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宏观背景的改变――素质教育对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朗读教学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朗读,应该作为一种再创造,无论是从生理角度,传统读书方法,语文教学本身还是从审美陶冶的角度来看,加强朗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字初中语文;教学;朗读;作用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45-02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崇尚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反对教师替代的繁琐分析。但在我们的实際教学中,却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而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又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熟读、默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1朗读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
文章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精神武器和舆论工具。作者叙述一件事情,描写一个人物,说明一个问题,论述一个道理,都是被一定的生活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所驱使的,为一定的道德理想、生存欲望所刺激而引起的。因此,在作者的匠心妙笔之中,无不饱蘸着酣畅淋漓、强烈鲜明的爱憎感情。文艺作品都是为着陶冶人、教育人的。愈是伟大的作品,其塑造人、教育人的价值愈高。朗读这些作品,必然是一种感化薰陶。在朗读实践中,人们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朗读一篇文章,有时会心荡神驰,情思横溢,如饮蜜计甘露,浑身清新豪爽,给人增添无穷力量;有时则会泪眼模糊,冥思悠悠,怨恨奔涌,悲愤交集;有时会激于义愤,挺身而出,禁不住要为善良的不幸者申张正义,鸣呼不平;有时会毅然决然地贡献或牺牲自己的一切……许多人都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在聆听一次令人倾心的朗读时,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完全被作品中的人、事、物、情、景熔融并收、化为一体,在思想感情上同主人公息息相关、同甘共苦,在心灵深处爆发和作者身受同感的强烈共鸣。这样,就从中受到了铭感一生的深刻教育。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从朗读活动中得到的宝贵经验,对一个人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生活信念,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斗争意志,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和巨大鼓舞,甚至会成为人生征途上永不熄灭的炽烈火炬。
2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如,我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第二段时,并不是单纯地讲解,而是将难点点到为止,然后让学生反复地集体朗读,死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他们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菜畦、桑椹、何首乌等优美的景物,同学们沉浸在美感的情境中,也走进了作者心中的“乐园”,这样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沿波探源地潜入作者的心胸,了解作者的美学趣味,恰如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诵读能发挥其美育功能: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诵读时不仅课文的内在美陶冶着学生的性情,课文的外形美也在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趣味,课文里的语句简洁整齐且富有音乐感,在发音、构词、造句、修辞、语调、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性,诵读时能使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得句子的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句式变化的形式美得以显现,使语言的节奏感、叠词的使用、平仄、语气的舒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美得以体现,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映衬、双关、通感等把学生带进意境的美。如:《荷塘月色》诵读时学生会感到在欣赏一幅画、一首诗、一首优美的曲子,其语言的绘画美、韵律美在诵读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3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
首先,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戏剧文学,则分角色朗读。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活泼有序的语言活动中获得语言感受的快感。其二,把朗读训练和默读训练结合起来。默读是个人阅读的主要形式,它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要讲朗读和默读配合进行,先朗读再默读,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先默读再朗读,可以促使学生由理解进入感受的境界。朗读用口,默读用手,一面看,一面圈、点、注、批。二者相辅相成。其三,把朗读训练和复述训练结合起来。复述是一种说话训练,它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内容叙述出来。它与朗读训练是分不开的,如要用普通话,要声音响亮,口齿清楚等,这些要求,也都是朗读训练所包括要求的一部分,把朗读和复述结合起来训练,以“读”促“述”,可以收到异曲同工之妙。其四,把朗读训练和背诵训练结合起来。背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中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可以培养记忆力,发展智力。而朗读则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读的遍数多了即可成诵,“读”与“诵”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其五,倡导自由品读。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进行品读,从而享受读书的乐趣。最后,组织学生收听电视散文朗诵、广播中的诗朗诵,并要求他们进行模仿训练;开展朗读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在“多读”的原则下,把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看作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把听说读写思扎扎实实落到实处,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在量变的基础上促成质变,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促进创新,实现由知识水平向能力素质的积极转化。
关键字初中语文;教学;朗读;作用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45-02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崇尚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反对教师替代的繁琐分析。但在我们的实際教学中,却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而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又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熟读、默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1朗读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
文章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精神武器和舆论工具。作者叙述一件事情,描写一个人物,说明一个问题,论述一个道理,都是被一定的生活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所驱使的,为一定的道德理想、生存欲望所刺激而引起的。因此,在作者的匠心妙笔之中,无不饱蘸着酣畅淋漓、强烈鲜明的爱憎感情。文艺作品都是为着陶冶人、教育人的。愈是伟大的作品,其塑造人、教育人的价值愈高。朗读这些作品,必然是一种感化薰陶。在朗读实践中,人们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朗读一篇文章,有时会心荡神驰,情思横溢,如饮蜜计甘露,浑身清新豪爽,给人增添无穷力量;有时则会泪眼模糊,冥思悠悠,怨恨奔涌,悲愤交集;有时会激于义愤,挺身而出,禁不住要为善良的不幸者申张正义,鸣呼不平;有时会毅然决然地贡献或牺牲自己的一切……许多人都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在聆听一次令人倾心的朗读时,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完全被作品中的人、事、物、情、景熔融并收、化为一体,在思想感情上同主人公息息相关、同甘共苦,在心灵深处爆发和作者身受同感的强烈共鸣。这样,就从中受到了铭感一生的深刻教育。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从朗读活动中得到的宝贵经验,对一个人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生活信念,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斗争意志,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和巨大鼓舞,甚至会成为人生征途上永不熄灭的炽烈火炬。
2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如,我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第二段时,并不是单纯地讲解,而是将难点点到为止,然后让学生反复地集体朗读,死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他们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菜畦、桑椹、何首乌等优美的景物,同学们沉浸在美感的情境中,也走进了作者心中的“乐园”,这样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沿波探源地潜入作者的心胸,了解作者的美学趣味,恰如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诵读能发挥其美育功能: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诵读时不仅课文的内在美陶冶着学生的性情,课文的外形美也在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趣味,课文里的语句简洁整齐且富有音乐感,在发音、构词、造句、修辞、语调、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性,诵读时能使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得句子的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句式变化的形式美得以显现,使语言的节奏感、叠词的使用、平仄、语气的舒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美得以体现,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映衬、双关、通感等把学生带进意境的美。如:《荷塘月色》诵读时学生会感到在欣赏一幅画、一首诗、一首优美的曲子,其语言的绘画美、韵律美在诵读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3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
首先,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戏剧文学,则分角色朗读。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活泼有序的语言活动中获得语言感受的快感。其二,把朗读训练和默读训练结合起来。默读是个人阅读的主要形式,它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要讲朗读和默读配合进行,先朗读再默读,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先默读再朗读,可以促使学生由理解进入感受的境界。朗读用口,默读用手,一面看,一面圈、点、注、批。二者相辅相成。其三,把朗读训练和复述训练结合起来。复述是一种说话训练,它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内容叙述出来。它与朗读训练是分不开的,如要用普通话,要声音响亮,口齿清楚等,这些要求,也都是朗读训练所包括要求的一部分,把朗读和复述结合起来训练,以“读”促“述”,可以收到异曲同工之妙。其四,把朗读训练和背诵训练结合起来。背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中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可以培养记忆力,发展智力。而朗读则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读的遍数多了即可成诵,“读”与“诵”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其五,倡导自由品读。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进行品读,从而享受读书的乐趣。最后,组织学生收听电视散文朗诵、广播中的诗朗诵,并要求他们进行模仿训练;开展朗读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在“多读”的原则下,把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看作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把听说读写思扎扎实实落到实处,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在量变的基础上促成质变,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促进创新,实现由知识水平向能力素质的积极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