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现状
我们这儿高中生之间流传着一句:“要上本一本二英语和数学要好,要上清华、北大语文也要好。”(江苏高考以语数英三门总分划定分数线)这就揭示了学生认为要学好语文是不容易的,只属于那些尖子生的事儿,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学语文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就是为了在考试中拿到一个比较高的分数。让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这其实也是绝大部分语文教师的一个共同愿望。为了完成这一共同的愿望,老师和学生要么一同钻研每篇课文,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文章结构、写作特点到课后练习,字、词、句、篇全方位分析(大多数学校的非毕业年级都是这样去做的),多而零碎,致使实际教学中,原本应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的语文课变成了师生都感到窒息的文本肢解课,两个相邻文本之间有什么关系也很少去涉及了,因为考试很少考比较阅读;要么不重视课本,而着重于课外文本的介绍或阅读,或者干脆就是考点的反复训练(大量地做各省市高考试卷及其模拟试卷),师生的指向性很明确,这以各学校的高三年级为最。于是,有了教育专家出来呼吁: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弄清这一问题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阅读有莫大的好处。一篇课文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一个单元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哪一本语文书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整个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还是考卷上经常出现的那些知识点?这些能力和各种知识点有没有一个统摄他们的东西?我想是有的,那就是人文,就是一种精神。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用人类的优秀文化、人文精神和优良品质去感染熏陶学生,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达到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之效,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构建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学生应构建怎样的精神家园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新课标”其实已经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的目的。语文这门学科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有着丰富的情感和鲜活的生命力。具体地讲,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生发出哪些“精神”呢?儒家告诉我们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告诉我们要重视人与外界的关系,那我们教者就要给学生倡导“博爱”的观念,让学生意识到整个人类的生命都与我有关,甚至扩展到对人类以外的整个宇宙的关怀。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生发出求真、务实、文明、向善、尚美、宽容以切实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品位。要让学生学会感恩,饮水思源,反哺回报父母、亲人和社会,争取成为一个心灵高尚、行为儒雅,善于学习、勇于创新,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现代文明人。
怎样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教材,着力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钱理群先生说:语文课主要是通过人类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来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而这样的传承又主要是通过经典名著的阅读来实现的。中学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经过时间的淘洗,专家的审定的,绝大多数都是经典的,而且有一个体系,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丰富的内在精神体系。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有培养学生谦虚、诚实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心理品质的因素,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中就有培养学生承受挫折和风险能力的因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调动学生艰苦朴素奋发向上的有利因素,很多这样的一些课文,我们可以深刻地挖掘一下其中的有益因素,使学生学会关爱别人,关注集体,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但课本上的经典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文学阅读,文学就是人学,读经典名著,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著名作家王蒙指出:一个懂文学的人比不懂文学的人感情世界要更为丰富多彩,心理结构亦更加完善。读曹操的作品,你会拓宽自己的胸襟;读苏东坡,你便会学习他那无论富贵贫贱都始终保持亲切超脱的人生姿态和风范;读冰心会为她那博大的爱心所深深感动。我们应当让学生尽量多地用文学的养料来滋润心田,拓宽自己的精神家园。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让学生多多关注自己的生活,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才能使精神更加充实和丰富,“行万里路”,定能使人攀上理想的人生之峰。
徐爱平,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我们这儿高中生之间流传着一句:“要上本一本二英语和数学要好,要上清华、北大语文也要好。”(江苏高考以语数英三门总分划定分数线)这就揭示了学生认为要学好语文是不容易的,只属于那些尖子生的事儿,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学语文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就是为了在考试中拿到一个比较高的分数。让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这其实也是绝大部分语文教师的一个共同愿望。为了完成这一共同的愿望,老师和学生要么一同钻研每篇课文,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文章结构、写作特点到课后练习,字、词、句、篇全方位分析(大多数学校的非毕业年级都是这样去做的),多而零碎,致使实际教学中,原本应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的语文课变成了师生都感到窒息的文本肢解课,两个相邻文本之间有什么关系也很少去涉及了,因为考试很少考比较阅读;要么不重视课本,而着重于课外文本的介绍或阅读,或者干脆就是考点的反复训练(大量地做各省市高考试卷及其模拟试卷),师生的指向性很明确,这以各学校的高三年级为最。于是,有了教育专家出来呼吁: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弄清这一问题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阅读有莫大的好处。一篇课文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一个单元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哪一本语文书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整个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还是考卷上经常出现的那些知识点?这些能力和各种知识点有没有一个统摄他们的东西?我想是有的,那就是人文,就是一种精神。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用人类的优秀文化、人文精神和优良品质去感染熏陶学生,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达到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之效,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构建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学生应构建怎样的精神家园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新课标”其实已经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的目的。语文这门学科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有着丰富的情感和鲜活的生命力。具体地讲,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生发出哪些“精神”呢?儒家告诉我们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告诉我们要重视人与外界的关系,那我们教者就要给学生倡导“博爱”的观念,让学生意识到整个人类的生命都与我有关,甚至扩展到对人类以外的整个宇宙的关怀。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生发出求真、务实、文明、向善、尚美、宽容以切实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品位。要让学生学会感恩,饮水思源,反哺回报父母、亲人和社会,争取成为一个心灵高尚、行为儒雅,善于学习、勇于创新,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现代文明人。
怎样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教材,着力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钱理群先生说:语文课主要是通过人类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来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而这样的传承又主要是通过经典名著的阅读来实现的。中学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经过时间的淘洗,专家的审定的,绝大多数都是经典的,而且有一个体系,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丰富的内在精神体系。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有培养学生谦虚、诚实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心理品质的因素,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中就有培养学生承受挫折和风险能力的因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调动学生艰苦朴素奋发向上的有利因素,很多这样的一些课文,我们可以深刻地挖掘一下其中的有益因素,使学生学会关爱别人,关注集体,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但课本上的经典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文学阅读,文学就是人学,读经典名著,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著名作家王蒙指出:一个懂文学的人比不懂文学的人感情世界要更为丰富多彩,心理结构亦更加完善。读曹操的作品,你会拓宽自己的胸襟;读苏东坡,你便会学习他那无论富贵贫贱都始终保持亲切超脱的人生姿态和风范;读冰心会为她那博大的爱心所深深感动。我们应当让学生尽量多地用文学的养料来滋润心田,拓宽自己的精神家园。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让学生多多关注自己的生活,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才能使精神更加充实和丰富,“行万里路”,定能使人攀上理想的人生之峰。
徐爱平,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