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盆腔疼痛性包块包括西医的急慢性盆腔炎性包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肿瘤等。有手术史的患者再发盆腔疼痛性包块,因畏惧再手术多求治于保守性治疗。我们从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性治疗方法治疗盆腔术后再发盆腔疼痛性包块46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46例患者中,有12例为门诊患者,34例为住院患者。年龄25~51岁,均除外急腹症及恶性肿瘤。46例患者均已婚。7例患者未曾生育,其中2例发病前一月余有子宫输卵管通液史,3例有阑尾手术史,1例有宫外孕手术史,l例有卵巢囊肿史。其余39例均为已生育妇女,均有附件或子宫手术史。其中有8例为卵巢巧克力囊肿手术史,13例为卵巢囊肿手术史。8例附件炎性包块手术史,8例为子宫全切或次全切除史。2例宫外孕手术史。病程短则一周,长者达半年之久。发病时间在术后1~6月。另外,以同时期、同病种、同病程、年龄相当的另外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1.2临床表现及体征、辅检:下腹隐痛或腰腹坠痛,有的为周期性发作,有的为持续性疼痛,无寒热症状。妇检触及或者未触及包块,宫颈或阴道残端举痛或摇痛。附件区压痛或者反跳痛。超声检查盆腔内囊性或混合性包块。血分析正常。
2 治疗方法
中药采用内外合治法。①口服药基本方:以银甲丸加减:丹参18g、赤芍15g、木香12g、桃仁9g、二花30g、公英30g、茯苓12g、丹皮9g、生地9g、玄胡9g、鳖甲(先煎)15g、牛膝12g、苡仁20g、山楂15g、甘草10g、栀子0g、黄柏9g、厚朴9g,若气虚甚,加党参15g、白术9g、黄芪15g。②中药灌肠方:红藤15g、败酱草15g、三棱9g、莪术9g、玄胡9g、丹皮9g、蛇舌草l5g、紫草15g、黄柏9g、浓煎150ml,每日早晚保留灌肠。③局部红外线灯照射。
西医抗炎治疗;分别以头孢噻肟肭或其它头孢类、甲哨唑类静滴,根据情况可加用喹诺酮类静滴。对照组仅用西医抗炎治疗,酌情加用糖皮质激素。
3 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全部消失,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基本消失,B超证实包块消失;显效:症状消失,局部体征基本消失,包块缩小1/2以上,B超证实包块缩小1/2以上,从症状消失起一年无复发;有效:症状显著减轻。体征明显好转,包块缩小1/3以上,且有B超证实;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剧,局部体征及B超检查无明显变化。
3.2临床治疗结果:两组治疗时间均按一个月一疗程,共3个疗程。治疗组治愈18例,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治愈率39.1%;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60.8%,治愈率14.8%。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为优。经统计学处理,卡方检验X2=16,35,p<0.01,有显著差异。
4 讨论
盆腔术后疼痛性包块属中医学“腹痛”、“癥瘕”范畴,多由术后正气受损,湿热侵淫,蕴结下焦,阻碍气机,不通则痛。久则血运失常,瘀血内生,湿热瘀血交结,乃成癥瘕。中药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治疗。本法内服方中,丹参、赤芍、桃仁、玄胡、木香、鳖甲、牛膝、山楂,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行气止痛;二花、公英、茯苓、苡仁,清热利湿,健脾祛湿;甘草调和药性。全方功在行气活血、软坚散结,祛瘀止痛。灌肠方用药亦重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止痛,药自肠粘膜吸收可直达病所。内外合治,互相协同,局部红外线照射,促进血运,加强消炎散结作用。辅以西药抗生素消炎作用,以利局部渗出吸收。但此法对急腹症患者不宜。
参考文献
1 张玉珍主编:《中医妇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34-135,313-318
作者单位:431900湖北省钟祥市中医院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46例患者中,有12例为门诊患者,34例为住院患者。年龄25~51岁,均除外急腹症及恶性肿瘤。46例患者均已婚。7例患者未曾生育,其中2例发病前一月余有子宫输卵管通液史,3例有阑尾手术史,1例有宫外孕手术史,l例有卵巢囊肿史。其余39例均为已生育妇女,均有附件或子宫手术史。其中有8例为卵巢巧克力囊肿手术史,13例为卵巢囊肿手术史。8例附件炎性包块手术史,8例为子宫全切或次全切除史。2例宫外孕手术史。病程短则一周,长者达半年之久。发病时间在术后1~6月。另外,以同时期、同病种、同病程、年龄相当的另外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1.2临床表现及体征、辅检:下腹隐痛或腰腹坠痛,有的为周期性发作,有的为持续性疼痛,无寒热症状。妇检触及或者未触及包块,宫颈或阴道残端举痛或摇痛。附件区压痛或者反跳痛。超声检查盆腔内囊性或混合性包块。血分析正常。
2 治疗方法
中药采用内外合治法。①口服药基本方:以银甲丸加减:丹参18g、赤芍15g、木香12g、桃仁9g、二花30g、公英30g、茯苓12g、丹皮9g、生地9g、玄胡9g、鳖甲(先煎)15g、牛膝12g、苡仁20g、山楂15g、甘草10g、栀子0g、黄柏9g、厚朴9g,若气虚甚,加党参15g、白术9g、黄芪15g。②中药灌肠方:红藤15g、败酱草15g、三棱9g、莪术9g、玄胡9g、丹皮9g、蛇舌草l5g、紫草15g、黄柏9g、浓煎150ml,每日早晚保留灌肠。③局部红外线灯照射。
西医抗炎治疗;分别以头孢噻肟肭或其它头孢类、甲哨唑类静滴,根据情况可加用喹诺酮类静滴。对照组仅用西医抗炎治疗,酌情加用糖皮质激素。
3 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全部消失,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基本消失,B超证实包块消失;显效:症状消失,局部体征基本消失,包块缩小1/2以上,B超证实包块缩小1/2以上,从症状消失起一年无复发;有效:症状显著减轻。体征明显好转,包块缩小1/3以上,且有B超证实;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剧,局部体征及B超检查无明显变化。
3.2临床治疗结果:两组治疗时间均按一个月一疗程,共3个疗程。治疗组治愈18例,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治愈率39.1%;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60.8%,治愈率14.8%。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为优。经统计学处理,卡方检验X2=16,35,p<0.01,有显著差异。
4 讨论
盆腔术后疼痛性包块属中医学“腹痛”、“癥瘕”范畴,多由术后正气受损,湿热侵淫,蕴结下焦,阻碍气机,不通则痛。久则血运失常,瘀血内生,湿热瘀血交结,乃成癥瘕。中药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治疗。本法内服方中,丹参、赤芍、桃仁、玄胡、木香、鳖甲、牛膝、山楂,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行气止痛;二花、公英、茯苓、苡仁,清热利湿,健脾祛湿;甘草调和药性。全方功在行气活血、软坚散结,祛瘀止痛。灌肠方用药亦重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止痛,药自肠粘膜吸收可直达病所。内外合治,互相协同,局部红外线照射,促进血运,加强消炎散结作用。辅以西药抗生素消炎作用,以利局部渗出吸收。但此法对急腹症患者不宜。
参考文献
1 张玉珍主编:《中医妇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34-135,313-318
作者单位:431900湖北省钟祥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