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内外集群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企业集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研究集群成长的先进经验和启示,发展农业企业集群对于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意义。青岛市是我国改革开放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城市。目前,青岛市农业企业整体发展水平较弱,集群程度不够明显,农业企业的活力不够突出。研究目前青岛市的农业企业集群发展现状,搞好农业企业集群成长,对于发展青岛经济,改变青岛农业产业格局,配合“拥湾”发展的规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农业企业 企业集群 集群成长
1 问题的提出
集群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现象,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企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集中体现。企业集群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如美国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企业集群、德国索林根的刀具企业集群、法国的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玻璃瓶企业集群等以及被誉为“中小企业王国”的意大利产业集群度很高,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崛起也是靠一批高度集聚、高度专业化的企业集群。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沿海,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和文化,是山东省经济最活跃地方,近些年来青岛市农业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的进步,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青岛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山东省的经济实力,乃至山东沿海经济的开放程度。因此怎样发展青岛经济,提高青岛经济活力至关重要。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公报中指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目前,青岛市的农业企业经营面临很多突出问题,企业规模小、离散度大、竞争实力弱、集群化程度低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可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企业集群发展的经验,探索农业企业集群化成长的规律,走农业企业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形成农林牧渔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业企业集群。
2 国内研究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以大规模、标准化批量生产为特色的“福特制”生产方式受到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企业集群所表现出来的活力和经济效率,令人瞩目。加入WTO以后,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成长不单简单的依赖于内部的资源状况及其管理,同时还依赖于联盟伙伴企业的资源状态、行为以及相互之间的沟通。借助集群网络关系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迅速获取和共享网络资源、寻求集群化成长成为企业全新的成长模式,即企业集群化成长。从管理学角度,地方的集群网络促进了集群企业间的学习,从而引发区域的知识扩散和技术创新,有助于产业集群及其企业创新成长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进地区经济活力[2]。农业企业集群的研究相对薄弱,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2.1 对发展问题和困境研究的主要有:任青丝在《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综述》的研究中,将重点集中在对农业企业集群的概念、特征、分类、发展农业产业集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等方面。李金宁的《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兴起和发展的理论研究》,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即在我国制度变迁过程中社会资本对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限制性作用:社会资本的封闭性、政府资源的错误配置、基于地方利益的社会资本的滋长引起的恶性竞争;提出了农业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重构,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业中介机构,从而加强地方网络中各行为主体间的联系,使众多规模较小的企业通过中介机构联成一个整体。李时椿在《对当前农村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与思考》一文中,对制约农村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张中波(2005)在《中国农业企业化研究》论文中,分析了目前中国农业企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指出了我国推进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立了加速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原则和对策。
2.2 对农业企业集群意义和具体政策措施研究的有:湖南农业大学的匡洪志在《试论农业企业化问题》一文中,分析了农业企业化经营的意义,提出了中国农业企业化经营有待解决的问题。王希凡等在《试论中国农户企业化》中指出农业企业化实质很大一部分是农户企业化,包括农户经营行为企业化和农户向真正农业企业嬗变两种情形,分析了农户企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意义,探讨了农户企业化的必要条件和阶段演进。刘洪彬在《基于集群理论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分析了集群理论的集群效应及其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结合国外城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集群理论的中国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在国内外产业集群模式分类基础上,针对我国依托城镇网络体系发展产业集群的特点,深入探讨了城乡产业发展对城镇企业集群的影响,并提出了企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模型,从政府和企业自身两个角度提出了推进其发展的措施建议;按照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三大地带”的格局,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别选择了浙江省、黑龙江省和甘肃省,对其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对比实证分析。
2.3 对农业企业集群成长机制和模式研究的有:宋玉兰,陈彤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探析》中,就农业产业集群的界定和农业产业集群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刘斌红以浙江省两个乡镇为例对乡镇企业集群与乡镇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企业集群对乡镇经济的影响,并就推进乡镇企业集群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建设提出了三项措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发展产业链和产业群,形成分工协作网络;提高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杨建永(2006)分析了我国农业企业化的涵义与可能性,提出了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三个阶段和模式,对市场环境因素、市场经营主体、政府行为对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影响分别阐述,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纵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研究的成果,大多数局限于区域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范畴,基于一般区位均衡理论,对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结构进行的探讨却不多,自身的创新点并不突出。大多数研究倾向于分析具体区域的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优势以及可能带来的经济结果,而没有将其放在一个更广泛的层面来探究,现实指导意义不强。
3 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现状分析
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产业结构调整大胆创新,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区,建设特色产业协会和合作社,扶植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农业品牌集群。近年来,凭借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128个农业品牌,初步形成了农林牧渔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业企业集群。胶州市走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形成以粮食生产为基础,以蔬菜、花生、果品、花卉苗木四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种植业生产格局,农业综合效益和比较效益得到了有效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园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化生产为龙头,带动中介组织、专业大户和农户实现贸工农一体化,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目前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47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0多家,国家龙头企业12家,年销售额过亿的有50多家。莱西精心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龙型”产业体系,是莱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思路,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的关键。该市确立了建设国外食品加工基地和国内超市食品生产基地的目标,按照引进“洋”龙头、培育“新”龙头、膨胀“原”龙头、挂靠“强”龙头的思路,推动龙头企业不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龙头企业“集群”。
青岛市农业企业与国外农产品加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在产业带动能力、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及其加工增值率方面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为“四个不够强”:①企业规模较小,辐射带动力不够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多处在发展初期,多数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利润空间不大。多数企业过分依赖国际市场、超市、宾馆等销售渠道,缺乏稳定的市场体系的支撑,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化组织整体竞争力不强,必然导致其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有限。②产业链条较短,产业凝聚力不够强。虽然农产品加工开始向区域化、集群化发展,但产业集聚程度还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龙头企业的整体发展。③产品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够强。虽然青岛市农产品加工已初具规模, 但初级产品多,多层次开发和终端产品少,且缺乏特色,产品类同;加工工艺简单,缺少精细加工和精深加工,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同类企业竞争基本上是原材料和规模的低端竞争,缺乏技术和工艺上的竞争力,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产品增值率和品牌影响力的低下,致使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④农产品标准、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不够。必须在紧密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建立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为核心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增强青岛市农业和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4 结论
针对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现状,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出发,运用企业集群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以及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企业生态学等理论,参考青岛市各郊县的地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根据系统动力学中的反馈思想分析农业企业集群系统内主体之间的互动机理,借鉴国内外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经验教训,塑造资源禀赋挖潜型、大项目聚敛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园区依托型等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模式,促进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
[2]邬爱其.全球竞争、本地网络与企业集群化成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16.39~64.
[3]山东省青岛市发改委.关于青岛市统筹城乡发展问题.http://njs.ndrc.gov.cn.
[4]陈锡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J].理论前沿,2007(1).
[5]周晖.中小企业及其集群成长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93~101.
[6]韩太祥.企业成长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2(5).
[7]王缉慈.我国外向型制造业集群发展和研究的新视角[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
[8]王缉慈.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中的企业邻近与集聚辨析[J].中国软科学.2005(12).
[9]李新春.产业家协调与产业集群——对珠江三角洲专业镇产业集群化成长的分析[J].战略管理.2002(9).
[10]温铁军.如何建设新农村[J].经济管理文摘.2007(22).
关键词:农业企业 企业集群 集群成长
1 问题的提出
集群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现象,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企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集中体现。企业集群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如美国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企业集群、德国索林根的刀具企业集群、法国的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玻璃瓶企业集群等以及被誉为“中小企业王国”的意大利产业集群度很高,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崛起也是靠一批高度集聚、高度专业化的企业集群。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沿海,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和文化,是山东省经济最活跃地方,近些年来青岛市农业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的进步,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青岛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山东省的经济实力,乃至山东沿海经济的开放程度。因此怎样发展青岛经济,提高青岛经济活力至关重要。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公报中指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目前,青岛市的农业企业经营面临很多突出问题,企业规模小、离散度大、竞争实力弱、集群化程度低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可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企业集群发展的经验,探索农业企业集群化成长的规律,走农业企业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形成农林牧渔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业企业集群。
2 国内研究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以大规模、标准化批量生产为特色的“福特制”生产方式受到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企业集群所表现出来的活力和经济效率,令人瞩目。加入WTO以后,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成长不单简单的依赖于内部的资源状况及其管理,同时还依赖于联盟伙伴企业的资源状态、行为以及相互之间的沟通。借助集群网络关系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迅速获取和共享网络资源、寻求集群化成长成为企业全新的成长模式,即企业集群化成长。从管理学角度,地方的集群网络促进了集群企业间的学习,从而引发区域的知识扩散和技术创新,有助于产业集群及其企业创新成长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进地区经济活力[2]。农业企业集群的研究相对薄弱,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2.1 对发展问题和困境研究的主要有:任青丝在《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综述》的研究中,将重点集中在对农业企业集群的概念、特征、分类、发展农业产业集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等方面。李金宁的《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兴起和发展的理论研究》,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即在我国制度变迁过程中社会资本对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限制性作用:社会资本的封闭性、政府资源的错误配置、基于地方利益的社会资本的滋长引起的恶性竞争;提出了农业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重构,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业中介机构,从而加强地方网络中各行为主体间的联系,使众多规模较小的企业通过中介机构联成一个整体。李时椿在《对当前农村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与思考》一文中,对制约农村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张中波(2005)在《中国农业企业化研究》论文中,分析了目前中国农业企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指出了我国推进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立了加速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原则和对策。
2.2 对农业企业集群意义和具体政策措施研究的有:湖南农业大学的匡洪志在《试论农业企业化问题》一文中,分析了农业企业化经营的意义,提出了中国农业企业化经营有待解决的问题。王希凡等在《试论中国农户企业化》中指出农业企业化实质很大一部分是农户企业化,包括农户经营行为企业化和农户向真正农业企业嬗变两种情形,分析了农户企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意义,探讨了农户企业化的必要条件和阶段演进。刘洪彬在《基于集群理论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分析了集群理论的集群效应及其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结合国外城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集群理论的中国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在国内外产业集群模式分类基础上,针对我国依托城镇网络体系发展产业集群的特点,深入探讨了城乡产业发展对城镇企业集群的影响,并提出了企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模型,从政府和企业自身两个角度提出了推进其发展的措施建议;按照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三大地带”的格局,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别选择了浙江省、黑龙江省和甘肃省,对其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对比实证分析。
2.3 对农业企业集群成长机制和模式研究的有:宋玉兰,陈彤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探析》中,就农业产业集群的界定和农业产业集群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刘斌红以浙江省两个乡镇为例对乡镇企业集群与乡镇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企业集群对乡镇经济的影响,并就推进乡镇企业集群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建设提出了三项措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发展产业链和产业群,形成分工协作网络;提高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杨建永(2006)分析了我国农业企业化的涵义与可能性,提出了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三个阶段和模式,对市场环境因素、市场经营主体、政府行为对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影响分别阐述,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纵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研究的成果,大多数局限于区域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范畴,基于一般区位均衡理论,对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结构进行的探讨却不多,自身的创新点并不突出。大多数研究倾向于分析具体区域的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优势以及可能带来的经济结果,而没有将其放在一个更广泛的层面来探究,现实指导意义不强。
3 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现状分析
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产业结构调整大胆创新,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区,建设特色产业协会和合作社,扶植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农业品牌集群。近年来,凭借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128个农业品牌,初步形成了农林牧渔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业企业集群。胶州市走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形成以粮食生产为基础,以蔬菜、花生、果品、花卉苗木四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种植业生产格局,农业综合效益和比较效益得到了有效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园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化生产为龙头,带动中介组织、专业大户和农户实现贸工农一体化,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目前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47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0多家,国家龙头企业12家,年销售额过亿的有50多家。莱西精心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龙型”产业体系,是莱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思路,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的关键。该市确立了建设国外食品加工基地和国内超市食品生产基地的目标,按照引进“洋”龙头、培育“新”龙头、膨胀“原”龙头、挂靠“强”龙头的思路,推动龙头企业不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龙头企业“集群”。
青岛市农业企业与国外农产品加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在产业带动能力、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及其加工增值率方面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为“四个不够强”:①企业规模较小,辐射带动力不够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多处在发展初期,多数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利润空间不大。多数企业过分依赖国际市场、超市、宾馆等销售渠道,缺乏稳定的市场体系的支撑,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化组织整体竞争力不强,必然导致其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有限。②产业链条较短,产业凝聚力不够强。虽然农产品加工开始向区域化、集群化发展,但产业集聚程度还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龙头企业的整体发展。③产品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够强。虽然青岛市农产品加工已初具规模, 但初级产品多,多层次开发和终端产品少,且缺乏特色,产品类同;加工工艺简单,缺少精细加工和精深加工,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同类企业竞争基本上是原材料和规模的低端竞争,缺乏技术和工艺上的竞争力,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产品增值率和品牌影响力的低下,致使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④农产品标准、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不够。必须在紧密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建立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为核心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增强青岛市农业和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4 结论
针对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现状,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出发,运用企业集群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以及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企业生态学等理论,参考青岛市各郊县的地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根据系统动力学中的反馈思想分析农业企业集群系统内主体之间的互动机理,借鉴国内外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经验教训,塑造资源禀赋挖潜型、大项目聚敛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园区依托型等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模式,促进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
[2]邬爱其.全球竞争、本地网络与企业集群化成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16.39~64.
[3]山东省青岛市发改委.关于青岛市统筹城乡发展问题.http://njs.ndrc.gov.cn.
[4]陈锡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J].理论前沿,2007(1).
[5]周晖.中小企业及其集群成长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93~101.
[6]韩太祥.企业成长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2(5).
[7]王缉慈.我国外向型制造业集群发展和研究的新视角[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
[8]王缉慈.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中的企业邻近与集聚辨析[J].中国软科学.2005(12).
[9]李新春.产业家协调与产业集群——对珠江三角洲专业镇产业集群化成长的分析[J].战略管理.2002(9).
[10]温铁军.如何建设新农村[J].经济管理文摘.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