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每年央视春晚,索福瑞收视率调查的指数,峰值肯定是赵本山出场的那段时间。这个收视率指数能够更准确、更客观的话,也许我们都能看出地域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无论哪一届春晚的导演如何辩解,一个铁定的事实就是,需要好几百片绿叶来映衬赵本山这朵大红花。在一个拥有近十四亿人口的国家,赵本山把一个最强势的媒体变成个人舞台。
还有一个事实是,在流行音乐的舞台上,来自东北的歌手非常多。上世纪80年代的歌手中,东北歌手占了近三分之一。至今活跃在歌坛的歌手中,仍有相当数量的东北歌手。在演艺圈中,从较早的李默然到后来的李幼斌,再到现在的李冰冰,有影响力的东北籍演员占了不少。这些年,小品受欢迎,这些小品演员几乎全来自东北。再往前推,改革开放之初,第一个给全国听众带来娱乐的就是东北的评书。单田芳、刘兰芳、袁阔成、田连元,直到今天的后起之秀孙一,都来自东北。一点不夸张地说,东北人在近三十年来,一直占据中国娱乐业的半壁江山。
东北人喜欢闯,当年是闯进去的,如今又要闯出来。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东北人落地生根的意识不强,加之东北经济一直很落后,为了获取更好的生存机会,他们自然会选择走出去。当年闯关东的一代都是冒死闯进东北的,所以说东北人胆子大,什么事情都敢做,什么地方都敢去。那些天生就具备三分表演天赋的东北人想寻找机会时,自然会选择北京、广东这样环境较好的地区。
为什么东北人喜欢吃开口饭?退回到民国时期,我们会发现,真正靠吃开口饭活着的人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京油子,卫嘴子”就是对京津人最形象的描述。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戏曲和曲艺,多集中在这两个地区。如果说京津地区乃至当时的上海戏曲和曲艺比较繁荣,是文化比较活跃、经济比较发达的缘故,那么今天东北地区文艺比较活跃,跟这两方面都没有关系。
清末和民国时期,大约有三千五百万来自山东、河北一带的人闯关东。这些人之所以闯关东,是因为黄河连年水灾,生活所迫。这说明当年冒死闯入关东的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并没有给东北地区带来文化。当时的东北原住民,多以游牧民族为主。1644年,清朝颁布禁关令之后,东北人口日渐稀少。今天的东北人,大都是闯关东人的后代。
东北是中国自然资源搭配最平衡的地区,这里有煤、铁、石油、稀土,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这里土地肥沃,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但经济和文化发展一直落后于东南部及沿海地区。一般规律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文化会对落后地区的文化直接产生影响,东北文化则恰恰相反。如果说改革开放早期的东北只是一个文化娱乐的人才库,那么今天,它已经远远不只是提供娱乐人才,而开始用仅有的一点文化底蕴影响全国。
当初的闯关东是一种流离失所式的移民,并没有把关内最厚重的传统文化完全带到东北,东北人在这片文化荒漠上创造了自己的底层平民文化形态。这种文化热闹、粗俗、有喜剧感,甚至带着一些野蛮。东北人自有的娱乐方式是秧歌。三百多年前,流行于河北一带的戏曲莲花落被东北人接受。莲花落和秧歌舞逐渐融合,形成今天的二人转。
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从一出现就面临打压,仍然能存活下来,说明它在东北民间生命力的顽强。近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很多地区的民间艺术都逐渐消亡,二人转也一样面临消亡。
经历一段时期的低迷后,二人转在上世纪80年代末再次复苏。它的复苏跟东北地区对这门艺术的重视不无关系。大城市最早接受更时髦的文化娱乐,但东北过去经济一直比较落后,时髦的文化娱乐很难在短时间内影响到广袤的乡村地区,二人转在时间上赢得复苏的机会。在电视普及率比较小的农村地区,二人转仍是主要娱乐方式。东北三省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仍然保留并发展省市县三级民间艺术团体,对延续民间艺术起到很大作用。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了一个赵本山。
从最近二十年看,赵本山的出现改变了二人转的命运,并且,他把二人转拉场戏(三人以上的表演)中的说口放大。在赵本山逐渐变成东北笑星的同时,另外两个人——陈佩斯和朱时茂在春晚上,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类似艺术院校表演系学生作业的形式——小品。这种类似相声却又带着舞台戏剧色彩的节目,成为春晚的一大亮点。从此,十几亿中国人,每到除夕之夜,都希望通过这样的节目给喜庆的气氛添一点笑声。
就在人们渐渐习惯春晚必须有小品时,央视封杀了陈佩斯和朱时茂。此时,赵本山已在央视亮相,完全可以替代陈朱二人。他那种市井化的俏皮话逐渐被观众认可。一个赵本山的时代来临了。他的喜剧天赋通过央视这样的媒体被人认可,他的经商天赋在他攒足名气后如虎添翼。从辽宁省民间艺术团到本山传媒,他已经不是一个小品演员了,慢慢变成一个商人,开始经营“赵本山”这面旗帜。
央视长期对赵本山的依赖,实际上已经变成推广东北文化的大平台。双方从最初的简单需要,变成相互依赖,最终变成一个市场化的选择。赵本山明白,只有资本与权力媒体结合在一起,才能所向披靡。东北文化再次以群体现象越过山海关,走向全国。赵本山的成功模式绝对是独家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复制。
如今,走进任何一家“刘老根大舞台”剧场,你会发现,原来扎根在东北地区的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已快绝迹,替代它的是一种类似综艺节目的表演。二人转的“唱说扮舞绝”演变成“说唱扮舞绝”。它更适应今天城市观众的审美需求,东北人性格中所独具的——凑热闹、爱扎堆、爱表现、有幽默感、粗俗和野蛮,都能通过这个舞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5期)
还有一个事实是,在流行音乐的舞台上,来自东北的歌手非常多。上世纪80年代的歌手中,东北歌手占了近三分之一。至今活跃在歌坛的歌手中,仍有相当数量的东北歌手。在演艺圈中,从较早的李默然到后来的李幼斌,再到现在的李冰冰,有影响力的东北籍演员占了不少。这些年,小品受欢迎,这些小品演员几乎全来自东北。再往前推,改革开放之初,第一个给全国听众带来娱乐的就是东北的评书。单田芳、刘兰芳、袁阔成、田连元,直到今天的后起之秀孙一,都来自东北。一点不夸张地说,东北人在近三十年来,一直占据中国娱乐业的半壁江山。
东北人喜欢闯,当年是闯进去的,如今又要闯出来。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东北人落地生根的意识不强,加之东北经济一直很落后,为了获取更好的生存机会,他们自然会选择走出去。当年闯关东的一代都是冒死闯进东北的,所以说东北人胆子大,什么事情都敢做,什么地方都敢去。那些天生就具备三分表演天赋的东北人想寻找机会时,自然会选择北京、广东这样环境较好的地区。
为什么东北人喜欢吃开口饭?退回到民国时期,我们会发现,真正靠吃开口饭活着的人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京油子,卫嘴子”就是对京津人最形象的描述。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戏曲和曲艺,多集中在这两个地区。如果说京津地区乃至当时的上海戏曲和曲艺比较繁荣,是文化比较活跃、经济比较发达的缘故,那么今天东北地区文艺比较活跃,跟这两方面都没有关系。
清末和民国时期,大约有三千五百万来自山东、河北一带的人闯关东。这些人之所以闯关东,是因为黄河连年水灾,生活所迫。这说明当年冒死闯入关东的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并没有给东北地区带来文化。当时的东北原住民,多以游牧民族为主。1644年,清朝颁布禁关令之后,东北人口日渐稀少。今天的东北人,大都是闯关东人的后代。
东北是中国自然资源搭配最平衡的地区,这里有煤、铁、石油、稀土,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这里土地肥沃,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但经济和文化发展一直落后于东南部及沿海地区。一般规律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文化会对落后地区的文化直接产生影响,东北文化则恰恰相反。如果说改革开放早期的东北只是一个文化娱乐的人才库,那么今天,它已经远远不只是提供娱乐人才,而开始用仅有的一点文化底蕴影响全国。
当初的闯关东是一种流离失所式的移民,并没有把关内最厚重的传统文化完全带到东北,东北人在这片文化荒漠上创造了自己的底层平民文化形态。这种文化热闹、粗俗、有喜剧感,甚至带着一些野蛮。东北人自有的娱乐方式是秧歌。三百多年前,流行于河北一带的戏曲莲花落被东北人接受。莲花落和秧歌舞逐渐融合,形成今天的二人转。
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从一出现就面临打压,仍然能存活下来,说明它在东北民间生命力的顽强。近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很多地区的民间艺术都逐渐消亡,二人转也一样面临消亡。
经历一段时期的低迷后,二人转在上世纪80年代末再次复苏。它的复苏跟东北地区对这门艺术的重视不无关系。大城市最早接受更时髦的文化娱乐,但东北过去经济一直比较落后,时髦的文化娱乐很难在短时间内影响到广袤的乡村地区,二人转在时间上赢得复苏的机会。在电视普及率比较小的农村地区,二人转仍是主要娱乐方式。东北三省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仍然保留并发展省市县三级民间艺术团体,对延续民间艺术起到很大作用。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了一个赵本山。
从最近二十年看,赵本山的出现改变了二人转的命运,并且,他把二人转拉场戏(三人以上的表演)中的说口放大。在赵本山逐渐变成东北笑星的同时,另外两个人——陈佩斯和朱时茂在春晚上,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类似艺术院校表演系学生作业的形式——小品。这种类似相声却又带着舞台戏剧色彩的节目,成为春晚的一大亮点。从此,十几亿中国人,每到除夕之夜,都希望通过这样的节目给喜庆的气氛添一点笑声。
就在人们渐渐习惯春晚必须有小品时,央视封杀了陈佩斯和朱时茂。此时,赵本山已在央视亮相,完全可以替代陈朱二人。他那种市井化的俏皮话逐渐被观众认可。一个赵本山的时代来临了。他的喜剧天赋通过央视这样的媒体被人认可,他的经商天赋在他攒足名气后如虎添翼。从辽宁省民间艺术团到本山传媒,他已经不是一个小品演员了,慢慢变成一个商人,开始经营“赵本山”这面旗帜。
央视长期对赵本山的依赖,实际上已经变成推广东北文化的大平台。双方从最初的简单需要,变成相互依赖,最终变成一个市场化的选择。赵本山明白,只有资本与权力媒体结合在一起,才能所向披靡。东北文化再次以群体现象越过山海关,走向全国。赵本山的成功模式绝对是独家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复制。
如今,走进任何一家“刘老根大舞台”剧场,你会发现,原来扎根在东北地区的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已快绝迹,替代它的是一种类似综艺节目的表演。二人转的“唱说扮舞绝”演变成“说唱扮舞绝”。它更适应今天城市观众的审美需求,东北人性格中所独具的——凑热闹、爱扎堆、爱表现、有幽默感、粗俗和野蛮,都能通过这个舞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5期)