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川西
■徐广
带着对川西高原神秘的向往,正月初二便登上了西去的列车,第一次去感受梦境中的天国。
早就看到过一些反映藏族风情和西部风光的作品,可当我一踏上阿坝这块陌生的土地,还是被这里的神奇而深深地吸引。那蔚蓝辽阔的天空,云飞雾绕的雪峰,山顶飘动的经幡,风格奇特的藏居,成群结队的牦牛和那频频向我们挥手的藏民,最让我动情的还是这里的藏娃,他们善良、朴实、天真、好奇,我把拍摄的注意力多集中在他们身上,我发现有的孩子眼界还挺开阔,新鲜事儿也知道不少,这可能与现代教育有关。
此次参加《大众摄影》组织的阿坝采风使我结识了许多新的影友,虽然创作和交流时间短暂但令人难忘。
使用器材:尼康F5相机,16mm,20-70mm、80-200mm、镜头,SB-28闪光灯,曼富图三脚架。
当头挨了“两闷棍”
■刘为强
屈指数来,玩摄影已十多年了,大奖小奖没少拿,远道近道也没少走,但这次跟《大众摄影》到四川阿坝还是头一回儿。
既然是头一回,而且还是年赛金奖获得者,心里自然美滋滋的。陆上天上跑跑颠颠了一万多里,毛片没少拍,磕儿没少唠,亢奋的心情就是静不下来,直到当头挨了“两闷棍”。
到阿坝前,为了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和尚”能念经,王达军老师特意演示了一组他在藏区拍摄的作品,他把摄影的功能从简单的打“龙”回归到对真实的记录——记录民俗,记录人生,记录历史。这一跨越犹如当头一棍,让我警醒。随后几天的创作,按快门时便多了一份思考。
离开阿坝的前夜,天南地北的“摄手们”自然要在一块儿切磋切磋。当王建军老师演示配有美妙音乐的幻灯时,变幻莫测的光影乃至毫发毕现的素质,让你目瞪口呆,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能说。这一闷棍不是打在头顶,而是砸在心上。
其实,摄影就是一条不归的路,上路的人都是朋友,也都是对手,一路风雨兼程之后,自我感觉已是先行者,待到喘息前望,殊不知更有早行人。看来,摄影之路真的永远在路上。
快乐摄影
■胡小平
说实在的,以往和影友外出都是散打,可以说是见啥拍啥,没什么压力。而这次是有组织、有目的、有奖品(富士胶卷)、有高手的创作团。心里没底,总是找不着感觉。是我的装备太差,还是他们经常光顾全国各类影赛。是,好象又不是。最终有了答案,对了,我是候补队员。阿坝之行,一是交友,二是学习,三是感受。我以为摄影创作的乐趣,或者说它的激情在于过程,而非结果。释放快门的瞬间,摄影人获得了快感,愉悦之情无以言表。其感受不是出绝片、获金牌所能代替的。
使用器材:尼康F90x相机,
20mm,28-70mm,70-200m镜头,曼富图055B三脚架。
走进阿坝
■周桦
走进阿坝,高原上的每一座山峰、每一朵白云以及大草原里的每一株小草无不裹藏着藏民族的文化精神。阳光、草原、经幡、藏民,高原独特的地理风貌和地域文化,使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通过拍摄高原的静穆、幽深,在大时代变革中更深层的内在精神,这体现藏民族的文化蕴含,是我最想表现的。
使用器材:哈苏501相机,50mm、80mm、180mm、250mm镜头,哈苏XPanm、45mm镜头,尼康Fm2相机,20-35mm、50mm、80-200mm镜头。
选择面不宜过宽
■王学林
人到中年以后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都很大,对摄影爱好者来说,想彻底解决这个矛盾是不可能的,只能缓解压力。对于摄影,自己爱得比较苦,身在商业部门工作,一是请假难,二是请假扣工资,每天50元。长期以来,自己也通过实践逐步摸索一条创作路子,那就是对摄影题材不能选择面过宽,要量体裁衣。我所拍摄的作品大多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一来节省时间,二来可以取己之长,经过一段时间实验确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这次阿坝之行,我自觉不自觉地关注一两个题材,比如主要拍儿童和藏民的服饰,集中精力在这两方面下功夫,回去后片子全部冲印出来,初看还可以。
使用器材:尼康90x相机,50mm、24-120mm、80-200mm镜头,宾得645相机,45mm、75mm、200mm镜头。
我与三位“老广”
■林国瑞
参加此次采风创作团,我是顾虑重重。最终促成我踏上行程的是我太想结识一下在长达一年月赛中“明争暗斗”的其他七位获奖者(刘为强、王学林和我同来自大庆)。作品中有着岭南风格的周桦、郑小跃、郑树强三个广东人,更是谜一样地吸引着我。说来也巧,整整七天的创作,我和三位“老广”始终坐在一起,一路上不但欣赏着悦耳的粤语,彼此增进了了解,同时也为他们的强烈创作欲望和吃苦精神而折服。
周桦,为了拍好一张绝片,他从大年初一就离家,比我们提前了十几天坐火车转普通大客车,先到川南的古尔沟、郎木寺等地狂拍了一通,我们见面时,他已显得饱经风霜,这位有着多年从事油画功底的周桦,拍起片来竞是如此玩儿命。
下车就不见踪影的郑树强,因为高山反应和受颈椎疼痛的影响,在车上少言寡语,蜷缩在座位上,象条虫。但只要车一停,他的精神立刻就来了,象条龙,背着几十公斤重的器材下车后,就难寻了。一次,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山坡上,为选择理想的拍摄角度,数他跑得最远,一小时也不见他归队。我奉命找他,看到他拍摄时的执著样子,想说他几句的念头顿时打消了。对他能自己动手,硬是把宾得67的镜头装在尼康相机上使用和练出不用天平用手抓配出各种显影药液来的绝活更深感敬佩。
不放过每个镜头的郑小跃,则另有奇功。他是光线好时拍,光线差时也拍,车停他在拍,车行还在拍,真拍得我们直发懵。后来,他才道出了天机,有着十几年书法功底的郑小跃,自从爱好摄影以后,很难有机会外出创作,只要有时间,天气好坏就不能过多强求了。好在有了素材后还可以通过电子暗房进行后期处理,再度创作。
与三位“老广”同行,让我颇有感悟的是,他们都保持与艺术的渊源关系,他们都具有吃苦精神,并能熟练使用电子暗房,令我钦佩。
使用器材:尼康90x相机,20mm、28-85mm、80-200mm镜头;林哈夫4×5相机,75mm、150m镜头、300mm、500m镜头。
关心社会关心人
■郑小跃
1989年我开始学习摄影,原有的美术底子,使我感悟到摄影中的光影就是绘画中的色彩,多年来我把绘画中的色彩与线条融入到摄影的光影中去,努力捕捉精彩的瞬间,追求美与内涵的结合。
我认为参赛获奖不是搞摄影的最终目的,但通过参赛投稿却可以检验自己每个阶段的创作水平,及时找出自己的差距。
摄影是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它的任务重在记载历史,记录社会。我认为搞摄影首先要做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这样能使作品富有感染力,给人以振奋和启迪。
一天上午,我驾车外出办事,在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一位民警向我致礼,说:“同志能帮忙送个小孩到医院吗?”我说可以,他抱过一个头部受伤的小孩,急冲冲地来到我的车旁,只见小孩头部的鲜血流淌到他整洁的制服上,此时,小孩的母亲又是焦急,又是感激,看到这一场面,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激情,立刻拿出相机按下了这一瞬间,并把它发表在市里的报刊上。过了不久,这位民警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幸以身殉职,有关部门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生前做了许多好事,而这张他生前做好事不留名的照片就是他无数次做好事的见证。为表彰他的事迹,国家公安部追认他为二级英雄模范,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通过这件事,使我体会到搞摄影要把相机当作自己的眼睛随身携带,关心社会关心人。
使用器材:尼康90x相机,16mm,28-200mm镜头。
自学摄影
■郑树强
1972年我就自学摄影,就对图片制作感兴趣,因此在暗房制作中,对各种冲洗 及放大药物都是自己调配并加以研究;对摄影及暗房所购的书刊,一年里占用了两月的工资,除生活必需外,其节余的资金全用于了摄影,且花的精力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练拍照象战士练射击;进暗房是不知时日,没完没了。
经过长期的锻炼,不仅对各种胶卷的特性及后期的控制都能了如指掌,制作处理也就得心应手,这为后来的六运会,世界杯女足赛及世界杯举重赛等新闻报道图片制作与今天的获奖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在《大众摄影》和富士公司提供的创作中,为了真实地记录阿坝的风光和藏民的精神面貌,我大量选用了富士PROVIA-100F120反转片和Sensia-100 135反转片;为了在高原上行动轻便,器材带了宾得67Ⅱ和尼康60相机,宾得120 300mmF4,45mmF4;135是图丽28-70,共两机三镜及能把宾得67镜用于尼康135机身上的接环一个,曼富图055三脚架一支。在实际创作中,我的照片90%都是用300mm来完成,只不过近距离用120机身,远距离用135机身,感觉上能多带一支独脚架更好。
天真可爱的藏族顽童
■董光亮
这次创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藏区的孩子,他们天真、好奇,一旦熟悉也很顽皮、可爱。看到我们背着“长枪短炮”,儿童天生好动,对什么都感兴趣。格尔登寺跳神节场面很壮观,我情不自禁地去寻觅、去捕捉。一位有特点的藏族汉子进入我的视线,架好我的哈苏,只听咔嚓一声,快门线响了,不料一个七、八岁的顽童撞进了镜头,他撅着小嘴朝我一笑,他那对美好生活的遐想和渴望打动了我的心。这次去阿坝创作,我认为最有刺激、最令我无法忘怀的是藏童那双闪亮透明的眼睛。
使用器材:哈苏503cw
CFI250mm镜头
黄龙古镇 胡小平摄 |
桃坪羌寨 董光亮摄 |
其他文献
宋刚明的视觉表达 编辑手记 每一个摄影人都是一本书,每一本书中都有许许多多与众不同的故事。它述说着摄影人成长的历程与心灵的轨迹。 湖北宋刚明,以一本《戒毒女》一组《采石场》,吸引了我们的视线。作为一位一级警督,他很恰当地选取了这些所谓的特殊的题材;作为一名摄影人,他很有个性地展示了这些特殊的影像。 于生活于人生于摄影,宋刚明有着自己的经历与思路。于我们而言,如果能从中领悟出人生与艺术的
期刊
多年来,我有一个梦想,让我手中的相机插上翅膀,在理想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我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简单而拍摄成本极低的可视遥控航空摄影的方法。 所谓可视遥控航空摄影是指利用氢气球或小型热气球等工具将装上可视遥控器发射机的相机升上天空,发射机将相机取景器画面用无线微波方式传输到地面,而人留在地面用监视器监视照相机取景器画面,无线遥控相机对焦、快门从而实现可视遥控航拍。 可
期刊
阿坝的藏式民居相当有特色,随着金色的光线、山势的起伏,民居在与大地融合中显出神韵。早晚是拍摄的最佳时机,但作品中少见藏民的活动,显得人文气息不足。这大概也是因为“大部队”的活动方式,不可能提供给大家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的思考与选择。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此拍摄它更多考验的是摄影人短时的判断力与控制力。 初升耀眼的阳光为七彩的经幡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条弯曲的小路向远处的房屋延伸,仿佛是通向人间的神
期刊
狄老走了,就像一涓清泉轻轻地流过。 还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读书的时候,狄老就组建了北大的“南友摄影会”,成为解放前中国少数的几位青年摄影活动家之一。随后,他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分别担任《华北画报》和《解放军画报》的编辑工作。在此期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摄影专著——《摄影》。 在随后的岁月里,狄老担任过《民族画报》、《中国摄影》的编辑,被下放到干校劳动,担任过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和《中国乡镇
期刊
快乐足球,是球迷们痴迷足球的某种顿悟。 快乐摄影,是“发烧友”痴迷摄影的真切写照。 他们拍得很苦,因为他们没有时间与心爱的相机常伴,只能利用一切可乘之机去捕光捉影。但他们快乐,因为钟爱摄影的心,时刻充盈着兴奋与欣喜。 他们拍得很苦,因为摄影需要经济的后盾,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万贯家财可以从容不迫,甚至他们常常囊中羞涩。但他们快乐,因为装备的好赖对摄影来说虽然至关重要,他们更相信热爱摄影的大
期刊
《大众摄影》杂志有个让摄影爱好者关注的栏目叫“演兵场”,顾名思义,它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场所”,进行某方面有计划性的演练,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 这是一个面对大众的选题,只要您有兴趣,随时都可以加盟。 由此,我们又联想到另一个选题——擂台赛。即通过邀请水准相近、实力相当的摄影人进行某种“限定性”比赛,让他们的创作思路、成果与朋友们分享,让“发烧友”们更“烧”得其所。 这是一个有针对性的
期刊
如果说特写形态更多地依托于摄影家的观察与捕捉能力的话,人物群像的表现还需要摄影家对画面更高层次的经营意识。众多的人物在同一瞬间,其情态的多样性的统一,其构图的完整性的把握,其留给读者的空间的丰富性,都使操作难度更胜一筹。 应当说,只有在晒大佛这种盛大的活动中,比较有机会尝试这种题材的拍摄。而藏民族的独特服饰、个性化的外表特征,都十分有助于影像的生动。但在这次创作中,大家拍摄此类的作品不多。 创
期刊
莫郎展佛节是藏历新年的节日,晒佛、跳神是其重要活动,各个寺院进行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在阿坝县,2月24日,各莫寺10时在山坡上晒大佛,下午在寺院中表演盛大的跳神活动;25日则是阿坝最大的寺院格尔登寺举行此类活动。 朝佛的藏民多,摄影的人也不少,所以广角拍摄时,容易“穿邦”,就看谁把握的时机好。晒大佛的场面,大家见得多了,也不新鲜了。发现新的角度,寻找鲜见的细节,表达主观的感受,也成为本次创作的自觉
期刊
晒大佛的日子,到处都是盛装的人群,为我们这些发烧友展现着无尽的拍摄题材。摄影人如同转经筒,在人群中不知转了多少圈。活动的范围虽然有限,但涉及的对象千姿百态,是考验摄影人眼力、功力的好时机。通常,长镜头不易引起被摄者的注意,拍摄效果更真实自然。人物的神态细节、光影的变化、服饰的特色,都因摄影人的独到发现而产生感人的力量。 经常拍少儿题材的徐广,拍孩子也拍出了感情。 此次阿坝采风,他自觉不自觉地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