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螺内酯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87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43例)和螺內酯组(44例)。常规组: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洋地黄、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等常规治疗。螺内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螺内酯。观察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血清BNP水平、LVEF、VE/VA,观察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6个月后螺内酯治疗组心功能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治疗后血清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螺内酯组降低更加明显。结论螺内酯能明显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降低血清BNP水平,且血清钾无明显增高。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老年人;螺内酯;心功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52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19-01螺内酯是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BRB)后,第三个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死亡率的药物[1]。过去螺内酯一直作为一种保钾利尿剂治疗心力衰竭引起的水肿及其他水肿,但利尿作用差。近年来,随着对心力衰竭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小剂量螺内酯具有拮抗醛固酮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使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笔者对我院2010——2013年收治的87例CHF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7例。入选标准:年龄大于60岁;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病史在6个月以上,入选前未用过螺内酯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心功能分级在Ⅱ-Ⅳ级。排除严重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3个月内,心包及结缔组织病,血肌酐≥220ffmol/L,血钾≥5.5mmol/L。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螺内酯组和对照组,螺内酯组44例,对照组43例。两组男女比例分别为29:15和28:15,平均年龄分别为(68.1±6.5)岁和(67.9±7.1)岁。
1.2治疗方法治疗前检查血电解质,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抗心力衰竭标准用药治疗,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洋地黄、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等常规治疗。螺内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螺内酯。治疗组在标准用药基础上加螺内酯20mg,1次/日,连续服用6个月,坚持随访用药及心功能情况。用药期间心衰加重者适当增加袢利尿剂量或(和)短期使用血管扩张剂。
1.3观察指标记录治疗前后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谱勒参数,分别测出IVST、PWT、LVEF、ESD、EDD。依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LVMI=左心室心肌重量(LVmass)/体表面积。左心室心肌重量(LVmass)=1.04[(EDD+IVST+PWT)3-EDD3]-13.6。
1.4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心力衰竭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能平卧,心慌、气短、呼吸困难明显减轻,水肿消失或基本消失,双肺啰音消失。②有效:上述指标部分减轻或有所好转。③无效:心功能无改善或恶化。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23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64%。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4.42%。经X2检验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4.22%。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的改善均有显著意义,改善幅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老年人;螺内酯;心功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52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19-01螺内酯是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BRB)后,第三个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死亡率的药物[1]。过去螺内酯一直作为一种保钾利尿剂治疗心力衰竭引起的水肿及其他水肿,但利尿作用差。近年来,随着对心力衰竭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小剂量螺内酯具有拮抗醛固酮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使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笔者对我院2010——2013年收治的87例CHF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7例。入选标准:年龄大于60岁;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病史在6个月以上,入选前未用过螺内酯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心功能分级在Ⅱ-Ⅳ级。排除严重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3个月内,心包及结缔组织病,血肌酐≥220ffmol/L,血钾≥5.5mmol/L。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螺内酯组和对照组,螺内酯组44例,对照组43例。两组男女比例分别为29:15和28:15,平均年龄分别为(68.1±6.5)岁和(67.9±7.1)岁。
1.2治疗方法治疗前检查血电解质,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抗心力衰竭标准用药治疗,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洋地黄、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等常规治疗。螺内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螺内酯。治疗组在标准用药基础上加螺内酯20mg,1次/日,连续服用6个月,坚持随访用药及心功能情况。用药期间心衰加重者适当增加袢利尿剂量或(和)短期使用血管扩张剂。
1.3观察指标记录治疗前后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谱勒参数,分别测出IVST、PWT、LVEF、ESD、EDD。依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LVMI=左心室心肌重量(LVmass)/体表面积。左心室心肌重量(LVmass)=1.04[(EDD+IVST+PWT)3-EDD3]-13.6。
1.4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心力衰竭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能平卧,心慌、气短、呼吸困难明显减轻,水肿消失或基本消失,双肺啰音消失。②有效:上述指标部分减轻或有所好转。③无效:心功能无改善或恶化。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23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64%。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4.42%。经X2检验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4.22%。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的改善均有显著意义,改善幅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