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的课后练习或者作业,而且关注越深,习题和作业就越多。这种设计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提高,甚至要起反作用。相反,如果我们重视有效的课后拓展,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能力得到锻炼,而且也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升华。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课后拓展设计,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课后拓展 课堂效率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97-02
“如何让课堂更加高效,使学生学得更好?”一直都是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深深思索的问题。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的课后练习或者作业,而且关注越深,习题和作业就越多。这种设计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提高,甚至要起反作用。对优秀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结果是一种重复的机械劳动。而对于一些后进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老师的监督下都不能实现有效学习,何谈课外?这种形式下的学习,除了养成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与倦怠情绪,别的意义就很少。相反,如果我们重视有效的课后拓展,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能力得到锻炼,而且也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升华。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课后拓展设计呢?和大家进行以下的探讨。
浙教版七年级上5.4节《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例2:七年级2班有45人报名参加了文学社或书画社。已知参加文学社的人数比参加书画社的人数多5人,两个社都参加的有20人,问参加书画社的有多少人?
分析:在图示中,左边圆的面积表示参加书画社的人数,右边圆的面积表示参加文学社的人数,则两圆公共部分的面积表示两个社都参加的人数。根据图中的面积关系,有:参加书画社的人数+参加文学社的人数-两个社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用列方程求解。
解:设参加书画社的有x人,那么参加文学社的有(x+5)人,
根据题意得:x+(x+5)-20=45
解这个方程,得x=30人
答:参加书画社的有30人。
拓展一:
对于本例常用图示法来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指出图中各部分分别代表什么?左边圆的面积—公共部分的面积表示只参加书画社的人数,同理右边圆的面积—公共部分的面积表示只参加文学社的人数。
若将此例变式为:七年级2班有45人报名参加了文学社或书画社。已知参加文学社的人数比参加书画社的人数多5人,两个社都参加的有20人,问只参加书画社的有多少人?
分析:整个例题只多了一个字,解题方法存在类似,关键理解图示中各部分表示的实际意义。不妨设只参加书画社的有x人,则参加书画社的人数为(x+20)人,参加文学社的人数(x+20+5)人,有等量关系:参加书画社的人数+参加文学社的人数-两个社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解:设只参加书画社的有x人,那么参加书画社的有(x+20)人,参加文学社的有(x+20+5)人,根据题意得:x+20+(x+20+5)-20=45
解这个方程,得x=10人
答:只参加书画社的有10人。
拓展二:
七年级2班有45人报名参加了文学社或书画社。已知参加文学社的人数比参加书画社的人数多5人,两个社都参加的有20人,两个社都不参加的有10人,问参加书画社的有多少人?
解:设参加书画社的有x人,那么参加文学社的有(x+5)人,根据题意得:x+(x+5)-20=45-10
解这个方程,得x=25人
答:参加书画社的有25人。
在母题的基础上,对条件些许变形,而本质特征却不变,抓住数量关系,课堂就能变得丰富生动,给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拓展平台,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三的训练。
拓展三:
七年级2班有45人报名参加了文学社或书画社。已知参加文学社的人数有30人,参加书画社的人数有25人,两个社都不参加的有10人,问两个社的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解:设两个社都参加的有x人,根据题意得:30+25-x+10=45
解这个方程,得x=20人
答:参加书画社的有20人。
拓展四:
七年级2班有45人报名参加了文学社或书画社。已知参加文学社的人数是参加书画社的人数的2倍,两个社都参加的有20人,请你判断这个题目是否合理?如果合理,你能求出参加书画社的有多少人吗?如果不合理,请改正其中的数据,并把改动后的结果解出来。
解:设参加书画社的有x人,那么参加文学社的有2x人,根据题意得:x+2x-20=45
解这个方程,得x=21.6人
经检验不符合题意应舍去,所以不存在这样的设计方案。
可将两个社都参加的人数改为21人,则方程x+2x-21=45就有整数解。
解:设参加书画社的有x人,那么参加文学社的有2x人,根据题意得:x+2x-21=45
解这个方程,得x=22人
答:参加书画社的有22人。
学生的理解能力、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作为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分层设计,使所有的学生得到发展。选择什么样的拓展模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需要来确定。有效的课后拓展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空间和平台,得到数学思维上的提升,不仅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更提高了对学习的热情。常此以往,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将有了新的效益增长点,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关键词】课后拓展 课堂效率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97-02
“如何让课堂更加高效,使学生学得更好?”一直都是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深深思索的问题。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的课后练习或者作业,而且关注越深,习题和作业就越多。这种设计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提高,甚至要起反作用。对优秀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结果是一种重复的机械劳动。而对于一些后进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老师的监督下都不能实现有效学习,何谈课外?这种形式下的学习,除了养成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与倦怠情绪,别的意义就很少。相反,如果我们重视有效的课后拓展,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能力得到锻炼,而且也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升华。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课后拓展设计呢?和大家进行以下的探讨。
浙教版七年级上5.4节《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例2:七年级2班有45人报名参加了文学社或书画社。已知参加文学社的人数比参加书画社的人数多5人,两个社都参加的有20人,问参加书画社的有多少人?
分析:在图示中,左边圆的面积表示参加书画社的人数,右边圆的面积表示参加文学社的人数,则两圆公共部分的面积表示两个社都参加的人数。根据图中的面积关系,有:参加书画社的人数+参加文学社的人数-两个社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用列方程求解。
解:设参加书画社的有x人,那么参加文学社的有(x+5)人,
根据题意得:x+(x+5)-20=45
解这个方程,得x=30人
答:参加书画社的有30人。
拓展一:
对于本例常用图示法来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指出图中各部分分别代表什么?左边圆的面积—公共部分的面积表示只参加书画社的人数,同理右边圆的面积—公共部分的面积表示只参加文学社的人数。
若将此例变式为:七年级2班有45人报名参加了文学社或书画社。已知参加文学社的人数比参加书画社的人数多5人,两个社都参加的有20人,问只参加书画社的有多少人?
分析:整个例题只多了一个字,解题方法存在类似,关键理解图示中各部分表示的实际意义。不妨设只参加书画社的有x人,则参加书画社的人数为(x+20)人,参加文学社的人数(x+20+5)人,有等量关系:参加书画社的人数+参加文学社的人数-两个社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解:设只参加书画社的有x人,那么参加书画社的有(x+20)人,参加文学社的有(x+20+5)人,根据题意得:x+20+(x+20+5)-20=45
解这个方程,得x=10人
答:只参加书画社的有10人。
拓展二:
七年级2班有45人报名参加了文学社或书画社。已知参加文学社的人数比参加书画社的人数多5人,两个社都参加的有20人,两个社都不参加的有10人,问参加书画社的有多少人?
解:设参加书画社的有x人,那么参加文学社的有(x+5)人,根据题意得:x+(x+5)-20=45-10
解这个方程,得x=25人
答:参加书画社的有25人。
在母题的基础上,对条件些许变形,而本质特征却不变,抓住数量关系,课堂就能变得丰富生动,给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拓展平台,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三的训练。
拓展三:
七年级2班有45人报名参加了文学社或书画社。已知参加文学社的人数有30人,参加书画社的人数有25人,两个社都不参加的有10人,问两个社的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解:设两个社都参加的有x人,根据题意得:30+25-x+10=45
解这个方程,得x=20人
答:参加书画社的有20人。
拓展四:
七年级2班有45人报名参加了文学社或书画社。已知参加文学社的人数是参加书画社的人数的2倍,两个社都参加的有20人,请你判断这个题目是否合理?如果合理,你能求出参加书画社的有多少人吗?如果不合理,请改正其中的数据,并把改动后的结果解出来。
解:设参加书画社的有x人,那么参加文学社的有2x人,根据题意得:x+2x-20=45
解这个方程,得x=21.6人
经检验不符合题意应舍去,所以不存在这样的设计方案。
可将两个社都参加的人数改为21人,则方程x+2x-21=45就有整数解。
解:设参加书画社的有x人,那么参加文学社的有2x人,根据题意得:x+2x-21=45
解这个方程,得x=22人
答:参加书画社的有22人。
学生的理解能力、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作为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分层设计,使所有的学生得到发展。选择什么样的拓展模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需要来确定。有效的课后拓展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空间和平台,得到数学思维上的提升,不仅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更提高了对学习的热情。常此以往,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将有了新的效益增长点,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