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存的精神遗产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ywit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六月十八日,是瞿秋白同志在福建长汀英勇牺牲五十周年纪念。由丁景唐、陈铁健、王关兴和王铁仙四人合著的《瞿秋白研究文选》就是为这一纪念而出版的。
  瞿秋白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极其丰厚,我们应当珍惜它,学习它,发掘研究、继承发扬它。现在出版的这部《文选》,内容是广泛而丰实的。它涉及政治、思想、文学艺术、新闻出版、革命友谊、史料考证等各个方面。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系统地了解到瞿秋白的革命实践活动和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的马列主义见解。《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一文,扼要而生动地介绍了秋白从五四运动中走上革命舞台,经历了十几年革命风暴的战斗洗礼,以他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内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对于瞿秋白,一般人都认为他是“文人”,在“文”的方面有建树、有功绩,应该大书特书;而在“武”的方面,似无甚可取,倒是有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笔者本人长期来也是这样看的。截至读了本书中王关兴的《论瞿秋白的武装斗争思想》一文,才憬然有悟:原来秋白同志许多关于武装斗争的思想和论述与毛泽东同志的观点是极其相似和接近的。作者关于瞿秋白有关武装斗争的主要见解的七点概括,有根有据令人信服。
  《文选》中较多篇幅是论述瞿秋白在我国文化艺术上的战斗业绩的。丁景唐在《鲁迅和瞿秋白的革命友谊》一文中,对这两位伟人友谊的始末和意义,作了全面的论述和考辨。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鲁迅书赠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下款署“洛文录何瓦琴句”,“何瓦琴”何许人也?现经考辨,何瓦琴即何溱,浙江钱塘人,工于集联。鲁迅赠秋白的一联,就是从《烟屿楼笔记》中选用了何瓦琴的集禊帖联句。这样既纠正了长期来以讹传讹的错误,又使读者长了知识。另一篇《瞿秋白住在上海紫霞路的时候》,是“文革”前的旧作,作者根据曾掩护过瞿秋白的谢澹如老人提供的史料,并在他陪同下访问了谢家旧居南市紫霞路六十八号后写成的。第一次记录了瞿秋白三十年代许多重要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他与鲁迅的交往,是研究鲁迅和现代文学的重要材料。顺带说一句,这本书虽是论文选,却有趣味性、可读性,请读者切勿单从书名定取舍。
  《多余的话》在“文革”中闹得甚嚣尘上,成了不得了的大罪案。现在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看待秋白同志的这篇最后的狱中遗作呢?书中《重评<多余的话>》一组文章,给我们作了一种解答。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认真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严格地解剖了自己,同时也流露了消沉、灰暗的情绪,但这种情绪掩盖不了蕴含在《多余的话》中所表现的:坚信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严格地解剖自己;勇于承担责任;关怀党和革命事业,热爱战友和同志,以及正确的文艺观点等思想光辉,那些把瞿秋白写《多余的话》曲解为“绝望的心情”所导致的结果,是不公正的。
  
  (《瞿秋白研究文选》,丁景唐、陈铁健、王关兴、王铁仙著,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九月第一版,〔精〕3.20元〔平〕2.20元)
其他文献
继《读书》一九八四年第三期张隆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文初步向我国读者介绍了接受美学的基本概念之后,张黎也在一九八四年第九期《百科知识》进一步阐述了作为“新的美学观念”以及“西方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方法论”的接受美学,较详细地介绍了接受美学的主要内容。之后,国内不少报刊(包括一些文摘报刊)纷纷转摘以上内容,接受美学为更多读者接受。一九八五年第二期《读书》又有刘再复撰文据此发挥,谈了接受美学对他的
唐诗,一向被认为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蜂,其中尤以李(白)、杜(甫)为泰斗。这一“仙”一“圣”两位大诗人威力所被,左右了其后千余年我国诗歌的风气。威望太高了,谁要不买账,就要被扣上“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的帽子。可是翻开我国诗史的页码,也颇能找出某些异议者的口气,或拐弯抹角,或明目张胆,不服从两位“仙”“圣”的领导。   从晚唐诗人司空图与友人论诗书中标榜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等观点
辛茜娅·奥齐克是当前日益走红的美国女作家。她一九二八年生于纽约,青年时就读于纽约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以后就在几个大学里教文学,业余时间则从事文学创作。她的第一部小说《信任》是个长篇,一九六六年出版。一九七一年出版短篇集《异教徒教士及其他故事》,一九七六年出版《流血及三个中篇小说集》,其他还写了不少诗、散文和评论文章,也翻译过不少外国作品。她不但是个作家,而且还是个社会活动家,经常作旅行演说,要求
去年十月,我和江奇涛在云南前线相遇,他不无自信地说要写别人还没写过的东西。听了他的构思,我觉得很有意思。可是,直到最近读了《雷场上的相思树》,我才明白,当时我只看出题材内容上的新颖,想象力是多么贫弱!直到读了作品,我才真正感觉到这篇作品所具有的那种超越军事题材文学创作自身的意义,这是当今文坛上不可多得的优秀篇什之一。  作品中的几位主要人物,本来都是地方大学的学生,如果不是在一年前大学毕业时入伍进
最近读到徐朔方著的《元曲选家臧懋循》(戏剧家传论丛书),甚饶兴趣。书中概述臧氏的生平与曲论,《元曲选》的编印与历史贡献,随着提出臧氏系“士大夫兼出版家”。另有《臧懋循年表》与《元代杂剧现存版本一览表》,可供读者参考。  虽是一部六十五页的小书,我读后获益不少。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本书对于臧氏曲论的叙述,甚为简要精确,而且有特见地在戏剧史方面把昆曲勃兴的时代推后至少数十年,以为在臧懋循及其同乡(三
视力极度衰退,有些情况是以前没有料到的。比如参加什么集会,在入场和散会的时候,常恐得罪了朋友,怪我对人没有礼貌,见了面理也不理。又如邮递员送来了印刷品一大堆,我连看清楚书名刊名都相当困难,可是寄赠这些印刷品的朋友或单位都希望我仔细阅览是可想而知的,其时的负疚心情也很不好受。重配眼镜吧,眼科大夫和眼镜铺的验光技师都说不必了,没有更适合的眼镜片了。放大镜也无济于事,除了自己买的两个,还有好心的朋友赠送
前几天刚看完高尔基的《我怎样学习和写作》的校样,他在《我怎样学习》这篇文字的结尾处写道:“热爱书籍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有救人的力量,只有它才能使得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强有力的、真诚的、有理智的人”。这几句话写得是多么好啊!  回想起来,我从童年时起就喜欢看书,因此家里的人都说我是个书呆子。还记得小时候,我的叔父戈公振送了一盒积木给我,他在盒盖里面写着这样两句话:“房子是一块砖头一块砖头造成
评《章太炎选集》注释本    在近代文献中间,章太炎的著,作最难读,向有天书之称。鲁迅便说过,他初见木刻本《书》,便点不断,也读不懂。前几年,我曾想系统读读《章氏丛书》,但就是因为感到断句难,训解难,读后似懂非懂。因此,只好掩卷叹息:要直接从原著了解太炎先生的风貌,在我等后生也许是种奢望了。自那时起,我就期望有好的校点注释本出现。去年十月,得到上海人民出版社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而刊行的《章太炎选
中华书局版“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之一,明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点校本卷二“郑所南”条(86—87页)引王达善撰《郑所南先生传》,谈及宋末太学生郑所南善画兰,宋亡于元以后:    贵要者求其兰,尤靳弗与,番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则反与弗计。然亦不画士人,询之,则曰:“一片中国地,为夷狄所得(旁注“一云士为番人夺去”),吾忍画耶!”    按:郑所南(思肖)为富有民族气节的宋代遗民,宋亡后,坐必南向,画兰必
杨炼,这位目前可能是最富于思考力的青年诗人,给他的第一本诗集命名为“礼魂”。“礼魂”是屈原《九歌》终曲的标题,这首终曲的最后一句是:“长无绝兮终古”,意为对神的祀典终古不废。杨炼借用“礼魂”为题则直接关连到他对诗的见解。这个标题既暗示他的诗与屈原的诗在文化传统上的内在继承关系,又暗示他的诗是关于思想的,或者本身就是一个思想的存在。因为“魂”在中文中也可作精神解,而在哲学层次上,精神与思想是同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