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方的春天总是来去匆匆,所以每年“五一”小长假,我总是会趁着春风婀娜,跟三五好友玩玩闹闹,吃吃喝喝。以前是一帮大龄女青年碰头恶搞,如今就变成了妈妈帮带着孩子全天吐槽。
小朋友们一般都会玩得比较愉快,尤其是约见在有猫有狗的朋友家中,简直是好大一场灾难性的热闹。相比之下,我是很害怕拜访故乡中的某些老同学,总是要一遍又一遍地打岔,让他们不必怀着满腔好心让女儿展示唱歌跳舞拉小提琴,真是好累。
不过还好,他们至少都不会逗孩子喝酒。
倒退三十年,想想在我很小的时候,常常会在身边看到类似的闹剧——小孩子被烈酒呛得哇哇直哭,旁边的大人们却都在哈哈大笑——其中的逻辑简直不可理喻。但是,十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还是会在节假日之后的新闻中,看到相关的报道说有些小朋友,不幸在聚会中由于被长辈逗酒而生病、住院,甚至还有可怜地丢掉了性命的。
酒精对孩子身体造成什么样的生理危害,我这里就不赘言了,大家可以自行去百度。除此之外,可能很多家长都不曾认真思考过,像逗孩子喝酒这种看起来不算多大的小事,在心理意义上理解,对我们的孩子来说还意味着——爸爸妈妈作为他们身边最亲近、最信任的养育者,如果随意放纵亲友逗孩子喝酒,实际上就是在通过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宝贝,你的感觉不重要。”
尤其是在我们特别强调“别哭,这是叔叔阿姨喜欢你”的时候。
去年一年的时间里,我做过很多场有关预防儿童性侵犯的专题讲座。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家长去澄清一个十分常见的误区:和诱拐儿童不同,儿童性侵犯的行为,通常发生在熟人之间,那只伸向无辜幼童的罪恶之手,常常就出自孩子身边的亲友(亲属、父母的朋友、邻居、孩子伙伴家中的成年人等等)。
另一方面,儿童性侵犯还有一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特点,就是它通常是渐进的,而不是一次完成的。那些可恶的坏人,大多会在严重的侵犯行为发生之前,不断地去试探被他(或者她)视作犯罪对象的小孩子:有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会不会抗拒自己的恶行?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可能只是在抱孩子的同时,偷偷摸几下他的小屁股,见孩子毫无反抗,下一次才会再找机会去接触孩子的生殖器。
所以,从预防儿童性侵犯的角度出发,我一直都建议每位父母都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日常生活中,帮他们培养起有关自己身体的界限感,让孩子清晰地知道:我是我自己身体的绝对的主人,我可以在任何自己觉得不舒服、不喜欢、不想要的时候,对正在触碰我身体(不一定是性器官)的成年人大喊“你别碰我” !哪怕对方强调说,这种触碰是因为“宝宝,我好喜欢你”。
对于一两岁的小朋友来说,我们成年人的语言是很难被他们完全理解的。举例子来说,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会告诫孩子“在外面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然后,我们的宝贝,一般也都会拉着长长的奶音回答说“好——”,但是,事情会这么简单就OK吗?很遗憾,研究人员最近在北京的幼儿园门口做过实验:九成以上的孩子,在没有成年人陪伴的情况下,还是会跟陌生人说话,告诉对方自己的姓名。
我们的孩子是故意不听话吗?当然不是,他们只是不知道自己之前在家长面前所说的那句“好——”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他们甚至很可能不知道“陌生人”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好吃吗?所以说,孩子的年龄越小,他们越是难以跟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相反,他们通常是在生活的行为结果中学习如何跟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打交道。比如在逗孩子喝酒这件事上,当我们的宝宝被饭桌上的成人拉到酒杯之前,闻到了酒精的刺激性气味,这时候,如果父母只会在一旁默许,甚至还反过来要求孩子去配合和忍受,那么,孩子就只会从中学习到一件事,那就是:我不喜欢、我不想要、我甚至很难受……这些统统都不重要,只要大人开心,我就得忍着。
现在大家看出来这两件事情之间的隐秘关联了吗?
很多时候,生活中很多不好的事,尤其是我们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坏事,实际上是需要一个隐秘的生长空间的。我并不是说,所有发生了不愉快的家庭都应该被责难,当事人也常常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今天写这篇文字,我是希望可以提示到更多的父母在这件小事上稍加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孩子时常感觉到自己是被保护的,同时,也让他们从中坚定地学习到:“我可以拒绝那些让我不舒服的人。”
小朋友们一般都会玩得比较愉快,尤其是约见在有猫有狗的朋友家中,简直是好大一场灾难性的热闹。相比之下,我是很害怕拜访故乡中的某些老同学,总是要一遍又一遍地打岔,让他们不必怀着满腔好心让女儿展示唱歌跳舞拉小提琴,真是好累。
不过还好,他们至少都不会逗孩子喝酒。
倒退三十年,想想在我很小的时候,常常会在身边看到类似的闹剧——小孩子被烈酒呛得哇哇直哭,旁边的大人们却都在哈哈大笑——其中的逻辑简直不可理喻。但是,十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还是会在节假日之后的新闻中,看到相关的报道说有些小朋友,不幸在聚会中由于被长辈逗酒而生病、住院,甚至还有可怜地丢掉了性命的。
酒精对孩子身体造成什么样的生理危害,我这里就不赘言了,大家可以自行去百度。除此之外,可能很多家长都不曾认真思考过,像逗孩子喝酒这种看起来不算多大的小事,在心理意义上理解,对我们的孩子来说还意味着——爸爸妈妈作为他们身边最亲近、最信任的养育者,如果随意放纵亲友逗孩子喝酒,实际上就是在通过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宝贝,你的感觉不重要。”
尤其是在我们特别强调“别哭,这是叔叔阿姨喜欢你”的时候。
去年一年的时间里,我做过很多场有关预防儿童性侵犯的专题讲座。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家长去澄清一个十分常见的误区:和诱拐儿童不同,儿童性侵犯的行为,通常发生在熟人之间,那只伸向无辜幼童的罪恶之手,常常就出自孩子身边的亲友(亲属、父母的朋友、邻居、孩子伙伴家中的成年人等等)。
另一方面,儿童性侵犯还有一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特点,就是它通常是渐进的,而不是一次完成的。那些可恶的坏人,大多会在严重的侵犯行为发生之前,不断地去试探被他(或者她)视作犯罪对象的小孩子:有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会不会抗拒自己的恶行?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可能只是在抱孩子的同时,偷偷摸几下他的小屁股,见孩子毫无反抗,下一次才会再找机会去接触孩子的生殖器。
所以,从预防儿童性侵犯的角度出发,我一直都建议每位父母都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日常生活中,帮他们培养起有关自己身体的界限感,让孩子清晰地知道:我是我自己身体的绝对的主人,我可以在任何自己觉得不舒服、不喜欢、不想要的时候,对正在触碰我身体(不一定是性器官)的成年人大喊“你别碰我” !哪怕对方强调说,这种触碰是因为“宝宝,我好喜欢你”。
对于一两岁的小朋友来说,我们成年人的语言是很难被他们完全理解的。举例子来说,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会告诫孩子“在外面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然后,我们的宝贝,一般也都会拉着长长的奶音回答说“好——”,但是,事情会这么简单就OK吗?很遗憾,研究人员最近在北京的幼儿园门口做过实验:九成以上的孩子,在没有成年人陪伴的情况下,还是会跟陌生人说话,告诉对方自己的姓名。
我们的孩子是故意不听话吗?当然不是,他们只是不知道自己之前在家长面前所说的那句“好——”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他们甚至很可能不知道“陌生人”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好吃吗?所以说,孩子的年龄越小,他们越是难以跟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相反,他们通常是在生活的行为结果中学习如何跟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打交道。比如在逗孩子喝酒这件事上,当我们的宝宝被饭桌上的成人拉到酒杯之前,闻到了酒精的刺激性气味,这时候,如果父母只会在一旁默许,甚至还反过来要求孩子去配合和忍受,那么,孩子就只会从中学习到一件事,那就是:我不喜欢、我不想要、我甚至很难受……这些统统都不重要,只要大人开心,我就得忍着。
现在大家看出来这两件事情之间的隐秘关联了吗?
很多时候,生活中很多不好的事,尤其是我们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坏事,实际上是需要一个隐秘的生长空间的。我并不是说,所有发生了不愉快的家庭都应该被责难,当事人也常常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今天写这篇文字,我是希望可以提示到更多的父母在这件小事上稍加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孩子时常感觉到自己是被保护的,同时,也让他们从中坚定地学习到:“我可以拒绝那些让我不舒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