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感训练模式简介
Chomsky在他的论著中提到过直觉( intuition),认为语言学习能获得对这种语言的直觉性的判断力( intuitive judgments),从而指导学习者如何正确地使用这种语言。Krashen也在他的二语习得理论中提出了两个过程:一种是像所有的孩子学习他们的母语一样,在接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获得一种对正确使用这种语言的感觉( feel);而另外一种就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来获得关于这种语言形式的理论知识( formal knowledge)。汤富华是我国外语界比较系统地研究外语语感的学者之一。汤富华认为:“所谓语感就是多方位接触某种语言及相关文化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感觉,语感(language sense)不是直觉(intuition),不是与生俱来(可以通过培训获得),不是跨语言的(获得英语语感不可兼容日语语感),也不是终生拥有的,只有不停地接触和使用,多读,多写,多听,多说,并使这种语言感觉便成自己的硬件,做到随手拈来.这样在交谈和书写过程中便有支持材料(supporting material),从而拥有一种信心,该种语言的语感就能使你真正获得语用能力”。汤富华认为成年人要学好英语必须具备时间(Time)、精力(Energy)、志向(Ambition)和需求(requirement)这四个要素。对于我国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学习英语的志向和需求与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息息相关。只要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强烈欲望,同时他们又有充足的自信,相信自己可以获得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他们就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英语学习,他们的英语就有可能学好。本论文就是通过调查非英语专业学生语感训练模式下的外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从一个侧面反映该模式对二语习得机制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
1. 学生基础差。总体看来,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都比较差,甚至最差的学生说只认识26个字母,所以对他们来说,英语学习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枯燥,痛苦的事情。有些学生对英语的排斥非常明显,让他们重新树立起信心,再次坚持学习英语实在有些困难。
2. 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懒于动手动脑,属于被动接受型。在我国整体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已经习惯去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惯了去听,去记,缺乏思考,应用,从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是很受限。
3.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在提供相当量的英语材料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完成相应的任务,对他们来说相对容易一些,因为有了足够的输入,学生会建立起自信,同时参与的积极性也相应提高,最后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
(三)语感训练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汤富华(1998)尝试性地提出了语感训练模式的量化参考表:
A类为善于语言模仿,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习者。
B类为语言能力不如动手能力,普通话方言较重,模仿能力不强的学习者。
基于以上量化参考表,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下做法:
1. 鉴于学生基础的不同,阅读采用阅读书虫。书虫首先是名著浓缩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化知识和文学知识,另一方面书虫是英汉对译版本,学生看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看翻译,节省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坚持学习非常重要,同时可以直接了解英语知识,比如固定短语和搭配等。
2. 背诵和听读采用统一材料,主要是一些带有MP3配音的朗朗上口的短文或者诗篇,首先学生可以跟读MP3,反复朗读和对比,在熟练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诵。这样比学生直接背诵要好很多。
3. 会话,视听和书写,采用同一主题教学法。在视听的基础上,了解各个场合的常用说法和用语,再介绍相关资料及背景,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并进行会话输出和写作输出。
(四)语感训练模式的特点
1. 重视学习者 的个体差异
传统的教学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对同一个教师,教师只能根据中间水平进行教学,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而该量化表把学习者的整体概念个体化,它把学习者分为A,B两类,强调了学习者心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以便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给予相应的量化指导。
2. 输入环境的多样性
从输入环境看,传统的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以内进行的,尽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语言输入,但课内的时间和地点毕竟有限,而且忽视了一个更大的输入空间――课外,学生即使想在课外进一步学习,也缺乏具体的量化指导。该量化表的所有活动都不局限在课内,表中的所有项目都可以在课外进行。这样,学生语言输入就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习变得更灵活 。
3. 输入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生对教师教授内容的输入,较轻视其它的输入方式。而教师输出形式的单一性和能力的有限性都不利于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语感训练模式注意到输入方式的多样性,包括听觉输入(听力),视觉输入(阅读),以及视听输入(看电影或录像等),所以,它是一种立体的,多维的输入途径,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空间。
4. 强调学习者的输出
传统的教学较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输出,却较淡化学生本身的输出效果(包括口头和笔头),教师经常是用选择题来测试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忽略学生的会话和写作能力,然而正是这两项输出才是他们习得效果的真实体现。S. Krashen(1981)理论中就只提到输入。而语感训练模式重视的不仅是输入,而且还有输出, “内化”(internalize)也就在输出的同时得以体现的。
(五)语感训练模式数据的量化实验
对于量化表中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在任课的旅游管理1051班采用了上述训练模式进行了小试,时间为6个月,本班40人,选择其中学生人数为20人参与该研究,并对参与的20人和未参与的20人进行对比。
试验要求:学习者要做到“四个保证”:需要,志向,时间和精力;课内每周6小时(5小时授课,1小时课外英语角),学生课外必需按要求在6个月内完成表中剩余的小时数,教师每周都要求学生登记完成情况;在课内,教师除了讲解之外,尽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听录音并跟读,看录像,朗读,背颂,听写,小组练习等),给学生营造一个立体的语言环境,以降低学习忧虑度,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发现,参与的学生词汇量比未参与的学生词汇量要大,而且对英语词汇的使用也较娴熟,而且上课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改变,敢于站到台前进行会话练习,这些都是非常可喜的变化和进步。
(六)结论
综上所述,从理论和实践的部分结果来看,把语感训练模式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中是完全可行的,关键是输入的变量,输入内容和输入方式。学习者如果用语感训练模式按计划,有步骤,多方位地输入程度适宜的语言知识与相关文化,并达到一定的变量,就有可能激活语言习得机制(获得语感),从而习得目的语,达到最后应用英语的目的。
Chomsky在他的论著中提到过直觉( intuition),认为语言学习能获得对这种语言的直觉性的判断力( intuitive judgments),从而指导学习者如何正确地使用这种语言。Krashen也在他的二语习得理论中提出了两个过程:一种是像所有的孩子学习他们的母语一样,在接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获得一种对正确使用这种语言的感觉( feel);而另外一种就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来获得关于这种语言形式的理论知识( formal knowledge)。汤富华是我国外语界比较系统地研究外语语感的学者之一。汤富华认为:“所谓语感就是多方位接触某种语言及相关文化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感觉,语感(language sense)不是直觉(intuition),不是与生俱来(可以通过培训获得),不是跨语言的(获得英语语感不可兼容日语语感),也不是终生拥有的,只有不停地接触和使用,多读,多写,多听,多说,并使这种语言感觉便成自己的硬件,做到随手拈来.这样在交谈和书写过程中便有支持材料(supporting material),从而拥有一种信心,该种语言的语感就能使你真正获得语用能力”。汤富华认为成年人要学好英语必须具备时间(Time)、精力(Energy)、志向(Ambition)和需求(requirement)这四个要素。对于我国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学习英语的志向和需求与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息息相关。只要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强烈欲望,同时他们又有充足的自信,相信自己可以获得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他们就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英语学习,他们的英语就有可能学好。本论文就是通过调查非英语专业学生语感训练模式下的外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从一个侧面反映该模式对二语习得机制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
1. 学生基础差。总体看来,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都比较差,甚至最差的学生说只认识26个字母,所以对他们来说,英语学习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枯燥,痛苦的事情。有些学生对英语的排斥非常明显,让他们重新树立起信心,再次坚持学习英语实在有些困难。
2. 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懒于动手动脑,属于被动接受型。在我国整体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已经习惯去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惯了去听,去记,缺乏思考,应用,从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是很受限。
3.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在提供相当量的英语材料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完成相应的任务,对他们来说相对容易一些,因为有了足够的输入,学生会建立起自信,同时参与的积极性也相应提高,最后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
(三)语感训练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汤富华(1998)尝试性地提出了语感训练模式的量化参考表:
A类为善于语言模仿,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习者。
B类为语言能力不如动手能力,普通话方言较重,模仿能力不强的学习者。
基于以上量化参考表,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下做法:
1. 鉴于学生基础的不同,阅读采用阅读书虫。书虫首先是名著浓缩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化知识和文学知识,另一方面书虫是英汉对译版本,学生看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看翻译,节省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坚持学习非常重要,同时可以直接了解英语知识,比如固定短语和搭配等。
2. 背诵和听读采用统一材料,主要是一些带有MP3配音的朗朗上口的短文或者诗篇,首先学生可以跟读MP3,反复朗读和对比,在熟练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诵。这样比学生直接背诵要好很多。
3. 会话,视听和书写,采用同一主题教学法。在视听的基础上,了解各个场合的常用说法和用语,再介绍相关资料及背景,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并进行会话输出和写作输出。
(四)语感训练模式的特点
1. 重视学习者 的个体差异
传统的教学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对同一个教师,教师只能根据中间水平进行教学,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而该量化表把学习者的整体概念个体化,它把学习者分为A,B两类,强调了学习者心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以便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给予相应的量化指导。
2. 输入环境的多样性
从输入环境看,传统的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以内进行的,尽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语言输入,但课内的时间和地点毕竟有限,而且忽视了一个更大的输入空间――课外,学生即使想在课外进一步学习,也缺乏具体的量化指导。该量化表的所有活动都不局限在课内,表中的所有项目都可以在课外进行。这样,学生语言输入就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习变得更灵活 。
3. 输入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生对教师教授内容的输入,较轻视其它的输入方式。而教师输出形式的单一性和能力的有限性都不利于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语感训练模式注意到输入方式的多样性,包括听觉输入(听力),视觉输入(阅读),以及视听输入(看电影或录像等),所以,它是一种立体的,多维的输入途径,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空间。
4. 强调学习者的输出
传统的教学较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输出,却较淡化学生本身的输出效果(包括口头和笔头),教师经常是用选择题来测试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忽略学生的会话和写作能力,然而正是这两项输出才是他们习得效果的真实体现。S. Krashen(1981)理论中就只提到输入。而语感训练模式重视的不仅是输入,而且还有输出, “内化”(internalize)也就在输出的同时得以体现的。
(五)语感训练模式数据的量化实验
对于量化表中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在任课的旅游管理1051班采用了上述训练模式进行了小试,时间为6个月,本班40人,选择其中学生人数为20人参与该研究,并对参与的20人和未参与的20人进行对比。
试验要求:学习者要做到“四个保证”:需要,志向,时间和精力;课内每周6小时(5小时授课,1小时课外英语角),学生课外必需按要求在6个月内完成表中剩余的小时数,教师每周都要求学生登记完成情况;在课内,教师除了讲解之外,尽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听录音并跟读,看录像,朗读,背颂,听写,小组练习等),给学生营造一个立体的语言环境,以降低学习忧虑度,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发现,参与的学生词汇量比未参与的学生词汇量要大,而且对英语词汇的使用也较娴熟,而且上课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改变,敢于站到台前进行会话练习,这些都是非常可喜的变化和进步。
(六)结论
综上所述,从理论和实践的部分结果来看,把语感训练模式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中是完全可行的,关键是输入的变量,输入内容和输入方式。学习者如果用语感训练模式按计划,有步骤,多方位地输入程度适宜的语言知识与相关文化,并达到一定的变量,就有可能激活语言习得机制(获得语感),从而习得目的语,达到最后应用英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