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节目导播是多讯道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一个重要工种,具有非常独特的工作性质,需要具有较高的技术专业和艺术素养。他主要的职能是监看和调度各个讯道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及其他来源的画面信号,利用切换台选择并切出播出画面。在2013贵州春晚的录制现场,有幸采访到电视节目导播曹佳老师,希望能从与她的对答中参透电视导播的职业玄机。
《数码影像时代》: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导播,工作职责是怎么样的?
曹佳:简单说,一个电视导播就是节目现场的“剪刀快手”,他要做的就是迅速将现场的节目转换成屏幕上的流畅画面,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所以电视导播要对基本的摄影构图、景别、画面节奏、剪辑节奏等有一定的熟悉度。要知道,电视播放和现场是两码事,如果只是现场,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位置和角度观看,但电视机前的观众无法自主选择。所以,导播在处理镜头的角度、景别、长度时要站在电视机前的观众的角度去考虑,充分利用各种调度拍出多角度的画面,用符合逻辑的画面组接成观众乐见的电视影像。通常情况下,导播在电视晚会录制前都要首先了解节目的属性,通过观看彩排对拍摄的舞台节目、舞台调度、音乐情绪及音乐节奏等基础元素有大致了解。
《数码影像时代》:如果录制一台晚会类节目,电视导播如何与各个工种进行沟通协作?
曹佳:在一档节目的录制现场,每个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职责,导演会从他的角度去进行现场调度,他可能在一个舞台安排了不同的表演区,甚至在有些场合使用升降机或旋转舞台,对于导播来说,就必须事先对录制的节目、演员和主持人的出场位置、顺序、走位等都有预先的准备,这样在切换镜头的时候才更自如。在这次贵州春晚的开场前,导演在进行现场调度时并没考虑到在摇臂前布景,所以我看到摇臂前头是一块空地,这样当摇臂拉开到全景时画面会非常难看,于是我就和导演沟通,让他协调在空地上摆放几排凳子,观众坐在前面,这就是为了使构图更饱满、拍摄出的画面和气氛更好。如果是一台大的晚会节目,我们会在前期策划时就参与到其中,和节目组人员沟通意见。
与舞美老师之间同样需要提前沟通,但很多问题要现场解决。因为有时候节目现场状况会和我们之前看的舞美图有差别,我们一般要先画机位图给主办方,这样舞美老师进行现场布置时会把机位的位置空出来。但有时候舞美可能也会忽略舞台与机位的关系,导致有些不错的效果摄像师拍不到,或者遇到一些不好看的布景,我们就需要摄像师去避开它。例如在贵州春晚的录制现场,挂在摇臂前头的灯笼可以是个很好的前景,但是舞美师挂得太偏,镜头无法拍到。我们就不得不和舞美老师沟通并调节灯笼的位置,这样摇臂可以以灯笼为前景,很多镜头的起幅和落幅就会有更多选择。
对于歌舞类节目,导播耍先去熟悉现场走位和歌舞节奏,提前与编舞老师沟通,包括出场时间、方式、怎么站位、舞蹈的运动方式、在什么位置跳拍起来会更好看等,这些都需要现场去协调,到现场去看去彩排你才会心中有数。在电视转播中,表现舞蹈的意义并不在于突出演员,而在于它的舞蹈动作,因此画面切换更多的是表现舞蹈动作的变化,当有大量伴舞在舞台上时,可采用摇臂拍摄大全景来体现场景气势。如果是歌伴舞,一般一首歌曲在前奏和间奏时,是最应该跳舞的时候,编舞就要在这个节奏间设计舞蹈动作。舞台上一定要有元素,导播才能切换画面给观众看。
灯光一般情况下,主要是调白平衡的时候会有沟通,例如整场光的色调是低色温还是高色温,调白的时候整场色灯都要关掉,调完后,再起灯看人脸的颜色,一般主要是要让肤色看起来好看。关于灯光的些设计,台本上或者灯光老师会提前和导播说,但是在现场灯光师看不到镜头里的画面,对于一些灯光不合适的地方我就需要和他们及时沟通。例如在这次贵州春晚的录制时,在采访台下嘉宾的环节,灯光师在嘉宾的后脑勺打了主光,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会造成镜头里的画面一片漆黑,幸好我们做了沟通。主要还是跟摄像师的沟通,但是合作久了,自己带自己的团队,就会有一定的默契,互相清楚彼此的职责、工作习惯、还有工作套路,每个摄像师负责的景别、机位一般都是根据导播的习惯去设置的。所以我们一般都会带自己的团队。
《数码影像时代》:在晚会类节目的现场,如何进行场面调度?
曹佳:像我之前录制的央1的《梦想合唱团》节目,因为他的场地很大,舞台很长,在舞台顶上架设机位拍摄的画面会更漂亮,所以拍摄这个栏目时我们用了飞猫系统,用了十多个讯道。这次贵州春晚属于小型晚会,场地也不大,对于这种小型晚会就需要我们想办法拍出大场面的感觉,于是我们必须使用摇臂,而且用了一些广角镜头来拍摄出饱满的画面。当然,场面的调度一般也需要导演和舞美的配合。我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一些小场景内,舞台却被做成了全包围的圆景,这样摄像机拍摄的时候会很容易穿帮。
《数码影像时代》:以您的工作经验看,普通电视栏目与歌舞晚会节目有什么区别?
曹佳:我觉得一个导播能制作好谈话栏目不一定能驾驭得好歌舞节目,但拍晚会节目制作得多了,做普通谈话栏目就会相对轻松。拍摄歌舞类节目导播要有一种艺术感觉和一种创造性,他要有一种乐感,要能及时指挥摄像人员抓拍一些好看的镜头,并快速的切换。快节奏和慢节奏处的切换都是不一样的,导播首先要从观众的角度去感受什么样的视觉画面更舒适。一般景别跳开,或者静接静、动接动,观众看着才会舒服。
《数码影像时代》:在你的工作套路中,机位一般怎么设置?一般要怎么和摄像部门配合?
曹佳:机位的设置首先要满足演播区360度方位都能被摄像机捕捉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讯道越多,或者说架设的摄像机越多,画面遗漏就会越少,画面会越丰富,但一定要要避免摄像机拍到穿帮镜头。
导播一定要具备摄像师的素质。在电视晚会的录制过程中,摄像师的视角仅仅是其所在机位能拍摄到的局部视角,而导播却能透过监视器多角度地把握舞台的变化。这就需要导播有换位意识,了解各机位摄像师所能拍摄到的最佳画面。同样摄像师也要知道导播接下来会用哪种景别、哪种构图,这样协作起来就会更顺畅。 另外,我想重点说说游机。在晚会类节目的录制中,游机可以弥补固定机位在角度上的不足,使画面变化更丰富。我们通常设置的游机都会出现在舞台上,进行近距离移动拍摄,所以导播要提前和游机沟通位置和分工,不能让他的镜头与其他机位镜头在功能上重复,在对象选择、景别与角度的把握上要与其他机位形成镜头组合的关系,同时避免造成穿帮镜头,影响其他机位拍摄。这次拍摄贵州春晚,会有很多个台下采访镜头,所以在节目开始前,我就需要首先让游机找到要采访对象所在的位置,以免现场造成不必要的画面丢失。
《数码影像时代》:做直播类的节目是不是更考验一个导播的能力,能不能说说做直播节目和录播节目的不同?
曹佳:直播类的栏目要看导播的把控能力,一般单个舞台节目通常只有3-10分钟,许多表演的细节或是意境的表达很可能在几秒钟就没了。在实际录制过程中,导播不仅要完成对各摄像机机位的调度,同时还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对眼前数台监视器所传送回来的画面进行判断、选择,这要求导播要会“一心多用”、眼疾手快。
直播会牵扯很多部门,要同时运用摄、录、编、播等所有电视技术手段和设备,还要灯光、音响、通讯、传输等技术的配合。直播与录播最大的不同还是时间的把控上,导播要会设计时间,控制并把握好开始时间、段落时间、结尾时间。我们录制直播类节目时经常是一个转播车上坐一二十个工作人员,各种部门倒计时,例如音乐几秒钟进现场,小片几秒钟回现场,烟火什么时候燃放……你会听到各种倒计时,而所有的这些倒计时都是说给导播听的。另外,要控制节目的时长,如果时间超出的话,就要摘掉一部分节目或者删减主持人的台词。如果时间不足,一般要让主持人增加台词,或者说原来准备好的另一套台词,总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节目录制。包括字幕也是,可能会做多版字幕,一分钟版的、两分钟版的,然后看具体情况去选择电视屏幕上滚哪版。
另外,场面调度和人物调度对于电视现场直播是非常重要的。人物的流动,镜头的运动都直接关系到图像的视觉效果。举例说,一般人们不会去在意台上人物的上下场,但在电视现场直播中就必须要保证画面的视觉效果,要让背景干净,注意将镜头所切的画面最终是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看的。
但我个人往往觉得录制的第一遍在感觉上是最好的,所以对于我来说,每场的节目录制都和直播一样,尽量不允许自己切换的画面有废镜头出现。
《数码影像时代》: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支由五个人组成的乐队在舞台上演唱,现场使用三台机器拍摄,您会怎么做?
曹佳:一个全景、一个近景、一个游机。一般就是五、六个讯道,再少就干不了。为什么要用EFP,就是为了剪辑。
《数码影像时代》:面对多讯道的EFP节目制作系统您一般怎么切换?这似乎丰富了画面,但却更考验导播的功力。
曹佳:没错,讯道越多,画面就越丰富,对于观众来说能够从多角度观察到舞台,摄像师也更轻松,但最累的就是导播。所以,在多讯道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导播要有预判性,你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时刻眼、耳、嘴、手并用,这是极其考验导播能力的。不过一般讯道特别多的,切换台会有分级导播一起协作。
《数码影像时代》:晚会类节目的拍摄现场,如何搭建视频系统?可以举实例。
曹佳:以最基本的五讯道机位布局为例,可以看我画的这张图。A、以舞台中心线为基准,①③两个固定机位摆放在舞台两侧,该机位主要用于展示演出中的主要演员或主体场景,多位中近景。B、在正对舞台中心线(图②所示)或侧对舞台中心线45度角且距离舞台较远处(图②—所示),需要设定一个拍摄全景的固定机位,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捕捉舞台和台下观众方阵的整体效果。C、为了使画面更富动感和视觉冲击力,也为了表现大型群体性节目表演在空间上的调度以及观众的整体情绪与舞台表演的反应关系,在舞台近台口一侧设定一个摇臂机位(图⑤所示),游机虽然拍摄方式大都以肩扛式拍摄为主,与固定机位相比拥有较大的运动半径及灵活性,但由于摄像机讯道数量的限制,游机大都充当被导播作为整体机位布局的补充,用于拍摄那些固定机位所不能到达的场景。D、利用游机(图④所示)在拍摄技巧上的优势,安排其在舞台的纵深处或台下运动,用于拍摄演员、伴奏乐队、伴舞、观众等的中近景、特写或其他特殊角度构图的画面。以此增强节目的镜头信息量,使画面内容更加立体、角度更加丰富。
《数码影像时代》: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导播,工作职责是怎么样的?
曹佳:简单说,一个电视导播就是节目现场的“剪刀快手”,他要做的就是迅速将现场的节目转换成屏幕上的流畅画面,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所以电视导播要对基本的摄影构图、景别、画面节奏、剪辑节奏等有一定的熟悉度。要知道,电视播放和现场是两码事,如果只是现场,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位置和角度观看,但电视机前的观众无法自主选择。所以,导播在处理镜头的角度、景别、长度时要站在电视机前的观众的角度去考虑,充分利用各种调度拍出多角度的画面,用符合逻辑的画面组接成观众乐见的电视影像。通常情况下,导播在电视晚会录制前都要首先了解节目的属性,通过观看彩排对拍摄的舞台节目、舞台调度、音乐情绪及音乐节奏等基础元素有大致了解。
《数码影像时代》:如果录制一台晚会类节目,电视导播如何与各个工种进行沟通协作?
曹佳:在一档节目的录制现场,每个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职责,导演会从他的角度去进行现场调度,他可能在一个舞台安排了不同的表演区,甚至在有些场合使用升降机或旋转舞台,对于导播来说,就必须事先对录制的节目、演员和主持人的出场位置、顺序、走位等都有预先的准备,这样在切换镜头的时候才更自如。在这次贵州春晚的开场前,导演在进行现场调度时并没考虑到在摇臂前布景,所以我看到摇臂前头是一块空地,这样当摇臂拉开到全景时画面会非常难看,于是我就和导演沟通,让他协调在空地上摆放几排凳子,观众坐在前面,这就是为了使构图更饱满、拍摄出的画面和气氛更好。如果是一台大的晚会节目,我们会在前期策划时就参与到其中,和节目组人员沟通意见。
与舞美老师之间同样需要提前沟通,但很多问题要现场解决。因为有时候节目现场状况会和我们之前看的舞美图有差别,我们一般要先画机位图给主办方,这样舞美老师进行现场布置时会把机位的位置空出来。但有时候舞美可能也会忽略舞台与机位的关系,导致有些不错的效果摄像师拍不到,或者遇到一些不好看的布景,我们就需要摄像师去避开它。例如在贵州春晚的录制现场,挂在摇臂前头的灯笼可以是个很好的前景,但是舞美师挂得太偏,镜头无法拍到。我们就不得不和舞美老师沟通并调节灯笼的位置,这样摇臂可以以灯笼为前景,很多镜头的起幅和落幅就会有更多选择。
对于歌舞类节目,导播耍先去熟悉现场走位和歌舞节奏,提前与编舞老师沟通,包括出场时间、方式、怎么站位、舞蹈的运动方式、在什么位置跳拍起来会更好看等,这些都需要现场去协调,到现场去看去彩排你才会心中有数。在电视转播中,表现舞蹈的意义并不在于突出演员,而在于它的舞蹈动作,因此画面切换更多的是表现舞蹈动作的变化,当有大量伴舞在舞台上时,可采用摇臂拍摄大全景来体现场景气势。如果是歌伴舞,一般一首歌曲在前奏和间奏时,是最应该跳舞的时候,编舞就要在这个节奏间设计舞蹈动作。舞台上一定要有元素,导播才能切换画面给观众看。
灯光一般情况下,主要是调白平衡的时候会有沟通,例如整场光的色调是低色温还是高色温,调白的时候整场色灯都要关掉,调完后,再起灯看人脸的颜色,一般主要是要让肤色看起来好看。关于灯光的些设计,台本上或者灯光老师会提前和导播说,但是在现场灯光师看不到镜头里的画面,对于一些灯光不合适的地方我就需要和他们及时沟通。例如在这次贵州春晚的录制时,在采访台下嘉宾的环节,灯光师在嘉宾的后脑勺打了主光,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会造成镜头里的画面一片漆黑,幸好我们做了沟通。主要还是跟摄像师的沟通,但是合作久了,自己带自己的团队,就会有一定的默契,互相清楚彼此的职责、工作习惯、还有工作套路,每个摄像师负责的景别、机位一般都是根据导播的习惯去设置的。所以我们一般都会带自己的团队。
《数码影像时代》:在晚会类节目的现场,如何进行场面调度?
曹佳:像我之前录制的央1的《梦想合唱团》节目,因为他的场地很大,舞台很长,在舞台顶上架设机位拍摄的画面会更漂亮,所以拍摄这个栏目时我们用了飞猫系统,用了十多个讯道。这次贵州春晚属于小型晚会,场地也不大,对于这种小型晚会就需要我们想办法拍出大场面的感觉,于是我们必须使用摇臂,而且用了一些广角镜头来拍摄出饱满的画面。当然,场面的调度一般也需要导演和舞美的配合。我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一些小场景内,舞台却被做成了全包围的圆景,这样摄像机拍摄的时候会很容易穿帮。
《数码影像时代》:以您的工作经验看,普通电视栏目与歌舞晚会节目有什么区别?
曹佳:我觉得一个导播能制作好谈话栏目不一定能驾驭得好歌舞节目,但拍晚会节目制作得多了,做普通谈话栏目就会相对轻松。拍摄歌舞类节目导播要有一种艺术感觉和一种创造性,他要有一种乐感,要能及时指挥摄像人员抓拍一些好看的镜头,并快速的切换。快节奏和慢节奏处的切换都是不一样的,导播首先要从观众的角度去感受什么样的视觉画面更舒适。一般景别跳开,或者静接静、动接动,观众看着才会舒服。
《数码影像时代》:在你的工作套路中,机位一般怎么设置?一般要怎么和摄像部门配合?
曹佳:机位的设置首先要满足演播区360度方位都能被摄像机捕捉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讯道越多,或者说架设的摄像机越多,画面遗漏就会越少,画面会越丰富,但一定要要避免摄像机拍到穿帮镜头。
导播一定要具备摄像师的素质。在电视晚会的录制过程中,摄像师的视角仅仅是其所在机位能拍摄到的局部视角,而导播却能透过监视器多角度地把握舞台的变化。这就需要导播有换位意识,了解各机位摄像师所能拍摄到的最佳画面。同样摄像师也要知道导播接下来会用哪种景别、哪种构图,这样协作起来就会更顺畅。 另外,我想重点说说游机。在晚会类节目的录制中,游机可以弥补固定机位在角度上的不足,使画面变化更丰富。我们通常设置的游机都会出现在舞台上,进行近距离移动拍摄,所以导播要提前和游机沟通位置和分工,不能让他的镜头与其他机位镜头在功能上重复,在对象选择、景别与角度的把握上要与其他机位形成镜头组合的关系,同时避免造成穿帮镜头,影响其他机位拍摄。这次拍摄贵州春晚,会有很多个台下采访镜头,所以在节目开始前,我就需要首先让游机找到要采访对象所在的位置,以免现场造成不必要的画面丢失。
《数码影像时代》:做直播类的节目是不是更考验一个导播的能力,能不能说说做直播节目和录播节目的不同?
曹佳:直播类的栏目要看导播的把控能力,一般单个舞台节目通常只有3-10分钟,许多表演的细节或是意境的表达很可能在几秒钟就没了。在实际录制过程中,导播不仅要完成对各摄像机机位的调度,同时还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对眼前数台监视器所传送回来的画面进行判断、选择,这要求导播要会“一心多用”、眼疾手快。
直播会牵扯很多部门,要同时运用摄、录、编、播等所有电视技术手段和设备,还要灯光、音响、通讯、传输等技术的配合。直播与录播最大的不同还是时间的把控上,导播要会设计时间,控制并把握好开始时间、段落时间、结尾时间。我们录制直播类节目时经常是一个转播车上坐一二十个工作人员,各种部门倒计时,例如音乐几秒钟进现场,小片几秒钟回现场,烟火什么时候燃放……你会听到各种倒计时,而所有的这些倒计时都是说给导播听的。另外,要控制节目的时长,如果时间超出的话,就要摘掉一部分节目或者删减主持人的台词。如果时间不足,一般要让主持人增加台词,或者说原来准备好的另一套台词,总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节目录制。包括字幕也是,可能会做多版字幕,一分钟版的、两分钟版的,然后看具体情况去选择电视屏幕上滚哪版。
另外,场面调度和人物调度对于电视现场直播是非常重要的。人物的流动,镜头的运动都直接关系到图像的视觉效果。举例说,一般人们不会去在意台上人物的上下场,但在电视现场直播中就必须要保证画面的视觉效果,要让背景干净,注意将镜头所切的画面最终是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看的。
但我个人往往觉得录制的第一遍在感觉上是最好的,所以对于我来说,每场的节目录制都和直播一样,尽量不允许自己切换的画面有废镜头出现。
《数码影像时代》: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支由五个人组成的乐队在舞台上演唱,现场使用三台机器拍摄,您会怎么做?
曹佳:一个全景、一个近景、一个游机。一般就是五、六个讯道,再少就干不了。为什么要用EFP,就是为了剪辑。
《数码影像时代》:面对多讯道的EFP节目制作系统您一般怎么切换?这似乎丰富了画面,但却更考验导播的功力。
曹佳:没错,讯道越多,画面就越丰富,对于观众来说能够从多角度观察到舞台,摄像师也更轻松,但最累的就是导播。所以,在多讯道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导播要有预判性,你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时刻眼、耳、嘴、手并用,这是极其考验导播能力的。不过一般讯道特别多的,切换台会有分级导播一起协作。
《数码影像时代》:晚会类节目的拍摄现场,如何搭建视频系统?可以举实例。
曹佳:以最基本的五讯道机位布局为例,可以看我画的这张图。A、以舞台中心线为基准,①③两个固定机位摆放在舞台两侧,该机位主要用于展示演出中的主要演员或主体场景,多位中近景。B、在正对舞台中心线(图②所示)或侧对舞台中心线45度角且距离舞台较远处(图②—所示),需要设定一个拍摄全景的固定机位,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捕捉舞台和台下观众方阵的整体效果。C、为了使画面更富动感和视觉冲击力,也为了表现大型群体性节目表演在空间上的调度以及观众的整体情绪与舞台表演的反应关系,在舞台近台口一侧设定一个摇臂机位(图⑤所示),游机虽然拍摄方式大都以肩扛式拍摄为主,与固定机位相比拥有较大的运动半径及灵活性,但由于摄像机讯道数量的限制,游机大都充当被导播作为整体机位布局的补充,用于拍摄那些固定机位所不能到达的场景。D、利用游机(图④所示)在拍摄技巧上的优势,安排其在舞台的纵深处或台下运动,用于拍摄演员、伴奏乐队、伴舞、观众等的中近景、特写或其他特殊角度构图的画面。以此增强节目的镜头信息量,使画面内容更加立体、角度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