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我们成就巨大,特色鲜明,但矛盾也不少。
从成就上讲,没有改革开放,中国今天在世界的地位就不会这么高,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
从特色上讲,我们过去30年的改革是自上而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是“摸着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使我们通过持续改革,在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同时,还保持了中国社会的稳定,避免了重蹈前苏联、东欧国家激进改革的覆辙,可谓功莫大焉。当然,摸着石头过河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容易深一脚浅一脚。但总体来看,我们的目标明确,就是要过河。在摸石头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寻找更好的工具。回顾过去,我们从刚开始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在逐步变化。
在这些特色之外,我们还要意识到改革本身一个不容忽视的特质,就是路径依存。所谓路径依存就是改革像我们下棋一样,每走一步都会影响到今后几步,一步不合适,后几步都受影响,而悔棋的代价极大。
站在改革开放30年的这个节点上审视,我们在看到30年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发现中国社会和经济已经发生一连串复杂的连锁反应,改革的深化和攻坚战已经刻不容缓。
在改革的深化和攻坚阶段,我们要着重处理好两个矛盾,即法治与人治的矛盾,以及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关于法治和人治问题。中央早已提出依法治国方略,但是要完全实现还任重道远。依法治国方略从理论上完善解决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通过法律程序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任何党派、个人都必须遵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问题依然很多。
比如腐败问题比较突出。尽管这些年中央采取标本兼治法,处理了不少人,也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无法根治,要彻底根治必须通过法治。
我本人在全国人大工作,经常接到一些外商和一些非公经济人士向中央反映情况,值得深思的是,他们很多人临走时都要留下一句话:“千万别跟地方说”。他们向中央反映问题,希望推进中央立法,为什么还害怕被地方知道?这说明地方在很多问题上官比法大,权力缺乏法治约束。比如企业家到某地方上把一个濒危的工厂挽救成功,结果地方政府一看有利可图,直接把企业家扫地出门,有的只退给人家一个股本,连利息都不给,类似情况每天都在发生,这归根到底就是法治不全,执法不力。最近,一个地方记者写一篇批评地方政府的稿件,政府竟然动用公安来抓记者,这就是典型的目无法纪。
因此,改革攻坚重在进一步推进法治,依法治国,而依法治国的根本是依宪治国。
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些年,我们的宪法不断修正,特别是最近把保护私有财产和保护人权等都写进宪法,宪法已经基本完备。
最大的问题是在执行过程中很多人并没有把宪法当做一个根本大法看待,没有认识到“违宪是最大的违法”,没有真正树立宪法的权威。我们需要根据宪法来审查各部门和地方推出的法规,如果不符合宪法,一定要撤销。
依法治国的首要是依法行政或者依法治官,因为政府官员和人民群众相比是强势,所以政府官员能否依法行政非常关键。
另外,依法治国要靠全民的力量和觉悟,单靠监督部门的监督还不够,还要依靠群众监督、民主监督、政协监督、民主党派监督、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监督,以及新闻媒体舆论的监督。媒体的监督作用非常重要,应该振聋发聩,抑恶扬善,务实求真。
相比第一个矛盾,效率和公平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如果只讲效率不讲公平,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就不稳定,就谈不上效率;如果只讲公平不讲效率,就没有办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过去比较注重效率,现在比较注重公平。但是,千万注意不要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如果一个企业只重视提高工资,劳动生产率上不去,企业关门,公平和效率就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