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性侵的孩子或许因为坏蛋说了“我喜欢你”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q8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方的春天总是来去匆匆,所以每年“五一”小长假,我总是会趁着春风婀娜,跟三五好友玩玩闹闹,吃吃喝喝。以前是一帮大龄女青年碰头恶搞,如今就变成了妈妈帮带着孩子全天吐槽。
  小朋友们一般都会玩得比较愉快,尤其是约见在有猫有狗的朋友家中,简直是好大一场灾难性的热闹。相比之下,我是很害怕拜访故乡中的某些老同学,总是要一遍又一遍地打岔,让他们不必怀着满腔好心让女儿展示唱歌跳舞拉小提琴,真是好累。
  不过还好,他们至少都不会逗孩子喝酒。
  倒退三十年,想想在我很小的时候,常常会在身边看到类似的闹剧——小孩子被烈酒呛得哇哇直哭,旁边的大人们却都在哈哈大笑——其中的逻辑简直不可理喻。但是,十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还是会在节假日之后的新闻中,看到相关的报道说有些小朋友,不幸在聚会中由于被长辈逗酒而生病、住院,甚至还有可怜地丢掉了性命的。
  酒精对孩子身体造成什么样的生理危害,我这里就不赘言了,大家可以自行去百度。除此之外,可能很多家长都不曾认真思考过,像逗孩子喝酒这种看起来不算多大的小事,在心理意义上理解,对我们的孩子来说还意味着——爸爸妈妈作为他们身边最亲近、最信任的养育者,如果随意放纵亲友逗孩子喝酒,实际上就是在通过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宝贝,你的感觉不重要。”


  尤其是在我们特别强调“别哭,这是叔叔阿姨喜欢你”的时候。
  去年一年的时间里,我做过很多场有关预防儿童性侵犯的专题讲座。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家长去澄清一个十分常见的误区:和诱拐儿童不同,儿童性侵犯的行为,通常发生在熟人之间,那只伸向无辜幼童的罪恶之手,常常就出自孩子身边的亲友(亲属、父母的朋友、邻居、孩子伙伴家中的成年人等等)。
  另一方面,儿童性侵犯还有一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特点,就是它通常是渐进的,而不是一次完成的。那些可恶的坏人,大多会在严重的侵犯行为发生之前,不断地去试探被他(或者她)视作犯罪对象的小孩子:有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会不会抗拒自己的恶行?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可能只是在抱孩子的同时,偷偷摸几下他的小屁股,见孩子毫无反抗,下一次才会再找机会去接触孩子的生殖器。
  所以,从预防儿童性侵犯的角度出发,我一直都建议每位父母都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日常生活中,帮他们培养起有关自己身体的界限感,让孩子清晰地知道:我是我自己身体的绝对的主人,我可以在任何自己觉得不舒服、不喜欢、不想要的时候,对正在触碰我身体(不一定是性器官)的成年人大喊“你别碰我” !哪怕对方强调说,这种触碰是因为“宝宝,我好喜欢你”。
  对于一两岁的小朋友来说,我们成年人的语言是很难被他们完全理解的。举例子来说,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会告诫孩子“在外面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然后,我们的宝贝,一般也都会拉着长长的奶音回答说“好——”,但是,事情会这么简单就OK吗?很遗憾,研究人员最近在北京的幼儿园门口做过实验:九成以上的孩子,在没有成年人陪伴的情况下,还是会跟陌生人说话,告诉对方自己的姓名。
  我们的孩子是故意不听话吗?当然不是,他们只是不知道自己之前在家长面前所说的那句“好——”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他们甚至很可能不知道“陌生人”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好吃吗?所以说,孩子的年龄越小,他们越是难以跟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相反,他们通常是在生活的行为结果中学习如何跟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打交道。比如在逗孩子喝酒这件事上,当我们的宝宝被饭桌上的成人拉到酒杯之前,闻到了酒精的刺激性气味,这时候,如果父母只会在一旁默许,甚至还反过来要求孩子去配合和忍受,那么,孩子就只会从中学习到一件事,那就是:我不喜欢、我不想要、我甚至很难受……这些统统都不重要,只要大人开心,我就得忍着。
  现在大家看出来这两件事情之间的隐秘关联了吗?
  很多时候,生活中很多不好的事,尤其是我们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坏事,实际上是需要一个隐秘的生长空间的。我并不是说,所有发生了不愉快的家庭都应该被责难,当事人也常常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今天写这篇文字,我是希望可以提示到更多的父母在这件小事上稍加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孩子时常感觉到自己是被保护的,同时,也让他们从中坚定地学习到:“我可以拒绝那些让我不舒服的人。”
其他文献
进入三岁之后的某天,女儿跟我交流时不再说话,一律用“嗯嗯啊啊”代替,并且晚上非要我抱着才能睡,时不时地尿尿床,美其名曰:“我是小婴儿。”  我吓了一跳。发生了什么?明明长大了又要退回到婴儿时代……我小心翼翼地暂时迎合着她,“好,珩珩是个小婴儿,小婴宝宝好可爱。”  是因为她开始爱上“扮家家”的游戏,喜欢演“婴儿”?还是上了幼儿园之后,庞大的成长压力和冲击让她感到焦虑,所以她想要蜷缩在妈妈的怀中像婴
期刊
爱一个人是一扇门,门,可以开合;爱这个世界是一条路,一旦停止,生命价值也就风化了。  安徒生爱上一位歌唱家,因为小事疏忽,小心翼翼问她恨不恨他,她说:“我怎么可能恨你呢,没有爱,就没有恨。”当爱一个人一次次失败之后,安徒生笃定了对世界的爱,是爱“未来一代”。他写下了那些歌颂或嘲讽的童话,把童心像火柴一样划亮,试图温暖自己。那些体验过彻骨寒冷的灵魂也是有福的。世界在其心里,已经滤去了杂质,变得冰清玉
期刊
前些日子,听说一件事情:一个中学生骑车时不小心刮蹭了一辆路边停着的汽车,因为车上没人,自己又急于上课,于是给车主留了字条,说明原因并写上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车主看到后,鉴于少年的坦诚,不予追究。多好的事儿啊,为双方点赞的同时,我把这事儿讲给儿子卢同学听,目的就是告诉他,要勇于承担责任。  不几天,同样是自行车和汽车的故事,竟然就那么“巧”地发生在儿子的身上。不过,这回汽车里有人,而且按我教的处理办法
期刊
眼睛没保护好,戴上了眼镜。这回,记得要保护好眼镜哦,不然会让眼睛累,伤眼睛,还破财,俩月换副眼镜只有土豪才玩得起吧。  下面,咱们聊聊那些伤眼镜的坏习惯,以便让你的眼镜长寿一点,再长寿一点。坏习惯一:单边摘下眼镜,很容易损坏镜脚  许多人习惯用一只手单边摘眼镜,两只手从正面拿下眼镜有点麻烦,而如果像男神一样一只手摘下眼镜,露出帅气眼神,多霸气!呵呵,过不久你可能拥有的就是一副惨淡的坏眼镜了!  单
期刊
读者问:我们家自从有了宝宝之后,围绕宝宝吃、睡、教育等一些细节,经常跟老人发生争执。比如说,我觉得宝宝不能吃甜食,婆婆却总喜欢塞巧克力,说这样宝宝就不吵闹了。老公觉得奶奶做的没错,我说的也有道理,完全是在和稀泥。  还有,我觉得让宝宝看电视对眼睛很不好,可婆婆说看电视也是接受教育(老人喜欢看烹饪、综艺类节目),我拿出专家写的书来都没法说服婆婆。毕竟宝宝白天还是得由老人帮着带,为此我很焦虑,担心宝宝
期刊
我的童年一半是在外婆家,一半是在自己家。  在外婆家时,因为我是那里我这一辈第一个降生的小孩,所以所有长辈都比较谨慎。  那几年我几乎没怎么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过。小朋友们叫我去爬山,外婆说山峰陡峭,万万去不得,你要是一不小心脚滑跌了下去,可就再也见不到外婆啦。  小朋友们叫我去游水,外婆说池塘的水那么深,里面还有大蟒蛇,专门盯着你们这些小孩儿,只要你们一下水,大蟒蛇就“嗷”一声把你吞下去啦。  
期刊
多少人选择结婚是为了逃离父母呢?当自己的孩子出生,老人来帮忙照顾孩子,自己与父母那些内心的沟沟坎坎如同退潮之后的海滩袒露了出来,一度淹没的童年伤痛和心结在养娃观点不一致的争吵中,在看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回忆自己的童年中,氤氲着潮湿的记忆浮现……亲爱的,没关系,这也许是你一生中与父母最后一段最亲密的相处时光了,借此机会好好面对曾经逃避的真实成长,你终将获得与父母的真正和解。  这是我们搜集来的问题,以及
期刊
最近,身边有好几个妈妈在看同一本书,书名好像叫《无条件的爱》。我也不是很确定,只是大概听说,不过书的大致内容我也了解到了,主要就是帮助各位爸爸妈妈去学习,应该如何无条件地去爱我们的孩子,不要因为他们不乖、不听话、不可爱,就收回对他们的关爱。  听起来很美。  让我想起很多年前,我在《心理月刊》杂志上看到过曾奇峰老师的一篇个人专栏。它里面提到说,有一次,曾老师陪着4岁的女儿在院子里面玩滑滑梯,然后就
期刊
孩子哭了,打人了……该怎么办?四五岁的孩子还在公众场所到处乱跑,到底该管还是该给“自由”?当孩子表现出胆怯,该接受还是纠正?发现孩子撒谎时,该怎么面对?  这些在育儿中遇到的问题,不是没办法解决,而是不知道该选哪种方法。  育儿建议的出处大致分为三类:经验总结、理性思维推导、科学研究。这三种建议,哪种更靠谱呢?  我的观点是:尽量不要用自己的孩子做试验,去努力证明一种育儿建议多么正确无误。  名人
期刊
读者提问:  孩子很小就没有爸爸,所以我一直都不愿意让他觉得跟其他孩子不一样,只要他想要的我都尽量满足。现在孩子9岁了,只知道索取。我想知道如何引导单亲孩子成长为健康感恩的孩子?  心理咨询师阿诺的解答——  “感恩”是无法培养的  事实上,“感恩”是不需要培养的。感恩源自于人类共同的情感,用一句特别俗的话说“一切都是因为爱”。但是为什么我们在一些孩子身上看不到这一点呢?  比如那些啃老族。孩子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