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智障学生思考问题较为依赖直观、具体的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是要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生活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数学教材“还原”为智障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从而激发智障学生的认知兴趣。例如,学习分数时,可拿来一个大蛋糕问学生:“现在老师手里拿了几个蛋糕?”学生回答:“1个。”教师平均切成4块后分给4个学生,问每个学生分到了几块蛋糕?两个学生共有多少蛋糕?3个学生共有多少蛋糕?大家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在生动、有趣的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智障学生获得了对分数的直观体验,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由此,创设智障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可以变枯燥为有趣,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不仅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取得较好的数学学习效果。
二、让学习内容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智障学生捕捉书本信息,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效果。
例如,《年月日》的教学,教师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倍感亲切,萌发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探究數学的欲望。教师把握教材内容,又跳出教材,拓展教材内容,把生活中有关年月日的数学素材挖掘出来,应用到课堂中来。教师可把近几年的年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分析比较和统计中发现年历中的数学奥秘,寻找数学规律。一年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学生兴致盎然,从观察得出,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是大月,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是小月,2月是特殊的月份,有28或29天,因此一年有365天或者366天。
三、让教学过程生活化
新课程强调“做中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学习;二是做是为学服务的。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既学到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让智障学生“从做中学”能够很好地把具体事物和抽象数字联系起来。比如,教师今天请小朋友到家里做客,教师拿出一捆筷子,数一数共8根,怎样摆筷子呢,学生根据自己平常在家吃饭时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知道每个学生面前需要摆两根筷子(即一双筷子),8根筷子可以分给几个学生呢?引导学生相应写出数字8和2,最后教师再添上“÷”和“=4”,引导学生理解8是2的4倍。
四、让能力培养生活化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智障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勤于动手、不断反思,解决生活问题,巩固数学知识。日常生活“数学化”可以为智障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数学智力活动的氛围,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将所学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通过长期培养,智障学生不仅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且数学学习的态度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总之,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如果教师从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教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克服数学的抽象性,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对于智障学生潜能开发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2]冯小玲,杨路亮.让智障儿童在“动态生存”中学习数学[J].现代特殊教育,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