535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5477亿元,占三次产业增加值的10.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6958亿元,占三次烟叶增加值的46.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42918亿元,占三次烟叶增加值的42.6%,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个差距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目前尚未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阶段,并且在实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
2.加快发展服务业,是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都不同程度地获得各自的发展,但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某种程度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使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趋于恶化,为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众多国家的共识。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可以说是一个“纯净”的行业,无论是能源消耗还是环境污染,其程度都要比制造业低得多,同样创造100个GDP,服务业的能耗只有工业的15%。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要素普遍以资本或知识技术为主,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或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可以直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对环境的污染,更多地利用资本与知识技术要素获得高附加值和高收益。因此,我国要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加以规划和实施。
3.加快发展服务业,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
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除取决于该产业提供的产品或产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外,还取决于它提供的就业量在总的就业量中的比率。从发达国家社会结构向经济服务化转型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服务业就业人数已经逐步超过了其他产业部门。据专家预测,到2015年,中国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年增长率0.7%的较高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年度劳动力供大于求1200万人左右,而在农村,由于土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就减少了126万个劳动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就创造了26万个就业岗位;而服务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就创造了100万个就业岗位。可见,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中投入少、吸收劳动力多的产业。因此,要有效地缓解目前我国的就业困境,就只有大力发展服务业。
4.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
扩大内需是我国走出金融危机影响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扩大内需有很多种方式和手段,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需要综合运用。在现有的各种方式和手段中,最需要重视的应该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消费者消费需求能否顺利实现,除了自身因素以外,还和其他方面的条件,如服务网络是否发达、交通运输是否方便、能否取得信贷支持等密切相关,而这些都属于服务业范畴。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服务业长期落后于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广大消费者在实现消费时还面临着种种不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消费愿望的实现。当前,我国政府已把扩大内需作为应对经济困局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一手段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预期的目的,和我国服务业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扩大内需就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
三、我国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强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是我国服务业落后的突出表现之一。从增加值比重看,我国服务业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些收入水平与我国相当的发展中国家。据世界银行最新统计,2007年世界高收入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70%,中等收入国家这一比重为59.3%,低收入国家为47.5%。而在同期,我国这一比重只有40.1%。与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相差20到30个百分点,与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菲律宾也相差10多个百分点。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增加GDP为导向发展经济,同时地方政府在政绩压力下,趋向于“短平快”的发展方式,纷纷发展投资大、见效快、能在短期内拉动GDP迅速上升的工业和建筑业,片面强调工业带动,对服务业发展程度重视不够造成的。
2.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层次较低
从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传统服务业如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所占的比重较高,占40%以上;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特别是那些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会展、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只占20%左右,而发达国家服务业的结构恰恰与此相反,我国服务业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3.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不足
从1990年开始,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都已达到65%以上,发展中国家就业比重也大多在50%以上。与国外相比,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2008年,我国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率分别为39.6%,27.2%和33.2%。美国的三产业就业人口大致为农业不到5%,工业不到25%,其余超过70%的在服务业。日本的比例是农业人口约为5%,工业不到30%,其余超过60%的人口集中在服务业。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仍是三大产业中吸纳就业最高的产业,农业人口太多,而农业部门的低效率必然导致整体国民经济效率低下。因此,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业转移出来,中国经济的效率才能提高。从工业人口看,我国的比重其实与发达国家较接近,这也同时说明一个事实,以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接近30%的就业人口,可能是工业吸纳就业的合理能力,而中国工业目前的就业人口正好和这个水平接近,无法再接纳大规模的劳动力。就把吸纳就业的重任落到了服务业身上。但中国第三产业所吸纳的就业人口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
4.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不高,服务贸易逆差逐年扩大
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发展趋于活跃。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世界其他国家服务贸易相比,我国服务业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自1992年中国服务贸易首次出现贸易逆差,除个别年份(1994年)外,中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尤其是近年,贸易逆差呈现逐步扩大趋势。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对较强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度和自然资源密集度较高的传统服务部门如旅游、建筑,这些部门层次较低,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并不强;而在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度高且能产生较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部门如金融、专利权使用等,贸易额比重偏低,逆差较大。因此,在目前全球大力发展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我国这种服务贸易结构知识技术含量低,不可模仿性低,结构脆弱,容易增加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5.服务业开放力度不够,垄断过度,有效竞争不足
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极度不均,有的基本实现市场化,像零售、餐饮这些行业,另外,有很多服务行业是被政府垄断的,如金融、电信、铁路、民航、广电等,这些行业的投资基本上是以国有投资为主。服务业44个大行业中,除餐饮、房地产、旅馆、租赁、娱乐5个行业外,其他39个行业国有投资都占50%以上,其中20多个行业高达90%以上。一方面,这些行业几乎没有民间资本,由于处于行政垄断经营的状态中,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准入门槛,民营资本想进去,都必须按照政府所设定的“门槛”,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才能进入;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因此,这些被政府垄断的重头服务行业服务水平普遍不高,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
四、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1.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
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发展服务业为重点。这是对服务业的准确定位,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首先,要转变思想,重新界定和摆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位置是服务业转入加速发展正轨的关键。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关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应该成为新的发展战略重点,而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实现这轮转型的重中之重。其次,要加大对服务业投入,服务业发展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大服务业资金投入力度,财政投资适当向服务业倾斜,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其他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首先,要加快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其次,要抓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会展、文化、信息等市场潜力大的服务业,使其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要积极跟踪市场需求,抓住新的消费热点,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最后,要全面提升直接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传统服务业,要用现代服务理念、现代科技和现代经营方式,实现传统服务业的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3.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
首先,要积极探索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电信、铁路、民航等服务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推进国有服务企业改革,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服务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其次,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领域和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都要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政府要制定合理的市场主体资质,市场准入条件和服务质量标准,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要对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有关规定进行清理,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废除不合理的带歧视性的有关规定,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加强对服务市场的依法监管,整顿规范服务市场秩序,营造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4.全面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服务业开放与培育壮大国内产业的关系,完善服务业吸收外资法律法规,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经验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企业。其次,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主要手段,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国际服务外包是全球化大趋势下服务业细化、分化的产物。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可以不受本国、当地的需求限制;不受本国、当地的劳动生产率不高,社会分工不深化、不细化的限制。而且国际服务外包的市场增长速度快、规模不断扩大,是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争夺世界服务市场、进入服务经济的捷径。我国人力资源充裕,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能力较强,而国际服务外包属于“白领”岗位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正是我国现阶段的比较优势所在,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的转变,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的压力,应高度重视,着力加以推进。
参考文献:
[1]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6.
[2]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数据2007[EB/OL] [2009-04-26],国家统计局网.
[3] 魏秀敏,王乃彦.服务外包教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 25—38.
[4]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09-02-26]国家统计局网.
(责任编辑:刘冰)
关键字:服务业;就业;服务贸易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0.09.006
文章编号:1672-0407(2010)09-012-04收稿日期:2010-08-23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目前,全球经济增加值中有60%以上是由服务业创造的,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其GDP的比重达到了70%左右。而目前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仅占到GDP比重的4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对我国经济而言,在步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大力发展服务业已成为促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一、服务业的基本概念
服务业是指利用设备、工具、场所、信息或技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行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产业基础,服务业包罗万象,包括现代流通业、信息服务业、为农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旅游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文化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公共服务业、教育服务业、餐饮服务业等等。与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需求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并具有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大力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战略意义
1.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环节
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国际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看,一国产业结构分别经历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演进过程。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3535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5477亿元,占三次产业增加值的10.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6958亿元,占三次烟叶增加值的46.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42918亿元,占三次烟叶增加值的42.6%,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个差距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目前尚未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阶段,并且在实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
2.加快发展服务业,是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都不同程度地获得各自的发展,但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某种程度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使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趋于恶化,为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众多国家的共识。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可以说是一个“纯净”的行业,无论是能源消耗还是环境污染,其程度都要比制造业低得多,同样创造100个GDP,服务业的能耗只有工业的15%。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要素普遍以资本或知识技术为主,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或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可以直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对环境的污染,更多地利用资本与知识技术要素获得高附加值和高收益。因此,我国要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加以规划和实施。
3.加快发展服务业,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
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除取决于该产业提供的产品或产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外,还取决于它提供的就业量在总的就业量中的比率。从发达国家社会结构向经济服务化转型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服务业就业人数已经逐步超过了其他产业部门。据专家预测,到2015年,中国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年增长率0.7%的较高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年度劳动力供大于求1200万人左右,而在农村,由于土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就减少了126万个劳动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就创造了26万个就业岗位;而服务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就创造了100万个就业岗位。可见,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中投入少、吸收劳动力多的产业。因此,要有效地缓解目前我国的就业困境,就只有大力发展服务业。
4.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
扩大内需是我国走出金融危机影响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扩大内需有很多种方式和手段,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需要综合运用。在现有的各种方式和手段中,最需要重视的应该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消费者消费需求能否顺利实现,除了自身因素以外,还和其他方面的条件,如服务网络是否发达、交通运输是否方便、能否取得信贷支持等密切相关,而这些都属于服务业范畴。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服务业长期落后于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广大消费者在实现消费时还面临着种种不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消费愿望的实现。当前,我国政府已把扩大内需作为应对经济困局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一手段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预期的目的,和我国服务业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扩大内需就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
三、我国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强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是我国服务业落后的突出表现之一。从增加值比重看,我国服务业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些收入水平与我国相当的发展中国家。据世界银行最新统计,2007年世界高收入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70%,中等收入国家这一比重为59.3%,低收入国家为47.5%。而在同期,我国这一比重只有40.1%。与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相差20到30个百分点,与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菲律宾也相差10多个百分点。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增加GDP为导向发展经济,同时地方政府在政绩压力下,趋向于“短平快”的发展方式,纷纷发展投资大、见效快、能在短期内拉动GDP迅速上升的工业和建筑业,片面强调工业带动,对服务业发展程度重视不够造成的。
2.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层次较低
从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传统服务业如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所占的比重较高,占40%以上;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特别是那些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会展、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只占20%左右,而发达国家服务业的结构恰恰与此相反,我国服务业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3.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不足
从1990年开始,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都已达到65%以上,发展中国家就业比重也大多在50%以上。与国外相比,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2008年,我国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率分别为39.6%,27.2%和33.2%。美国的三产业就业人口大致为农业不到5%,工业不到25%,其余超过70%的在服务业。日本的比例是农业人口约为5%,工业不到30%,其余超过60%的人口集中在服务业。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仍是三大产业中吸纳就业最高的产业,农业人口太多,而农业部门的低效率必然导致整体国民经济效率低下。因此,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业转移出来,中国经济的效率才能提高。从工业人口看,我国的比重其实与发达国家较接近,这也同时说明一个事实,以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接近30%的就业人口,可能是工业吸纳就业的合理能力,而中国工业目前的就业人口正好和这个水平接近,无法再接纳大规模的劳动力。就把吸纳就业的重任落到了服务业身上。但中国第三产业所吸纳的就业人口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
4.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不高,服务贸易逆差逐年扩大
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发展趋于活跃。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世界其他国家服务贸易相比,我国服务业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自1992年中国服务贸易首次出现贸易逆差,除个别年份(1994年)外,中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尤其是近年,贸易逆差呈现逐步扩大趋势。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对较强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度和自然资源密集度较高的传统服务部门如旅游、建筑,这些部门层次较低,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并不强;而在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度高且能产生较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部门如金融、专利权使用等,贸易额比重偏低,逆差较大。因此,在目前全球大力发展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我国这种服务贸易结构知识技术含量低,不可模仿性低,结构脆弱,容易增加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5.服务业开放力度不够,垄断过度,有效竞争不足
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极度不均,有的基本实现市场化,像零售、餐饮这些行业,另外,有很多服务行业是被政府垄断的,如金融、电信、铁路、民航、广电等,这些行业的投资基本上是以国有投资为主。服务业44个大行业中,除餐饮、房地产、旅馆、租赁、娱乐5个行业外,其他39个行业国有投资都占50%以上,其中20多个行业高达90%以上。一方面,这些行业几乎没有民间资本,由于处于行政垄断经营的状态中,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准入门槛,民营资本想进去,都必须按照政府所设定的“门槛”,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才能进入;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因此,这些被政府垄断的重头服务行业服务水平普遍不高,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
四、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1.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
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发展服务业为重点。这是对服务业的准确定位,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首先,要转变思想,重新界定和摆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位置是服务业转入加速发展正轨的关键。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关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应该成为新的发展战略重点,而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实现这轮转型的重中之重。其次,要加大对服务业投入,服务业发展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大服务业资金投入力度,财政投资适当向服务业倾斜,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其他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首先,要加快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其次,要抓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会展、文化、信息等市场潜力大的服务业,使其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要积极跟踪市场需求,抓住新的消费热点,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最后,要全面提升直接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传统服务业,要用现代服务理念、现代科技和现代经营方式,实现传统服务业的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3.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
首先,要积极探索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电信、铁路、民航等服务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推进国有服务企业改革,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服务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其次,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领域和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都要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政府要制定合理的市场主体资质,市场准入条件和服务质量标准,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要对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有关规定进行清理,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废除不合理的带歧视性的有关规定,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加强对服务市场的依法监管,整顿规范服务市场秩序,营造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4.全面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服务业开放与培育壮大国内产业的关系,完善服务业吸收外资法律法规,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经验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企业。其次,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主要手段,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国际服务外包是全球化大趋势下服务业细化、分化的产物。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可以不受本国、当地的需求限制;不受本国、当地的劳动生产率不高,社会分工不深化、不细化的限制。而且国际服务外包的市场增长速度快、规模不断扩大,是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争夺世界服务市场、进入服务经济的捷径。我国人力资源充裕,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能力较强,而国际服务外包属于“白领”岗位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正是我国现阶段的比较优势所在,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的转变,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的压力,应高度重视,着力加以推进。
参考文献:
[1]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6.
[2]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数据2007[EB/OL] [2009-04-26],国家统计局网.
[3] 魏秀敏,王乃彦.服务外包教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 25—38.
[4]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09-02-26]国家统计局网.
(责任编辑: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