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中共党员,现年五十八岁。八至十二岁在本村初小读书,十三至十四岁在镇高小读书,十五岁在县一中就读(共八十天),十六岁回庄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本庄党支部副书记、民兵连长,二十岁参军入伍,二十六岁退伍回乡,继任党支部副书记,后又做过产品销售、服装加工和机械配件生意、搞过科技种植等,三十九岁开始研制牙签肉,至今十八年了。应编辑老师和广大学员、读者的要求。把我的创业经历讲述出来。供读者参考。
苦难的童年让我比别人多了一分坚韧
我出生在冀南平原卫运河畔西岸的一个小村庄,祖祖辈辈皆为农民,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从我记事起,住的是土房,睡的是土炕,用的是土桌,坐的是土凳,生活条件相当艰苦。父亲识字不多,母亲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得,都是纯朴但又不甘心永远过着贫穷生活的庄稼人。父亲解放初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956年调任为供销社负责人,1962年被下放解甲归田,八年工龄没了,工资没了,成了村里社员;他又患有多种疾病,常年卧床不起,不能劳动,年复一年背着外债过日子。
我七岁在村里上幼儿园,八岁在本村小学读书。因父亲是村干部,我经常去村部玩,慢慢地学会了看报纸,以致后来越看越爱看。我十岁时,当时村里没广播,更没有电视,村民听不到国家任何新闻,我便从村部找到报纸。下午放学后我就和另外几个小同学,拿着报纸在村中央的一个屋顶上,一个人念一个人用纸卷成喇叭,大声喊着宣传报纸内容,还经常把嗓子喊哑。上高小时,我看到村里黑板报没人写,就每周回家做完作业后,把村里两块黑板报,换上新的内容。就这样,村里黑板报成了我没人布置的特殊“作业”。我看到乡亲们很喜欢看,也就坚持写了下来,这一写就是八年……直至参军入伍。
父母始终把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寄托在他们唯一的儿子——我的身上。为了让我这根独苗早日成材,别的孩子都在当地上小学,父亲却把我送到二十里外镇上读书。第一次出远门离开家,真的适应不了,人生地不熟。在背后我不知哭了多少次,流了多少泪。父母也怕我年龄小。因想家而影响学习,三天两头到校来看我。我说,“爸妈,你们不要再来看我,为了学习我不想家。”
每周两角钱是我的全部开支:五分钱买煤油点灯晚上学习;五分钱买一张大白纸,自己装订两个本子做作业,用完正面再用反面;另外一角钱是在校热干粮和每顿一碗开水的伙食费。别的同学吃白面馒头,我吃的是高粱地瓜面窝头,尽管这样,为节省几角钱订阅《中国少年报》,我不吃菜,把棉籽油过熟和食盐调和在一起,装在玻璃瓶里当菜吃。可当我看到《中国少年报》时,那高兴劲就别提了。后来我还试着向《中国少年报》投稿,尽管没上稿但报社编辑却给我回了一封鼓励信,我把那封信视如宝贝,经常带在身上没事就看,以此信激励自己好好学习。别的同学穿整洁的“洋布”衣服,我穿的是不合体的土布衣,鞋底磨透了,鞋帮露出脚趾头;别的同学几里路骑自行车每天往返,我步行二十里每周回一次家。班主任周老师,见快上课了我还没到校,就在校大门口不止一次地等我,把干粮接过去,叫我回教室上课。当时我是全校住校生唯一离家最远的,年龄最小的,不满十三岁。
1964年春邢台遭遇大地震,我的家乡也受到了影响。为防余震,家家户户都搭起了临时帐篷房,学校里为老师也搭了两个帐蓬,住校生人多挤不下,班主任周老师让我睡在帐篷里,他独自一人在寒冷的露天地上睡,周老师如同父亲般关怀我。使我终生难忘(至今我每年要回家去看望周老师)。当时解放军来到家乡抗震救灾,我从内心里敬佩和羡慕他们,并给解放军写了一封慰问信,表示要向他们学习,长大了也当解放军。
(未完待续)
(为庆祝车牌牙签肉上市辉煌十八年零投诉和荣获“中国名小吃”、“中国名菜”等荣誉,特举行学牙签肉感恩学员活动,本刊读者均在5800元基础上优惠2000元,残疾人、特困者再减免800元。)
苦难的童年让我比别人多了一分坚韧
我出生在冀南平原卫运河畔西岸的一个小村庄,祖祖辈辈皆为农民,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从我记事起,住的是土房,睡的是土炕,用的是土桌,坐的是土凳,生活条件相当艰苦。父亲识字不多,母亲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得,都是纯朴但又不甘心永远过着贫穷生活的庄稼人。父亲解放初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956年调任为供销社负责人,1962年被下放解甲归田,八年工龄没了,工资没了,成了村里社员;他又患有多种疾病,常年卧床不起,不能劳动,年复一年背着外债过日子。
我七岁在村里上幼儿园,八岁在本村小学读书。因父亲是村干部,我经常去村部玩,慢慢地学会了看报纸,以致后来越看越爱看。我十岁时,当时村里没广播,更没有电视,村民听不到国家任何新闻,我便从村部找到报纸。下午放学后我就和另外几个小同学,拿着报纸在村中央的一个屋顶上,一个人念一个人用纸卷成喇叭,大声喊着宣传报纸内容,还经常把嗓子喊哑。上高小时,我看到村里黑板报没人写,就每周回家做完作业后,把村里两块黑板报,换上新的内容。就这样,村里黑板报成了我没人布置的特殊“作业”。我看到乡亲们很喜欢看,也就坚持写了下来,这一写就是八年……直至参军入伍。
父母始终把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寄托在他们唯一的儿子——我的身上。为了让我这根独苗早日成材,别的孩子都在当地上小学,父亲却把我送到二十里外镇上读书。第一次出远门离开家,真的适应不了,人生地不熟。在背后我不知哭了多少次,流了多少泪。父母也怕我年龄小。因想家而影响学习,三天两头到校来看我。我说,“爸妈,你们不要再来看我,为了学习我不想家。”
每周两角钱是我的全部开支:五分钱买煤油点灯晚上学习;五分钱买一张大白纸,自己装订两个本子做作业,用完正面再用反面;另外一角钱是在校热干粮和每顿一碗开水的伙食费。别的同学吃白面馒头,我吃的是高粱地瓜面窝头,尽管这样,为节省几角钱订阅《中国少年报》,我不吃菜,把棉籽油过熟和食盐调和在一起,装在玻璃瓶里当菜吃。可当我看到《中国少年报》时,那高兴劲就别提了。后来我还试着向《中国少年报》投稿,尽管没上稿但报社编辑却给我回了一封鼓励信,我把那封信视如宝贝,经常带在身上没事就看,以此信激励自己好好学习。别的同学穿整洁的“洋布”衣服,我穿的是不合体的土布衣,鞋底磨透了,鞋帮露出脚趾头;别的同学几里路骑自行车每天往返,我步行二十里每周回一次家。班主任周老师,见快上课了我还没到校,就在校大门口不止一次地等我,把干粮接过去,叫我回教室上课。当时我是全校住校生唯一离家最远的,年龄最小的,不满十三岁。
1964年春邢台遭遇大地震,我的家乡也受到了影响。为防余震,家家户户都搭起了临时帐篷房,学校里为老师也搭了两个帐蓬,住校生人多挤不下,班主任周老师让我睡在帐篷里,他独自一人在寒冷的露天地上睡,周老师如同父亲般关怀我。使我终生难忘(至今我每年要回家去看望周老师)。当时解放军来到家乡抗震救灾,我从内心里敬佩和羡慕他们,并给解放军写了一封慰问信,表示要向他们学习,长大了也当解放军。
(未完待续)
(为庆祝车牌牙签肉上市辉煌十八年零投诉和荣获“中国名小吃”、“中国名菜”等荣誉,特举行学牙签肉感恩学员活动,本刊读者均在5800元基础上优惠2000元,残疾人、特困者再减免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