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平和平解放史料展”开幕不久,“见证北京——档案的记忆”展览又拉开了帷幕,一批尘封的历史化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北京市档案馆展览对外开放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观众络绎不绝,为了避免拥挤,北京市档案馆不得不采取团体参观预约的方式。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档案展览像是一位历史老人凸显其深邃迷人的魅力。
走进新改造的展厅,这里像是一座文化殿堂。庄重大方的整体设计,引领我们走进历史的时空隧道,细听着讲解员的娓娓道来,每件展品仿佛都向我们诉说着一段不平凡故事。
在这里我们看到“圆明园风景群手绘图”与“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抢掠焚毁后的照片”并肩陈列,使观众陷入了无尽的惆怅与联想。
“清朝宣统皇帝退位的诏书”见证了一个封建王朝的终结。
那幅描绘孙中山灵榇从北平移往南京中山陵的“总理灵榇奉移送殡行列图式”长卷,在今天看来,这不仅详细记载了壮观的送殡行列,也寓意着这支队伍送走了一位伟人也送走了一个时代。
那幅形成于1917年的“讨逆军总司令段祺瑞讨伐张勋的布告”见证了那段混乱时期,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辫子兵以“调停”为由,进入北京,解散国会,逼走黎元洪,复辟帝制;段祺瑞又率“讨逆军”进攻北京,辫子兵战败,张勋出逃的一出闹剧。这份布告指控张勋“扰民乱政、背叛国家、逞威肆虐”。
1919年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愤怒的学生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这里陈列的档案就有记载火烧曹汝霖宅情况的“曹汝霖宅第之图”以及对被捕学生的审讯记录等,今年恰逢五四运动90周年,相信这组档案定会对这一事件的研究有所启发。
在一组反映1926年“三·一八”惨案的档案中,我们看到在惨案死伤人员调查表中罗列着刘和珍、杨德群、唐耀昆等烈士的姓名,我们不由得对这份档案肃然起敬,沉默良久,以寄托哀思。
在这里我们还看到1927年李大钊同志在就义前的“供词”,“供词”中不仅反映了他当时的身份和立场,同时也让我们体味到他面对敌人所显示出的斗争韬略和智慧。
观展前行,“1916年京都市内外城地图”和“1930年北平特别市城郊地图”映入眼帘,图中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地名,不禁让人对时代变迁的步伐发出由衷的感叹!
一组已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京张路工撮影”格外抢眼,它们是1909年清政府为表彰铁路工程的成就而拍摄的京张铁路竣工照片,它们记录了京张铁路沿途各站景点举行通车庆典的场面以及当时使用的车辆设备等影像。
除此以外,1915年6月,北洋政府为解决交通问题,对正阳门及其瓮城的改造、1924年12月北京第一辆有轨电车又叫“铛铛车”的图片档案也给人带来了不小的视觉冲击。
四合院、三合院是北京城市肌理的基本形态,北京人对此感情颇深,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旬北平市工务局曾提出改良四合院、三合院,使其更趋于合理,方便使用。眼前呈现的便是当时北平市政府工务局设计的改良三合院、四合院住房的平面图,看后真是让人倍感亲切。
北京得天独厚的政治地位和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孕育了许多商业街和店铺老号。在这里我们能看到:1908年4月向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奏请筹办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的奏折,同仁堂概况、瑞蚨祥的进货记账簿,1930年荣宝斋、盛锡福、内联升、全聚德经营情况的调查表、东安市场商号图章等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材料。
关于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李宗仁先生为补助香山慈幼院经费给北平市长何思源的信件、各省在北平的会馆档案、北平市内图书馆情况调查表、电影事业调查表、佛教、回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教会申请备案的文件及章程等等,以及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法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的试卷、周刊、毕业同学纪念册等档案史料,其中还包括老舍先生的早期习作《过居庸关》、《赴西山观察野战地势》等,这些林林总总的档案个体,文字不同,形态迥异,使我们对那个时期的文化教育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

随着讲解员的引导,观众继续到二层展厅参观,展厅的格调顿时显得明亮、跳跃了许多。这里陈列的档案史料主要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发展变化。
进入展厅,一幅1949年1月1日,由军管会主任叶剑英签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赫然醒目,成为展览中开启新时代的标志。继而,华北人民政府关于定都北平、北平改为北京、纪年方法、国歌国旗等问题的通报让人感到砰然心动。
“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封闭妓院的决议”、“北京市取缔一贯道工作总结报告”,市委关于“三反”运动的报告和在“五反”运动中对不法工商户处理的标准、办法等记录当时重大史实的档案,让人领悟到建国初期,为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安定社会秩序,北京市委、市政府所做的努力。
展览在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展品有:在北京西北郊集中建设的“八大学院”、王府井百货大楼开业、庆祝召开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上乐松生向毛泽东献“报喜信”、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兴建的十大建筑、北京第一条地铁一期工程在玉泉营举行开工典礼……,档案忠实地记录了为迅速改变旧城市的面貌,北京城建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望着这些档案,桩桩往事仿佛亲临。
一幅1977年12月北京高考考场的图片档案,似乎引领我们再次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北京日报对社会各界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报道,1979年市委、市革委关于安排城市青年就业问题的报告,1980年市委批转市农村工作部、市农林办公室关于《北京郊区1980年农业工作要点》的通知,1981年胡耀邦关于个体经济在《北京简讯》上的批示,1984年我国第一个股份制零售商业企业——天桥商场的建立,修建复兴门立交桥的任务书,1989年市政府办公厅关于限期治理尾气排放超标汽车的通知,2001年市政府颁布的《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等等,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脚步,在一页页的档案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此时我们更加体味到档案的魅力。
让我们感到记忆犹新的还有:市委对当时全国最大的住宅区——方庄小区的批复、1996年建成的西客站、1999年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北京五大经济板块的文件、2000年建成的中华世纪坛和2008年建成的北京南站等相关档案,让人感到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档案可以帮助我们借鉴经验续写崭新的篇章。
展览在最后展出了申奥陈述、承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申请书、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贺信以及奥运会、残奥会会徽的发布等档案。
在北京市档案馆观看展览,就如同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导游,漫步在历史的长河,尽管这些档案展品仅为沧海一粟,我们今天只能尝鼎一脔,但我们深刻体味到了档案是文化的载体、历史的记录、社会的宝藏,开发宝藏,能找到神奇的钥匙,我们凭借它可以开启时空隧道之门,探究历史发展之路。在北京市档案馆观看展览,还有一种探幽中的惬意之感,就像是在故宫里看文物一样,毕竟这些档案史料都是承载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历史进程的“活化石”。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