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笔就是学生每天有感而发写下的小文章,也可以说是日记的一种形式。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持久写随笔的兴趣,使随笔写出学生的心灵,写出师生的情感,写出生活的本真,让学生真正爱上写随笔。
【关键词】日记教学;随笔;兴趣;尝试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58-0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量也有一定的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为此,笔者除训练学生写大作文外,还努力在写随笔上下功夫,对所教班级的日记教学进行了大胆地探索与尝试,下面就此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什么是随笔呢?随笔就是学生每天有感而发写下的小文章。也就是日记的一种形式。每年开学伊始,笔者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本子,将这些随笔集中写在一个本子上,并为这本随笔取一个名字,在扉页上写上一句激励自己的名人名言,再编上目录,等这本子用完,一本随笔集便诞生了。每周固定时间,交随笔一次,评讲随笔一节,教师批改速度要快,评讲要及时。这种新颖的做法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学生为自己的随笔本起了一个个别致的名字,诸如“1/3的点滴心情”、“心语”、“思想的火花”、“奇怪的本子”、“我思故我在”……于是学生记下了一篇篇心得体会:油然而生的快乐,抑制不助的兴奋;别具慧眼的见解,刨根问底的质疑;风采迥异的老师,性格不同的同学,色彩缤纷的班级。
如何激发学生持久写随笔的兴趣呢?
首先,反复激励,不断评价。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随笔的兴趣是学生积极写随笔的先决条件,是提高学生随笔水平的心理保证,它能使学生变“苦记”为“乐记”,变“要我记”为“我要记”,从而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写得轻松、主动而富有创意,即使遇到困难,也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稳固的写随笔的兴趣——良好的写随笔的习惯。教师要适时地不断地给学生以评价和激励,实行“高分政策”、“鼓励表扬政策”,能消除学生对写随笔的恐惧心理,增强学生写随笔的自信心和对写随笔活动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写作氛围”。在我们班,每周都有结合随笔进行的多种活动:如“本周星级随笔评比”、“优秀随笔展贴、范读”、“集体修改日”、“随笔比赛”等。
其次,激发学生的兴趣,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对生活保持热情。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写随笔的起点和源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不可否认现在学生的生活却显得非常的单调,他们几乎每天循环着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高的父母期望,使学生们很少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和较宽裕的自由支配时间。因此,教师要提高四十五分钟课堂效率,大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学生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尽情尽兴地去读书、看报、讲故事,去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活动,让学生们的世界也精彩起来、丰富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随笔源头。
此外,鼓励学生写特色日记。可以是插图日记:这是图文并茂、饶有情趣的一种写日记的方法。试想,一篇生动流畅的日记,配上色彩鲜艳的一朵花、一片绿叶或是一只小动物,还有灵活多变的字体标题,这些都能激起学生们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可以是摘抄日记。前苏联的拉德任斯卡雅教授说:“训练孩子们从书本上搜集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训练他们走向生活。”因此,一般每星期的日记我都布置摘抄或剪抄的内容。如“名人名言”、“名人小档案”、“生活百科知识”、“奇闻异谈”“时事栏”、“好词库”、“佳句库”、使日记成为以后习作取之不尽的“宝库”。可以是想像日记。可以是提供词想像写日记,如“孤独、热爱、希望、枫叶、钟声”。也可以是提供句子想像写日记,如“在这个星期,我碰到的最大的难题是……还可以是以某一情境为想像切入口进行日记,如“五十年后的春节……”等。想像日记的引入,更是为日记开启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还可以是采访日记。如我让学生采访妈妈的童年,然后指导学生在日记中写一写“妈妈的童年”,学生写日记的热情高涨,写出了一篇篇内容丰富、情感真切的日记。所以,采访日记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更是增进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等交流与协作的好机会。
再者,不写评语写心语,适时给学生一些惊喜。批改学生随笔写评语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我一改过去的做法,而是写心语,效果比以前要好得多。用审视的眼光、客观冷静的态度写出的评语学生确实不大爱看,它本应具有的评价、诊断、导向功能似乎起不了多少作用。而心语不同,它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和情感化、个性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写随笔的兴趣,又起了有效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强化作用。学生不仅爱看,而且“百读不厌”。当然,心语的内容可以是回应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可以是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是赞美他们的进步和优点;可以是暗示随笔中的某些不足;也可以是倾吐烦恼,让学生感到你很信任他,进而亲近你,不一而足。师生在交流中实现了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从而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也许正是这一周又一周心语的交流,我们师生都非常盼望写随笔、读随笔。大家这样形容随笔:随笔,是我们集体不屈的灵魂,是师生交心的彩虹桥,是蔚蓝色的心灵天空,是灿烂的山花,绚丽的朝阳,丁咚的山泉……是它,让我们摆脱了寂寞,拥有了充实;是它,让我们的心拧在一起,永不漂泊;是它,挥洒我们的智慧人生,不做默默无闻的千里马。
总之,随笔写出了学生的心灵,写出了师生的情感,写出了生活的本真。当然,让学生真正爱上写随笔是件很困难的事,因此,我们还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即使费时费力,也要去努力,只要学生爱上了随笔,就意味着语文写作教学的初步成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李镇西著,《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
[3]《语文教学之友》,2000年1月。
【关键词】日记教学;随笔;兴趣;尝试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58-0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量也有一定的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为此,笔者除训练学生写大作文外,还努力在写随笔上下功夫,对所教班级的日记教学进行了大胆地探索与尝试,下面就此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什么是随笔呢?随笔就是学生每天有感而发写下的小文章。也就是日记的一种形式。每年开学伊始,笔者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本子,将这些随笔集中写在一个本子上,并为这本随笔取一个名字,在扉页上写上一句激励自己的名人名言,再编上目录,等这本子用完,一本随笔集便诞生了。每周固定时间,交随笔一次,评讲随笔一节,教师批改速度要快,评讲要及时。这种新颖的做法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学生为自己的随笔本起了一个个别致的名字,诸如“1/3的点滴心情”、“心语”、“思想的火花”、“奇怪的本子”、“我思故我在”……于是学生记下了一篇篇心得体会:油然而生的快乐,抑制不助的兴奋;别具慧眼的见解,刨根问底的质疑;风采迥异的老师,性格不同的同学,色彩缤纷的班级。
如何激发学生持久写随笔的兴趣呢?
首先,反复激励,不断评价。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随笔的兴趣是学生积极写随笔的先决条件,是提高学生随笔水平的心理保证,它能使学生变“苦记”为“乐记”,变“要我记”为“我要记”,从而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写得轻松、主动而富有创意,即使遇到困难,也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稳固的写随笔的兴趣——良好的写随笔的习惯。教师要适时地不断地给学生以评价和激励,实行“高分政策”、“鼓励表扬政策”,能消除学生对写随笔的恐惧心理,增强学生写随笔的自信心和对写随笔活动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写作氛围”。在我们班,每周都有结合随笔进行的多种活动:如“本周星级随笔评比”、“优秀随笔展贴、范读”、“集体修改日”、“随笔比赛”等。
其次,激发学生的兴趣,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对生活保持热情。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写随笔的起点和源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不可否认现在学生的生活却显得非常的单调,他们几乎每天循环着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高的父母期望,使学生们很少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和较宽裕的自由支配时间。因此,教师要提高四十五分钟课堂效率,大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学生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尽情尽兴地去读书、看报、讲故事,去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活动,让学生们的世界也精彩起来、丰富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随笔源头。
此外,鼓励学生写特色日记。可以是插图日记:这是图文并茂、饶有情趣的一种写日记的方法。试想,一篇生动流畅的日记,配上色彩鲜艳的一朵花、一片绿叶或是一只小动物,还有灵活多变的字体标题,这些都能激起学生们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可以是摘抄日记。前苏联的拉德任斯卡雅教授说:“训练孩子们从书本上搜集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训练他们走向生活。”因此,一般每星期的日记我都布置摘抄或剪抄的内容。如“名人名言”、“名人小档案”、“生活百科知识”、“奇闻异谈”“时事栏”、“好词库”、“佳句库”、使日记成为以后习作取之不尽的“宝库”。可以是想像日记。可以是提供词想像写日记,如“孤独、热爱、希望、枫叶、钟声”。也可以是提供句子想像写日记,如“在这个星期,我碰到的最大的难题是……还可以是以某一情境为想像切入口进行日记,如“五十年后的春节……”等。想像日记的引入,更是为日记开启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还可以是采访日记。如我让学生采访妈妈的童年,然后指导学生在日记中写一写“妈妈的童年”,学生写日记的热情高涨,写出了一篇篇内容丰富、情感真切的日记。所以,采访日记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更是增进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等交流与协作的好机会。
再者,不写评语写心语,适时给学生一些惊喜。批改学生随笔写评语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我一改过去的做法,而是写心语,效果比以前要好得多。用审视的眼光、客观冷静的态度写出的评语学生确实不大爱看,它本应具有的评价、诊断、导向功能似乎起不了多少作用。而心语不同,它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和情感化、个性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写随笔的兴趣,又起了有效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强化作用。学生不仅爱看,而且“百读不厌”。当然,心语的内容可以是回应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可以是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是赞美他们的进步和优点;可以是暗示随笔中的某些不足;也可以是倾吐烦恼,让学生感到你很信任他,进而亲近你,不一而足。师生在交流中实现了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从而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也许正是这一周又一周心语的交流,我们师生都非常盼望写随笔、读随笔。大家这样形容随笔:随笔,是我们集体不屈的灵魂,是师生交心的彩虹桥,是蔚蓝色的心灵天空,是灿烂的山花,绚丽的朝阳,丁咚的山泉……是它,让我们摆脱了寂寞,拥有了充实;是它,让我们的心拧在一起,永不漂泊;是它,挥洒我们的智慧人生,不做默默无闻的千里马。
总之,随笔写出了学生的心灵,写出了师生的情感,写出了生活的本真。当然,让学生真正爱上写随笔是件很困难的事,因此,我们还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即使费时费力,也要去努力,只要学生爱上了随笔,就意味着语文写作教学的初步成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李镇西著,《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
[3]《语文教学之友》,200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