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小贴士·
从业者:杨小涵
从业年限:4年
一句话感受:保持对梦想的激情与初心,才有勇气对抗“无冕之王”背后的艰辛
从业地点:湖南
对口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等
从业门槛:本科及以上
能力要求:需要考取记者证,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摄影摄像技术,会简单的视频剪辑
晋升路径:实习记者→记者→编辑→新闻部主任
薪资水平:10万元/年
入职提醒:没有投机取巧,专业水平过硬是“王道”
大四的那个夏天,就在班里其他人都在为渺茫的未来和即将到来的分离惆怅的时候,我已经顺利与老家的电视台(现在叫融媒体中心)签订聘用合同,毕业前半年开始上班拿工资。系主任逢人就用我的事例积极宣传,说广电系人才辈出,还未毕业就已经被抢着要。
我肯定不是班上最优秀的,之所以早早拿下工作,除了运气不错,更是因为我对职业发展没有太大的野心。一个偏远的市级电视台其他同学可能不屑一顾,因为从事媒体工作肯定是起点越高越能施展拳脚。但能够在熟悉的地方做着喜欢的事,我觉得很满足。就这样,我毫无悬念地成了一名基层记者。
能吃苦,是基础
为什么要强调“基层”这两个字,因为这两个字除了意味着记者的身份会受到更多限制,还代表着要能吃苦。
记者被誉为“无冕之王”,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受到群众的尊敬和信任,是一个说出来会有隐隐自豪感的职业。哪怕如今媒体行业乱象丛生,从业记者素质良莠不齐,人们对“官媒”记者的态度却还是友好的。
我一度想在这种崇高的使命感中拼命忘却这份职业的辛苦却忘不掉。手机24小时待命,去最偏远的乡镇需要在崎岖的公路上开5个小时的车再走上1个小时的路,危急时刻永远冲在最前线……我们采集的新闻素材大多来自乡镇村寨,所以下乡是家常便饭。而身体经历了早出晚归的奔波之后,大脑还不得空闲:要及时撰写稿件,并在规定时间内上报。体力与脑力连轴转很容易让人疲惫,更别说遇上突发情况要跟进报道,一连住在村里好几天。就算是有崇高的使命感支撑,还是抵挡不住劳累,因此要想吃这碗饭,首先得问自己能不能吃苦受累。
渺小又伟大的梦想
大学的第一堂课上,班主任开口问的第一句话便是:“你们为什么选择广电系?”
去电视台面试时台长的第一个问题也是:“你为什么想要当记者?”
工作几年后,我也时不时会问自己这两个问题。
当年一个班40名同学,最后留在媒体行业的不足10个,有人说,走着走着突然就觉得泄气了。
我也曾觉得梦想幻灭过。在我一本正经回答“因为记者拥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手中的话筒和笔就是惩恶扬善的武器”时,台长露出一个高深莫测的微笑,我有种无力感慢慢从心底爬了上来。
当了基层记者后,我发现我们会受到更多的限制,比如选题的限制。而除了保证一周三条日常新闻,我还负责一档乡村旅游类节目。做这个周播节目,台里仅给我安排了一个摄像师(兼司机),我需要独立完成节目策划、出镜主持、文稿撰写、后期配音及剪辑制作。技多不压身,后期制作其实是后来我自学的,看着自己几乎能够独立完成一档节目,质量也一期比一期好,翻腾而起的成就感会瞬间疗愈之前的困顿和迷茫。我的梦想就是从事让自己快乐的工作,我正在从记者这份工作中获得能量,这比什么都重要。
良性竞争,保持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媒体圈内年轻人占比大,四十岁以上基本隐于幕后做编辑或是策划,没有重大选题不轻易“出山”。
我刚去台里的时候,周围都是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带我的前辈也不过28岁,却是当时台里资历最老的记者。
工作氛围是很轻松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每天早上新闻部都是一片欢声笑语,大家是亲密的战友,当然,也是暗地里相互竞争的对手。所有记者都有基本的采编任务及上稿任务,在这个队伍里,上稿率是衡量工作能力的重要标杆。大家都有压力在身上,领导交办一个容易上稿的选题自己却啃不下来,那得多“打脸”。也许个别人会为提升上稿率利用一些旁门左道打通某些关节,但大多数人还是靠自身能力上稿的。
我一直庆幸自己遇上一个非常负责的前辈。虽然他喜欢开玩笑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他总是不遗余力地提点我,让我保持自我学习的习惯,不然不断地输出很快会把储备的东西用完,写出的稿子观点立意乏善可陈,最终落于末端,被放弃淘汰。
“写新闻不一定要文笔多好,但一定要会找角度,找到好的切入点就成功了一半。怎么找?经验是一部分,更多的要靠自己多看多听多学,眼界越宽脑子越灵。”我把师傅的话听进心里,每天挤出时间学习。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只能作为一个参考,经过一次次实践,我才越发明白自己的短板所在,开始针对性地补足跟进。除了跟后期科的几位同事把Edius7学了个半熟,我还利用一些自学网站开始学习PR和AE。不过一年半时间,我就从一个懵懂的实习记者成为一个经常与当初带我的师傅争夺“上稿王”的“金牌小记者”。现在我的师傅又开始默默玩起了无人机航拍,为了不让他有继续嘲笑我的机会,我也要开始解锁新技能了。
在一个充满良性竞争的环境里会让人保持一个微微亢奋的状态,适度的紧张感使得幸福的味道更浓稠并且让人回味无穷。
有价值的人,有价值的事
2020年的春天被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夺去颜色。年三十那天,台里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所有记者取消休假全部返岗。接下来,我们戴着薄薄的防尘口罩,奔赴在危险的前线。我被分到交通设卡口,师傅被分在了医院。
我们每个人的身后都有牵挂:自从知道我要去守点,我母亲晚上就没睡好过;台里刚休完产假的一位记者,孩子才8个月;师傅的老婆也正好怀二胎,他知道瞒不过,索性跟家里人坦白。为了不影响家人,我们在台里的值班室住了小半个月。
幸运的是,我们最终顺利完成任务,从始至终没有一个人请过假或是要退出。
臺里有两个记者后来被市里表彰,颁奖大会时屏幕上播放的影片,都是大家工作之余随手记录的工作日常的片段,看完后现场掌声经久不息,我也红着眼一直鼓掌,为共同奋战的同事,为不曾退缩的自己……
人生中有那么几个热血沸腾的时刻真的让人感觉很好,透过记者这个身份,我们比一般人能见到更多的社会阴暗面,但将这个世界的真相用镜头和文字展现在众人面前,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会获得成就感。
能够坚持走在记者这条路上的人,我想一定都拥有饱满的灵魂以及对人世间的热爱,名利双收的“名记”毕竟极少,大多数都在中年转做幕后,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精彩的前半生已经传授给我成功的秘诀:不要轻易低头,哪怕前路漫漫,也要护住缀满勇气宝石的“记者之冠”。
从业者:杨小涵
从业年限:4年
一句话感受:保持对梦想的激情与初心,才有勇气对抗“无冕之王”背后的艰辛
从业地点:湖南
对口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等
从业门槛:本科及以上
能力要求:需要考取记者证,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摄影摄像技术,会简单的视频剪辑
晋升路径:实习记者→记者→编辑→新闻部主任
薪资水平:10万元/年
入职提醒:没有投机取巧,专业水平过硬是“王道”
大四的那个夏天,就在班里其他人都在为渺茫的未来和即将到来的分离惆怅的时候,我已经顺利与老家的电视台(现在叫融媒体中心)签订聘用合同,毕业前半年开始上班拿工资。系主任逢人就用我的事例积极宣传,说广电系人才辈出,还未毕业就已经被抢着要。
我肯定不是班上最优秀的,之所以早早拿下工作,除了运气不错,更是因为我对职业发展没有太大的野心。一个偏远的市级电视台其他同学可能不屑一顾,因为从事媒体工作肯定是起点越高越能施展拳脚。但能够在熟悉的地方做着喜欢的事,我觉得很满足。就这样,我毫无悬念地成了一名基层记者。
能吃苦,是基础
为什么要强调“基层”这两个字,因为这两个字除了意味着记者的身份会受到更多限制,还代表着要能吃苦。
记者被誉为“无冕之王”,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受到群众的尊敬和信任,是一个说出来会有隐隐自豪感的职业。哪怕如今媒体行业乱象丛生,从业记者素质良莠不齐,人们对“官媒”记者的态度却还是友好的。
我一度想在这种崇高的使命感中拼命忘却这份职业的辛苦却忘不掉。手机24小时待命,去最偏远的乡镇需要在崎岖的公路上开5个小时的车再走上1个小时的路,危急时刻永远冲在最前线……我们采集的新闻素材大多来自乡镇村寨,所以下乡是家常便饭。而身体经历了早出晚归的奔波之后,大脑还不得空闲:要及时撰写稿件,并在规定时间内上报。体力与脑力连轴转很容易让人疲惫,更别说遇上突发情况要跟进报道,一连住在村里好几天。就算是有崇高的使命感支撑,还是抵挡不住劳累,因此要想吃这碗饭,首先得问自己能不能吃苦受累。
渺小又伟大的梦想
大学的第一堂课上,班主任开口问的第一句话便是:“你们为什么选择广电系?”
去电视台面试时台长的第一个问题也是:“你为什么想要当记者?”
工作几年后,我也时不时会问自己这两个问题。
当年一个班40名同学,最后留在媒体行业的不足10个,有人说,走着走着突然就觉得泄气了。
我也曾觉得梦想幻灭过。在我一本正经回答“因为记者拥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手中的话筒和笔就是惩恶扬善的武器”时,台长露出一个高深莫测的微笑,我有种无力感慢慢从心底爬了上来。
当了基层记者后,我发现我们会受到更多的限制,比如选题的限制。而除了保证一周三条日常新闻,我还负责一档乡村旅游类节目。做这个周播节目,台里仅给我安排了一个摄像师(兼司机),我需要独立完成节目策划、出镜主持、文稿撰写、后期配音及剪辑制作。技多不压身,后期制作其实是后来我自学的,看着自己几乎能够独立完成一档节目,质量也一期比一期好,翻腾而起的成就感会瞬间疗愈之前的困顿和迷茫。我的梦想就是从事让自己快乐的工作,我正在从记者这份工作中获得能量,这比什么都重要。
良性竞争,保持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媒体圈内年轻人占比大,四十岁以上基本隐于幕后做编辑或是策划,没有重大选题不轻易“出山”。
我刚去台里的时候,周围都是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带我的前辈也不过28岁,却是当时台里资历最老的记者。
工作氛围是很轻松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每天早上新闻部都是一片欢声笑语,大家是亲密的战友,当然,也是暗地里相互竞争的对手。所有记者都有基本的采编任务及上稿任务,在这个队伍里,上稿率是衡量工作能力的重要标杆。大家都有压力在身上,领导交办一个容易上稿的选题自己却啃不下来,那得多“打脸”。也许个别人会为提升上稿率利用一些旁门左道打通某些关节,但大多数人还是靠自身能力上稿的。
我一直庆幸自己遇上一个非常负责的前辈。虽然他喜欢开玩笑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他总是不遗余力地提点我,让我保持自我学习的习惯,不然不断地输出很快会把储备的东西用完,写出的稿子观点立意乏善可陈,最终落于末端,被放弃淘汰。
“写新闻不一定要文笔多好,但一定要会找角度,找到好的切入点就成功了一半。怎么找?经验是一部分,更多的要靠自己多看多听多学,眼界越宽脑子越灵。”我把师傅的话听进心里,每天挤出时间学习。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只能作为一个参考,经过一次次实践,我才越发明白自己的短板所在,开始针对性地补足跟进。除了跟后期科的几位同事把Edius7学了个半熟,我还利用一些自学网站开始学习PR和AE。不过一年半时间,我就从一个懵懂的实习记者成为一个经常与当初带我的师傅争夺“上稿王”的“金牌小记者”。现在我的师傅又开始默默玩起了无人机航拍,为了不让他有继续嘲笑我的机会,我也要开始解锁新技能了。
在一个充满良性竞争的环境里会让人保持一个微微亢奋的状态,适度的紧张感使得幸福的味道更浓稠并且让人回味无穷。
有价值的人,有价值的事
2020年的春天被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夺去颜色。年三十那天,台里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所有记者取消休假全部返岗。接下来,我们戴着薄薄的防尘口罩,奔赴在危险的前线。我被分到交通设卡口,师傅被分在了医院。
我们每个人的身后都有牵挂:自从知道我要去守点,我母亲晚上就没睡好过;台里刚休完产假的一位记者,孩子才8个月;师傅的老婆也正好怀二胎,他知道瞒不过,索性跟家里人坦白。为了不影响家人,我们在台里的值班室住了小半个月。
幸运的是,我们最终顺利完成任务,从始至终没有一个人请过假或是要退出。
臺里有两个记者后来被市里表彰,颁奖大会时屏幕上播放的影片,都是大家工作之余随手记录的工作日常的片段,看完后现场掌声经久不息,我也红着眼一直鼓掌,为共同奋战的同事,为不曾退缩的自己……
人生中有那么几个热血沸腾的时刻真的让人感觉很好,透过记者这个身份,我们比一般人能见到更多的社会阴暗面,但将这个世界的真相用镜头和文字展现在众人面前,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会获得成就感。
能够坚持走在记者这条路上的人,我想一定都拥有饱满的灵魂以及对人世间的热爱,名利双收的“名记”毕竟极少,大多数都在中年转做幕后,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精彩的前半生已经传授给我成功的秘诀:不要轻易低头,哪怕前路漫漫,也要护住缀满勇气宝石的“记者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